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安全使用农药技术及问题与建议

时间:2022-03-31 09:47:39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针对东至县棉花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现状,确立可持续综合治理思想,充分发挥棉田生态系统的功能,采用

摘 要:针对东至县棉花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现状,确立可持续综合治理思想,充分发挥棉田生态系统的功能,采用抗性品种,创造和利用抑制害虫发生的生态条件,发挥天敌作用,实施耕作栽培防治的生态调控及生物防治、环保型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并因地制宜进行择优、简化、组装、配套,实行综合治理,节本增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科学安全用药,保护生态环境。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3点建议。

关键词: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生态调控;科学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93-03

东至县地处长江南岸,常年植棉面积1万hm2左右,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县。东至县棉花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地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合棉花生产,与安庆隔江相望的大渡口镇,常年植棉面积0.4万hm2左右,十几年来是我县棉花病虫害综防技术实施的研究基地。近3a来,针对我县棉花主要病虫,确立可持续综合治理思想,充分发挥棉田生态系统功能,采用抗性品种,创造和利用抑制害虫发生的生态条件,发挥天敌作用,实施耕作栽培防治的生态调控及生物防治、环保型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因地制宜进行择优、简化、组装、配套,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在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1 综防技术措施应用情况及效果

1.1 健身控害栽培技术

1.1.1 推广应用棉花优良抗性品种 棉花品种是夺取棉花优质高产的基础,种植中棉29抗性品种可抑制病虫为害;选用抗棉花枯萎病品种泗棉4号、皖杂40,占示范区面积的10%。针对棉铃虫的防治,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抗虫棉皖棉53、皖杂5号、黛杂1号、中棉63号、鄂杂棉11号、鄂杂棉10号、太D9号。BT棉种植面积达90%以上,全面应用脱绒包衣种,实行统一供种,应用率达100%。全面推行营养钵覆钵育苗,由于营养土和覆膜增温保湿的综合效应,缩短棉苗易感病时期,立枯病死苗率比行间套种下降70%,使棉苗病害大为减轻,炭疽病、立枯病得到有效控制(综防区苗病发生情况是平均每m22.6株,非综防区是8.6株)。

1.1.2 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改善棉花生育环境 棉田的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棉花的单产和品质,又关系到棉花病虫发生程度和控害效果,棉株封垄过严的棉田,荫蔽严重枝叶交叉,对棉花病虫发生有利,容易导致前期虫害、后期铃病严重发生。因此控制好棉花的群体结构,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不仅是棉花优质高产的关键,也是降低病虫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县传统的种植方式,棉厢太窄(厢宽135cm),亟需改变。具体做法是厢宽150cm(包括一边沟)、分大、小行移栽,大行宽90cm,小行宽60cm,实行宽窄行移栽,株距32~35cm,每667m22 600~2 800株,既不减少密度,又防止棉花过早封行(一般推迟7~10d),为棉株生长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害虫生存环境,并可减少农事操作人为地损伤果枝及下部铃病(烂桃)的发生。据两种不同地块调查,宽窄行种植单株蕾铃脱落率为65.7%;成铃率为34.3%,铃病发病率为1.3%;宽窄行种植与传统种植相比,单株蕾铃脱落率减少7.0%,而成铃率增加8.2%,铃病发生减轻3.4%。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

表1 棉花宽窄行种植与传统种植的单株成铃及病铃情况调查

[\&总果

节数\&成铃数\&成铃率\&脱落数\&脱落率\&病铃数\&病铃率\&宽窄行种植\&92\&31.6\&34.3\&60.4\&65.7\&1.2\&1.3\&传统种植\&88\&23\&26.1\&64\&72.7\&4.1\&4.7\&]

1.1.3 平衡施肥促早发,防早衰,促进棉株健壮生长,增强抗逆性 棉花施肥应加大优质农家肥的使用量,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施用时间、方法,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合理安排,做到数量到位,养分平衡,分配合理,以促进棉株健壮生长。

施初次花铃肥时,667m2增施5~7.5kg钾肥对防治红叶茎枯病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喜钾的抗虫棉。据试验调查:667m2增施氯化钾7.5kg,9月调查红叶茎枯病未见发生,而ck区有5%显症株,局部有明显的早衰现象。叶面喷施尿素,不仅使棉花叶片叶绿素增加,叶片增厚,还能有效减轻棉叶螨的为害。据调查,综防区内棉叶螨百株3叶螨量平均为56.5头,而非综防区为268.3头。

另外结合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去公枝、打顶和人工捉虫,把有卵枝带出田外,结合人工抹卵,有效减少田间落卵量,从而降低虫口基数,减少病虫发生数量,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保益控害的作用。

1.2 实施全程化学调控,控旺防衰,塑造良好的株型,减少棉铃虫落卵存活 根据棉田苗情动态,合理使用化学调控技术,调整棉花群体结构控制株型,防止棉花旺长早衰和招引病虫为害。

苗期:3片真叶前,每667m2苗床用25%助壮素2mL对水15kg喷雾。

蕾期:6月25日前后,苗势旺的棉田667m2用25%助壮素4~6mL对水40kg喷雾控长。

初花期:7月10日前后每667m2用25%助壮素8~10mL对水40kg喷雾,旱情严重时,酌情减量或不喷。

封顶期:8月10日左右,此次是化学调控关键期,打顶后易造成上部生长过快、果枝生长荫蔽过大,每667m2用25%助壮素20mL对水50kg,进行全株喷雾,封上5台果枝,塑造出良好株型,不仅有效地减少棉铃虫落卵存活,而且减轻其他病虫发生。

1.3 诱杀技术 采用现行的油(麦、豆)—棉两熟制套种和棉田多套多熟栽培等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种植模式。根据棉铃虫喜在玉米上产卵,玉米对棉铃虫有较强的诱集特性,采取于棉花同期播种玉米的方法,每667m2100~150株,种植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据调查,玉米上二、三代棉铃虫百株的落卵量累计936粒,同块田棉花上只有109粒,玉米上的落卵量是棉花上的9.4倍;而同期非示范区棉花上棉铃虫落卵量却为186粒,比示范区棉花上的落卵量高出近50%。因此可以说明,棉田种植玉米可有效地减少棉铃虫在棉花上的落卵量。在栽培管理上及时采收青玉米棒,秸秆清除田外,集中堆放,可全部灭杀玉米上的棉铃虫卵和幼虫,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种群增长,大大减少化学防治压力,一般比非示范区减少用药2~3次。

1.4 生态调控,保护天敌及生物防治技术

1.4.1 采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栽培模式,搞好生态调控 利用现行的油(麦、豆)—棉两熟套种和棉田多熟栽培等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栽培模式,合理管理好棉田前茬作物和棉田周边作物(如玉米、大豆、蔬菜)的昆虫种群,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

必要时选择低毒、专一性强的农药防治,尽量减少对前茬作物天敌的杀伤,维护棉花生长前期较好的生态结构。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棉苗移栽时,设立天敌避难所,用杂草或秸秆覆盖在棉苗行间,利于天敌转移、栖息和繁衍,以壮大天敌种群,发挥以益控害作用。

据调查,覆盖物下主要天敌种类有蜘蛛、步甲、蠼螋、隐翅虫等,每m2天敌数量平均为56.7头(6月1日~7月12日共调查6次),比非示范区多35.4头,同期中性昆虫数量平均368.5头,比非示范区高出230头;同期覆盖地棉花单株蚜虫仅有27头,而非示范区却为90头。经过覆盖不仅抑制杂草生长,防草保墒,而且秸秆腐烂后又是优良的有机肥,促进棉花健壮生长。

1.4.2 7月1日前不进行化学防治,7月20日前不防治蚜虫 据调查,中后期棉铃虫百株虫量平均为7.9头,显著低于防治棉田的14.8头。由于前期弃治,减少了对自然天敌的杀伤,有效地控制了后期棉花害虫,达到了以益控害的生态目的,前期保留一定量的害虫(蚜虫),为天敌提供食料来源,也达到了以害养益的作用。

1.4.3 应用生物农药 应用阿维菌素、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防治,对天敌安全,而对棉铃虫防效可达80%以上。特别是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对棉铃虫低龄幼虫防效在90%以上,且持续时间长,一次施用,一季有效。从调查数据来看,7月份使用NPV的棉田,8月份百株棉铃虫残虫量为5.9头;而常规用药的棉田百株残虫量为11.5头。

1.5 环保型化学防治技术 选用对天敌安全,对环境温和的对路化学农药。根据棉花生育期和棉田病虫害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需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时,选用品种剂型对路,针对单一性病虫为害,不用广谱农药,挑治害虫时用内吸性农药,防治棉蚜用吡虫啉类(大功臣、蚜虱净、啶虫眯等),防治红蜘蛛用哒螨灵(扫螨净),苗期病害用种衣剂或使用克菌、冠菌清,铃期病害使用广谱性保护杀菌剂如多菌灵等。

防治三代棉铃虫以生物农药为主,使用NPV、阿维菌素,后期选用乐斯本、辛硫磷、硫丹、万灵和菊脂类农药如高氯、功夫等,并交替使用,每种农药品种1a只用1~2次,防止抗性产生。

在施药技术上应用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用小孔片,喷雾时使棉株上下、内外均匀喷到。喷药时间应在上午10:00前和下午4:00后,以提高安全用药和防效。通过调查,综防区比非综防区提高药效达10%左右,农药利用率提高5%以上。

另外,示范区内要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据调查,示范区内无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现象,而非综防区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总药量的31.6%。

2 问题与建议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植保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树立生态植保观念,构建和谐生存空间,可持续植保是21世纪必然的选择。在几年来综防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以解决。

2.1 主要问题

2.1.1 综合防治技术和实践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自觉地应用 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动者素质出现下降,重治轻防,加上农民的种植方式不断改变(由过去的精耕细作到轻型栽培省工省力),要求技术措施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农村的需求。

2.1.2 国内农药产业迅速发展和国外进口农药的大量涌入,致使农药生产经营混乱 各种混配制剂充斥市场,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误导农民乱用药,乱混乱配,过分依靠农药现象又重新抬头和蔓延,造成越治越难治,投入成倍增加,效益明显下降的被动局面,综合防治受到严重挑战。(下转112页)

(上接94页)2.1.3 技术推广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国有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被削弱,难以发挥公益性主导作用,往往采用“领导重视——发动群众——喷洒农药”等应急模式;而企业和民营组织的技术推广也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导致农民容易产生盲目用药,滥用农药的现象。

2.2 建议

2.2.1 制定规划与制度,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国家应重点审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农药,禁止生产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制定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系统规划与计划,以及严格的生产和经营准入制度,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任何违反规定、滥用农药的都将受到惩处,甚至负法律责任。

2.2.2 征收农药税 根据农药对环境的为害程度,对生产企业征收农药税,并将征得的税收补贴到综合防治少用农药的农民手里。并增加投入加强自然控制技术和农药替代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2.2.3 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 必须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植保水平,因为任何技术措施都最终要通过农民的实践才能产生效果。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形式,以田间为课堂,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防治病虫的田间调查、分析和自我决策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能手。


相关热词搜索: 综合治理 农药 棉花 建议 有害生物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