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28 10:01:48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舟曲县地处甘肃南部,属陇南山区向甘南高原过渡地带,农牧能互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发挥当地半农半

摘要:舟曲县地处甘肃南部,属陇南山区向甘南高原过渡地带,农牧能互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发挥当地半农半牧区位优势的根本思路,从当地农村农牧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指出不足,提出对应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农业发展有所增益。

关键词:舟曲县;生态农业建设;农牧能互补;战略;对策

舟曲县作为甘肃南部山区半农半牧区,贯彻执行农牧能互补的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困难、农田产量增长缓慢、草地日趋退化、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农村能源紧张、单项技术措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的形势下,重新配置农村产业结构,从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入手,增加农村农牧能建设项目有机衔接和配套实施,延长植物产品能量循环传递链条,增加草料的过腹沼化量,实现农牧能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是提高农村产业系统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而结合当地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林、公益林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以及确权到户的林改政策的推进,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保护,则是保证当地农牧能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舟曲县在农牧能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耕作方式、种养结构的变化,以及思想认识、部门分工、项目整合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各项目实施相互脱节,相互制约的问题,影响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

1现状

舟曲县地处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半湿润区,年平均降雨量447 mm,年均气温10 ℃左右。境内山大沟深,气候垂直性变化明显。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种类有麦类、玉米、豆类、马铃薯、荞麦、蔬菜、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为1.60万hm2,粮油总产量3.30万t左右。粮油作物良种面积达到95%。以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新品种引进推广及病虫害防治为主的技术措施,使粮油作物单产有了大幅增加。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618元。

舟曲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6万hm2,另外年产作物秸秆6.20万t以上,理论载畜量达到19.40万羊单位。2010年牲畜存栏11.79万只(头、匹),出栏率47.20%,商品率为25.60%。存栏牲畜中大家畜达到5.38万头以上,且53%以上为役畜。截至2010年,扶持发展养殖专业户1 438户。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及封山禁牧措施的实施,使当地草场可利用面积进一步缩小,而由于干旱及水土流失的威胁,使舟曲县绝大部分天然草场严重退化,产草量显著下降。“四化一特”养殖项目的实施及全面淘汰土山羊的措施和“高半山种草繁育,低半山及河川集中育肥”的格局,以及加强畜群改良,强调舍饲喂养、暖棚育肥的养殖业发展方针,正在促进当地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模式的转化。

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当地主要实施了以太阳灶和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其中沼气池建设项目计划数为6 180户,2010年末完成2 864户。在沼气池项目建设中,根据当地群众传统种养结构,推广了“粮-猪-沼”生态模式。

为了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彻底转变当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建成农牧能互补发展,群众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循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有必要认真研究实际情况,统筹整合项目资源,找准农牧能项目建设的衔接点,全面均衡地推动生态农业建设。

2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养殖结构与饲料资源衔接不合理,饲料的有效利用率低

近几年中,舟曲境内由于小型旋耕机的推广,以牛为代表的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明显减小,使一般农村家庭养牛的数量趋降,而小型草食牲畜的养殖规模不大,数量也有所下降。这一重要农业生态位的缺失,使当地农作物秸秆大量过剩,群众以抛弃或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理。同时因油粕脱毒技术跟不上需要,油菜生产中的大量油粕也不能被养殖业所利用。据调查估算,舟曲县每年生产的小麦、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利用的不到30%,而能被牲畜过腹消化的也不到30%。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草料的严重浪费,而且易于引发空气污染和群众积肥减少等问题。

2.2传统饲养方式有待转变

舟曲县群众饲养牲畜,传统做法是将秸秆直接投喂或经简单切割加工予以投喂,饲料适口性差,消化利用率及营养水平都很低。所以当地虽然有比较丰富的饲料资源,但发展养殖业仍然受一定的限制。秸秆经过科学的技术处理,可以有效改善适口性和提高营养水平。大幅提高当地秸秆的过腹及沼化量,有利于培肥地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2.3作物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

因受豆象危害,使舟曲县大部分蚕豆、豌豆生产蒙受重大损失,近年来豆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在当地植物性饲料结构中,纤维饲料和能量类饲料资源虽较为丰富,但由于豆类种植面积减小,使蛋白类饲料缺乏。所以在作物品种引进推广工作中,应当注重高蛋白类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为发展养殖业提供均衡的饲料来源。

2.4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没有与养殖业、种植业项目进行有效整合配置,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目前舟曲县沼气池建设项目正在大力推进实施之中,建设规模统一适于单户的小型沼气池。但模式单一,存在占用土地多,不适合当地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由于单户种养规模过小,所以沼气池进料不足,沼渣及沼液难以集中贮放和适时施入农田,造成农田有机质含量下降,与此同时能源项目建设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5群众思想守旧,缺乏商品生产意识

由于舟曲县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当地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产自用,为了生活和生产需要而开展农牧业生产的传统观念不能发挥农牧能互补的优势和市场导向的作用,去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及结构,求得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在当地农牧业科技进步和生态农业建设战略的实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6土地面积与农村劳力配置失去平衡

土地是农村各业赖以发展的主要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由于人口的自然变化,劳务输出,人口流转等因素,打破了土地下放初始阶段的平衡,给进一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建设造成空间上的限制,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3对策及建议

3.1养殖业结构配置重组

养殖业结构的配置,要以饲料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适应当地各项条件的切入点。根据当地的草场状况和饲料资源特点,应当发展以圈养为主牧养为辅的养殖业,积极调整养殖结构,优化畜群品种,大力开展中度规模的商品畜养殖,填补农业生态位空缺。积极发展“四特一化”的特色畜种养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满足当地市场需要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商品优势,实现农牧互补。

3.2针对种养业单户,大力推广秸秆处理技术

作物秸秆通过氨化、青贮、盐贮、微贮等技术处理,可大幅改善适口性,提高营养水平和动物消化率。这些技术简便易行,属于成熟的实用技术,可以通过示范指导,进行普及推广。与此同时,还应大力示范推广饲料配方养殖技术和暖棚育肥技术,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增加饲料转化率。

3.3依据养殖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作物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强化农牧能互补发展的基础

由于秸秆还田减少,施肥不足,使耕层土壤贫瘠化。加之报酬递减率的作用,使舟曲县农作物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已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作物品种,很难发挥增产增效的作用。为此应多方引进示范新的作物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比如引进粮饲兼用型农作物品种以及大豆、白云豆等品种和“双低”油菜品种;也可以按照“宜农则农,宜草则草”的原则,引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品种,以增加土地出产率,促进养殖业发展。

3.4整合农牧能科技项目的实施,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在现有的沼气池项目建设中,以养殖业大户或村、组、自然聚居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地开展供数户村民共用的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实现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项目的集约化建设,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以提高农牧能产业的整体效益。同时要积极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组织结构上预先搭配适合农牧能生态结构单元的衔接和平衡,探索各种可行的运转模式,达到农牧能产业的良性循环和运作,在推进“以电代薪”的基础上,实现以“以(沼)气代电,以光(太阳能)节电”目标,推动农村低碳节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5加强农村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发挥现有各业务单位及服务网络体系的技术特长,建立农民技术培训专项基金,广泛开展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为生态农业建设战略的推进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3.6努力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方式

按照依法自愿原则推进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使耕者有其田,用者有其地,务工者有其时。使耕地、草地、“三荒”地分别向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加工能源经营户或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流转,形成新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格局,推动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生态农业 对策 建设中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