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能力研究

时间:2022-07-04 15:20: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应不断加强自

摘 要: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校办科技企业为基础,突出办园特色与优势,通过构建完善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协同创新 三元参与理论

为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性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创新型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的职能演化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适应创新型经济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职能扩展的产物,大学科技园可以有效地整合大学的各种创新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建立科技园,就是让大学承担起第三个作用,把大学里的新思想新发现推广到社会和商业中去,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提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理论”概述

“三元参与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认为构成科技园区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大学(含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三元参与,缺一不可[2],其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图1 大学科技园运行的三元结构模型

图1描述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通过大学科技园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补充了办学与科研的经费,同时培养了适应于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政府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科技园,为大学和科技界同企业的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竞争能力增强的良好效果,大学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政府的支持,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或称协作,即协同作用之意,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3]。张力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4]。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是指由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参与或主导的,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使得创新相关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有机配合,进而产生单独创新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最终实现三方的目标。

三、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1.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案例介绍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同年9月,科技部、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从国家层面上推动大学科技园工作,并于1999年底联合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22家;截止2012年,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江苏省共有1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别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南京市有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中国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由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程学院9所高校共同创建。在此9所创建高校中,以南京大学为主体建立的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已于2009年初创建了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邮电大学于2012年4月通过由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组织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并启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申报筹建工作;2012年4月,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河海大学与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中医药大学正在加快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大学科技园。园区内其他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办产业特色,南京工程学院下属校办科技企业—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2011年度收入总额超过9亿元;南京师范大学校办产业以发展教育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南师幼教品牌经营之路,2011年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收入总额达到1.45亿元,在全国高校校办出版社收入总额排名中位列第十五位;中国药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校办产业在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销售等方面均具有很多特色和优势。

2.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统计情况

根据《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参加2011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工作的3541个企业中,共有518个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企业),占全国高校上报企业总数的14.63%。2011年年末,科技园企业在册职工人数共计为14.52万人;资产总额为1850.73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资产总额的68.77%。2011年年度,科技园企业收入总额为1076.01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57.58%;实现利润总额为64.51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4.63%;已支付给学校方股东的利润或股利为4.02亿元;向国家已缴纳税金总额为43.59亿元;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达5.61万人次;参与培养博士生331名、硕士生1656名。截止2011年年末,科技园企业共拥有获授权的专利878项,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及集成电路版权共430项,获省部级、国家级的奖项共341项。

表1 2009-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2009-201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实习的重要基地。

四、建议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学科技园应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和校内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门户。

1.加强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园区应通过完善办公场所及配套的信息、服务网络,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将达到100家,截至目前尚有14个名额空缺,尚未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应在近三年内集中力量,通过整合高校自身已有的科技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跻身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

2.加强校外协同创新

高校应主动“走出去”,联合有关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通过构建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国家、地方科技、教育的相关规划,优先在相关科技计划中予以支持,继续利用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推动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3.强化校内协同创新

高校应加强领导,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出发来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通过整合校内科技力量,强化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在政策、资源、人力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开放学校科研、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通过完善校内部门设置、部门分工与合作,构建统一的校内产学研合作体系,这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才具有内生性,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有机系统。同时,大学科技园也应不断强化服务对接,更好地为高校提供服务,例如积极参与大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合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把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以高校内部的创新资源为主要依托,联合高校的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加快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孵化,实现校内协同创新。

4.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

校办科技企业是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力量和基础,具有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进一步强化产业规范化、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结合的新形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突出校办产业的科技优势和文化教育特色,推进校办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将校办产业整体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教学、实习培养基地,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参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组织管理、市场动态信息等便利和实践教学素材等,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产业革命资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

[2]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

[3]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相关热词搜索: 创新能力 科技园 协同 提高 研究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