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打通”式教学

时间:2022-03-23 11:44:06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属于高校基础通识课程,然而,两门课程的教材编撰理念创新性较小,需要改进之处不

摘 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属于高校基础通识课程,然而,两门课程的教材编撰理念创新性较小,需要改进之处不少。课程本身亦存在不少问题:定位“模糊”,教学手段单一;古代汉语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因而极有必要进行“打通”式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

关键词: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打通”式教学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属于高校基础通识课程,在学生学术体系建立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对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模式进行改革,以期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夯实语言文化基础。

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材的情况

作为基础必须课,现代汉语(以下简称“现汉”)与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古汉”)是本科生入学后率先接触的,各大高校几乎都有开设。

黄伯荣、廖序东编写的《现代汉语》流行度最高,惯常被视为权威,其优点在于覆盖现代汉语所能触及之幅员。也正因此,其陈旧、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虽然已增订至第五版,然犹未可称之尽善。其举例非常枯燥、陈腐,完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很难想象这样的例句可以唤起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语言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还有待商榷。此外,书中表格铺天盖地,可读性差。从理论上说,表格的编写是为了方便读者更直观地去理解问题;然而在实践与操作层面,以表格取代文字的逻辑表述却算不得明智,会从表层外观与内在层面上割裂篇章衔接,令观者倍感兴味索然。

其他各版《现代汉语》锐意改进,呈现出新的特点。杨文全教材在每章的“知识概述”部分保留了现行现汉教材的主体元素和知识精华;“原典阅读”部分则通过摘选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的相关权威论述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学科体系构建。齐沪扬教材主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用并重:一方面系统介绍相关语言学知识,一方面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邵敬敏教材增加了计算机对汉字进行处理等方面的信息,将《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简表》《普通话声韵配合总表》等表格移至附录,使文本清晰明确。沈阳、郭锐教材在总论一章增加了汉语语言史的内容,自古而今,充分展示出“古今言殊”的历程;又于卷末增加“方言”一章,对这个普通话推行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予以专论。黄伯荣、李炜教材着力解决国内多数高校现代汉语课程容量与课时量不相匹配这一突出问题,将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现代汉语最基础、最核心内容,便于师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掌握知识;课程延伸内容,供课时充裕的情况下选讲。张斌教材保持传统结构,主要在各章内容上进行创新,如总论部分先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再转至对现汉规范化与现代化的描述。兰宾汉、邢向东教材在各单元增设了参考文献与新颖的习题,旨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论文撰写能力;部分单元则对学科研究概况作了简要的介绍,突出了实用性、知识性、系统性和学术性。这部教材表格甚少,能用简明精准的语言对复杂的语言问题进行描述。王理嘉教材一改“总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这样的基本结构,将其简化为“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四个专题,重在对实例深入分析,以此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分析方法。同时,着重对某些尚未涉及的重要问题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以求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谷晓恒教材专辟“互联网语汇”一章,对互联网语汇、语用、组合理据、规范化等新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对原先的“修辞”章节进行改善,增加了言语交际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口头修辞”的重要性。

古汉教材始终是围绕篇目展开的,其改动也多集中在文章的选择方面。胡安顺、郭芹纳教材提高了先秦两汉的比例,文选注释新设了古注加今注、纯古注两种类型。王彦坤教材则增加了“中古近代白话文选(今注)”。俞理明、雷汉卿教材索性以原典阅读为理念,全部采用古注,即双行夹注,不予标点,尽量体现古籍排版的原貌。对于文中所涉及的四部经典作品都附上简要题解。当然,也有为了提升观者学习效率效仿现汉体系的教材,如张双棣教材,书中将各种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和一般理论知识从传统的篇章中抽取出来,逐层演示。不过编者在前言中反复强调“要把对一般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古书的实践结合起来”,方可取得实效。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汉教材中阐释单字、词汇的重任由古汉语辞典(如《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代汉语词典》等)分担了。一方面减轻了教材的信息负重,另一方面则对信息的集约性、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现状与“打通”式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语言类课程的定位“模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所谓“模糊”,这里是指现汉与古汉的定位还不够细致。目前,这两门课主要是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此外,便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其难度稍弱,注重对汉语知识、规范的介绍,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紧密结合。最后,便是向其他各专业进行“普及”式教学。问题在于,其他各专业所占教学对象的比重最大,专业性质差别甚大,需求与定位自然各有不同,这就需要调整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案。不过,目前进行普及式教学的教师习惯自选教材,按部就班去教,对非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没有特别的方法,通常只是以降低课程难度来应对。学生也并未感到此类课程与中小学阶段所学语文课有何差别,故仍在沿用之前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理科生,原本就对文科缺乏兴趣,基础也不大好,教师仅凭降低难度来适应这部分学生,断然不是解决问题之正途,收效自然甚微。

第二,古汉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可有可无的装点。实际上,现汉发展不过百年,古汉却扎根千载,其影响之广深不言而喻。中国文字以义合,变幻莫测,从表面上看不出那些字母语言不可或缺的性别、时态、变位等要素,故其“语法”几乎难以高度提纯,条分缕析成硬性的、绝对的规则。即使现汉专辟语法章节,仍然偏重构词法、句子成分划分之类的内容。此非撰写者避重就轻,而是汉语真正的语法如同庄周所言“无待”,在运用中自成体系,实非板固框架可以笼络。学生只有学好古汉,方可体味汉语三昧,对于现汉习惯方能自如把握。令人尴尬的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算不得成功,学生背篇目,记知识点,却终究无法参透个中玄机。那么,大学阶段的古汉教学有义务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应在讲解文选时自然融入通论,最好自己能创作一些古文,以便从创作者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诗文布局谋篇的动态过程。

第三,语言类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容易造成学生倦怠,课堂沉闷等情况。比如古汉讲到声韵格律时,教师单凭PPT演示、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迅速领会真谛,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古汉语训练多以解意、翻译为主,对声韵部类、平仄分布几乎毫无概念,接受起来肯定困难。据笔者调查走访,一些学校采取“淡化声韵,多讲内容”的策略,此法因噎废食,实不可取。

三、“打通”式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关键

第一,“打通”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将重点、难点讲透彻,提升课堂利用率以及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入声”,作为古汉语四声之一,其概念并不复杂,要想彻底掌握却并不容易。作为古今声韵的“分水岭”,入声价值往往被低估,简单地讲解根本不足以与之重要性相匹配,且学生对此存疑甚多,具体运用时几乎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可以将入声单独列出,向学生介绍其概念、过程、检索方式、发展作用以及排布等——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确保学生能透彻理解并运用四声中这一特殊的存在。一次性讲清楚即可,无需硬性割裂。

第二,改变以往语言类教材的时段限制,打通古今界限,实现真正的“通识”。教学可以分时而教,但教材最好向学生提供完整有序列的信息。一则可以避免《现汉》与《古汉》教材中部分知识反复、重叠,却又交代不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二则只要章节结构设置合理,可以将概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部分写得明晰透彻、举证丰富,足以令学生在密集的知识点之间迅速找准线索、理清头绪。

第三,调整语言类课程整体定位,按照总分结构进行课时排布。在学生刚入校接触现汉课程的时候,任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这门学科与中学语文课之间的差别,前者是围绕各语法单元展开,以培养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后者则主要以课文为核心,以增广见闻,培养阅读解析能力为目标的。另外,概论部分不能纯粹只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还要向学生宏观展示各部分的特点以及彼此间联系,令学生在深入学习各章节之前脑海中形成完整浑融的架构。

第四,提升古汉课程地位,改变老旧授课手法。古汉与现汉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中裹挟着海量的文化知识,几乎无法纯粹去讲语法,这就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却也提供了莫大的上升空间。就学生反映,目前可见的古汉教材所选古文通常集中在先秦、秦汉段,且所选文章以宣讲道德礼法为主,读来甚感无趣。那么,我们便可以在编写教材与教学中重新选择篇目,时段可以上起先秦下至民国,将学生们普遍喜欢的唐宋段作为重点。另外,还可以效仿“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编纂手法,将艰涩难懂的古汉语语法分摊在各时段,比如讲押韵、四声八病以唐诗为主,至于平仄相协、典故运用则以宋词、元曲为主,艺术表现与创作手法则可集中在明清小品文、小说部分。这就彻底改变了以往将基础知识挤压在先秦秦汉段的教条思路。与此同时,古汉课堂教学在保证风骨端正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起用时兴的语汇,新颖的图片乃至影视资料、原创视频之类的资源。

第五,按照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培养目标不断进行细化。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偏重传媒技术,虽与传统纸媒不同,但文字仍然是其首要工具与处理对象,故必须在专业课进行之前夯实语言基础。教师可将教学重心置于各语法环节的基础概念部分,务必令学生短时期内掌握最精确的信息。英语专业学生要随时面对语言的翻译转换,其中最难的是要使译入语与译出语中的文化信息精准对接,这就要求多掌握修辞技巧,不断提升对母语的敏感度。

第六,加强对语言类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首先,要将单纯的语法环节与文化紧密联结起来,无论撰写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应该注重将枯燥的“点”融入到丰富有趣的“面”当中,使语言生动化、立体化。在推荐阅读书目时,不止于推介优秀的教材,还应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各个学科中的经典作品,可

将选择的侧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力之上。其次,制作PPT时要避免知识点堆砌,加强脉络与线索的展示。与此同时,可以加入大量相关图片与视频。比如讲语音时,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概念容易被混淆,这时可以调动网络上丰富的配音资源,结合配音的基本原理与道具等,令学生非常直观地感悟到各种概念在实践中的效果。最后,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就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进行评论,对方言中的变调进行演示与统计,还可以通过编写大量广告文案来提升修辞水平。

四、小结

现汉、古汉“打通”式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破除了语言之间的断代壁垒,使汉语言教学进入全新的阶段,即知识链条衔接自然,知识结构浑融完整,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养成整体思维、宏大思维的习惯。笔者不采取局限一隅、小修小补的方式,而是将各个环节打通,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改革,包括教材的重写、课件的改良、手法的更新以及教学思路的大规模转型。与此同时大力提升语言类课程的“高原创度”,即大量采用笔者原创的古诗文艺术作品作为示范对语法环节进行讲解。这就可以减少分析示例时将大量时间用于揣摩作者创作意图,直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对语言的驾驭手法、精微细密的技巧进行细致的剖析,令学生尽快融入原创氛围之内,养成大胆运用语言展现自我思想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资中筠士人风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杨文全现代汉语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齐沪扬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沈 阳,郭 锐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黄伯荣,李 炜现代汉语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王理嘉.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 力,吉常宏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王彦坤,朱承平,熊 焰古代汉语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俞理明,雷汉卿,张永言,赵振铎,向 熹古代汉语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张双棣,张联荣,宋绍年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汉语 打通 式教学 古代汉语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