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遗址与“许昌人”

时间:2022-07-16 09:25:03 阅读:

内容摘要:灵井是指许昌西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致使村西至王

灵井是指许昌西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致使村西至王井村之间形成一片水域。在1949年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因原在卫灵公庙内,故简称灵井。另一说是,庙里铃铛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故为灵井。当地传说,此井旱不涸,涝不溢,井水冬暖夏凉。因前不久这儿出土了距今约8~10万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而闻名遐迩。

灵井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灵井遗址的发现,是一次偶然事件。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住在遗址东约100米的一座民房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清晨,周国兴和灵井村民数人在泉眼以东的高台上刨坑栽树,突然觉得锹下有什么硬物,挖出一看,是一块乳白色的石英石,职业的关系使他意识到,这里周围全是灰白色的粉砂土,按常理在这种土中不应有石英块的出现。于是,周国兴在此采集了1000余块古人制作的石英片和不少动物化石,回北京整理后,将论文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由此,考古学家记住了这处史前遗址。

由于发现了一些细石器,研究者将时代定在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之间的“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后来一些研究文章便将灵井作为中石器时代的一个代表地点。

周国兴又在许多场合呼吁,对这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然而长期以来,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被积水浸泡,尤其在夏季,泉水加上季节雨水,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根本无法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公里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接着,积水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省局,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请求对这处史前遗址(面积300平方米)进行考古发掘。

2005年以后考古发掘及认识

灵井遗址的文化遗物埋藏于上下两套湖相沉积的文化层内。在发掘的90平方米范围内,共出土石制品2452件,动物化石(包括人工骨器)约3000件。石制品采用大型石英岩和小型的脉石英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等。打片和加工采用锤击法,少量采用砸击法。石器毛坯多为断片和断块,多数器形不规则,但也有一些精致加工的小石器。脉石英石器以刮削器为主,还有尖状器、雕刻器、钻器等。石英岩石器以砍砸器为主。两种石料石器类型形成互补。由于脉石英质石料占主导,石器总体以小型为主。灵井石器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的特点,部分砾石制作的砍砸器等反映了南方主工业的因素。从地层、遗物和古环境判断,2005年出土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根据上下地层关系分析,本地区不存在中石器文化遗存。

灵井遗址骨骼埋藏在以灵井泉水为中心的近水地层中,地层由北向南微显倾斜,层理在颜色上从上而下逐渐变深,在岩相上沉积物均以粉砂为主,但愈向下砂的含量比例明显增大,这套地层反映灵井泉水形成的湖泊由盛期至逐渐萎缩的过程。动物化石和石器、骨器在同一地层中分布,石制品棱角锋利,动物骨骼也基本未经冲磨,从出土遗物埋藏情况看应属原地埋藏,但也不排除局部小规模的流水搬运。从出土遗物判断,这里为一处以屠宰肢解动物为主进而加工使用骨器、石器的工作营地。出土的骨骼破碎比例在90%以上,头骨、趾骨等数量很少,长骨、肋骨等便于加工骨器的骨骼较多,说明制作骨器的骨骼有不少是有选择而带入的。

继2005年在灵井旧石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之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于2006年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18平方米。此次发掘中不仅出土了5690余件石制品,而且还出土了数百件可以鉴定的动物化石标本、一百多件骨器和近万件动物骨骼碎片。

2007年灵井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是12月17日在9号探方深5米处(下文化层下部)发现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埋藏在灵井遗址下文化层距钙板层深5米处,距地表深约8米。头骨出土于灰绿色的湖相沉积中,同层出土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头骨化石在地层埋藏中已破成十余块,散落在约两平方米的范围内,包括顶骨、枕骨、眉骨等,仅缺少上颌部分。头骨化石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较好,未见变形。

经初步研究,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轴鹿新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8个,占动物群总数的44.4%,这一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灵井动物群中大部分成员为典型的晚更新世类型,如古菱齿象、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原羚和原始牛等。但也包含了一些如梅氏犀这样的较古老的成员,以及典型的中更新世成分或其相似种,如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和李氏野猪。因此笔者认为灵井动物群的时代应与许家窑动物群的时代相似,为晚更新世早期。许家窑动物群的铀子系年龄为10~12万年,由此推断灵井动物群的绝对年龄约距今10万年左右。

根据灵井哺乳动物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可以初步断定灵井先民生活的时期为草原灌木环境,湖泊周围有片状草原,吸引了大批鹿类、马、野驴等食草动物,远处丘岗地带分布着灌木林,便于鬣狗、灵猫等出没。灵井不远处有嵩山余脉,那里可能有较大型的食肉动物,但还不至于对这里的动物构成很大威胁。近处是一片辽阔的丘岗地带。大片的草原和树木,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附近发育的众多泉眼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着充足优质的水源,泉水聚集形成小型湖泊,灵井出土的较大型的龟类代表水域有一定的深度。

“许昌人”发现的意义

2008年1月11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河南许昌古人类头骨化石专家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昌市文化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国际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先生等10余位与会专家,听取了笔者对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情况的汇报和北京大学周力平教授关于许昌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及伴出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标本,进行了科学严谨的研讨。

专家认为,许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灵井古人类遗址出土了许多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包含大量古人类行为信息,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灵井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骨器,总数占国内已出土骨器的50%以上,研究后可望改变学术界对于旧石器时代工具模式的认识;灵井遗址地层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宋时代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重要的地层剖面,具备研究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的基础和条件;灵井遗址分布面积近万平方米,有充分的开展多学科可持续研究的前提和条件。据灵井动物群灭绝动物占44%的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专家判断,灵井遗址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时代为距今8~10万年左右,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最敏感时段。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智人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成共识,因非洲发现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的人科标本达数百件,且演化关系清楚。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目前,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化石特征、年代测定及遗传学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及其中国的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等,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而北京猿人的后代却被取代而绝灭了。对此,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曾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学说,尽管在中国境内已经发现了近百处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地点,其中有不少地点出土人类化石,但由于发现相关阶段关键的古人类化石(如头骨)较少,成为该学说的一大缺憾。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也非常稀少。

也许正因如此,“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在经众多媒体披露后,被人们寄予了很大的关注,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许昌人”的发现,也仅仅是找到现代人演化链条上的关键材料而已,灵井遗址和“许昌人”的研究也仅是刚开始,距问题的解决还很遥远。

————————————————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 许昌 遗址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