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时间:2022-07-03 11:00:04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文章从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弊端和管理专业化的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摘要:文章从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弊端和管理专业化的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

专业从职业的角度上讲是指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所以也称专门职业,英文为profession,是相对于普通职业而言。专业化是“半专业”、“准专业”迈向专业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并有阶段特征的过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二是这类人员专职从事行政管理,即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专职化。

一、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

1. 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及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高校作为知识的创新源、传送带,承担的社会职能在增加,管理机构的运行在加快,没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高校管理队伍,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逐步走出了“象牙塔”。高校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也是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这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必须对个人、家长、政府部门、企业及政治家提出的不同期望和要求做出不同的回答和评价;其次,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运作方式、管理观念正逐渐被社会其他系统同化。不难发现,高等教育不仅要借用一般的政治、经济系统管理的某些原则、规则来解释自身的问题,而且还要经常运用这些原理、规则去解决问题,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目标。同时高等教育在各级教育中的人均投入量是最大的,而且大学生的学费对大部分家长来说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投资。国家、社会、家长都希望高校恰当地管理好他们对高校的投资,高校管理应该促进高校的高效益、高质量,促进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 高校是一个特殊部门,其管理权威具有模糊性

美国学者科恩和马奇在《领导与模糊性》一书中称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独特的学术组织。高校又是一个特殊部门,正如姚启和教授所说:“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事业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结构”。大学有自身的特点,在这个结构中,管理人员要协调、制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若没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队伍,就很难完成协调任务。同时作为人类组织的一个部分,高校虽然也通行“科层制”,但我们无法过高地期望目前高校的权威体系如其他领域一样健全、有效。因为,第一,“高校中的成员一般而言知识层次较高,他们对严格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缺乏心理上的认同感,行为上不以为然,甚至产生拒管行为。”第二,高校中的行政职能部门与系科之间不能形成管理层次,但在实践中,职能部门的权威往往不恰当地被强化了,使指导关系不同程度地演变成领导关系。对于前者,存在着如何给管理者在高校组织中定位的问题;后者则涉及管理权限的划分、协调问题。两者都要求对高校管理者实施专门化的规范。

3. 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逐渐分化,管理者作用与地位之间也出现反差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出现是为了保障高校功能的发挥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形成的初始阶段,行政管理系统的运行是紧紧围绕组织的这种核心目标的。然而随着高校组织的发展延伸,变异逐渐发生,行政系统的功能范围越来越大,科层组织由此而生。中国高校在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几十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下,行政系统已经游离于高等教育目标之外,这样势必造成目标价值的分化及其追求群体的分化。为了整合高校不同群体的价值目标,专业化的管理就势在必行。同时不管人们对高校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认同情况如何,管理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流的大学里往往能找到一流的校长;而当大学运行出现挫折时,人们也习惯于向校长指责学校管理上种种失当之处。“与管理者的作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的某些地位相对低于同级的教学、科研人员,这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上。”根据社会其他行为的经验,要确保对高校管理者地位的激励作用,就应提高相应的管理专业化水平,通过专门的培训和民主的遴选程序,形成广为认同的社会地位。

4.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事业是有持续性的,是一种长远的发展规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形象的概括。在人治盛行的年代,谁当权,谁就搞一套新名堂,从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专业化就是为了克服这种管理因人而异,随心所欲的弊病。高校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在专业管理人员的运作下持续发展下去。专业化管理人员懂科学管理原则,懂教育法,熟悉高等教育规律,能够依法治校,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事,就保证了高校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弊端

朱九思先生认为:“高校管理的三个部分是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思想管理。三者以学术管理为中心,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行政管理起保证作用。”然而事与愿违,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就是国家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管理泛化。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上主要沿袭的是行政管理体制,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实行长官负责制,一级管一级,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大学的这种定位使得行政管理泛化于高校组织之中,如机构臃肿,缺乏民主;党政不分,机构重叠;机关权力过大,干预院系工作;学术权力行政化;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边缘化等等。(2)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管理人员自己也好,教师也好,甚至于一些学校的高层管理干部,普遍认为管理工作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上级怎么安排就怎么做。认识的不足造成了工作没有创新,不会把高等教育管理也当做是一种专业,有时甚至是干出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事。(3)管理人员来源复杂,大部分学历层次不高。高校的管理人员有留校的毕业生、接收外校的毕业生、校外调入者(军队转业)或引进人才的家属或“双肩挑”的教师。他们有的学历层次不太高,大多在本科以下,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4)管理人员待遇低,管理队伍不稳定。高校管理人员的待遇不高,人们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又不够,使得一部分人不愿从事管理工作,高学历的人拼命往教师队伍里钻,有能力的人想办法调走,高校管理队伍变动过频,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人员阶梯。(5)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创新能力弱。由于高校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管理科学知识,缺乏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他们习惯于维持传统而单一的常规管理,使高校的管理工作停滞在一种低效的简单管理,不能适应高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需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果他们照本宣科、不思进取、故步自封,那么就谈不上管理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了。

高校行政管理的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人员过多、管理效率低、官本位思想严重。间接后果就是行政人员不按高校的办学规律办事,把行政部门的指令式管理模式全盘照搬到高校中,所谓的外行管理内行、科员指挥教授就是这种表现。有学者指出由于缺乏管理的专业化,大学的行政权力被不恰当地泛化,其后果“一是主体本末倒置,行政人员成了支配学校的核心;二是价值系统倒错,行为价值不取决于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与行政权力的顺应度;三是机构膨胀,冗员过剩,部门和个人都热衷于升格;四是教育资源浪费,大量资源消耗于非教学科研的行政和准行政行为。”

三、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的措施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 职业教育家担任校长

高校行政管理的顶层就是校长,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北大的蔡元培、南开大学的张伯芩、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等校长可以说是教育家中的典范。“美国的大学校长80%以上持有博士学位,其中以教育学科的博士为最多,占总数的43%。”而在我国,大学校长绝大多数是从其他学科的学者中选拔的,还有一部分是一般行政事业单位转调而来的领导干部。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摸索以后才能逐渐地了解和掌握教育规律,这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损失。党中央号召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家。有人曾研究过大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对大学校长的要求非常高。姚启和教授则认为:“大学校长要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首先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并且应该有更突出的表现和卓越的成绩……要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独到的教育思想,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矢志不渝的改革魄力,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卓著的办学业绩。”这些都说明,由职业教育家担任高校校长是最合适的。

2. 行政管理的主体由高等教育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员专职担任

管理是一门科学,高校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有专门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知识。高等教育管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学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那么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可能的。现在有很多高校设有教育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更有不少高校设有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高层次的高校管理人员。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人员有合适的来源。据美国一位研究人员的调查,1985年美国15000名二年制学校管理人员中有42.1%的校长、39.1%的学生管理人员和43.8%的学习资源部长具有高等教育博士学位。因此,在“定岗定编定任务,优化结构”的前提下,高校应该以相关专业的专门人才为行政管理主体,原则上管理人员不再担任教学工作。

3. 以考试考核的方法分流现有管理人员,包括“双肩挑”干部

通过考试考核,让一部分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管理理论水平并且愿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继续在岗,其他的人员分流。由于高校有教授治校的传统,高校的管理必须有一部分专家和教授的参与,这就需要一些“双肩挑”的专家和教授割舍从事的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这里需要改正一种错误的观点——专家当校长、学者“双肩挑”就是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就是管理的专业化。专家教授并不一定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隔行如隔山,让他们担任管理工作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术寿命,而且会影响学校的管理运行。因此只能让部分有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且尽量安排业务性强的岗位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4. 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教育职员制度突出高校管理特点,是建设优化、精干、高效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创新举措。“它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向学术管理的中心转移,求得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制衡方式,真正做到按教育规律办事。”

5. 对管理者实行在职培训

姚启和教授曾论证过设置教育管理博士专业学位培训大学校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华中科技大学曾在1999年底举办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课程大学校长进修班,以提高大学校长的管理专业化水平。对于普通行政管理者来说,即使是高等教育管理或相关专业的出身,也要不断学习,因为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校职能的增加会使得高校的管理更加复杂化,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并开展高教管理研究以提高管理水平,非专业出身的管理者就更不用说了。对管理者实行在职培训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办法。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志成.论高校管理中的领导行为[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1).

[3]王志成.影响高校管理效能的权力结构因素探析[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1).

[4]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专业化 行政管理 试论 高校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