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04-07 10:42:46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

摘要: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微观经济学中数学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数学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159-02

一、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中运用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研究和阐述经济学原理,理论知识显得抽象、晦涩和难懂。而高校的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经济学理论研究借助了数学思维,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借助微积分分析经济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进行阐述。

二、微观经济学中数学思维的特点

1.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在微观经济学中直观体现在数学建模思想和模型求解的推导演绎过程上。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采用数学建模的逻辑思维,首先提出理论建立的假设条件,其次分析经济现实问题借鉴数学工具建立模型,然后采用图形变换或方程推导对模型求解,最后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是将经济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求解过程中严格的推导和演绎过程体现了数量之间严密的逻辑性,正是这种严密的逻辑性才保证了其所得结论的科学性。

2.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提升概括,是反映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内在本质,就必须借助必要的假定和高度的抽象。而抽象性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所以经济理论的建立借助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这种抽象性直观地表现在用函数和抽象图示来表述经济理论,用数学函数的推导演绎或抽象图示演变推出研究结论。

3.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微观经济学理论在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时,从两方面体现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第一,对于同一经济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第二,产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成本等经济参数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是一个常量,甚至不是固定在一个变化区间的,所以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灵活地表现出一个变量的变化对经济问题结果的影响程度。

4.数学思维的实用性。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利益为目的,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要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研究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与数学中的最优化思想一致,所以微观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就是运用数学思维的最优化思想和最优化分析方法来实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培养数学思维的具体教学方法

1.构建多层次教学体系。部分高校经管类学生都是文理通招,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学进度和深度的把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进度慢且不够深入,而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学习困难跟不上。这两部分学生都容易对本课程失去兴趣,难以学好。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并结合所学专业要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设立不同的教学体系,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和难度上,对于数学和英语基础都好的群体,选择难度较大的英文版教材;对于数学基础好英语不太好的群体,选择难度较大的中文版教材。以上两个群体的教学进度稍快,教学难度适当增加。对于数学基础较差英语基础较好的群体,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案例较多数学内容涉及较少的教材;对于数学基础较差英语也不好的群体选择比较简单的中文版教材。这两个群体的教学进度要放慢,教学难度适当降低。对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上,可以灵活采用考试、课程论文或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1)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微观经济学理论多知识点繁杂,各个理论和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教学前教师应做好整个课程和每个理论章节知识点讲解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根据理论和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对象的情况确定整体教学进度和难度适当的课程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对各章节的知识点做讲解的逻辑图示,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个理论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然后从这几个问题切入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这章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整个章节多个知识点通过这条逻辑线连贯起来。

(2)教学案例导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数学思维: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是一般规律的总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课程的情况,用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现象,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应该引导其通过思考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经济理论。比如:对需求曲线一节的讲解,可以提问:假如你打算买水果,你们会选择购买橘子吗?如果购买,会购买多少?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得出影响个人需求量的6大因素。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在影响橘子的其他因素都不变的前提下,橘子的需求量与它本身的价格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给出几个学生在橘子的不同价格下对应需求量的表格,引导学生做出需求曲线,观察曲线形状,对直线型图形的特点进行观察,写出直线方程,从而抽象成一般简单的需求函数表达式。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其归纳总结出图形形状是曲线形的一般需求函数的一般表达方式。这样既不会使得课程教学无味,也能轻松、顺利地引导学生学会需求曲线相关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的数学思维。

(3)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微观经济学中理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比如对同一个经济问题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定量分析。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多种途径或方法来解决问题,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在生产论中对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探讨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求解,還可以将假设条件放宽深入探讨。厂商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商品和要素市场价格不变的前提假设下,厂商如何生产?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从既定的产量生产成本最小和既定成本产量最大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这两种情况下投入的最优生产要素数量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产量与成本的关系通过图示演示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条件,也可以直接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用函数式演绎推导得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但讲授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基础情况和接受程度掌握好知识发散的难度。对于数学基础好且对经济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其思考和探索在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价格是变动的情况下,厂商如何生产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

(4)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运用训练。经济理论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运用规律服务现实经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运用知识分析经济问题能力的训练。首先,课堂教学时可以以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引入知识点的讲解;其次,课后可以用案例讨论方式作为知识运用的训练;再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市场,对所遇见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数学思维的培养要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各环节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运用数学思维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冬林.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6,(8):130-13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金清,李徐.经济学中的“数学困惑”及其解析[J].经济学家,2007,(3):29-37.

[4]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方法 思维 培养 中数 微观经济学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