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19 13:30: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扩大就业渠道

[摘 要] 高校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基于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与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建立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 创业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11-0166-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demand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expand employment channels and enhanc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method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establishing a unified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bining short-term evaluation with long-term evaluation, combining macro-evaluation with micro-evaluation, and comb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result, evaluation system

创业教育评价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评价是以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为依据,通过对创业教育参与主体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量化评价和判断,所得出的信息反馈将促进创业教育质量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决策过程提供意见参考[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创业教育评价通过制定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实践、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及实施结果进行测评,将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运营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指标,从而为改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善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信息反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至今,创业教育在我国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和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我国对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尚属于新的研究领域[2]。近些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创业教育评价也日益成为国内学者不断重视的研究课题。截止至2017年底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共检索到184篇以“创业教育评价”为主题词的期刊文献。题名中包含“创业教育评价”的硕博论文共有34篇。由此可见,相比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研究的高关注度而言,对创业教育评价这一分支的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将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原则、指标体系、方法等方面对以往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一、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

陶丹和陈德慧(2010)指出,科学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和教育学和其他学科统一的原则。宋红霞(2013)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问题,她在研究过程中指出,高职院校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多元化和系统化的原则。多元化即从多个角度而不是一个维度去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测量创业业绩,也要测量创业过程[3];系统化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赋予各个测量指标不同的权重。谢志远和刘巍伟(2010)阐述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跨学科研究原则。刘强(2016)的研究表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包括开放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特色行原则。葛莉(2014)在构建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坚持了高校创业教育过程评价指标与结果评价指标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指标设置中同时包含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指标。

二、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

Vesper和Gartner(2005)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商学院专家的访谈调研,提出了“七因素评价法”。该评价方法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七个因素具体包括:高校提供的创业类课程情况、教师出版创业类教材或专著的情况、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校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校友选择自主创业的情况、校友创业项目的创新情况、高校学者的创业类外延拓展活动[5]。Block和Walter(2016)基于西方创业教育的发展回溯,从历史视角分析了创业教育的效用和价值,提出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两大方面:教育、引导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激励新企业取得成果。并从这两大维度入手对创业教育进行了衡量与评价。

在国内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徐平磊、陈浩凯(2017)基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影响我国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者四个维度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汪鑫、胡笑梅、李旭辉(2016)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价指标应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产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赖艳、景玲、舒福灵、李幼平(2012)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教育模式的总结归纳和对我国创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基于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实践、创业教育基础平台建设、创业教育培养效果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系统化评价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刘巍伟、谢志远(2010)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19个三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的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重点阐述了19个三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细化研究,试图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通用评价体系,达到客观、全面、综合评价我国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目的[6]。陶丹(2010)则采用了德尔菲法,聘请专家筛选评价指标,确定矩阵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从目标层、参考层、要素层、子要素四个维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综合评价指标,并运用该层次分析法以某所高校作为案例对其创业教育的效果做出了分析、评价。俞金波(2011)提出创业教育效果评价要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程实施效果“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7]。宋红霞(2013)认为高校创业课程涵盖理论、实践、实训三类不同的课程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应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模块:创业理论课程体系评价模块,创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块,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模块。在创业理论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是主要的测量指标。在创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创业技能是主要测量指标。在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创业率、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是主要测量指标[8]。李玥、王宏起(2014)基于对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教育过程持续化、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效果时滞化三个特性,并引入平衡记分卡的原理与思想从流程、目标、客户、资源四个层次提出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系统性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结构维度[9]。

三、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

葛莉、刘则渊(2014),高桂娟、李丽红(2016)将CIPP教育评价模型引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研究,从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方面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10]。高希、何蔚超、杨鑫(2015),李婧、杨昱梅(2015)构造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方法。高苟、华菊翠(2015)在以往学者使用的AHP法的基础上,运用改进AHP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改进AHP的最大优点是降低了指标间的比较次数,减少了指标重要性判断的模糊性,为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王经纬(2017)结合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旅游专业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效果评价框架[11],进而选取我国7所高校,使用MATLAB计算方法得到各指标的分数。李明章、代吉林(2011)在基于学生创业意向及創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冯艳飞、童晓玲(2013),徐英、白华(2014),初汉芳、张惠敏(2015)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测算,为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李旭辉、胡笑梅、汪鑫(2016)将基于区间相似度和序列比对的群组G1评价法(群组序关系分析法)首次引入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方法,进而确定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具有实质性、应用性与科学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12]。黄善明(2017)采用文献推导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提出我国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养成,具体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增加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数量。

四、研究述评及展望

通过阅读和学习我国学者有关创业教育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涉及了多个方面和领域,各个学者也对效果评价的原则、指标、方法有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但总的来说还是缺乏一个为大众所共同遵守和认可的标准,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效果评价选用的指标和方法的不同,对于科学评价和对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存在不利影响。同时,目前国内对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系统整合、构建模型的理论层面,缺乏来源于实际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缺乏基于大样本调查的定量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梳理,今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展开探索。

(一)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当前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以短期评价为主。媒体的宣传以及相当数量高校的新闻报道均以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数量、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意愿度作为体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创业教育是一个常态化的系统过程,教育效果的呈现具有时滞性的特点,短期性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根据《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16)的调查结果,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近90%的被调查对象有自主创业的意向,其中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为20%。2016年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左右。在这些大学生创业企业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左右[13]。仅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作为评价指标是不全面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本身均具有动态持续的特征,如何将职业生涯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是今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重点。

(二)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

近年来对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以综合性的宏观评价为主,立足某个单元的系统性微观效果分析与评价相对不足,例如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同类型的课程效果评价、对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不同类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评价研究等尚不充分[14]。因此,今后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应注重对微观主体单元的评价研究,例如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参照现有的研究方法构建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从微观层面入手提升创业教育评价内容的深化度,扩大创业教育评价研究对象的覆盖面。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价值创造者的重任。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结合20年来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高校应立足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结合新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指标的构建入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2]彭顺金,周怡,李新.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对大学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112-114.

[3]宋红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J].中国外资,2013(8):269.

[4]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M].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166.

[5]李婧,杨昱.基于AHP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

[6]王经纬.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M].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7]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11(3).

[8]葛莉,劉则渊.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高苛,华菊翠.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5(4).

[10]冯艳飞,童晓玲.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张兴娟.基于模糊点数据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M].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1.

[12]马长世,温贻芳.基于模糊理论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研究[J].职教通讯,2012(12).

[13]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14]金天星,张冬梅,卞轶男.论基于绩效评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基于文献的分析与评述[J].现代交际,2011(2).

[15]曾瑞,王英彦.面向区域发展特色的高职创业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90-90,91.

[责任编辑:高萌]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 文献 效果 评价 高校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