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个对接”视角的中职示范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时间:2022-04-08 10:22:51 阅读: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

近几年来,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的“五个对接”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创新,大力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对接,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

一、建设背景

1.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需求

当前,连云港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造船业成为连云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灌南将灌河半岛新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小船舶修造基地,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熟练掌握各种造船技术、符合船舶工业发展要求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灌河半岛新区船舶工业园进驻企业47家,需要产业工人近1万人,这就要求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培养规格吻合度的提高,重点服务于以船舶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无缝对接,提高与企业、社区组织、培训机构之间的同盟融合,主动提供技术指导及各种职业服务。

2.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连云港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突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3.校企共育人才对学校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导向

当前,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发展方式等关键环节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基于船舶行业和配套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的融合。

二、建设目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灌南船舶工业园行业资源优势,广泛吸纳船舶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作用,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岗位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培养体系,构建融“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能力”于一体的 “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方案,使实践教学按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产品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五个步骤递进进行,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的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稳过渡。

2.创新专业设置

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职业能力递进培养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作用,加快专业建设的整合、改造、创新、提升力度,组建船舶焊接技术、船舶电气控制、船舶机械(配件)加工三大实训生产区,打造省级特色专业,使本专业在省内同类学校专业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为苏北沿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服务。

3.共建实训基地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成新增校内项目与改扩建专业实训室建设项目4个,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灌河区域乃至苏北地区船舶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基地8个,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

4.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建设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名师(专家)工作室,着力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依托,以专项技能模块化课程建设小组为纽带,规模适中、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教学与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使专业教学团队达到省级教学团队标准。

三、建设过程

1.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实行校企一体化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实行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实现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互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使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及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较大提升。

2.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船舶制造企业用人意向、企业用人合同、学生调查反馈表、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完善以实践项目为主、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分析,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能力目标,形成四个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通过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与系列化素质拓展活动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船体制造与维修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拓展能力模块,着力于船舶制造的质检与营销,通过专项课程模块学习与校外顶岗实训完成。学习结束后,取得机修钳工、装配钳工、焊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

4.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突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船舶电工、焊工、装配钳工等职业资格考核,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到2014年,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95%以上,当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2%以上。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建立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

5.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 ——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面向社会,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打通和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2013年与江苏开放大学实现“3+开放本科”试点分段培养,2014年又与淮海工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试点中高职衔接,分别实现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构建“三级一委”质量管理体系。设学校专业建设创建领导小组,作为第一层级负责全面工作。下设第二层级的专业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文件、制定政策、落实资金、统筹协调、督查考评工作。成立第三层级的系部专业建设项目小组,采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全系师生参与建设,确保完成分解于各部门的建设项目。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提供咨询与帮助。

2.制度保障

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选型,确保功能、质量和价格,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严格执行学校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包括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项目总投入442.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66万元,地方政府与学校注入资金161.07万元,合作企业投入15.8万元。

五、建设成效

1.专业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学校建立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滚动修改,初步形成了船舶类、汽车维修类、果蔬花卉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等6大专业群,其中,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该专业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2.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打通和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构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3.教学团队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双师型”教师达100%,建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陆续聘请24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已经培养了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教师共19人,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发表论文50余篇。

4.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两年的努力,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增加投入117万元,建设了焊接实验室、船舶综合实训室(展示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实训工场。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试验、焊缝检测、便携式X射线探伤检测、磁粉探伤船舶电器检测与故障排查等多项实训教学任务。

5.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近两年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家,合作攻克3项技术难题。为企业直接输送员工428人,其中班组长以上92人;为胜华、恒成船业岗前短期培训工人582人,为企业开展焊接等培训达2600人次,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责编 周继平)


相关热词搜索: 对接 视角 中职 示范 探索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