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学教育讲课教案最新7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4-17 12:25:06 阅读:

内容摘要: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小学教育讲课教案最新7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小学教育讲课教案最新7篇(精选文档)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1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
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
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2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
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

挂图或投影;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雕厘甚至蹲概异侵衅驻具

“甚”、“至”是翘舌音;
“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
“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
“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
“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雕着厘米甚至大概形态各异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五、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浪读课文。

3、培养儿童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引入

1.出示实物“算盘”让学生观察珠算的减法。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注意把生字读准。

2.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3.再自由读课文,注意不丢字,不添字。

4.给课文上序号,指名轮流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自由汇报,诵读感受,引导评价。

四、拓展延伸,领会深化

1.小组讨论交流: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鹿或獐子,你会怎么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找出小鹿和獐子的说话,先练习读一读,再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识记字形。

2.小组向全班汇报是怎样记住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4.用生字进行组词和说句。

四、巩固识记

1.小组合作,互相检测。

2.出示生词让学生认读。

五、发展语言

出示课后练习3,让学生说一说。

六、课后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里。

七、教学反思: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复习偏旁部首,能给字加、去、换偏旁,掌握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音序查字法。

1、回忆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练习: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并填表。(总复习二第3题)

二、复习偏旁部首:

1、回忆本册学过那些新偏旁。

如:

2、写出同偏旁的字。(总复习一第4题)

3、加偏旁成字,再组词。(总复习一第3题)

4、换偏旁成字,再组词。

补充:

锋、挺、操、玲、样、记、祖

三、听写三单元词语。

第四课时(识字写字)

教学目标:

1、能区分音近字、形近字、同音字。

2、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教学过程;

一、区分音近字、形近字、同音字。

1、区分音近字与同音字,说说它们的不同用法。

例:气与汽、检与捡、生与声、戴与带、备与背、圆与园

2、注意形近字的比较。看清字形。

练习:比一比,再组词。(总复习二第4题)

二、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正确。

1、说说下列字的笔顺。

引、蜜、衡、傻、戴、肃、切、鹰、卵、世、假

2、在田字格中写一写。

3、看看生字表中有哪些难写的字,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三、听写第四单元词语。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
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小学教育课的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课件或录象(出现空气在水中、在空中、在物体中、在身体中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

2.合作填写表格:

空气所在肺里

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

2.练习朗读。

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


相关热词搜索: 讲课 教案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讲课教案最新7篇 2022年小学教育讲课教案最新7篇 2022年小学教育讲课教案最新7篇视频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