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1990~2014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时间:2022-04-07 09:59:49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的分析大竹县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分析大竹县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竹县1990~2014年期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此期间共报告病例631例,地区分布以周家和庙坝片区为主;发病时间以1月和3~9月为主,8月达高峰;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83.52%(527/631),男性占85.58%(540/63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5.56%(603/631),其次为工人,占1.43%(9/631)。结论 大竹县疟疾流行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已达消除疟疾标准,但仍应加强返乡高峰期(春节)的务工人员和疟疾流行高峰季节(3~9月)的农民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

关键词:疟疾;疫情;防治策略

大竹县历史悠久,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县,迄今己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辖50个乡镇、382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约112万。自1940年始有疟疾疫情资料以来,疟疾一直是危害当地人民健康的主要流行病之一,疟原虫流行种类以间日疟为主,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1954年达到流行高峰,全县报告病例3037例,发病率达47.29/万,1995年被列为省疟疾重点防治试点县,1966年起疟疾发病率就达到了万分之一以下,1989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7年起已无本地病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于大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寄科,199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汇编。

1.2方法 采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行强度 1990~2014年共计报告发病631例,年均发病率为2.58/10万。1990年开始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人数逐年增加。1993~1995年,发病人数剧增,发病率垂直飙升,达到几年来最高,是1993年为19.63/10万,其次1994年为17.74/10万、再次1995年为10.93/10万。1996年以后,疫情逐年下降,发病人数从26例下降至2008年的1例,2009年后均无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报告,见表1。

2.2地区分布 25年间,报告的631例病例,散在分布于全县50个乡镇,全县的疟疾疫情流行范围经历了逐渐扩大至迅速缩小的过程,1990年发病乡镇数为5个,1994年升至最多,为43个,至2008年减少至1个。发病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周家片区(99例,占15.69%),其次是庙坝片区(80例,占12.68%),再次是城关片区(66例,占10.46%)、石桥片区(64例,占10.14%),见表2。

2.3季节分布 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集中在1月和3~9月份,该8个月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0.35%。8月达高峰占12.68%,其次是6月占11.25%,再次是7月占10.94%,最低为12月占3.01%,见表3。

2.4人群特征

2.4.1年龄、性别分布 年龄在10~80岁,主要集中在20~50岁青壮年之间(527例,占83.52%);以男性为主,占85.58%(540/631),女性占14.42%(91/631),男女性别比为5.93:1。

2.4.2职业分布 以农民为主,占95.56%(603/631),其次为工人,占1.43%(9/631),其他职业占3.01%(19/631)。

3讨论

通过多年的灭蚊、疟疾监测和病例治疗工作,全县2014年已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输入性恶性疟呈上升趋势,成为四川省疟疾防治的主要危险因素[1],对疟防成果的巩固构成很大隐患,因此大竹县应警惕输入性疟疾的发生。经分析,大竹县近年疟疾流行存在以下特征:①历年流行强度显示1993~1995年发病率垂直上升,其原因与当时沿海城市刚实行经济特区,经济较发达,内地大量民工外流涌入沿海疟疾高发区(据统计每年有20余万人外出务工),春节大量民工返乡,造成该时期输入性疟疾高发。②报告的631例病例多分布于周家和庙坝等山后和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这与当地经济状况落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有关。③全年均可发病,以1月和3~9月为主,原因是春节、五一节、寒暑假期间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内地大量人员外出旅游,6~9月为蚊虫繁殖高峰期,所以造成以上不同时间段疟疾报告病例数急剧上升。④无明显的年龄、职业、性别差异,但以20~50岁青壮年农民为主,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与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较大,且男性喜裸露皮肤更增加了被叮咬机会有关。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劳务输出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及疾病监测,尤其要加强从高疟疾流行区返乡人员的病例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输入性疫情在本地的传播。②结合改水、改厕等措施进行环境整治,在夏季加强蚊虫孳生地治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居民防蚊灭蚊,提高防护意识,减少暴露。③完善疫情监测上报制度,及时发现上报可疑病例,以便及时加强同行人员随访。

参考文献:

[1]雷杨,许国君.2006-2008年四川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志,2010,26(2):107-110.

[2]许娴,李卫东,姜静静,等.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33(1):1-6.

[3]张丽,周水森,丰俊,等.2014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33(5):319-326.

编辑/孙杰


相关热词搜索: 大竹县 疟疾 特征 流行 分析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