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22-07-04 16:50: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党的先进性

[摘 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是党领导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活动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和谐社会;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60-03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地位、任务、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先进性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再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在于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与时俱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又必须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引领和保证。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统一于“四位一体”建设之中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统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和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体现并统一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活动之中,统一于党完成执政使命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期重大课题。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应对关键时期的实践和探索,正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生活中影响和谐的矛盾日益增多,世界上各国执政党建设已有的经验教训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实都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和突出,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即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而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未来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对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坚持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反映。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工作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2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动力源泉。社会机体的健康和谐,首先取决于政党的执政制度和执政行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在于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构建和谐社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实任务。当前,由于法制体系不够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党员干部队伍内部出现了腐败堕落、损害群众利益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规范行为。通过经常性和集中性的教育学习,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和及时有效的整顿,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激励和鞭策党的领导干部自觉地自警、自励、自重、自强,减少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更加纯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3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潮流,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和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中,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的历史进程。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根本任务”与“基本任务”是统一一致的。党的先进性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体现,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离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党的先进性建设就会“虚化”。只有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党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担当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任。

二、和谐发展背景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先进性建设以新的内涵。党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无视时代潮流和发展变化,必然在实践中落伍,丧失先进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着眼于新的时代任务和党的自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先进性建设应突出新的时代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社会和谐,要落实在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民生即人民的生计。民生问题是一篇大文章,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部实践的始终。从我党的历史实践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座右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强调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并将社会建设提到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六大任务,充分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第二,促进社会和谐,要落实到更加注重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长期不懈的理想与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政策主张。可以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承担的一个重要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显著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必须适时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开放式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的目的就是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其政府的一项职能就是向市场、企业、公民和社会提供普遍性的公共服务。因此,党和政府领导作用的实现方式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即把属于市场和企业的权力下放给市场和企业,把属于社会的权力下放给社会;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不能解决或无力承担的重大公共性事务承担起来,真正发挥执政党和政府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促进社会和谐,要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风险责任感,提高风险预防和危机化解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是时代的潮流,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并不安定,来自自然的和人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和社会的各种风险和危机无处不在。所以全社会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正确对待各种社会风险。执政党和政府以及公民都要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对待各种潜在的和显现的社会风险。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对各方面的情报和信息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风险治理作为一项重要日程贯穿于日常工作管理中,努力提高风险预防和危机化解的能力,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在稳定环境中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要把风险、危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正确对待风险,大力培育公民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使风险意识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这是执政党和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人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动力。思想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装全党同志的头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通过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自觉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建设学习型政党引领学习型社会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全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思想动力。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全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奋斗精神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靠真理和人格的力量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把人民群众引导到党的事业中来,以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以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基层组织的功能中,“推动发展”是中心,体现了组织路线必须为政治路线服务的要求;“服务群众”是根本,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人心”是关键,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促进和谐”是保障,只有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才能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展先进性教育,要求我们努力找准党的组织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结合点,首先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要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破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难题,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保持和发展党的组织上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社会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解决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方面的具体问题,加强改进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问题。

第三,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首先要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其次,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以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以党的作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党的各方面建设中,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建设,注重和强调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突出特点。我们党要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健全作为党的优良传统的、作为党的事业胜利的组织保证的、最便利最合理的民主集中制,而决不能削弱和放弃党的这个根本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只有全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才能够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胡锦涛同志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完成两大任务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完成两大任务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工作方式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

[责任编辑:陈合营]


相关热词搜索: 引领 党的先进性建设 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