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中打击乐器的运用

时间:2022-07-18 12:45:02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小学音乐课本,我们很容易发现,打击乐器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新课标也对打击乐器的学习

打开小学音乐课本,我们很容易发现,打击乐器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新课标也对打击乐器的学习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打击乐器在音乐课中的重要性。打击乐器以它的易学易奏、品种多样、音色丰富、合作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好打击乐器呢?

一、多听、多看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课中,培养学生聆听和观察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善于观察的眼睛,是提升学生对美的捕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听”是指培养聆听的习惯。打击乐器的音色丰富,在学生仔细聆听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乐器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又能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但要让学生对“听”有兴趣,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学习碰铃时,我先将乐器藏起来和学生做“猜一猜”的游戏,要求学生听“这种声音像什么?声音有什么特点?你曾经听过吗?”这时学生会很仔细的去聆听,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在仔细的聆听后,有的学生告诉我:“像铃铛的声音,很响亮、清脆”。“声音由大变小”。还有的学生说:“好象小动物身上挂的铃铛”“像风铃的声音”。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学生既在游戏中学习,又在游戏中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看”是指培养观察的习惯。通过对乐器直观的观察,找出其特点,结合自己听到的声音,可以加深学生对乐器认识。如在学习三角铁时,我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能说出“它是三角形的,一个角还没有连起来。”我又问:“它是什么做的?”学生说:“它是铁做的。”最后我问:“根据刚才你们说的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学生很容易的说出:“三角铁。”由此可见,在老师有步骤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仔细观察下,良好的观察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二、体验“探、试”

孩子好玩、好动是天性,只让他们安静的听,仔细的看是不够的,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参与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

“探”是指培养善于思考、敢于探索。打击乐器由于品种繁多,每件乐器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音色和个性,要让学生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精心组织安排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探索打击乐器音高的活动,探索不同材质的活动,探索乐器的独特音色的活动等。在探索乐器的独特音色的活动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比比哪个组能让一种乐器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个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试”是指培养善于动手、肯于动脑。有一句话我很欣赏: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到,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才会理解。可见只有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才能让他们理解并掌握。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就直接示范,手把手的教学。这样的方法既死板,又无趣,还严重的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探索、思考的能力。我的做法是将乐器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亲自尝试找出演奏方法,并将自己找到的演奏方法与老师、同学交流,然后总结并互相学习。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既找出了乐器的演奏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玩中学的乐趣,真是一举三得。

三、“奏、辨”的引导

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各种乐器的同时,教师不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和规范。

“奏”是指培养正确演奏方法。在“试”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演奏方法,并将结果与大家交流、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演奏方法,只靠学生独立去总结和选择是不够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要对结果做出果断、准确的判断,然后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掌握各种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我还想出了为编顺口溜的方法,开始由我带头编,后来我鼓励学生自己编,比如,碰铃——123指真听话,托起碰铃小尾巴,一不小心碰了头,赶快抬头问个好。木鱼——小金鱼真调皮,我有办法来治你,左抓尾,右拿棍,再乱蹦,头会痛。很有意思吧!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辨”是指培养正确的辨别能力。掌握打击乐器的使用不仅仅是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还要学会听辨其声音是否和谐。有些课堂中打击乐器的“齐鸣共奏”让课堂非常热闹,却忽略了最原本的目的是——歌曲伴奏。这环节应培养学生能用音乐的耳朵去辨别什么是和谐、优美的声音,让他们知道“伴奏”就是“从旁演奏,配合表演”,不能“喧兵夺主”,打击乐器的演奏是为歌曲演唱服务的,应做到歌声与乐器声的融和,避免出现“重伴轻唱,有伴无唱,”等现象。 “辨”还包括对不同风格、不同表现需要时,做出对打击乐器的正确选择和辨别。如优美抒情的碰铃、三角铁;欢天喜地的锣、鼓、镲;欢快、活泼的木鱼、双响筒;像马蹄声的响板等等。可见,培养正确的辨别能力,是使用打击乐器参与歌曲演唱、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编、想”的创造

新课标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在普通中小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绝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可见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进行编创活动,一味的拔高创作,一味地无意义的创编,会让学生失去应有的兴趣,因此创造活动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的音乐基础,使学生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经过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在音乐课中的打击乐器教学已有一个初步的成果。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提高和继续的摸索,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堂中会运用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相关热词搜索: 打击乐器 课中 小学 音乐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