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机构及其公信力的思考

时间:2022-07-08 08:45:02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营利组织才以一种与政府互补的体制得以生存,

摘 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营利组织才以一种与政府互补的体制得以生存,并以一种迅猛之势在向前发展。作为非营利组织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慈善机构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壮大。作为以非营利为导向,以公益为目的的慈善机构,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慈善机构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从公益的角度,探讨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探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我国慈善机构发展状况。

关键词:慈善机构;各方关系;公信力

慈善机构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慈善组织随之产生。慈善机构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慈善组织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必须处理好各方关系。关系处理不到位则会使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同时,作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慈善机构建设需要受到各方监督,只有相互监测多方监管才能更好的促进组织建设。

一、慈善机构

(一) 定义

慈善,顾名思义就是仁慈和善良,当一群具有奉献精神,有着共同的目标,想尽自己之力为他人做贡献的人聚集到一起时,就会形成一定的团体。团体内部明确分工和制度,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监督,慈善机构就这样形成了。

(二) 性质

1、社会性

慈善组织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决定了慈善组织是一种社会化组织,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慈善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在运行时应以公共利益的追求为目的,以服务于广大人民为宗旨。每一个社会团体都有自身的定位,“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红十字对自身的目标价值定位,它的目标是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力争向广大公民提供最好的救助服务。

2、民间性

慈善机构是人们自发组织自觉形成的公益组织,从而决定了慈善机构的一种自治性,也可以把慈善组织看成是一种社会契约的结果。但是慈善机构又不同于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契约制是以政治和法律的强制性手段为基础,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体制。而社会组织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强调公益性,是与政治无关的一种纯民间行为。慈善组织从本质上与官僚机制大相径庭,遵循社会公益逻辑服务于广大人民。

3、非营利性

慈善机构的非营利性与非营利组织是一致的,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是指慈善组织是不三是不营利的,他也会营利。其非营利性是指慈善组织的所有营利都不用与慈善组织内部的发展,而是全部捐献给公共事业。慈善组织的内部成员不存在类似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分红制,不发放工资,内部成员在组织内部没有任何的经济收益。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公益服务的最大化。

4、自治性

慈善组织的管理实行的是一种内部监管制度,根据组织的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行自我监管。慈善机构在形成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其服务的人群和最终达到的目的,所以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制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发展制度和管理体制。慈善组织本身就是独立于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独立个体,所以在制定发展目标和管理体制时只需要考虑自身的需要和法律条例的约束。

二、慈善机构的各方关系

(一)慈善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慈善机构是由社会公民自发自愿组成的,并服务于人,所以慈善机构与公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慈善机构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是一种道德遵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便不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的需求,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心灵建设。当个人的道德建设得到满足,就会想着整个社会,因此,无论个人升华到怎样的高度,始终是离不开社会的。

慈善机构是服务于公众的社会团体或组织,既然是服务于公众那就不免于公众存在相当大的联系。慈善機构建设的好与坏来源于他所服务的人民对其满意度和反馈的信息,公众说好那么证明该组织或机构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值得借鉴的优点,如果公众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慈善机构或组织就应该寻找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就这一点来说,慈善组织的成败或价值来源于公众。

(二)慈善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后的十年中,国际上掀起了一股第三部门发展狂潮,各种独立机构风起云涌,慈善组织就是在这时候得到发展的。福利多元化的思想推动了这次浪潮的发展,慈善机构和与他相关的公民社会、NCO、NPO和第三部门一起发展起来。并很快成为独立于世界的一支强大力量[1]。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式不同,在传统中国的福利体制中,福利责任大多由国家来承担,国家经济效率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国有的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福利事业也不再只由政府来承担,逐步形成一个社会化的福利机制。慈善机构由此萌芽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国家不能全部承担的义务。

(三)慈善机构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市场来协调保证社会发展能够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慈善组织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步伐而来的是一系列全球化发展问题,慈善组织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其规模,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慈善事业是在市场化经济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从而决定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必须依靠市场,市场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团体不断走入市场,慈善机构想要融入社会必须首先融入市场。因而就导致了慈善机构的市场化,在市场化过程中,慈善机构不仅要遵循市场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不忘初衷,服务于社会,始终坚持公益的思想,服务的底限。

(四)慈善机构的相互关系

慈善机构是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的人们因为共同的愿望而聚集在一起的团体或组织。如“希望工程”就是为了帮助贫困山区儿童上学而专门成立的组织,在这里人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救助贫困儿童,圆一个上学梦。每一个工作人员或爱心人士希望可以为帮助他人贡献一份力量,不求回报只为他人。

不同的慈善机构所从事的公益活动是不同的,嫣然天使基金会主要救助贫困的唇腭裂儿童,红十字会主要在于建造血库,李连杰的壹基金主要从事各种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目的不同但都以公益为目的,无关利益。所以公益组织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促进彼此的进步和发展。在慈善组织之间还可以形成相互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同行业的恶性竞争。

四、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一) 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

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导火索要追溯到2011年,郭美美在微博上公然炫富,更令人震惊的是炫富同时还自称自己是红十字会经理。“郭美美”事件的爆发使一时间公众的视野全部转移到公益基金会,红十字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尽管事后红十字澄清郭美美与该组织无关,郭美美本人也表示是自己的无心之举没有炫富之意。但是舆论已经把该事件推向了公众视野的最高点,要想挽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郭美美事件的发生导致公益基金会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偶然中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随着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壹基金 ”、“嫣然天使基金”同样爆发出了类似的质疑。这表明我国公益基金会的公信力在不断地下降,随着公众对公益事业关注度的提高,公益基金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3]。公信力的下降最终会转变成慈善危机,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不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信任危机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捐款下降,一系列的信任危机是我国的公益组织正在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从2011年开始,我国募捐善款数额呈集体下降趋势。

(二)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1、公众缺乏对慈善机构的认知

在我国公益常识并未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公众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基本认知,所以当网络上或其他媒体爆发出对公益的质疑是,公众自然会选择相信舆论。2014年4月,壹基金被四月网爆出了“贪污”质疑,导致壹基金的信誉受到影响,公众对壹基金持怀疑的态度。当今网络通讯技术发達,传播速度很快,质疑一经发出便人尽皆知。有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还恶意渲染,导致事件越演越烈。

2、从慈善机构自身而言,资源没有合理规划

每一次慈善募捐过后,慈善组织都会收到大批的物资和钱财的捐赠,面对这些财务的捐赠,慈善组织应当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计算出价值,在第一时间把资源发放给需要的灾民。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慈善机构来看,物资和资源都有大量结余,但都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3、我国相关法律条例的滞后

慈善组织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后才开始建立起来的,从而决定了其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性。当“四月”在微博上发出质疑,壹基金 三亿多元钱一基金尚未发使用完毕,秘书长杨鹏和创始人李连杰已经通过微博客的声明,否认“贪污”的指责,并委托律师向四月网主办单位发出律师函,要求对方澄清事实、赔礼道歉,否则将提起诉讼。但这仅代表李连杰和壹基金的个别行为,并不具有参考价值和法律效益,但就我国的法律现状来看,我国没有法律可以明确规定如何处理这种类似的质疑。

壹基金事件也就等同于慈善事件,我国与之相关的法律是2004年制定的,而且不是与之直接相关的,只是可以勉强解决问题,突出表明了我国相关法律条例的确实[4]。法律条例缺失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质疑甚至是诽谤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导致了那些带有主观立场的网友可以随意诋毁却不是惩罚。

4、慈善机构自身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慈善机构的发展状况来看,慈善组织虽多,但专业化不强。大多数慈善组织都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的组织,完全凭借个人意愿和兴趣爱好,不具有专业性。

同时慈善组织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程度不高,导致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基本信息缺乏了解。公益组织具有自发性,但是其同样要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所以公益组织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应该公开[5]。慈善机构和公众沟通的缺乏导致公众对组织的误解和组织对公众的不满,两种情绪结合到一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加深,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同时导致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引发慈善信任危机。

(三) 慈善机构公信力重建

1、加强公民慈善教育

慈善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民对慈善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导致对慈善事业的误解。公民的慈善基础教育是建立对慈善信任的一个基础,当最基本的慈善知识普及公众,公众对慈善有所了解之后,就很难会去相信一些社会舆论。不管舆论的正确与否公民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慈善组织是一个道德性的团体,公众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只有将公益常识普及大众才能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

2、加强慈善机构内部治理

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工作对于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尤为重要,慈善组织本身就是由人们自发自愿形成的团体组织,专业性不强。慈善的管理和发展建设需要一些专业的相关的管理人才,所以慈善组织在发展时就更加要关注其内部建设。物资和资源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把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放给需要的公众。

3、加强相关法律建设

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起步晚并且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监管工作。慈善机构虽然在其性质上是非营利的也是非政府的,但他与国家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团体。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应对慈善机构作出合理有效的监督,合理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国家和慈善事业的共同发展。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监督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法律这一强制性手段对其进行监督。所以国家应及时构建相关法律措施,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6]。

4、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作为慈善组织,在服务于公众的同时应当受到公众合理有效的监督,既然要监督,最重要的就是慈善组织的管理要透明化。公益组织本身就是服务于公众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可以将其财务和管理方式公开,便于公众的进一步了解,自然就形成了与公众很好的交流沟通,公众对组织有所了解之后就不会再产生误解。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慈善机构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起步晚发展迅猛,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管理机制,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了解也还在逐步加深中。所以慈善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很多质疑和问题,慈善组织必须内求诸己,及时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体制,制定出完善的慈善机构管理制度。在国家和公众的双重监督下,慈善机构一定会越做越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建平.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研究EJ].理论与现代化,2006,(2):70一75.

[2]傅达林.“郭美美事件”折射我国慈善组织监管缺失[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l(08).

[3]赵亮.论我国慈善机构存在的问题和法律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4]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状况述评[J].载新余高专学报,2009(02).

[5]胄.我国慈善机构外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

[6]邓晓光.我国慈善组织发展面临的法律障碍及其解决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9.


相关热词搜索: 公信力 慈善机构 思考 我国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