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23年版主要内容的比较(6篇)

时间:2023-07-01 08:50:07 阅读:

内容摘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篇一: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作者:王伟红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3期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在内涵上如何继承?在教育思想上有何突破?通过研究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对上述问题作出具体阐述,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思想

  200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从“双基”转向“三维目标”。从“双基”(一维)到“三维目标”,由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到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整合的结果,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具体来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地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1]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有了抓手。2014年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关键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必备品格。这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提炼和整合。“双基”是从学科的角度来刻画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外在的;“核心素养”是从人的角度来界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内在的;“三维目标”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东西,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突破。

  一、为把握学科教育的根本,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的理论是比双基更全面和深入的价值追求。所有学科都含有知识、方法、价值三个维度的要素:表面上的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背后还包含该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且该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背后深藏着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依据学科自身蕴含的价值对学科的客观揭示,也是对学科教学价值的全面追求。但是三维目标并不完美,依然存在不足。第一是三维目标缺乏对教育整体性、人本性、内在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第二,三维目标是内容标准,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缺乏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界定。这就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2]学科核心素养不但可以发展人的核心素养,也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独特教育价值,它反映了这个学科的本质和学科的教育价值。认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的描述和界定各学科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认清各学科对学生发展的独特贡献,这样学科教育就回到了服务于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了,也就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

篇二: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课程导学

  课程名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本课程基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背景,以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理解地理课程改革理念为出发点,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三维目标”到“地理核心素养”确立的过程。本课程首先解读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其次,讲解了为何要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以及“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本课程在讲述“地理核心素养”确立过程的基础上,扼要解读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论述了“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如何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的,以及这样的转向会对今后的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改变。

  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2.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

  3.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以及“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和意义;理解“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与确立的过程;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例外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建议

  认真阅读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并将其与之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实行比较,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充分利用提供的案例素材,跟着讲课的视频,讲自身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视频中的相关解读实行比较,构建起自己对“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理解。

  /1

篇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双基”和“三维目标”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两个重要理念,“双基”指的是语文和数学两个基本学科,而“三维目标”则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而如今,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教育改革的焦点逐渐从“双基”“三维目标”转向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中的新概念,指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等。这种素养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知识技能,更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当前这个时代,仅仅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需要学习者具备综合性学习能力,这应该是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

  从“双基”到“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回顾“双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近乎完美,其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水平。但是,双基教育的单一性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局限性。尤其是有些学生在其他领域表现突出,比如体育、艺术等,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单一性不能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在“双基”的基础上,中国教育开始提出“三维目标”。这个概念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超越了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双基”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基本诉求。

  如今,中国教育的目标又开始转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新标志。从表面上看,“核心素养”似乎表述得很简单,但是这个概念蕴含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技能或者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双基”教育、“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对外界需求的回应,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继承的。这些理念照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并且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因此,教育改革一定要走向深层次,提升人们素质与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需要。

篇四: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两版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比较及教学启示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内容广泛、面向广阔的学科,它以人类自身和自然世界的知识为两个大块来处理。随着生物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普通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也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现代标准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早期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简称“早标”)和最新出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简称“晚标”)。对比分析这两版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暗示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面临的教育命题发生了重大改变。

  首先,从三维目标角度看,《早标》的三维目标是“普及知识,加强理解,发展能力”,而《晚标》的三维目标是“普及知识、理解思维技能和思想文化素养”。从这一条来看,《晚标》明确要求老师要在传授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强化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思想文化素养来激发学生自身意识、审美能力及团结协作的品质。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早标》的内容不仅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方面,还强调对引导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和减少除益于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应用生物技术的教学,而《晚标》则以“有机世界”为主要思路,将研究渗透至生物体系这一层面,以调查为主要手段,以理解、思考和创新技能为主要期望,还强调了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际运用,扩充了该课程的内容。

  综上所述,《晚标》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它把重心从传授学科知识上移动到了发展学科思维、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上,使学生们在学习生物课程的同时,得以系统地发展成熟独立的思维、丰富的见解和可持续利用的技能。这催促了生物学教育者在落实《晚标》时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也使的《晚标》将普通高中生物教育推向了更高的发展档次。

篇五: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作者:吴星

  来源:《化学教学》2017年第01期

  摘要:分析了我国建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比较了国内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异同,在分析“三维目标”的“来龙去脉”基础上,阐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三维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03–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继“三维目标”后又一个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产生的。

  1再释“三维目标”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有两处提及“三维目标”。一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描述中有所提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对课程标准的说明中有所强调:“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人们将此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15年之多,学术界对“三维目标”的争论和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对“三维目标”实施尴尬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绝大多数学者和广大基础教育教师认为:相对于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是与时俱进的超越和进步。这是因为“三维目标”是从学生学习意义形成的过程建构的,它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什么是值得学和学什么”视角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从“怎样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视角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从“通过此过程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发展有何意义”

篇六: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作者:周后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近三次课程改革的简单解读,厘清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三者的关系,在发展历史和内容方面,为更好地理解我国学生所应发展的“核心素养”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最终落实到“如何发展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现实的任务上来!

  【关键词】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69-021.我国近三次课程改革

  1.1我国课程改革历程

  1950年2月10日,教育部中学教育司召开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强调要注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尚未提出“双基”概念。1978年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先后出台,这时,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入21世纪,每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美国提出“21世纪技能”,日本采用“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提出“胜任力”,那么我国学生到底需要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在新世纪生存、生活和发展呢?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随后开始广泛地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2016年2月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

  1.2三次课程改革解读

  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那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可能表述不一样,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教育的真实目的就是育人。

  先回答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对空间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核心”不能“多心”,多了就难于聚焦,难以成“核”!


相关热词搜索: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版主要内容的比较 生物学 义务教育 素养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