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下中、俄、英建筑风格的交融

时间:2022-07-21 09:10:02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卷、无形的诗歌,连续不断地流淌着历史的鲜活印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展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卷、无形的诗歌,连续不断地流淌着历史的鲜活印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展示的建筑风格受政治、经济、建筑技术与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而大相径庭,纵使诸多建筑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但透过历史痕迹、图片记忆及文献依然可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本文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简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中俄英建筑风格的典型特点,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中俄英建筑艺术形式的突出变化。

关键词:建筑风格;中国风尚;中俄英;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BJ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86-02

一、引言

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精髓,为新奇多姿的建筑世界增添了绚丽的景色。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的中俄英三国,更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大放异彩。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分支”。从木质框架式、宫殿组群式、塔楼宗教式、园林式到多元化风格,无不展现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的建筑是“一个汇聚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而又独具特色地艺术世界,也是俄罗斯历史与文化地形象见证。”从拜占庭风格、异国欧式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结构主义风格到多元化风格,侧面反映了俄罗斯经济与各国的发展交流。而英国文明发育较晚,但发展迅速,直接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再经过光荣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罗马风、哥特式、都铎式、巴洛克式到折衷化反映出英国政治经济的变迁。

当前,国内外学界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俄英三国建筑的研究尚不多见。在相关研究中中,中俄建筑艺术和中俄英三国之一的建筑艺术居多。《十八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中的“中国”情调》,《沙俄租借时期俄罗斯与中国建筑的相互影响》,《谈英国利物浦艺术学校“现代建筑实验”在近代中国的谱系延伸》等分别指出了中俄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中的中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回顾了沙俄租界时期俄中建筑间的相互影响,阐明了19世纪中国间接受到英国建筑的影响走上了现代建筑教育之路等。可见,以往研究侧重于某一时期的中俄、中英之间建筑形式的对比,或对本土建筑的研究,具有单一性特点。

因此,我们透过漫长的历史背景尝试归纳中俄英建筑风格相互借鉴的内在联系。

二、中国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相互渗透

中俄文化交流始于13世纪,随着俄国彼得大帝的欧化运动,中国风尚逐渐进入俄国人的视野。19世纪末帝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式建筑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世纪起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俄各领域往来日渐频繁。

(一)中国建筑风格对俄罗斯的熏陶

17至18世纪时彼大帝将当时欧洲极为盛行的中国风尚介绍到俄国,摆放中国屏风和橱柜,并配以中国丝绸制成的华美垂帘来彰显俄国贵族个人财富及品位。中国风尚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达到顶峰,俄国大规模搭建中式建筑,在宫殿内设计了中式房间。

18世纪后期中国园林艺术对俄罗斯也产生极大影响。“在奥拉宁保姆,‘中国主题’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和园林建筑的细部形态中,而在沙皇村则体现在大量建筑物上。”俄国建筑师们竞相模仿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式支撑大屋顶与出檐的布局,使皇村的园林建筑具有东方样貌。中式的莫斯科茶馆外围装有中国大师雕刻的瓷砖,房前是一座两层宝塔楼,上面挂着小铃铛。内饰代表物为花瓶、“中国人”的丝绸绘画。

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投资项目波罗的海明珠运用“合”文化理念博采众长。考虑到俄罗斯寒冷气候,设计以四叶草为理念與纵贯南北的主轴线,更加凸显了建筑的大气。

(二)俄罗斯建筑风格对中国的陶染

中俄租界时期,两国建筑的相互影响体现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天津地区。中东铁路建立后,作为俄国工人精神食粮的国教东正教以圣尼古拉等教堂形式在哈尔滨生根发芽。在东西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下,天津开辟先河得以引领西方体育,俄式奥林匹亚剧院建成。日俄战争时期哈尔滨作为沙俄的后勤补给基地,遍地开设了俄国工厂。十月革命后流亡到哈尔滨的大批资本家、艺术家深刻影响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梅耶洛维奇宫便是重要产物。“这座建筑遵循横向五段竖向三层的严谨结构,以古典柱式作为建筑的外部装饰,半圆形拱券、厚重的墙体、圆形穹顶、水平向的厚檐,体现出一种统一性与条理性。”1954年苏联专家援建的家属院、政府大楼,甚至城市规划都为苏联式。近代的俄式建筑风格在中国呈现清晰鲜明的脉络,大连俄罗斯风情街即以欧式建筑为主,主营俄罗斯餐厅,塑造的白俄罗斯行政官员在大连地区办公的腊像,俄式风情马车等娱乐设施,开展俄罗斯特色旅游活动。

三、中国和英国建筑风格的相互借鉴

中英文化交流在宋朝时期便有据考证。自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英国工业革命,中英交流渐丰。鸦片战争后中国由被动变主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中英交流日益平等化。

(一)中国建筑风格对英国的影响

17-18世纪中叶的中国因航海技术的发展与欧洲海路通商,“中国风尚”在西欧蔚然成风。

17世纪始英国社会受启蒙运动影响,对蕴含孔孟儒学、道教哲学的中国文化十分推崇,中国园林逐渐唤醒了英国民众对自然原始景观的热爱。

18世纪末英国园林融合了中国和欧洲造园艺术的特点,形成了蕴含自然风景的园林风格。之后实证主义形成,英国园林以中国元素为题材,在人物、风景、器物等纹样、色彩搭配和构图形式上部分借鉴了东方元素。

19世纪兴建的乔治四世布莱顿行宫是中国风影响英国的又一代表。门厅四壁装饰着用桃木削成竹子的形状制成中式飞檐,宫殿二层门楣上刻满了中国字迹,内部摆满了龙形吊灯、竹藤楼梯、仕女壁画等中国古董。

20世纪末英国墨赛河畔的燕秀园仿照北京静心斋的厅堂殿阁的宫廷园林样式,采用的“土木”材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和合。

(二)英国建筑风格对中国的作用

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建筑多为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呈欧洲古典式。清末民国时帝国主义传播西方文明,打破清王朝封闭状态。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人民思想解放,东西方交流渐趋频繁,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摩登洋房在城市的租界出现,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爱国建筑师奋起抗争,出现了与洋房对立的民族结构,构成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哈尔滨铁路局大楼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这场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青岛的现代英式建筑风格不乏为代表作。康大国色天香项目以独栋别墅、联排、花园洋房、温泉会所等融于英伦风情油画,崇高门庭、餐厅、烟囱和壁炉设计等均有英伦风范。

四、英国与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相互吸纳

自环球航海运动起,英俄交流频繁,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前往西欧学习西方文明,俄罗斯与英国的交流日渐深厚。

(一)英国建筑风格对俄罗斯的引导

16世纪时一队英国冒险家闯入莫斯科,建造了典雅而简洁的老式英国庭院。

17世纪末彼得一世实行全面西化,巴洛克为彼得堡的主流风尚。俄罗斯的庄园文化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在沙皇村建筑布局上,同欧洲的建筑习惯相似,建筑与园林是分置的,园林的主道中轴明显,严格对称,有花坛、修剪成几何体形状的树木、喷泉和写实雕像等。”叶卡捷琳娜二世曾下令改革,引入英国戏剧,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此时的建筑风格以古典主义为主。

18世纪后期俄国民众对英国的城郊住宅与风景如画的自然花园极感兴趣,英国建筑师卡麦龙在圣彼得堡建造了国王花园。

20世纪时苏联结构主义吸收了欧洲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建筑平面实际功能,外观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用思想。

(二)俄罗斯建筑风格对英国的浸染

英国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为世界建筑业作出了贡献,浪漫主义、哥特式等风格席卷欧洲,俄罗斯等国竞相效仿。故俄罗斯建筑风格对英国的借鉴较少。然而在工业革命时可预见建筑变化属于极简主义。当时的英国建筑跳跃式发展,建造迅速而便宜的建筑流行一时。本质上属于经典的格鲁吉亚风格,即使在现代住宅建设中也仍然存在。英国西萨赛克斯郡的格鲁吉亚风格别墅,由卡罗琳·里德尔设计,融合了过去与现在,将时尚简约的黑白色搭配使空间整洁干练。

20世纪时英国以混凝土为主的苏联建构主义结构建筑较突出。1934年伯特霍尔德·莱伯金创作的伦敦动物园企鹅泳池便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他采用新兴建筑材料,制成企鹅嬉戏的混凝土双螺旋坡道轻盈地盘旋于空中,既考虑了企鹅的生活习性,又为观众多角度观看提供了可能。英国驻俄大使采用两国传统原料,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卡亚大堤上建造了建筑群,以强调英俄的文化交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世界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拓展,不同地域的不同国家在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敢于创新,相互分享,创造多样新颖的建筑形式,符合世界经济多元化、一体化的潮流。“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沿着城市历史的足迹,我们探寻到中国主要以园林风、宫殿组群风影响英俄两国:英国多以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陶染中俄两国;俄罗斯则以古典主义、建构主义影响中英两国。文化整合下的中、英、俄三国建筑的艺术形式经过互相借鉴、渗透、吸纳,互通有无,将创作出更多中欧合璧的建筑杰作,为世界建筑史上浓墨重彩一笔。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蘇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建和研究项目,课题名称为“建筑风格嬗变下的中俄英国情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交融 建筑风格 背景下 历史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