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4-07 10:46:18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文章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明确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就政治经济学的教学

摘要:文章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明确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就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212—03

中国经济学教学目前存在“两张皮”即学生需要学习两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具有什么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几个问题思考,以期教学改革取得更好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课《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一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迷茫的问题。 (王梅、李建权,200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确定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考虑。经济学专业学生选择经济学专业,他们需要成才,即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真正人才。学生成为经济学专门人才的愿望要求政治经济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政治经济学在“传道”方面就是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不仅是经济理论学科而且是思维学科。政治经济学作为思维科学包含一个方法论的体系,这个体系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大法,以此为基础形成抽象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归纳演绎法、定量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等方法论体系。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括思维方法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去思考,去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政治经济学在“授业”方面就是要向学生进行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阶段学习其他经济学学科打好基础;同时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政治经济知识和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经济学基本知识只是告诉学生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什么的的问题。通过对经济规律的揭示,我们就是要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经济事物与经济现象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揭示,指导学生学会应用经济知识解释经济现象。

第三,政治经济学在“解惑”方面,就是要帮助学生解答人生历程中的疑惑,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长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学专业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责无旁贷。我们应当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的正确判断能力。

二、改革教学内容

1.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我校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针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开出,在第二学期就开设政治经济学,第三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由于在教学内容上,两门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于是往往出现政治经济学所讲的教学内容被后来所学的西方经济学所抵消的情况,甚至有些西方经济学老师在教学中不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在教学中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否定抵毁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两门课程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比较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由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背景、研究方法以及阶级立场和研究任务的不同,因而他们在理论上存在许多差异:(1)价值理论的差异。政治经济学认为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西方经济学坚持要素价值论,用边际效用和稀少性来说明商品的价值,认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的需求,消费者根据效用的最大化的原则决定要素供给。(2)收入分配理论的差异。正是由于价值理论的差异导致了收入分配理论的对立。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利润、利息、地租等是不同集团瓜分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范畴反映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及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体现了这种剥削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值是由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种收入根据各种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大小决定,因而资本主义分配和谐平等,非劳动要素与劳动要素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3)商品价格形成理论的差异。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取决于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同时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则根据供给、需求及各自的弹性,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商品的效用决定了需求,供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均衡,形成均衡价格。(4)在资源配置效率标准上的差异。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实质上就是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资源重新配置和调整的动因是各部门利润率的差异,因此配置是否合理就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西方经济学则强调帕累托最优,既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均能得到满足。(5)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有环境下这种可能性才具有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四个阶段,其周期性暴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两个表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暴发的物质基础。西方经济学则反危机解释为经济波动或失衡,认为经济周期是分工、专业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危机周期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有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则取决于投资者对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在教学中应当对两门经济学的这些差异加以说明和分析。

其次,从历史渊源来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出一门,因此他们之间又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成份。从17世纪蒙克莱田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到18世纪亚当·斯密创立第一个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以财富增长作为其研究的范式。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目的:“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产资料。第二,给国家或者联邦提供一个足以支付所有公共开支的收入,它的目的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 (亚当·斯密,2003)显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包括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等多方面的问题。后经李嘉图、西斯蒙第、萨伊的发展,到约翰·穆勒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形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样“四分法”的范式。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发生分化,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将“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从“单向度”设定为“双向度”,并认为经济与政治相互融合不可分离。他们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以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的范式。如果我们把“政治”理解为各种制度安排的话,那么经济学的这一范式重视经济的制度分析,以所有制和产权的分析为核心构成经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边际革命,经过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的研究和发展,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完成政治经济学的第二次折衷性综合,并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其《经济学原理》成为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这一次综合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范式,形成一个经济学的新体系,称为“新古典学派”。作为马歇尔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凯恩斯在继承马歇尔分析范式的基础上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将经济学的分析从微观领域推进到宏观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经济学的第三次大综合并形成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经济学的这一范式发展看,基本上沿着资源的配置与经济人的选择进行分析。政治经济学的这两种范式应当说不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侧重于对经济运行制度的分析。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时不应当把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截然分开,而应当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经济学应当实现经济学的第四次大综合,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与西方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综合。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中对此进行了多方而的探索,基本方向是打破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部分划分的体系。有的学者按照四分法形成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和消费理论及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体系(白永秀);有的学者提出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及经济发展的结构(余良春);也有的学者提出经济原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逄锦聚)。目前我们在教学中以逄锦聚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按照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线索整合教学内容。

2.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脱节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理论忽视现实的发展,因而出现理论落后于经济实践活动;另一种是理论和实践发生了背离,这种背离或许是由于理论发生了错误或许是由于实践在错误政策的引导下离开发轨道。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用实践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理论只有和实际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马克思经济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不断地和实际结合并在实际中不断发展,在于不断吸收人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联系现实经济活动,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就第一方面讲,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以及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讲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讲清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适用性。我们在讲授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价值增殖理论、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沈爱华、袁春晖,2002)、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当前经济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周边市场调查活动,以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二方面,紧密联系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在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给予指导,切实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每学期开学之初,我们都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关心、困惑的问题,并在教学中作重点讲解,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难和困惑,使大学生真正感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意义。

三、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内容之后,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本着教学相长这一基本原则进行,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全面实施启发式教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方式的启发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们曾经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1)激疑吸引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宋朝学者朱熹在《学规类编》中指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我们故意把创造价值的劳动说成是具体劳动或者物化劳动等,然后做出犯错神情,让学生指出教师错在哪里,并说明错误的原因。(2)提问启发式教学法。这一方法是要求教师真正揭示事物的客观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比如我们在讲到价格理论时,利用各大商场经常使用的商品打折促销措施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让同学进行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行价格管理应当采取的对策。(3)比喻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学中教师利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激发起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进行对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比如在讲到企业并购理论时,我们利用生活中的滚雪球和垒雪人等现象做成flash动画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说明资本的积聚与集中。(4)反诘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老师先根据历年考试中学生经常出错知识点,把学生错误的说法讲出来,教师先不指出其对错而是让学生分析,然后用反问或者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观点。(5)情景模拟式引导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先模拟出一种经济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比如在讲到资本运动理论时,我们就模拟一个创业者多筹集资本到组织生产和销售等各项工作的情景,最后让学生分析出资本循环的过程及资本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理论。

2.实施研讨式教学法

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大学教育其重要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研讨式教学法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学会做学问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我们从两个角度贯彻这一教学方法:第一,对目前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热点问题(刘秦民,2006),先介绍目前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然后让学生开展讨论,发表他们的观点;第二,给出一个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完成一篇约4 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发言

参考文献:

[1]桂花.“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刘秦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

[3]沈爱华,袁春晖.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02,(6).

[4]于金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5]王梅,李建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目标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427.(责任编辑/陈鹤)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经济学 教学改革 思考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