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4-15 11:14:48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两组均予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治疗时间4周;全部对象观察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X线肺部影像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在缓解咳嗽症状、肺部湿啰音等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X线肺部影像恢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在缓解发热方面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且患儿依从性好,毒副作用少。

[关键词] 阿奇霉素;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53-02

肺炎支原体(MP)肺炎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红霉素作为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但是红霉素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研究通过观察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影响,以探讨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抗生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否更加安全有效。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2例,全部病例来源于本院儿科。就诊前病程4~10 d。所有病例均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IgM抗体MP-IgM≥1∶80,入院前未接受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治疗前肝功能检测均正常。

1.2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1.5岁。对照组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5个月~11.6岁。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功及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组给予静脉输注阿奇霉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007)10 mg/(kg·d),连用4 d,停药3 d,再原剂量连用4 d,停药3 d,以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连用4 d,停药3 d,再用2周,总疗程4周。对照组静脉输注红霉素30 mg/(kg.d),连用10~14 d,以后改为红霉素口服,总疗程4周。2组均给予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完成。组间及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X线吸收消散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退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对照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毒副作用: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仅8例(25.8%),且反应轻微,无因胃肠道反应而导致治疗中断者。对照组患儿静脉输注红霉素时,2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74.2%),其中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者15例(48.4%)。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4.16,P<0.01)。

3讨论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可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的30%,流行期可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的50%~60%[2]。由于其潜伏期和病程长,肺外并发症多且严重,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认为支原体肺炎是由于病原体本身和其激发的免疫反应共同所致[3]。支原体是迄今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焦虑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1]。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中西医结合病区从2006年6月以后,采用清心除烦针法配合药物治疗焦虑症,并与心理病区单用药物治疗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入组标准2006年6月~12月两病区年龄25~70岁的住院患者,经焦虑症状自评量表SAS测量,分值>61分,并符合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1.1.2一般资料按1∶1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西医结合病区)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25~70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0年,平均2.5年。对照组(心理病区)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23~72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7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清心除烦针法合并西药治疗,清心除烦针法取穴劳宫、内关、神门、三阴交,按针刺常规操作,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5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西药治疗采用氟西汀、氯硝西泮、阿米替林、多虑平、美舒郁、丁螺环酮等。

对照组不用针刺,西药治疗与实验组相同。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焦虑症状自评量表(SAS)测评,观察两组疗效。治愈:SAS<40;有效:41<SAS<50;无效:SAS<51。

2结果

2.1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显示,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字2=16.00,P<0.001,差异非常显著;治愈率比较?字2=9.54, P<0.01,两者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

见表2。

表2不良反应(n)

表2示,实验组50例中仅1例出现头昏,1例出现口干;对照组50例中仅1例出现失眠,1例头昏,1例血、尿常异常;说明两组治疗结果相对安全,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焦虑症属于中医学中“不寐”、“惊悸”、“脏躁”、“郁证”等范畴,多由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心肾失交,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类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就,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

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

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焦虑症多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胸闷,焦虑不安,故从心论治,取劳宫、内关、神门为主穴,清心除烦,配以三阴交养血安神。

西医认为,焦虑症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递质等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所致[2]。抗焦虑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逆和不可逆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高效苯二氮卓类药物、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3]。目前已了解几类抗抑郁、抗焦虑药作用的分子机制,但对药物作用各靶点之间的调控关系尚不十分清楚[2]。本研究采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经络的调整作用,创立的清心除烦针法能清心安神除烦,滋阴养血,健脾益胃以和阴血。综合治疗消除肌肉紧张,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引起的心血管、消化系统症状,缓解焦虑症状。说明本针法对于焦虑症有疗效高、见效快、副作用小的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8-130.

[2]杨红菊,罗质璞.抗焦虑药物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4):250-251.

[3]王丽颖,杨蕴萍.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77-80.

(收稿日期:2008-08-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肺炎 支原体 霉素 阿奇 效果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