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浅见

时间:2022-05-08 08:40:02 阅读:

内容摘要:关于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浅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一)我市高校毕业生就

关于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浅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一)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途径    

一是参加机关事业单位、“一村一大”等公开招考就业;二是人才交流中心推荐就业;三是在外参加公司企业应聘就业;四是通过个人、合伙或入股创业实现就业。  

(二)人才服务机构服务情况  

一是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二是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宣传手册》,开展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三是组织用人单位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类招聘活动;四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和档案管理服务;五是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择业观念陈旧,与当前就业机制的转变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就业市场现实差距较大,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严重,就业期望值较高。一方面,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就业,选择回生源地或农村就业的人数很少,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薪金和职位要求较高,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实际工作能力弱,不随自己意愿的工作又不肯干,造成择业难的现状。  

2.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偏低。近几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  

3.团队合作适应性差,不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好与坏、是与非也往往以自己为标准。有的人表现得自私、自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独立能力不够,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子女回乡报到、参加招聘会,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有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  

5.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差甚远。用人单位招聘,普遍要求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这样可节省培训成本。多数企业宁愿花高薪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也不愿意招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明显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  

(二)学校的原因  

1.一是高校过度扩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①盲目扩招。近年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招生规模和数量,未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注重了招生,忽视了社会的吸纳能力。经多年积累,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社会吸纳能力不足的矛盾。②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有些高校设置专业及制定招生计划主要依据自身师资条件和考生志愿,没有面向市场需求,也没能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结果造成当前什么专业“热门”考生就报什么专业,高校是哪个专业投入少考生多就扩招哪个专业,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差异较大,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③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并不考虑自身开设此专业的条件是否已具备,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时间过短,重数量,轻质量,强迫毕业生“被就业”。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单位工作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单位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工作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  

4.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明显减少。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有的企业今年缩减了招聘计划,有的企业干脆取消了的招聘计划;有的中小企业已开始裁员;个别企业已停产,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岗位流失严重。  

5.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为了干部队伍年龄的长远结构或对人才的过高要求,空编不进人。忽视了单位之间人才科学合理流动和干部继续教育、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积累的调节和提升作用。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浅见  

(一)毕业生方面  

1.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看待事物、与人协作的能力等。再次,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预备。  

2.树立科学就业观,正确定位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要主动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校方面  

1.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本质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量,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高校中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  

2.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为根据。  

3.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为目的。适时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真正提高求职就业的能力。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求职择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三)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方面  

1.加大组织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逐级落实责任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课外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励志讲坛等载体,引导毕业生克服坐等机会的懒惰做法,克服只有在大城市就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片面想法,客观理性地面对当前的就业现状,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争取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通过大力宣传就业形式及其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使其真正认识到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引导他们选择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到村镇一线就业,把基层当作积蓄能量的加油站,把基层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天地。  

2.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等。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配套措施,让这些政策具有操作性和执行性,让政策“落地”,真正把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岗位。高校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意见》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做到让每一个毕业生了解政策,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人员吃透政策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跟踪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切实把国家和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利用好、执行好。  

3.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建设,打造高效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尤其是目前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离的现状急需改变;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与国家和省相关网站的对接,尽快形成多层面的、广覆盖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增加就业供求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4.引导机关企事单位重视招聘大学生,合理录用大学生。以优化单位人力资源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大学毕业生是受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用人单位应把接受大学生作为本单位良性运作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不断的优化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以提高单位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应摒弃一味地青睐那些高学历持有者,忽视了本单位招聘岗位的特征的现象,在招聘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合理录用,本着对应聘者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单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招聘岗位的特性,接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求职者,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5.加强见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其岗位适应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要整合高校、机关企事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现有资源,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注重效率;防止一哄而上和小而全的做法,克服重建轻管、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以“结合实际,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为原则建立见习基地。建立严格的见习考核认证制度,落实见习补贴政策,规范见习基地和培训市场。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等模式,建立高校毕业生实训示范基地。  

6.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政府要引导企业积极应对,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加快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通过扶持企业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用人单位可以与部分高校联合并积极提供就业实习岗位推行“体验式就业”,共同培养和造就本单位适用的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他们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做到企业、学校、毕业生“三赢”。  

7.完善就业服务环节,提高就业效率和水平。整合人事、社保、金融等部门,在市高校毕业生服务中心集中办公。改革登记、认证、信贷等环节中繁杂的审批办理程序,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积极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简化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程序,对再次择业的毕业生,可不回原学校所在地办理各种改派手续。加快完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清理各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对已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大学生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增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名额,真正做到每村一名大学生,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的大学生,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建立面向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大学生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招考制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进出机制。  

8.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底数,为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免收各种报名和培训费用,按规定落实各种补贴;采取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能够当年实现就业。  

   

                                                    


相关热词搜索: 浅见 关于做好 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作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