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时间:2022-07-13 19:00:04 阅读:

内容摘要:摘 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

摘 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第三,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第五,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并能以平静心态面对网上不友善的交往,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社会适应良好,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在网络环境下,人长时间与机器打交道,人所面对的是机器背后的虚拟世界,容易脱离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弱化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不畅,上网的人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冷漠,影响心理健康。因此网络心理健康要求人们处理好人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保持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第六,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不健康的网络行为方式往往导致网络成瘾等网络身心障碍,离线时产生诸多的身心不适应,因此,网络心理健康还要求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提出的依据

我们提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其理论与实践依据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提出的理论依据,其实践依据则是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我们提出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依据。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根据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提出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的状态,或完全安宁。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丰富了健康的新概念,认为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根据健康新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一是身体、智力、情绪调和;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我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正是从身体、智力、情绪、人际关系、有效率的生活等方面去概括的。

其次,我国心理学界关于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的研究是我们提出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依据。我国学者把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归类为以下几种:一是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为标准。这种标准易于操作,反映了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但并非所有的心理健康现象都是正态分布的,也不是所有对平均值的偏离都意味着心理健康有问题。二是以社会规范为标准。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为出发点的。但社会规范本身存在着地域性、历史性,因而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也就随之有异,且社会规范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和改革,现在一度被看成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将来也许正是社会所推崇的。三是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人。社会适应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也包括对自身的适应。这种标准有一定道理,现实中赞成这一标准的人也不少,但实际上社会适应的好与坏并不完全由心理素质决定,因而也有其局限性。四是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标准相比较于其它标准而言,较为客观也较少争议,然而由于偏重于病因与症状而使得其适用范围狭窄。五是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应该承认在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时,个人的主观体验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但这个标准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辅助依据,用于基本正常的人群。因为有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反而自觉愉快或坚决否认自己有“病”,而这恰恰是不健康的证据,故这一标准也有局限性。六是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这一标准忽视了个体社会性的一面,客观性也不够,缺乏操作性。七是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这种标准认为,所谓心理机能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方式和特点及其有效性。个体若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就是机能健全的,就是心理健康的。以上依据都有一定道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综合了这些依据的合理方面,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去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再次,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类型研究也是我们提出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依据。目前存在着两种思路:其一遵循“众数原则”的思路,其二遵循“精英思路”。因此,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精英标准、众数标准和临界标准三种类型。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分为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大类型。客观标准以客观现象为依据,如统计学标准、社会常态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等。主观标准以主观感受为标准。但二者都有局限性。我们认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应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结合起来。国内专家学者在探讨心理健康标准类型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有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则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正是从狭义的角度,从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即知、情、意、行),以及个性心理(即人格等)方面,来提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

最后,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我们提出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实践依据。网络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在:一是一些大学生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国内最早的专项研究是2001年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的抽测,结果为网络成瘾者比例为6.4%。2007年王瑜等在大连市4所大学随机选取5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39%。二是大学生长时间上网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敏感、抑郁、性格孤僻、自我评价偏低等。大多数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上瘾前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上网时长与症状自评量表恐怖、偏执、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睡眠饮食因子分显著相关(P<0.01~0.05)。三是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缺失。一份调查显示:13.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22.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10.6%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四是少数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导致了严重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因网络心理问题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严重耽误了学业。个别大学生因网恋导致被害。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犯罪工具,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征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 蓝 燕.6.4%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N].中国青年报, 2001-7-10(05).

[3] 王 瑜,王馨竹,宁晓兵.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888-889.

[4] DAVISRA,FLETTGL,BESSERA. Validationo-faNew scale forme as uring proble maticinternet use:implications for preemploy mentscreening [J]. Cy-berpsychBehav,2002(4):21.

[5] 刁生富.论网络成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6):50-53.

[6] 吴汉荣,朱克京.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11):363-1364.

[责任编辑:庞 达]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健康 大学生 标准 网络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