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

时间:2022-07-24 09:10:02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一大进步。但

摘要: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体育课 程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如何正确认识与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理论到实践都 存在很大的分歧。认为: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不能把学生当作“上帝”,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不能削弱教师在 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论文在分析研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正 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8条具体措施,对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有 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67-03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并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 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新理念。确 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进步。 但有的同志却把这一理念错误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体育教 学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等等,片面强调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而排斥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学 生的体育要求。因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了体育教学的随意 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构建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法搜集、阅读与研究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专 著20余本,论文30余篇。

1.2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学校体育专家、学者与体育教师10余 人。

1.3教育观察法观摩常态体育课、公开课、展示课20余节。

2结果

2.1要正确认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 ,提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但要正确构 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为什么要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 体地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1.1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地位的意义 1) 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主体精神、独立人格和创 新意识。

2) 有利于发扬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责任感。

4) 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尊 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发扬教学民主,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1.2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含义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 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与体育发展服务的。

2) 学生主体是由学生个体构成的,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体育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学生主体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有利于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 习的效果。

4) 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1.3学生学习主体的特点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如下四个主要特 点:1) 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作为学习主体 ,则要受到教育规律、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学生必 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学习。2)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 、技能还比较少,运动经验不足,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 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所施加的 影响。3)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学校教育就是要把人类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以最少 的时间,最高的效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没有这种文化传承,就没有教育,人类社会 就无法发展。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 发现的。4) 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 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

2.2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

2.2.1把学生当作“上帝” 有人说,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是上帝”。因为,“上帝”是主宰一切的,“上帝”的旨 意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而学校教育则不能由学生来主宰,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 学生的义务。学生在校学习必然要受到教育法规的制约,。必须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而不能只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学什么就学什 么。

2.2.2不加分析地把学生的主观性当作主体性 有的业内人士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意志和兴趣来选择教材和组织实施教 学,甚至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是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对自身 的体育需求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所以,体育教学不能一味迁就与迎合学生的兴趣, 而要加强培养、激励和引导。

2.2.3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虽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需要由教师来构建;学生所 需要的体育与知识、技能,需要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积极性,需要由教师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由教师来选择和运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和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的 主导作用不仅不能淡化,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1]

2.2.4否定体育课程学习的统一要求 学生主体可以分为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是由个体主体构成的,而个体主体又是各 不相同的。因此,《课程标准》强调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 益”的新理念。然而,有些业内人士据此就认为,体育课程学习没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 要求,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就可以了,新课程是不允许学生有不及格的。笔者认为,这 种认识是片面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些目标就是体育 课程学习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需达到,不能否定。

2.3如何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3.1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体育对增 强体质与终身健康、对提高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保证精神充沛地完成学业与未来就 业,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认知水 平。

2.3.2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原有 基础等,选择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果由于受到课程资源的制约,部分学生 不能选到自己最理想的项目而需要调整志愿时,教师一定要说明原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 的思想工作。

2.3.3帮助学生确立单元与课堂学习目标 体育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前(包括高中的模块教学),应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学习本单元( 或模块)教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单元( 或模块)学习目标。而单元学习目标的实现是以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基础的,所以,每次 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确立课堂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这堂课自己要完成哪些学习任 务,达到什么具体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难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宜的单元与课 堂学习目标的,因此,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若干等级的单元与课堂教学目 标,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选择。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了解所学教材的价值和各项教法手段的作用,使其做到心知 肚明,以利于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4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体 育学习的兴趣,把“激发运动兴趣”作为课程基本理念提将出来,并强调指出:“运动兴趣 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如下 几点:

1) 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为此,教师 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 尽可能选择那些健身价值大、教学因素强、大多数的学生都感兴趣的教材。但无论选择 何种教材,总会有少数学生不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从价值观上加强教育和引导,激发学 生学习这些教材的间接兴趣。

3) 要高度重视组织教法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相对比较单调的教材与身体素质练习,应 在组织教法改革上多下功夫,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多种多样的教法手段,来激发 学生的练习兴趣。

2.3.5积极提倡与正确运用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是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 习方式。它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接受 式学习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按照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学习,往 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主体意识容易失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 习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2]为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提倡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

2.3.6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为此体育教师 应当:

1) 要尊重、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

2)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 改变教学作风,发扬教学民主。

2.3.7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学 生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生活条件、努力程度等各不相同,因而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 体育基础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要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应当面向全 体学生,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1) 要抓住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我们制定体育教学目标与考 核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练习难度与要求,以及安排教学进度与实施组织教学的 基本依据。为此,体育教学必须首先要抓好这个大头。

2) 要促使体育优秀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根据体育优秀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制定符合自 己特点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自主学练时空,尽可能地提高 他们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自学、自练的能力。切忌人为地拉平体育优秀生与一 般学生的水平。

3) 要重点帮助体育差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能不能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 受益,关键在于体育差生。体育差生的转化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难度很大。为此,体育教 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 亲近他们,热心、耐心地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并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 一点一滴地进步,从而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一步一步地实现自我超越。 [4]

2.3.8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学者裴娣娜教授认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通过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来培养的。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呢?

1)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或在实现同一练习目 标时,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不要不切实际地要求他们去创造什么新的技战术。

2) 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方法的指导。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是以正确的思维和正确方法 为基础的。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布置创新任务和提出创新要求,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创 新方法的指导。

3) 要给学生创造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但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也必须根据 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是“放羊”。[4]

4)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创新不一定每次都是成功的,在其创新 活动中,各种稀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现象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千万不要随意批评学生,挫 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4]

3结论

1) 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提 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2) 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把学生当成“上帝”,不 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不能削弱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体 育课程学习的统一要求。

3)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主体、是处于发展中的 不成熟的主体、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深入分析和把握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构建其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 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 义;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积极提倡与正确运用现代学习方式;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创造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主体 构建 地位 研究 学习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