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3-26 10:02:05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

摘 要: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也有网络成瘾、网络人格异化、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剽窃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扬长补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39-02

互联网的建立与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写着人们的思维。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走在时代最前端的群体,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更加凸显。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十多次调查发现:在网络用户年龄构成中,以18-24岁群体所占比例最高,比重为33.5%,这一年龄阶段的网络普及率为43.4%[1]。网络就像吃饭与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网络化生存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流。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由发展

网络为大学生的个性化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首先,网络信息的广阔性与传播的快捷性符合大学生追求实效的个性。包罗万象的网络可提供的信息浩如烟海,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兴趣进行选择,摆脱了原先的集体性信息接收模式。鼠标一击,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日常消息,便能尽数掌握;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其次,网络的自由性与创新性为大学生张扬个性、释放活力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互联网没有国界,没有准入限制,没有网络统治,在这里,我就是中心,我就是主宰。大学生可以自由设计自己的主页、签名、空间等,将个人情感自由流露,个人思想大胆阐明,个人才华尽情展现。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被动接收为主的方式,以宽广的胸怀与态度鼓励大学生创造,以尊重和褒奖支持大学生创新,个体的多样性得到充分发挥。

2.网络提升了大学生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大媒体。自由性与民主性是网络最本质的属性,尤其是随着博客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任何人都可以引导社会舆论,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到网上与公众分享,“草根微博”形象地说明了网络参与的低门槛与广泛性。它使原来由少数人掌握的信息发布特权转入大众手中,政治主张和民主权利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针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对民意和政治诉求提出自己的看法。全民参与、广义监督,网络通过民意制约权力腐败、影响政治决策,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2]。

3.网络扩大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来源

“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提升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但是现阶段,由于高校重视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原因,“两课”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局限,网络成为了“两课”教育的重要补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士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信息云集网上,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极大地充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同时,各高校相继建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中心为主体的校园网络,部分高校实现了学生宿舍楼的局域网建设。一批承担网络宣传教育工作的“红色网站”得以迅速建立,如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红色家园”、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党建之窗”、南开大学“觉悟网站”等[3],这些红色网站成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4.网络为大学生舒缓心理紧张、发泄自身压力提供了避风港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家庭、学校与自身方方面面的压力,诸如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就业压力、职业选择与个性发展、恋爱与性的困扰等。这些压力的存在会使他们迫切想要寻求一个发泄口,网络便提供了空间。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向同龄人与朋友倾诉,还可以向网络上的心理咨询老师寻求帮助。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发泄途径的存在可以极大地避免极端行为的出现,网络为大学生排解自身负面情绪,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大学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1.网络成瘾

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或过度依赖,一种新的心理疾患随之而来,即“网络成瘾综合征”,它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4]。

一组来自《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的数字,深深震撼着所有人的心:18-23岁上网者中,网瘾者达到了11.39%,而大学生和研究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比例分别达到10.99%和13.95%。同时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业中断,80%以上与网络成瘾有关。“寒窗苦读二十载,一朝却被网络害”,成为大学生由于上网导致学习中断的真实写照。

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复杂多样,简单总结有四点: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一是经过高中阶段的高压式教育,来到大学后环境相对轻松,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便开始沉迷网络。在笔者的工作中发现,越是高中学习压力大,对父母管教依赖性大的学生越容易网络成瘾。二是来到大学后频频受挫,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认可与满足,便从网络游戏中实现自身价值。尤其是那些缺少家庭关爱、敏感内向、孤僻自卑、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更容易网络上瘾。三是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是群体性作战方式,如果仅有几个人参与便无法开展,有很多学生起初只是为了配合别人,最后自己也步入了泥潭无法自拔。同时当一个行为变得群体性后,它的影响就会成倍的扩大。此时,如果只是单纯的一个人想要脱离就会难上加难,同伴的一个召唤就会让先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从外部环境来说,网吧的遍地开花与政府的监管不力提供了网络成瘾的温床。在高校周围,网吧随处可见,有些甚至距离学校不足十米。一些网吧的经营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学生提供食宿,进行积分返利,吸引大学生包夜通宵上网。一些执法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检查走过场,都在一定程度中纵容了网络成瘾的发展。

2.网络人格异化

近年来,“宅”这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随之诞生了一大批的“宅男”、“宅女”。网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的吃、喝、住、行自然不在话下,精神生活的满足也是有求必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以网络取代了现实生活,痴迷网络,足不出户,成为网络技术的衍生品。久而久之,不仅容易丧失正常交往能力,还会对个人心理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网络彻底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友已司空见惯,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获得朋友与关爱的学生纷纷通过网络寻求慰藉。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在生活中沉默寡言、害羞腼腆的学生却在网络世界中如鱼得水,交友甚多,甚至成为群组中的“意见领袖”。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依然如故,甚至由于长时间封闭在网络空间中,使得原本就不强的社交能力进一步退化,正负两面的巨大反差很容易导致学生人格分裂。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使得网络社交非常脆弱,一旦网络人际瓦解,无疑对于这类学生将是灭顶之灾。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作为人类的第三层需要是人人都向往与追求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网络使原先人——人的交往演变为了人——机——人的交往,网络中纯文本的交流存在滞后性,不需要马上作出回复,而是有思考的余地,交往主体往往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难以进行亲切、诚挚的感情交流,网络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关爱不足或者关爱过度,本就对关爱他人知之甚少,又沉迷于网络缥缈的情感中,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造成了青年人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远,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家人和朋友承担着关心与爱护的责任,大学生情感淡漠、责任淡化现象严重。

3.网络行为失范

网络的匿名性、网络约束力的缺乏与网络监管相对滞后,都为一些大学生的言行放肆,甚至违法行为提供了土壤。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发生的违反现实社会规范的行为,比如:登录色情网站、浏览色情内容、言行过激、实施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畸形网恋、裸聊一夜情等。这些行为要么受到道德的谴责和审判,要么受到法律的禁止和制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民族情感问题等,各阶层都处于矛盾压力之中,网络虚拟空间便成为发泄不满与表达愤怒的首选场所。网络作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现实问题在网上的恶意渲染、炒作,会使一些社会矛盾在网上甚至现实中集中激化体现,容易引起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大学生往往血气方刚,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正义感,但同时又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看待,不能站在总揽全局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缺乏理性思索,盲目跟风,言行过激,有些甚至被一些极端分子利用,演变为了政治事件。

4.网络剽窃

如今,网络剽窃已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之势。有了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很多大学生便将网上下载的文章拼凑起来,有些甚至直接将作者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将文章占为己有。此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与学术水平的提高,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担负起国家栋梁的责任与使命让人堪忧。

三、降低网络消极影响的对策

1.国家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网络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制(下转243页)(上接240页)约,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等[5],但现有法律远远不能应对网络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我国要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规定。

网络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的管理监督,净化网络环境,清理有害信息,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信息发布者要形成正确的新闻价值观,遵守道德操守,严格用词用句,对于错误言论所导致的后果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要特别加大对网吧的监督检查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网吧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和守法经营教育,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网吧。

2.高校要加强正面引导,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高校对于关爱大学生成长、降低网络消极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对于因网络引发的行为偏激与心理问题,要及时给予制止和帮助。还应适时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积极传播健康信息,宣传正面、积极的主流舆论,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并敢于对错误思潮开展批评[6],抨击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增强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同时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3.学生自身要加强自律教育,拓宽人际交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大学生网络自律是降低网络消极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监督他人行为,履行道德义务,以网络道德的高度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正确的信仰,运用理性的眼光全面、发展地看待一切事物与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在现实世界中寻求自身价值与发展。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文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陶冶个人情操。通过积极参与集体性社会活动,健全人格发展,建立关爱桥梁,实现个人价值。在互助互动中,树立感恩意识,释放自身情感,明确自身责任,修正人生态度,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

[2]黄敏.博客在青年中的流行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方小玲,蒋小花.网络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西部,2007,(24).

[4]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5]王珑玲.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6]梁恒.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5).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大学生思想 道德 影响 网络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