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感性吗?

时间:2022-07-12 13:45: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包含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纯粹理性”是否包含了感性?对此问题,学者们给出了

摘 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包含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纯粹理性”是否包含了感性?对此问题,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例如齐良骥先生、康蒲·斯密教授持肯定观点,而易晓波博士则持反对意见。如果对“纯粹理性”作最广义的理解,它理当包含感性在内。这主要是因为: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了知性,而知性和感性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先验感性论是“纯粹理性的要素论”的一个部分;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属于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康德认为,一切理性知识要么是哲学的知识,要么是数学的知识,而纯粹数学是关于感性纯形式的科学。

关键词:康德;理性;感性;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广义的“纯粹理性”是否包含感性?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存在着不小的争论。由于理性是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词汇之一,而《纯粹理性批判》又是“康德哲学的‘哲学科学的百科全书’”{1},因此,厘清这个问题对于整个康德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评介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然后试图以康德的文本为依据,对“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了感性”这个观点作出自己的论证。

一、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中广义理性是否包含感性的争论

在探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是否包含感性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到其中的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诚然,狭义的即严格意义上的纯粹理性并不包含感性,但广义的纯粹理性则有可能将感性包含在自身之中。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序言中,杨祖陶先生就曾指明了有必要区分狭义的和广义的理性。他写道:“……因而‘先验要素论’就区分为讨论感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感性论’和讨论(广义的)理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逻辑’。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有知性、判断力和(狭义的)理性这样三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结的环节,因而“先验逻辑”就区分为讨论知性和判断力的先天要素的‘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其中讨论知性的先天概念(范畴)的称为‘概念分析论’,讨论判断力的法规即知性的先天原理的称为‘原理分析论’——和讨论理性的先验理念和先验幻相的‘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2}

按照杨先生的说法,《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狭义的即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仅仅是提出了先验理念并陷入了先验幻相的理性,它是先验逻辑中的一个部分即先验辩证论的研究对象。这个理性高于知性,也高于判断力,它试图凭借宇宙(世界)、灵魂、上帝等理念去认识绝对无条件的超验本体,并由此而陷入各种先验幻相。而广义的理性则包含了知性在自身内,它构成了整个先验逻辑的研究对象。换言之,《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广义的理性同时包含了知性和(狭义的)理性。其中狭义的理性完全脱离了感性直观,并试图把握绝对无条件的超验本体,而知性则立足于感性直观,仅仅以现象和经验事物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这个狭义的理性也可以说就是纯粹思辨理性,它和知性一起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理论理性。

然而,杨先生所说的广义的理性,还仅仅是作为整个先验逻辑之对象的(狭义的)理性和知性,也就是说,他还仅仅把知性也当作广义理性的一部分。但由于《纯粹理性批判》不仅有先验逻辑,还有先验感性论,而且康德一再肯定了感性和知性的相互渗透,因此,人们就有理由推测是否可以把感性也包括进最广义的理性当中来。例如,国内有齐良骥先生,英国有康蒲·斯密(Kemp Smith)教授就持这样的见解。按照他们的观点,杨祖陶先生所谓的广义理性就谈不上是真正广义的了,而至多是中义的理性。真正广义的理性应该同时包含(狭义的)理性、知性和感性。

齐良骥先生虽然并未明确指出广义的理性同时包含了(狭义的)理性、知性和感性,但是,他在其《康德的知识学》一书中的确包含有这样的意思。例如,他指出:“按照康德,在思辨理性方面有感性、知性和理性(狭义的理性)三个层次”{3}。显然,他把《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考察的理论理性叫作思辨理性,并指认了感性也是思辨理性即理论理性的一个层次,这就把感性也包含在思辨理性或理论理性之中了。不仅如此,他还着眼于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对康德的理性概念作了涵盖整个批判体系的最宽泛的理解:“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认识上表现出来的理性)都属于广义的理性。……判断力,不管是表现在认识方面,还是表现在美感的判断或目的论的判断方面,也都属于广义的理性”{4}。这个广义的理性业已把《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力都涵盖进来了。本文只限于讨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广义理性是否包含感性的问题,因而对齐良骥先生所说的涵盖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更广义的理性概念不予置评。

斯密教授在《<纯粹理性批判>释义》中更明确地指认了广义的理论理性包含了感性。他说:“理性一词在这<批判>一书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在上述标题里,它是用于最广泛的意义上,作为一切先验(原文为a priori,应该译成“先天的”)因素的源泉。它包括着感性的先验的和悟性(Verstand,此词通常译为知性)的先验的(源泉,翻译漏译了该词)。……如上所述,康德用于其标题的理性这名词,正确地来说,应该是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感性是在理性之内,因为它含有先验(原文为a priori,应该译成“先天的”)的形式。然而康德自己解释其标题又不总是在这严格的意义上。他甚至在使用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专门术语时,都是不严密、不谨慎,而用这名词之有三种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每一次都必须看其前后文才能揭示其特殊的意思”{5}。

斯密教授在这段话中很明确地提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往往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理性”一词:其中一义是指狭义的理性,即高于知性的理性;另外一义是指知性(而一旦把知性包含进来,就会得出前文杨先生所说的同时包含狭义理性和知性的理性);再一义则是指感性。这就是说,最广泛意义上的理性,完全可以把感性也包含进来。对此,斯密给出了一个重要理由:广义的理性是“一切先验(先天)因素的源泉”,而感性含有先天的形式,因此自然属于广义的理性。

但是,斯密的观点遭到了另外一些学者的批评。例如,国内学者易晓波博士在其专门论述康德的知性和理性概念的博士论文中就明确批评了斯密的观点。他写道:“而康德哲学的较早研究者和英译者康蒲·斯密(Kemp Smith)竟然也认为,康德纯粹理性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了感性,因为感性本身具有先天直观形式。”{6}他认为“这个恐怕是个误解,把先天的等同于理性的。事实上,康德‘理性’概念的运用,从未把感性包括在内。但感性作为理性运用的基础和限制,对它所进行的理性的批判(即先验感性论),必须作为对一般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而纳入到《纯粹理性批判》中来”{7}。同时,易晓波博士认为误解的原因在于“这种看法可能有语言学上的根源,西语中sense(sensus,Sinn)一词本身既具有感官、感觉的含义,又具有理解力(understanding)、判断力(judgment)的含义”{8}。

两派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广义理论理性是否包含感性作出不同的判断,究竟该如何决断?

二、对反对广义理性包含感性的观点的分析

关于广义的纯粹理性是否包含感性的问题,一个基本事实是,反对的观点属于多数派,支持的观点属于少数派,但双方都缺少系统的论证,学者们基本上只在涉及该议题的时候提出各自的观点或进行简单的反驳,上面三位学者观点的提出就是如此。

从反对的观点来看,易晓波博士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认为把先天的等同于理性的是对康德的误解;二是康德将先验感性论纳入《纯粹理性批判》是因为感性是理性运用的基础和限制。所以他认为康德理性概念的运用从未将感性包括在内。至于他猜测斯密教授观点的语言学根源与本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不予考虑。

从《纯粹理性批判》来看,康德在很多地方都指明理性是一种先天原则的能力,也指明感性纯形式具有先天性,在《逻辑学讲义》也指明“理性的知识必定是先天的”{9},但我们确实如易晓波博士所说的,不能简单地根据二者都具有先天性就得出结论说理性包含感性。因为理性知识必定是先天的,但并不等于先天的知识必定是理性的。不仅如此,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确实找不到康德直接论述理性包含感性的例句,反而能够找到康德将理性和感性对立起来的例证。从这个角度看,易晓波博士反对斯密教授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理性的知识必定是先天的”这种说法虽然不能直接推论出“先天的知识就是理性的知识”,并没有完全排除“先天的”和“理性的”可以完全等同的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证明),也就没有排除斯密教授所说的纯粹理性包含感性的可能性。此其一。

其二,易博士认为,康德是因为感性是理性运用的基础和限制才将先验感性论纳入到《纯粹理性批判》,所以广义理性不应该包含感性。康德确实有将感性作为理性运用的基础的意思,比如他说“我们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们再没有更高的能力来加工直观材料并将之纳入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了”{10}。但是,易博士所说的要限制的这个理性,并不是广义理性,而是前文杨祖陶先生所说的狭义理性,即思辨理性。因为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来看,康德所要批判的理性,严格来说,特指那个比知性层次更高的理性,即先验逻辑中先验辩证论部分所涉及到的理性,即原理的能力,它试图凭借宇宙、灵魂、上帝三大理念去认识绝对无条件者,结果总是陷入二律背反(先验宇宙论),谬误推理(先验心理学),以及对上帝存在的虚假的证明(先验神学)。

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看,这一部分主要在探讨知性认识能力,所以,《纯粹理性批判》所说的理论理性,作为一种以现象为对象的先天认识能力,主要是指知性。这个知性与思辨理性即狭义理性的区别在于:知性对世界和心灵的认识,是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思辨理性对世界、心灵和上帝的认识,却完全脱离开了感性直观的基础。康德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这个狭义理性,并没有指向与之相对的知性。按照齐良骥先生的观点,这个知性才与感性相关。说广义理性包含感性,不是指那个比知性更高的思辨理性包含感性,而是指广义理性包含知性,而知性包又含感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易晓波博士的反驳只是排除了狭义理性包含感性的可能,并没有排除知性包含感性的可能。

其三,从知性与感性的关系来看,也不能证明易晓波博士所说的“康德‘理性’概念的运用,从未把感性包括在内”的观点。因为从《纯粹理性批判》的角度来看,理性主要指知性,而知性与感性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康德所说,“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因此,使思维的概念成为感性的(即把直观中的对象加给概念),以及使对象的直观适于理解(即把它们置于概念之下),这两者同样都是必要的”{11}。这说明“康德已意识到两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认为在认识活动中感性是知性的基础,知性则是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知识的能动作用”{12}。

康德之所以将知性和感性区分开来,主要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但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因为“感性不可能是孤立的。知性的触角一定要延伸到感性。……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是贯彻始终的。不能说先有一个感性阶段,然后再来一个知性阶段。不可能机械地僵硬地划分为这样的阶段。尽管要严格区别感性与知性的不同功能,并且经过根据二者的功能不同必须承认接受对象的感性活动是进行加工的知性的必要前提”{13}。

康德将感性和知性分离之后,又要论证知性对感性的综合统一,在中间又不得不加入先验的想象力,还提出了时间图型法解决两者的联结问题。但康德这么做,又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理论困难,那就是他始终无法说明夹在感性和知性之间的先验想象力究竟跟理性是什么关系。因为“想象力的特性是在直观中表象还没有现实地出现的对象。根据这种特性,想象力为知性提供相应的直观,从这方面看,想象力属于感性。可是,从想象力实现的是对再生的表象的普遍的综合作用看,这是主动性的表象,不像感官只能被规定,是知性的第一次运用与对象,并且是其他一切运用的基础。所以,它又必定属于知性”{14}。这也从侧面证明,感性和知性实际上是无法分开的。

三、从《纯粹理性批判》出发论证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感性

从《纯粹理性批判》出发,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了感性,康德的文本依据如下:

第一,在“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一章中,康德有句话:“我们在此满足于完成我们的工作,就是只把一切知识的建筑术从纯粹理性中构想出来,并且只从我们知识能力的普遍根基从中分杈而生发出两条枝干的那一点开始,这两条枝干之一就是理性。但我在此所谓的理性是指整个高级认识能力,所以我以合理的东西与经验性的东西相对立”{15}。这句话中的“理性”一词的含义深刻体现“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感性”的观点。

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与导言最后一段话中的“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它们也许来自于某种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基,这就是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而通过后者,对象则被我们思维”{16}以及特别是与第二部分“先验逻辑”的导言中的“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17}高度相似,再加上“普遍逻辑是建立在一种与高级认识能力的划分完全精确吻合的规划之上的。这些能力就是: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因此,普遍逻辑学说在其分析论中,正好与被人放在一般知性这个广义称号之下来理解的上述心灵力量的机能和秩序相应,所讨论的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18},人们很容易将这句话中的“理性”概念与“知性”概念等同起来,认为此处的理性概念就是广义的知性概念,进而排除包含感性的可能。

但是,将此处的理性理解为广义的知性会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一是广义的知性是否就是“整个高级能力”?因为在康德那里,感性、知性、理性都是认识能力,他虽然明确说过与感性、知性相对的(狭义的)理性是最高的认识能力,但从来都没有说过感性是一种低级认识能力,相反还指明感性和知性任何一种都不能优先于另一种。不仅如此,康德对认识能力的划分也是比较模糊的,特别是在《判断力批判》导言的结尾处的表格里面,在“内心的全部能力”和“诸认识能力”两个栏目里面都有认识能力,划分明显不一致,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广义知性与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完全等同起来;二是如何回答这种理解与“所以我以合理的东西与经验性的东西相对立”之间的逻辑联系?因为康德一直是将“先天的”或“纯粹的”与“经验性的”相对立,用前者表述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纯粹的知性虽然也有先天性,但并不代表全部“合理的东西”与经验性相对立。

合理的东西与经验性的东西相对立,给我们正确理解此处“理性”的含义指明了方向,即我们要将作为整个高级认识能力的理性理解为与经验性的东西相对立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康德的原意,才是对此处“理性”概念的正确理解。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在“先验逻辑”的导言的第一段,康德说明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之后,特意强调了“这两者要么是纯粹的,要么是经验性的。……只有纯粹直观和纯粹概念才是先天可能的,经验性的直观和概念则只是后天可能的”{19}。这表明,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采取的是两种方式而进行的:一是将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而进行,二是将先天的或纯粹的东西与经验性的东西相对立,从中寻找先天综合判断的根据,从而解决“我们可以认识什么”的问题。

这样,我们顺着康德的第二种方式来思考,将“从中分杈而生发出两条枝干的那一点开始”中的一条枝干理解为经验性的条件,另外一条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即理性。也就是说,此处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理性,就是整个先天的认识能力,包括纯粹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能力。由于这些能力都是先天的,所以此处的理性实际上就是广义的纯粹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解释康德为什么要突出显示“但我在此所谓的理性是指整个高级认识能力”以及它跟后面“所以我以合理的东西与经验性的东西相对立”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样,就印证了斯密教授提出但未证明的观点:从最广义的角度,“先天的”和“理性的”是可以完全等同的。

第二,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Ⅶ.“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中,康德提出,“既然我们要从某种一般体系这个普遍的观点来划分这门科学,那么我们现在所展示的这门科学首先就必须包含纯粹理性的一个要素论,其次包含纯粹理性的一个方法论”{20}。而众所周知,“纯粹理性的要素论”的第一部分就是先验感性论,讨论的就是感性的先天形式。从这里可以分析出,此处纯粹理性应该是要包含感性纯形式即时空的。因为此处康德用的“纯粹理性的一个要素论”,不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要素论”。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将先验感性论理解为对纯粹理性的一个要素即感性纯形式的批判考察,而后者应该理解为先验感性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前者将先验感性形式即时空视作纯粹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后者却有可能将感性纯形式排除在纯粹理性之外。

紧接着,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Ⅵ.“纯粹理性的总课题”中,康德认为,“在解决上述课题的同时,也就理解了纯粹理性用在奠立和发展一切含有关于对象的先天理论知识的科学中的可能性,也就是回答了下述问题: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21}

在这段话中,康德认为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属于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在这里,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康德用的是“纯粹理性的总课题”而不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这种说法。根据康德的思想,“纯粹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来说,它之所以是可能的,就是在于它只涉及感官对象,而感官对象的经验的直观,其基础是(空间的和时间的)纯直观,即先天的直观”{22}。从这里可以看出,纯粹数学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都是关于感性纯形式的科学。而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属于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推论,纯粹理性概念是包含了感性的。这一点,康德在“先验感性论的结论”中明确表示:“于是在这里,我们就拥有了对于解决先验——哲学”的‘先天综合命题是如何可能的?’这个总课题所需要的构件之一了,这就是先天的纯直观,空间与时间……”{23},显然是不能将先验感性论这一部分内容排除在外的,这就证明纯粹理性是包含感性的。

第三,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方法论第三章——纯粹理性的建筑术——里面,康德说,“现在,一切理性知识要么是从概念而来,要么就是从概念的构造而来的;前者是哲学的知识,后者是数学的知识”{24}。数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在于“尽管它们在这些情况下有某种共同的对象,但在哲学和数学的考察中通过理性处理这对象的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哲学仅仅执着于普遍概念,数学单凭概念则不能做成任何事情,而是马上赶紧投向直观,在直观中它具体地考察概念,但却不是经验性地考察,而只是在它先天地表现出来……”{25}

从这里可以看出,哲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确实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理性运用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哲学知识只在普遍中考察特殊,而数学知识则在特殊中甚至在个别中考察普遍,但却仍然是先天的和借助于理性的”{26}。用德国奥特弗里德·赫费的话来解释,就是:“《批判》完全认识到数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一种共同性:理性认识。但是,在数学那里,这种理性认识是从概念的构造得出的,因为它能够‘形成’其概念本身(B758),然而是在直观中发现其内容。然而这种理性认识是纯粹的,以至于不再是数学而是经验致力于运用到实在世界的对象上去”{27}。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数学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借助于直观,是关于感性纯形式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先天的知识,所以在这里所说的理性必然包括感性纯形式,我们有理由认为广义的纯粹理性包含感性,这也证明了“理性的”与“先天的”在广义的角度是可以等同的。

此外,在《逻辑学讲义》里面,康德有两次谈到理性知识跟数学知识的关系,其一是在导言里面:“我们已经把理性知识解释为由原理而来的知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理性的知识必定是先天的。但是有两种知识,它们都是先天的,却仍有许多显著的区别,这就是数学和哲学”{28};其二是在Ⅸ里面,康德说:“理性的确认或者是数学的确认,或者是哲学的确认。前者是直观的,后者是论证的”{29}。在这里,康德明确说明了数学和哲学的确认都属于理性的确认,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理性知识是包含了数学知识和哲学知识的。而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基于感性纯形式而属于先天知识的,这就再次证明理性是包含了感性的。

注 释:

①(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v页。

②{10}{11}{15}{16}{17}{18}{19}{20}{21}{23}{24}{25}{2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第261页,第52页,第631页,第21-22页,第51页,第134页,第5页,第21页,第15页,第50页,第632页,第554页,第553页。

③{4}{13}{1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54页,第223页,第185页,第179页。

{5}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6}{7}{8}易晓波:《论康德的知性与理性》,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页,第20页,第5页。

{9}{28}{29}(德)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1页,第21页,第70页。

{12}杨祖陶、邓晓芒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22}(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3页。

{27}(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郭大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Does Generalized“Pure Reason”include Sensibility

——Study o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HU Zhi,SHU Yuanzhao

Abstract:That whether generalized“pure reason”includes sensi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n which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Prof. Qi Liang-ji,a scholar of China,and Prof. Kemp Smith,a scholar of English,say“yes”while Dr. Yi Xiao-bo,a scholar of China,says“no”to this issue. The generalized pure reason includes sensibility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Firstly,generalized reason includes understanding,and understanding and sensibility are mutual infiltrative and inseparable;Secondly,the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 is a part of the doctrine of elements of pure reason;Thirdly,the problem how pure mathematics is possible belongs to the general problem of pure reason;Fourthly,Kant believes that all rational knowledge can be either philosophy or pure mathematics,while pure mathematics is a science about pure form of sensibility.

Key words:Kant;pure reason;sensibility;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责任编校:文 建)


相关热词搜索: 广义 感性 理性 包含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