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07-17 19:35: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历史上,回族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和围寺而居的居

摘要: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历史上,回族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和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不仅诞生了回族自身的经堂教育体系,也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高度依赖经堂教育,故步于民族内部。近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依托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主要是依靠现代新式教育的创办和新式大众传播媒介——回族报刊,不仅使伊斯兰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得以延续,也开始向外族介绍和传播伊斯兰文化。当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体现出多样性,在保有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各种新式民办学校、网站、新媒体都在参与其中,使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不同民族之间展开,也开始迈向国际化。

关键词:回族;文化传承;伊斯兰文化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4)01-0096-05

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席卷着世界各地的少数族裔文化,而互联网的发展成为现代化、全球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与现代化进程的合力,对中国境内所有民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不仅成为少数民族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回族作为中国境内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这场不可阻挡的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也对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力图梳理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一、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缘起及特点

回族是中国境内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从历史上看,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海洋里,回族的伊斯兰文化呈现碎片化的发展趋势。明代经堂教育的诞生,宣告了回族开始以伊斯兰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民间教育,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才开始正规化、系统化的发展。

明末清初陕西胡登洲先生创立以传授伊斯兰文化为主的“经堂教育”,依托清真寺作为教学场所,招收回族穆斯林学生,而教学费用由周围的坊民负担。这种民间教育是在统治者“汉化”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挽救伊斯兰文化的措施,也是“中国伊斯兰宗教教育本土化的开端”。这种“经堂教育”以在回族内部传播伊斯兰文化为宗旨与核心,是回族内部伊斯兰文化传承正规化、系统化的开始。

这种传统的在民族内部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方式,延续千年至今仍然保持着生命力,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回族的“经堂教育”因其有别于儒家文化的异质文化内核,而一直游离于正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之外,有着相对独立而封闭的产生、发展环境,确保了这种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方式基本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是这种族群内部伊斯兰文化传播模式延续至今的最主要原因。

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呈现为一种异质文化。作为传承这种文化的载体,回族经堂教育主要进行的是伊斯兰文化的教育,虽然伊斯兰教的礼俗层面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礼俗层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文化的核心却相差甚远,也就使得这种回族民间教育体系无法融入国家大的教育体系中,而一直游离于正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之外。

伊斯兰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游离状态,恰是形成以“经堂教育”为伊斯兰文化主要传播模式的根本原因。中国历史上稳定而牢固的政治结构以及静态的村社政治网络,也使回族社区呈现一种静态的发展。中国安土重迁的农业文化和根深蒂同的宗法制度,使社会基层维持着一种相对的静态的稳定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回族无论是居住格局、文化格局都维持着一种静态的稳定。这种稳定为清真寺为主体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态环境,得以延续千年。

2.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一直以来都依托清真寺,这与回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是相辅相成的。

回族的形成,从历史角度可以追述到唐朝来华的“蕃客”,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中国形成“蕃坊”这种相对封闭而又独立的居住格局。清真寺成为了回族民众宗教生活的核心“场域”。在中国回族大分散的分布格局中,依托清真寺传播伊斯兰文化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回族群众也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的保护。时至今日,回族内部伊斯兰文化传播依然主要以清真寺为载体。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也是伊斯兰文化的标志。以文化的核心“场域”作为传播文化的中心场所,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身的发展相辅相成。

3.在传统社会中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主要困境是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在传统社会,大分散的分布格局是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始终无法克服的困局。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主要是在小聚居区域里进行的。回族整体上由于地域分布的广大,交通不便,使得各地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各自为政,这也使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点。在云南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呈现阿拉伯语和汉语并重的特点,而在西北则重视阿拉伯语教育而轻视汉语教育,从而令回族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发展始终落后时代。

二、近代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起落

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得以千年延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稳定。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打破了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曲折艰难的进程中,回族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发展。在回族现代化的进程中,回族面临外部战争、内部割据的政治格局,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经济格局,以及西方文化冲击传统儒家文化的文化格局,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赖以生存的静态的社会格局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与此同时,现代传媒的产生和发展,又给了回族传播伊斯兰文化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两个特点。

1.近代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以开创新式教育为主流。在近代波谲云诡的社会巨变中,回族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在学习宗教知识的同时兼学一些汉文及科学知识,才能应付社会的变化”。“孙中山先生倡导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给予回族有识之士以很强的号召,成为回族自己兴办教育、力图振兴的契机”。

在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中,回族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回族传统的依托清真寺的经堂教育形式的不足,开始创办宗教与科学并重的新式学校。例如,1925年4月由马松亭与唐柯三等人创办的成达师范学校。1928年由达浦生、哈德成创办的上海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1928年由周级三创办的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1929年由云南回教促进会创办的云南明德中学,等等。

这种新式学校教育,“是在回回民族日益觉醒的基础上,主要由一批回族知识分子,出于振兴宗教、振兴民族的目的而倡兴起来的……学校里有照顾回族传统意识的宗教课程,更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普通文化课”。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明德中学在内的近代回族新式学校都统一并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新式学校实际上只是承担了国民基础教育,原先的民族宗教文化教育完全退出了这一“场域”,而局限在了清真寺。以宗教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的民族教育又退回到了“经堂教育”的形式,并且与国家教育体系彻底分离。

2.近代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开始借助大众传媒。近代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一方面依托开创新式学校,一方面开始借助大众传媒,不仅重视回族内部的伊斯兰文化传播,也注重向外介绍伊斯兰文化,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沟通。

近代多变的社会局势中,回族依托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流,开始兴办回族报刊。1906年,丁宝臣在北京创办了《正宗爱国报》。1908年12月初,远在日本的中国留东清真学会创办了《醒回篇》。成达师范学校创办的《月华》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回族期刊。宁夏社科院研究员雷晓静在《回族近现代报刊目录提要》一书中统计的国内近现代知名回族报刊有52种,她在《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中统计的报刊有133种。

此时期的报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性报刊,不仅面向回族,而且面向全国的大众,但由于创办人或管理者是回族,对于回族和回族社会的报道与相关文论的刊载要多一些;一是专门性报刊,专门针对回族及其伊斯兰文化进行报道与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专门性的报道与研究,向本民族与全社会宣传回族的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以扩大回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加强外界对回族的了解,消除文化误解,同时引导和教育回族群众坚持信仰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适应社会需要,发展本民族人才。

“无论何事,欲彻底明了,必以认识为前提。”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的回族报刊,构建了伊斯兰文化传播的桥梁,一方面对本民族进行启蒙、教育、表达、诉说,推动回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进步,另一方面,也对全社会介绍回族伊斯兰文化,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但是,也在变化莫测的近代社会变革中,来去匆匆地沉入了历史。但是这种新式学校的教育与近代回族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遥相呼应,相互促进,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自省的一个有力的组成部分。

三、当前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具有三个特点。

1.民办学校成为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回族民办学校教育的兴起“不仅体现了回族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渴求,也是在挽救民族宗教信仰的衰微”。换句话说,“宗教意识的退化,穆斯林出现的信仰危机,也是民间兴起伊斯兰文化学习热潮的原因”。此时的回族民间教育所处的大的社会背景依然是回族民族文化教育与国家教育体系的彻底分离。然而依托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回族民间教育在原有的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发展思路。

从民办学校教育的形式上来看,传统的依托清真寺的经堂教育依然是民间较为普及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此基础上,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形式。从名称上看“以中阿学校、阿语学校、经学班、经学院、穆斯林文化学校等命名的各种民办回族学校普遍面向社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临夏阿拉伯语学校(现更名为临夏外国语学校)、临夏阿拉伯语学校女校(现更名为临夏外国语学校分校)、阿拉伯语专科学校、张家川阿拉伯语学校、宁夏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昭通阿拉伯语学校、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等等。

在教育内容上,中国回族民办学校教育秉承中阿并授、培养宗教与社会两用人才的新式教育思路,以宗教信仰实践、伊斯兰教历史文化与阿拉伯语等为教育固定内容;社会文化知识技能和国民素质教育等内容逐渐被广泛吸纳入民间教育体系内。

民办学校是回族保持和发展回族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场域,但是这种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依然是囿于民族内部。

2.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开始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穆斯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也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许多在伊斯兰国家留学归来的人,加入到了回族民间学校教育队伍中,另一方面,一些有影响力的民办学校也开始选送学生去国外留学,例如2009年云南开远阿拉伯语专科学校的15名学生赴马来西亚人文大学继续深造。2012年11名学生赴沙特、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埃及留学。

在中国与国际日益密切的交往中,许多穆斯林国家也开始在中国举办文化展示活动,如2002年伊朗驻华大使馆和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的伊朗文化展。2010沙特阿拉伯文化周在北京举行。与此同时,日益强大自信的中国也开始对外展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例如,中国·印尼2010年伊斯兰文化展演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2012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中国·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中,中国伊斯兰文化展是四项主体活动之一。

当前世界,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间交往更加频繁,各穆斯林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也异彩纷呈,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既有助于中国穆斯林开拓视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3.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获得了另一个维度的纵深发展。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形塑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由此迅捷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区形态、社会关系及族群认同”。

第一,网络的发展使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克服了大分散的分布格局,网络将地理上分散的回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连成了一个整体。回族有识之士,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将全国的各种资源,在网络上形成共享。例如中穆网设有图书馆板块,上传各种电子图书,并专贴介绍图书中心书籍查询目录及索引;另有下载中心,专门供网友下载各种文字、影音资料。而各地分散的回族群众,也开始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打开任何一个与回族伊斯兰文化有关的网站,其注册会员都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第二,网络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突破了囿于民族内部的局面,促进了其他民族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了解。一方面,回族民办学校,通过网络广告,扩大知名度,招聘优秀人才,普通民众也通过网络了解到了同族民间教育机构的现状。网络促进了回族民办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例如2013年临夏外国语学院成立35周年活动,有阿洪、学者、教授、企业家、留学生,社会活动家等各方面人士的参加,并且相关活动在网络上面对网民直播。另一方面,网络的无边界,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突破了囿于民族内部的局面,开始面向各种文化背景的受众。在网络时代,回族族群内部的各种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影响回族内部,任何一个能够联网的人,无论其民族、种族、文化之差异,都能看到、也可以参与发言评论。从这个层面上看,回族的民办学校、教职人员、宗教学者,也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网络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

第三,网络为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平台。在网络时代,回族有识之士,也开始开创各种新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平台,他们利用QQ群、聊天室、UC房间传播伊斯兰知识,提供人际、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其中,“塞俩目网校”的创办独树一帜。

赛俩目网校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办的网络学校,是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中大胆而富有创新的尝试,而事实证明,也是非常成功的。“在人类历史上,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内在构成和必要条件,文化变迁日益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并把后者包括在其中。”

赛俩目网建站于1999年12月,是《中国穆斯林诗书画》杂志编辑部创建的穆斯林公益网站。2004年12月9日,网站开设了视频语音课堂,现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穆斯林网络互助学院。网校现共有4个课堂并常年坚持向学员免费赠送网校为广大学员编辑的专用教材《赛俩目阿语教程》。值得一提的是《赛俩目阿语教程》的出版是网络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的一次结合,《赛俩目阿语教程》诞生于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最终出版发行纸质教材,并且和光盘同步发行。

“赛俩目网校”是一所纯网络学校,这种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中国回族历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网络不仅给回族伊斯兰文化提供了与中国文化同台展示的平台,也将中国伊斯兰文化推向了国际舞台。

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回族虽然一直维持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但始终受到大分散分布格局的制约,受到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代,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展示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 伊斯兰 回族 文化传播 现状 历史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