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8篇)

时间:2023-07-02 14:55:06 阅读:

内容摘要: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一: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开展,国家经济各方面的开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依旧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本文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开展。

  关键词:农业

  现代化

  现状

  对策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根底,有近70%农业人口的开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开展虽然使农业的开展局面有所改善,但依旧十分落后,距离现代化农业开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想真正促进国民经济的开展,首要的就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开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探讨农业的现代化开展,针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找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开展。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农业知识了解较少

  目前,我国有9亿多农民,有一大局部的农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其中小学程度和中学程度的人数占大局部比例,而高中以上程度的人数仅有很小的一局部。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开展,农业的现代化开展也在随着经济的开展进步,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素质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开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民素质的上下直接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上下。各行各业的经济开展都是以人为本,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开展,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开展,这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不利。

  2.“重城轻乡〞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当前,农村人口虽然占总人口的一大局部,但是农村的耕地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代版的“孔雀东南飞〞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大多数的农民认为仅仅依靠耕地来维持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多数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对于耕地并不重视,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村的大量耕地处于荒芜状态下,没有被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开展也形成了桎梏。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开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开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开展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在农业的开展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开展的限制,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开展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土地承包,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农业经营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比拟小,对于想要开展特色农业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的种植比拟分散,很难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从而导致了农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也十分的低,这对于我国紧缺的土地资源来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很难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开展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开展。

  4.农业科技的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开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农业的开展也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业开展的限制,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业成果的研究虽然有较大的进步,但是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对农业开展欠缺一定的重视,基层的农科人员较少,相应的机构组织也不健全,难以建立起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来促进农业的开展,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开展应用,对于农业开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开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保证农民的素质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开展。当前政府要加强开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高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开展,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步,为农业开展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的现代化开展提供经营主体,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开展。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定期举行农业开展研讨会,为农民提供促进农业开展的科技之路,使农民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开展和农业政策,以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开展的效率。

  2.大力开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业开展的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离乡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开展农村经济,提供优厚的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回归家乡,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开展。政府还应当为农民种植耕地提供更好的根底设施和技术条件,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农民看到农业开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政府还应当不断完善农村的根底设施建设,以保证农民在家乡可以感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开展待遇,从而吸引农民专注于农业的开展,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开展大规模农业经营,提高农业开展的专业化程度

  当前农业的开展,已经不是小规模农业经营可以适应的了,要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开展,就必须开展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经营,种植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形成农业开展的产业链,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开展。只有专业化的农业经营,才能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政府要实行有效的鼓励政策,以鼓励广阔农民承包大规模的土地开展特色农业,更好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开展。

  4.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开展中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随着经济的开展不断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开展中去,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开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促进农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形成特色化的产品,以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更好的开展。

  三、结束语

  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开展的必然方向,随着经济的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现代化开展指日可待,农业的现代化开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必然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标准与特性[J].中国供销商情.2021.(03).

  【2】叶舟.对农业现代化的新认识[J].河南科技.2007(10).

  【3】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

篇二: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刘晴;林然;田亦平;黄映晖

  【摘

  要】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分析了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阐述了中介组织销售能力较弱、专业市场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扶持力度较小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提高龙头企业融资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推进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农业展望》

  【年(卷),期】2016(012)006【总页数】6页(P31-3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组织;现状;对策;北京

  【作

  者】刘晴;林然;田亦平;黄映晖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2206;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100053;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100053;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6【正文语种】中

  文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北京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化效果明显,竞争实力较雄厚。尽管如此,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并结合目前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北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1产业化组织数量基本稳定

  农业产业化组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从近年统计数据看,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基本保持稳定。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3455个,较2014年减少449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组织为201个,较2014年减少3个;中介组织带动型为3074个,较2014年减少311个;专业市场带动型为7个,较2014年减少8个;其他类型为173个,较2014年减少127个

  (图1)。

  1.2产业化组织以中介带动型为主

  从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看,产业化组织类型主要以中介组织带动型为主,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其他类型的占比分别为5.8%、89%、0.2%和5%,中介组织带动型的占比远超过其他组织类型占比之和

  (图2)。

  1.3利益联结方式多样化

  由于存在不同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类型、主导产业或产品结构,农业产业化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合同关系、合作方式和股份合作方式等[1]。从北京市来看,2015年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利益联结方式为合作方式

  (按利润返

  还)、合同关系和股份合作方式

  (按股分红)的分别有1328个、1099个和305个,分别占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38.4%、31.8%和8.8%;为其他类型的有723个,占总数的20.9%(图3)。

  1.4产业类型以种养业为主

  从产业类型看,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所占份额较少。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种植业有1833个,占农业产业化企业总数的53.1%;畜牧业有723个,占20.9%;水产业有59个,占1.7%;林业有50个,占1.4%;其他产业类型的有790个,占22.9%。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计占比达74%(图4)。

  在种植业中,粮食类、油料类、水果类、蔬菜类、中药材类、茶叶类、花卉类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61个、10个、580个、665个、41个、3个、72个和201个,分别占种植业企业数量的14.2%、0.5%、31.6%、36.3%、2.2%、0.2%、3.9%和11%(图5)。可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作物的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

  在畜牧业中,肉类、蛋类、奶类、皮毛类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51个、79个、152个、2个和

  139个,分别占畜牧业企业数量的48.6%、10.9%、21%、0.3%和19.2%(图6)。由此可知,肉类在北京畜牧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1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订单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农业产销模式。即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订立具有法律效力的供销合同,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要求收购产品[1]。订单农业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近年来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看,订单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5年,有订单关系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有820个,较2014年增加26个,增长

  7.3%;订单总额为749637.55万元,较2014年增加390428.95万元,是2014年的2.1倍;履约订单成交额为749637.55万元,较2014年增加397102.45万元,也是2014年的2.1倍

  (图7),订单履约率达100%,较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单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年订单总额平均约为914.2万元/个,是2014年的2倍。

  2.2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大幅提升

  农业产业化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而且在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产业化组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越强,农户对该产业的依赖度和参与度就越大。产业化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如资金、技术、服务、信息以及组织资源等,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将农业推向了市场,加快了农业的发展步伐[3]。2015年,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84.76万户,较2014年增加132.14万户,是2014年的3.5倍;每个产业化组织平均带动农户535户,较2014年增加401户,是2014年的4倍

  (图8)。

  2.3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强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在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1]。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建立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3个环节有机地连结起来,使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2]。

  近年来,北京市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级政府部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龙头企业也加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了生产和效益的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高达6025亿元,较2014年增加2599亿元,是2014年的1.8倍;上缴税金近161亿元,较2014年增加39.5亿元,是2014年的1.3倍

  (图9)。龙头企业在促进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带动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2.4农村经纪人数量迅猛增长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农产品和劳动力信息传递,提供相关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租金或利润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从业人数则是指上述从事农村经纪活动中的自然人以及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中的自然人数量[4]。农村经纪人是农业产业走向市场化的必然主体之一。农村经纪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所掌握的信息、资本和活动能力以及广泛的社会联系、独有的供销渠道,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货畅其流的纽带和桥梁,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可以说,广大农村经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随着京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拓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供求信息沟通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经纪人做中介服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纪人的培养力度,同时适度降低农村经纪人的准入门槛,农村经纪人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帮助农民解决

  “卖难”问题和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北京市农村

  经纪人数量达1366个,较2014年增加830个,是2014年的2.5倍;农村经纪人从业人员数量达2282人,较2014年增加1612人,是2014年的3.4倍

  (图10)。

  3.1中介组织销售能力较弱

  农业中介组织的出现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市场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单个农户面对市场可能束手无策,而中介组织在搜集信息、识别客户、组织谈判、签订合同等方面的优势是单个农户所不能比拟的,从而能较好地规避各种市场风险。2015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共3074个,其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49个,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5个。但据统计,2015年,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6025.07亿元,而中介组织销售收入仅有29.11亿元,其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收入为28.31亿元。可见,中介组织销售收入水平不高,销售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这与部分中介组织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规模小、难以形成联合优势等因素息息相关。

  3.2专业市场发展水平较低

  专业市场作为交易制度的一种现实形式,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缩影。作为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市场承载着集聚和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功能,且在推动生产要素的流通和重新组合方面具有比较利益优势。

  “专业市场+农户”的经营方式一旦形成,其内部就会产生一种更加合理化的力量,促使其以更快的速度发展[5]。然而,北京市农业专业市场发展水平还有待大幅提升。据统计,2015年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专业市场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组织仅有7个,较2014年减少了一半;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仅有3个,较2014年减少1个。

  3.3财政扶持力度较小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财政扶持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提高生产水平离不开财政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吸附、膨化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种资金共同投入,是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6]。虽然,近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从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积极,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政策支持,注入更多扶持资金,从金融、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继续给予更多优惠。

  4.1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能力

  针对当前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可对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从而形成一批有较大投入、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规范、组织机构完善的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柱[7]。同时,培养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主动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生产技术;加强合作社的制度培训,使农民加深对合作社规章制度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和发展[7]。

  4.2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的产生、发展必须依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相关优势产业群的不断形成和壮大。因此,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8]。市场机制的完善是专业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故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拓展专业市场产品交易、价格形成、物流集散、辐射带动、信息发布、贸易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在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以及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4.3提高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在融资方面还存在意识普遍淡薄、方式较为单一、担保不够完善、偏好不尽合理、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发展[9]。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外部环境的优化,同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如继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培育中小型金融机构,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法人的能力、信用信息及资金缺口状况等开展金融信贷业务;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增强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供给能力;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企业融资担保运行效率;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信贷担保业务,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等。

  4.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重扶持变为重引导,在强化财政扶持的同时,注重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带动企业自身投入。各级政府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的、更科学的扶持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政补贴可重点考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基地建设等方面,使龙头企业能更快形成直接的、可持续的、高效的生产能力。同时,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给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优惠政策、规范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鼓励其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快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简化繁琐的审批程序,使资源配置能够真正有效率,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恢复其市场主体地位[6]。

  【相关文献】

  [1]李毅弘.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7.[2]陈磊,张春霞,许佳贤.基于DEA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评价研究——以福建省87家龙头企业为例[J].经济问题,2011(12):82-85.

  [3]邸长慧.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4]任志.我国农村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5]谢国权.专业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J].上海综合经济,2004(7):52-53.[6]田祥宇,霍学喜.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9(7):169-171.[7]徐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3(1):70-71.[8]彭小丁.论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J].市场论坛,2013(7):32-34.[9]李婵,刘小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3):32-34.

篇三: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东岳论丛1997年第1期

  农业现代化:问题与对策

  张兆清

  亓国庆

  吕济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是整

  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一

  ,而且进展缓慢。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首先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艰巨性认识不够深刻。一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

  清。农业是经济发展

  、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毛

  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

  首先讲的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虽然工业化十分重要,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能丢,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能

  动摇。农业现代化被忽视了,工业化就会停滞,国民经济就会失调,整个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

  现。二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比较低,目前农业劳动手段

  仍然多是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工具,副业操作大都是手工小作坊式;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传统

  的经验积累仍占很大比重;管理多是散漫无序的非科学化方式等。与国外发达国家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差距非常大;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我国为27—35%,而发达国家为68—80%;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1200—1300公斤,肉类70—80公斤,发达

  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2—10万公斤,肉类3000—4000公斤;粮食单产,我国265公斤,发达国家

  273—423公斤;作物良种覆盖率,我国为88%,发达国家为100%;农业机械化程度,我国机耕率53%,机播率27%,机收率14%,而发达国家已全面机械化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

  代化最快的70年左右(如美国,稍慢的则近百年(如法国等。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

  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否则,农业现代化没有突破性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其次,对农业的投入少,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就财政资金投入而言,我国农业基本

  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总额的比重由八十年代初期的5%下降到近年的不足3%。

  就物质投入而

  言,1985年以来农业物资投入量明显减少,且浪费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达到60—70%,而我国

  只有30%左右,如果推广机械深施法,化肥利用率将提高10—20个百分点,等于

  增加1200—2000万吨标准化肥。就劳动投入而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少了,原有的水利设施也

  长年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不大,农业现代化缺乏重要的发展基础和保护屏障;另外,劳动力

  素质的减退,也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第三,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加剧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困难。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业产品价12格

  “剪刀差”不断扩大,价格体系的扭曲继续加剧。如1989年到1992年农产品价格仅上升513%,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34%;3年间农民因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而相应增加的收

  入1469191亿元,因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支出为1801163亿元,农民在整

  个价格的变动中净损失331172亿元。价格体系的扭曲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下

  降,农民对农业投入不感兴趣,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部分和农户投资的主体向非农业转移,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和技术投资少,发展慢。第四,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

  自主经营的农户达2亿多,每户经营耕地平均只有0142公顷,列化农业机械,也难以推广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动生产率都很低,第五,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不力,看,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实行了断奶

  、“线断网破人散”,许多农技推广人员跳

  出

  “农门”“雪上加霜”,如发达1∶100,我国仅为1∶1200,平均1万亩地不足1名农业

  技术人员;科研投入少,技术推广经费大多被取消,仅1994年全国就有30%的县级

  、43%的乡

  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被缩减或取消;农技推广部门与拥有先进科研成果和先进农艺的高等院校联系不密切,造成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脱节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

  着先进实用技术及

  时下乡入田转化为生产力,如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报奖,其中约有2000项成果获各类奖,但这些成果中,大约只有600—

  800项被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率低,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迟缓的关键因素。二

  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既要遵循世界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建立硬性的有约束的农业投入机制。当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农业处于不利地位,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向自然是比较效益高

  、风险小

  、收效快的二

  、三产业。因此,必须提高对农业

  现代化艰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

  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了保证国家

  、地方

  、集体投资的按时到位和

  合理使用,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要特别加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并辅之以法律手段,坚

  决避免资金的挪用和挤占。增大农业投入要有层次性。按农业发展的要求,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以上,地方和集体作为投入的主体投资应大于国家投资比

  例,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

  《农业法》

  的要求,做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

  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当前,财政和信贷的投入重点应该是生产性建设,如大力发展

  农用工业

  、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拨专款坚持不懈地组织科研攻关等。第二,理顺价格体系,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

  合理或者有利于其发展的价格体系。现阶段我国价格体系不合理的主要方面是存在着工农产

  品价格

  “剪刀差”,而要缩小工农产品价格

  “剪刀差”,单纯靠国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已非22可行之计,因为目前我国粮食价格已接近或高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因此,理顺价格体系的重

  点应是调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为了降低居高不下的农业生产资

  料价格,改变整个农业生产资

  料

  “限价限不住,补贴补不起”的状况,从实际出发应采取

  “两头保”的政策,即对农用工业给予

  税收及政策优惠的同时,由政府对其产品根据市场运行状况适时适当限价;而对于农民购买生

  产资料则给以适当补贴,使农业生产成本有所降低,提高农民使用现代农技和农机的积极性,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理顺工农产品比价的同时,还应积极实施

  “反哺农业工程”。

  我国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条件虽

  不成熟,但我国按产值计算的工农业两大部门之间的比例,已由五十年代的7转变为目前

  的7∶3,以农养工商过渡到工商反哺农业已具备了可行性

  因此

  ,“反哺农业工

  程”,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首先领导要重视,,把以农养工的战略调整为以工补农的战略

  。,政府应

  动员各部门统一行动,,要以

  “以工补农”为主转变到

  “以工

  建农”的方针,,,,积累了许多以工哺农,。

  第三,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土地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转化

  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提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下大力气,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

  规模经营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走高产

  、优质

  、高效

  、低耗的发展路

  子。1、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构造合理的经济格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首要条件。农村要在市场引导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由过去单一的自给

  、原料

  、低效

  农业转化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粮

  、棉

  、油

  、多(多种经营

  、企

  、第三产

  业在较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2、发展

  “龙型”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所在。发

  展产业化,实质是要建立新的农业体系,通过种

  、养

  、加的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

  、企业群,实现

  农工贸

  、产供销一体化多层次的高效目标。当前要紧紧围绕产业化三大要素开展工作:一是以资源为基础,确定具有特色的主导产

  业。二是以基地为依托,重点抓好基地建设。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

  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三是以大项目为主体,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大项目作为龙头企业的重要支撑,是农产品转化和增值的基础,应该作为

  实现规模经营的目标。3、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于科技进

  步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把科技作为强农大计摆在首位,要重点实施三个突破:一

  在科研开发上实现突破,加强超前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先进技术

  、装备

  、品种。二在农民

  培训提高上实现突破。要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实行绿色证书制度,提高农

  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三在科技推广应用上实现突破。要建立起科技

  试验推广的有效运转体系和农科教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常规技术和新技术普及32力度,采取科技人员抓点,有关部门包项目等相应对策搞好技术推广,加快新技术

  、新成果转变

  为现实生产力。4、革除管理弊端,用现代科学手段管理农业。解决农业管理粗放问题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种植业强调品种

  更新,精耕细作;养殖业大力推广良种

  、良法

  、良料

  、良舍配套技术;乡镇企业要采用先进管理手

  段和管理制度。并依法强化经济秩序管理,建立健全监督

  、检查机制,逐步走上规范化

  、法制化

  、科学化轨道。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中国

  社会主义农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废除人民公社,已经

  实现。而第二个飞跃,发展集体经

  济”。,亩作为一个经营单位,,,或合股成立开发公司经

  营。。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二

  、三产业的兼业户逐渐增多,。

  部分农民与土地逐渐分离并向非农

  产业发展,为土地流转和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农村已出现的村办农场

  、种田大户

  、联户办农场

  、农业车间

  、专业队承包土地经营等土地规模经营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对农业现代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中国国情和农业特点出发,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家庭的基础上,逐步向前推进。在家庭

  经营的基础上能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一个是生产社会化。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把家庭经营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家庭经营

  虽然规模小,同样可以实现高产,进入现代化。按照邓小平同志

  “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发展适

  度规模经营的思路,当前不仅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而且还应高度重视选择

  “劳动密集

  、资金密集

  、知识密集”三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科学技

  术,积极推广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大面积推广配方深施化肥,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

  术,实现节地

  、节肥

  、节水

  、节投资

  、节劳力,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

  率,提高效率。第五,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题中

  之义。当代世界,凡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不有一个功能齐全和规模适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当

  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向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极不适应建设贸工农技一体化和供产销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

  的要求,因此,应当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使之健康顺利地运作,应该充

  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江泽民同志在

  最近的讲话中也指出

  :“在巩固农户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好集体统一经营的层次……,这是当前农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集体对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和动员能力,并能进行有效地调节和调整。近年来,在社区集体的组织推动下,各地涌现的公司

  加农户

  、协会联农户

  、基地串农户

  、中心带农户等服务组织形式,深受农民欢迎。因此,要在

  重视

  发挥新型集体经济的优势,建立和发展产前

  、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技培训和推广

  、植42保

  、机耕

  、良种供应

  、水利灌溉等现代化农业所必须的多项服务。这是提高我国农业的组织程

  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途。第六,农业现代化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标。因此,农业现代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上述矛盾。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中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

  平均水平的14,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但同时,我国的资源

  浪费又相当严重,水

  、肥

  、种子以及土地

  、劳动力的利用都存在这个问题。率不到10%,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40%(70—,6亿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

  基于中

  国的这种资源状况,、高产出的“石

  油农业”道路,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等发展难题的困扰。另一方面

  ,“生态农业”、永续利用,,无法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农。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吸收

  “石油农

  业”的长处,适量投入石油产品,追求农产品的高产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社会需求;另

  一方面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满足人类社会对资源永续利用

  的要求。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因地制宜选择资源保护型

  、生态农业型和立体

  农业型的发展模式。①资源保护型。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来愈尖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问题尤为重要。我国应是一个资源保护型国家,农业更应是这样。②生态农

  业型。在发展农业生产

  、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兼顾目前利益和

  长远利益,借助生物工

  程

  、机械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获得量

  多质好的农产品,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相协调,以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③

  立体农业型。立体农业使农业生产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广度

  、深度和高度;在功能上具有

  “三

  维”:生物生产功能维,资源开发功能维和经济增值功能维。它与平面农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它包含农产品加工

  、贮藏

  、运输

  、销售等一些使农产品增值的环节,同时,还能在农业综合开发

  中,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高效农业。如种植业结构由

  “粮—

  —经”二元结构逐步改变为

  “粮食

  作物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后,种植业的5亿吨秸杆部分还田,改善土壤地力,部分转

  化为精饲料,一方面能解决我国精饲料缺口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避免为获取饲料而对植被的破坏,从而扼制水土流失的加剧,减少旱涝灾害,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但只要各级党委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视,针对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作为整个现代化基础的农业

  现代化一定能实现。作者单位:中共莱芜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路士勋

  52

篇四: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发表时间:2018-09-10T16:42:33.827Z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作者:

  李新宇[导读]

  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镇经管站1576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来看,离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现状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产品是农民收入最为主要的来源,而目前农产品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长趋势不够理想,也有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让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问题加剧,而且生产资料价格在持续上涨。再加上农产品种植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频发让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民的收益。2.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3.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剩余劳动力过多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农村当中存在着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再加上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让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逐步凸显,难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4.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1.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在强村富民上寻求突破

  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乡镇、村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强村富民”的思想,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作为基层党的组织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依托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把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产业发展来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2.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3.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依靠知识层次不高的农民来自发实现农业现代化恐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建议充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引进,但目前的农业实际引进人才是很困难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改革。建议改革土地承包制,一方面把农村人口引入城镇或城市,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信用贷款,政府再对他们的农业项目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符合要求的就要向他们承包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自主经营。由于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并有一定的对市场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依靠他们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的结构性问题。4.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

  只靠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过大,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结构单一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开发多种生产模式,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大仪器设备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对农业种植实现科学化管理,也要促进农林牧畜业的均衡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结构多元化,提高应对恶劣环境天气的应对能力,受天气因素制约的影响减少。5.政府制定惠民政策,加大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生命力。免征农业税,减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减小农民的负担。还要对认真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进行耕地补贴,刺激农民的劳动动力,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生产中。给农民充分的权利对土地进行支配和处置,从而有助于农民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发展地方特色,提高农作物收益,促进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建立起新型的农业种植体系。6.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块头”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农产品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率,实现从原料主产区向加工集聚区的转变;继续加大财政、金融信贷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面向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集团引进龙头,发展壮大龙头群体;领办、创办新龙头,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闲置资金开发农业项目,加快中小型龙头企业的建设。7.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健全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户生产的效益,为农户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保证。这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各类服务组织,形成功能齐全,辐射面宽的服务平台,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加工运输、保险等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服务。要巩固、完善发展现有农业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政府部门、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民办服务组织相结合的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适应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个体系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更大作用。8.完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

  农业财政支持让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逐步提高,但是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当中对于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和完善,使得财政当中存在了一定误区。为了走出政策误区,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改善财政支出,引导农民自主生产。农业财政支出结构需要得到有效优化,除了用于支农支出之外,还要加大在农业科技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救济当中的支出。与此同时要带动农民积极生产,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第二,科学分配农业财政,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先从道路着手,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建立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保障资金透明,使得财政制度的落实得到全方位的监督,也让农业财政更加全面的支持农村经济。

篇五: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34(8):102-108中国瓜菜产业发展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状、问题和对策陈玛琳,陈俊红,龚晶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摘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产业体系的构建对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设施农业发展为例,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功能拓展等方面分析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现状,针对播种面积缩减、设施陈旧老化、产业融合不深、生产经营小而散后继乏人等因素导致的蔬菜自给率偏低、设施利用率不高、高质量发展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等突出问题,从集群式发展、设施升级、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服务主体培育等环节切入,提出加快构建高效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设施农业;产业体系;体系构建;北京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2871(2021)08-102-07ConstructionoffacilityagricultureindustrysysteminBeijing:curr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CHENMalin,CHENJunhong,GONGJing(InstituteofAgricultureInformationandEconomics,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Sciences/KeyLaboratoryofUrbanAgriculture(North)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Beijing100097,China)Abstract: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ialsystemisanimportantpartofagriculturalandruralmodernization.Asanimportantformofmodernagriculture,theconstructionoffacilityagricultureindustrialsystemisveryimportantforaccelera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ThedevelopmentoffacilityagricultureinBeijingwasusedtotestinthisresearch,theconstructionstatusofBeijingfacilityagricultureindustrialsystemwereinvestigated,includingindustriallayout,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dustrializedmanagement,socializedserviceandfunctionexpansion,etc,aimingattheproblemsofthelowself-sufficiencyrateofvegetables,lowutilizationrateoffacilities,lackofhigh-qualitydevelopment,whichcausedbythereductionofplantingarea,oldandagingfacilities,lowdegreeofindustrialization,smallproductionandmanagement,andlackofsuccessors,fromtheaspectsofclusterdevelopment,facilityupgrading,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dustrialchainextensionandservicesubjectcultivation,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offeredtospeeduptheconstructionofefficientfacilityagricultureindustrialsysteminthispaper.Keywords:Facilityagriculture;Industrialsystem;Systemconstruction;Beijing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由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1-2]。产业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的延伸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农业竞争力[3]。学术界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两个途径,一是推进农业多功能二是深化农业分工,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延拓展[4];推进伸[5]。建设内容包括优化市场农业产业布局[6],培育加工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等体系建设[7],收稿日期:2021-05-08;修回日期:2021-08-03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等。设施农业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产值约占北京农业总产值的1/2,在首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8]。近年来,北京市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转节”,农业规模持续压缩。“十三五”期间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年均减幅达0.8%,播种面积年均减幅达8.4%,影响了主要“菜篮子”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为更好发挥农业农村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的“战基金项目: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开放课题(KF202103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专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KJCX201913)作者简介:陈玛琳,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emma_1216@hotmail.com通信作者:陈俊红,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chenjunhong559@163.com·10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第8期陈玛琳,等: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状、问题和对策产业发展略后院”作用,北京市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将蔬菜产品自给率由大约12%提升到20%。在恢复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快构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这是推进首都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9]。笔者在实地考察和专家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加快构建高效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北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供借鉴参考。义、通州、房山和密云5个区的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2.3万hm2,占全市的87.6%。其中,大兴区设施农业总面积占全市38%,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面积均居全市首位,形成庞各庄、榆垡、顺义杨镇等10个主要设施乡镇。专业化生产、特色化种植的整体格局也日渐形成,如大兴区、顺义区以西瓜、甜瓜和蔬菜为主,平谷区以大桃和蔬菜为主,昌平区以草莓采摘和观光休闲的设施农业为主等。其中以设施蔬菜为代表,形成了“三个菜园”优势产区。即:以大兴、房山和丰台为核心的南菜园,主要以冬淡季设施蔬菜生产为主,约占北京市菜田面积的45%。以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和门头沟为核心的北菜园,主要以夏淡季蔬菜供应为主,约占北京市菜田面积的12%;以通州、顺义、平谷为核心的东厢菜园,主要以特色、精品、高档蔬菜为主,约占北京市菜田面积的41%。朝阳、海淀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蔬菜生产面积只剩10年前的1/5,重点发展农业观光园和精品蔬菜生产(表1)。1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状1.1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北京市立足各区功能定位,发挥优势特色资源,推进设施农业向优势产区集聚[10]。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设施农业66.7hm2以上的乡镇45个,333hm2以上11个。大兴、顺200hm2以上20个,表12019年北京市各区设施农业生产情况行政区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合计设施农业播种面积/hm256.2114.6441.66.23461.23861.05031.0805.010305.0211.0820.01148.3807.227068.3设施农业总收入/万元1029.24279.76682.441.655003.262766.497921.742813.7114463.85626.518264.842472.819670.0471035.8设施农业产品产量/t蔬菜及食用菌850.71395.27934.255.4103261.9130231.9174561.619711.6253363.44362.422848.448440.923821.5790839.13187.02801.816005.26570.110173.471.2819.521.63183.544372.6493.12024.154387.26582.960664.4373.51871.8842.41505.0130067.5500.01039.3花卉苗木瓜菜47.213.71262.2果菜2.92.639.01.037.5914.5124.155.1763.3133.5725.1542.0294.83635.4[注]数据来源:《2020北京区域统计年鉴》。1.2科技研发推广力度不断增强施农业4类主要害虫,研发形成了异色瓢虫、东亚小花蝽、烟盲蝽、捕食螨等5条天敌生产线,实现了设施农业中主要害虫生物天敌繁育品种的全覆盖;推广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检测快速、安全和可靠,解决农产品质量检测耗时长、效率低和不准确等问题;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设施内的应用,实现设施内温湿度自动控制、智能化施药、水肥一体精准施入;推广了鲜活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电商高效配送保鲜、蓄冷·103·设施农业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展示的重要产业,科技投入有效地提升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率。2010—2019年间,北京设施农业667m2土地产出率从0.74万元提高到1.16万元,提高了57%。设施农业总收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6.4%上升到46%,增加了19.6个百分点。为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针对设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播种面积中国瓜菜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第34卷[注]年份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2020年)。图170.0060.0050.00收入/亿元40.0030.0020.0010.000.002010—2019年北京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0045.0040.0035.0025.0020.0015.0010.005.000.00年份占比/%30.00设施农业收入[注]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2020年)。图22010—2019年北京设施农业收入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保鲜等技术,“十三五”期间农产品采后损失率由28.5%降低至16.6%(图1、图2)。1.3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北京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据调研,北京现有设施农业经营主体2.32万个,户籍劳动力稳定从事设施农业的约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约950人。扶持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98家,其中,育苗规模500万株以上的11家。果类蔬菜育苗年产量约1亿株,瓜菜类及叶菜类蔬菜约1.05亿株。培育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蔬菜冷链物流、加工、包装、配送等经营主体,拥有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设施蔬菜加工产值9.45亿元,主要包括净菜加工、蔬菜腌制、速冻蔬菜等类型,带动农户10.03万户。拥有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9家,其中国家级25家,市级14家,通过建立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带·104·动农户3.79万户。已形成以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八里桥农产品中心、玉泉营果菜批发中心等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覆盖全北京、辐射北方地区的农副产品流通格局。此外,北京每百万人有140家便利店,在方便居民、保障供应、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北京市推动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主体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通过培育全科农技员队伍、建立以供销社系统“首都农资”连锁服务为主体,以邮政系统和技术推广站为辅助的农资连锁销售渠道等方式,突破农技农资“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服务“下沉”,激活农技农资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潜力。构建了市-区-乡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区-乡镇-村三级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2019年北京市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覆盖率达到73%,比2016年提高28个百分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667m2土地产出率/万元播种面积/万hm2第8期陈玛琳,等: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状、问题和对策产业发展点。同时,以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项目为引领,加大社会化植保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共有各类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69家,从业人员1150余人,喷杆喷雾机、常温烟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900多台,服务能力覆盖全市。另外,具有植保专业化服务性质的各类组织(包括大型蔬菜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0多个。北京市还探索了产业化联合体、土地托管、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产业主体协同合作方式,推进了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组织化。1.5产业体系建设内容不断拓展北京市多渠道拓展设施农业的生态、休闲等功能,提升设施农业效益。目前,全市以设施蔬菜为主要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有28家。大部分拥有“绿色”或“有机”认证,部分实行会员制,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消费客群,或通过微信朋友圈、社群、电商平台等形式开辟了网络销售配送渠道。如房山区周庄村慧田合作社通过建设智慧农园,实现了食用菌、蔬菜的周年生产,瓜菜增产20%~30%,叶菜增产1~2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北京市还引导优化调整设施种植结构,从以蔬菜生产为主向园艺花卉、瓜果等生产领域扩展,推进设施生产基地园区化发展,增加教育体验、观光采摘等多种目前北京大型日光温室用于休闲功能[11]。据调研,观光采摘及生态餐厅的占50%,花卉占35%,蔬菜育苗与生产占15%。如,北京沱沱工社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立了农业电商现代化管理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集有机种植、林下养殖、观光休闲、农耕体验、蔬菜宅配、科普教育、餐饮于一体的“放心食品的前端农场”。多元化融合化发展,也有力地提升了设施农业产出效率。2019年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较2015年平均增长了3.80万表22015年和2019年北京设施农业对比分析设施农业种类蔬菜及食用菌花卉苗木瓜果类园林水果其他合计设施播种面积/hm22015年3411313114508904254410902019年22601.0980.42996.1567.6105.727250.8设施农业收入/万元2015年414710.540782.176029.714275.78214.1554012.12019年300488.744372.7104319.512314.69540.3471035.8土地产出率(万元/·hm-2)2015年12.231.116.915.832.313.52019年13.345.334.821.790.317.3[注]数据来源:《2020北京统计年鉴》。元·hm-2,其中,设施花卉苗木、瓜果类土地产出率增长最为显著(表2)。即蔬菜自给率仅为12%,倘若遇到极端气候或特殊情况必然导致蔬菜供给失衡,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然而北京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耕地布局有限的影响,加之设施农业本身又属于劳动和技术密集短期内扩大设施种植面积难度较大。型产业[12],2.2设施建设利用效率有待增强一是设施闲置率偏高。北京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拥有生产设施总量为21.39万栋,其中,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别是11.32万栋和9.89万栋,合计占京郊设施总量的99.2%,另有连栋温室0.18万栋,而三类设施闲置比例分别占其总面积的4.4%、9.6%、13%。二是老旧设施亟需翻新。北京现有设施大部分是在2008年建起来的,设施用材、技术很多不能适应现在节能、智能的需要,相当数量的日光温室温光性能不达标,导致不能满足喜温果菜越冬生产要求。三是设施效益成本比偏低。日光温室、大棚的蔬菜除去总4518.2元。成本,每667m2纯收入分别为7112.8、·105·2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2.1设施农业生产面积亟需扩大2010—2019年间,北京设施农业播种面积从降幅27%,其中设施3.68万hm2下降到2.7万hm2,蔬菜播种面积从2.89万hm2下降到2.24万hm2,降幅16%(表3)。按北京年平均2300万人口、人均1d消费0.5kg的蔬菜量计算,北京居民年人均蔬菜消费量292kg。而蔬菜从地头采收、流通及销售等过程中损耗率一般为40%~50%,北京市在冷链、物流等方面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按最低蔬菜损耗率40%计算。据此,依照需求总量=(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1+损耗率)×100%,计算得出目前北京市蔬菜需求总量940.24万t,而依据《2020年北京统计年鉴》,2019年北京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为111.45万t,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产业发展中国瓜菜第34卷其中,日光温室维修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54.7%。而高投入高产出的大型连栋温室,存在生产成本高、环境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产能未完全开发等问题。生产成本中,种苗、基质、植保、肥料、水电等投入占60.4%,人工投入占23.7%。效益成本比仅为1.2∶1(表4)。按企业收益测算,回报周期在10年以上。表3北京不同类型设施播种面积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变化幅度[注]日光温室19729.020891.021361.022691.022073.023651.021195.019515.717134.513565.0-6164.0大棚11226.011535.011785.012078.012448.014452.014329.014246.413483.412256.61030.6中小棚5856.05579.04651.03994.03594.02985.02142.01977.61705.71246.9-4609.1hm2合计36811.038005.037797.038763.038115.041088.037666.035739.732323.627068.5-9742.5年,北京设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仅为36.81%,远低于一般作物生产机械化率98%的平均水平。2.4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设施农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与观光、休闲农业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广度和深度不够,产业附加值不高。二是流通链条长,商品化率低(图3)。北京设施农业销售近80%仍以中间流通环节较多的传统流通模式为主[14]。但叶菜、瓜菜等均属于生鲜产品,具有易损耗特质,传统流通模式不仅加大损腐成本,收益也有限。而与超市、社区对接的新型直销模式受高房租、超市入场费用、采后商品化处理建设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也普遍遭遇终端拓展难题,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调查,蔬菜商品化率不足30%。三是联农带农的组织形式与利益机制还不够完善。北京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存在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等问题,社员之间没有形成互利合作的组织方式,龙头企业和农户所采用的合同型、合作型等利益分配机制大都是以买卖关系为基础,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还没有构建成融为一体的农业利益共同体。其他渠道,合作社,合作社,其他渠道,5.80%超市,5.37%超市,5.37%5.80%网络销售,2.88%2.24%网络销售,2.88%2.24%机关学校食堂,1.41%机关学校食堂,1.41%菜市场14.46%,14.46%菜市场,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2020年)。表4项目农资费雇工费其他费用总成本产值效益成本比纯收入不同类型温室生产投入产出比较(万元·667m)日光温室4325.51065.86448.811798.318910.11.6∶17111.8大棚4197.42177.51233.87608.712126.91.59∶14518.2大型连栋温室80046.731415.721077.2132539.6160080.01.2∶127540.4-2菜贩子,39.03%菜贩子,39.03%[注]资料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批发市场,28.81%批发市场,28.81%2.3绿色高质量生产环境需要改善[注]数据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是设施地力不足。生产常年连作,致使土壤板结严重。经检测,北京老菜区的温室土壤有机质尤其粮含量2.5%~4.0%,而发达国家为8%~10%[13];田改菜田后,部分京郊新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1%或更低,土壤肥力远达不到黄瓜、番茄等喜温瓜果菜类的要求,成为制约设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设施专用品种不足,缺乏适合不同设施类型与栽培模式的量化技术标准。三是设施农产品安全性压力大。设施安全用药一些关键技术普及不够,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存在滥用药现象。四是设施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北京设施农业中应用的机械仍然以露地中应用的小型机械以及常规机械为主,针对设施农业的机械较少。2019·106·2.5图32019年北京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经营人口老龄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足,使得北京设施农业生产面临“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一是北京设施农业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且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据北京蔬菜创新团队调查显示,北京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一线劳动力平均年龄6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有超1/3的设施被外地农户承包经营。这部分农户接受新技术、新装备、新思维的能力较差,在水、肥、药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大多凭经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京郊新建了大批菜区,从业者多为粮农改菜农,设施生产的经验与技术还很缺乏[15]。二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第8期陈玛琳,等:北京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状、问题和对策产业发展是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北京蔬菜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已发展到28家,大都是由传统大田作物生产性服务转型过来,在配套基础设施、设施农机配套装备、服务内容及服务规模等方面仍属于起步阶段。加强适用农机、无土栽培、智能温室节能降耗、作物生长环境监控等技术瓶颈问题的梳理与研发。二是推进设施农业绿色安全生产。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工作,积极推广农艺节水措施。继续实施设施农业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设施农业无土化栽培,实现化肥使用减量增效。完善并集成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支持生产经营主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设施农业土壤保育改良、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提供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土壤消毒等服务[18]。3.4探索设施农业经营新机制,提升产业链运营能力一是延长和拓展设施农业产业功能。从单一的生产功能,逐渐开展设施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会展、科普教育等活动,提高产业附加值。逐渐形成育种、种苗生产、栽培种植、采收分拣、加工、销售、物流和各类服务组织等各环节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设施农业产业链。二是打造全产业链营销模式。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直销模式,鼓励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社区菜市场、连锁超市、企业食堂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设施农业零售网络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三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探索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的数量和成效,以此作为安排财政支持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3.5加大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一是着力培育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对从事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生产经营者及创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先行试点将设施农业用工纳入北京市促进就业政策覆盖范围,推进设施农业用工职业化建设。二是推进设施农业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产前培育纯建设型、老旧设施改造、设施维修改造等专业服务主体,优化土壤消毒、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和专业化移栽等服务主体。产中环节培育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提供统一病虫害防控、全程化托管等服务。产后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加工、包装、配送等服务主体,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探索开展专业化品牌推介、电子商务、金融·107·3北京构建高效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3.1优化设施农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一是构建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格局。依托南菜园、北菜园和东厢菜园3个主要设施功能产区,统筹谋划和建设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物资供应,采后处理,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等,实现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节本增效。并优先选择农业科技园区、传统蔬菜生产优势区等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打造设施农业专业镇(村),探索建立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承租经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运维的产业组织模式。二是在“京津冀”范围内布局外埠基地。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在城市周边地区建立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栽培,主要生产不耐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提高叶菜类自给率,以弥补北京辖区内耕地资源有限的不足[16]。3.2加快设施提档升级,补齐生产设施短板一是加强设施标准化建设。按生产品种、设施类型制定完善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指导标准,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对照温度、光照、操作性、稳定性等因素,组建专业技术人员或团队,提供相应的建造标准化的图纸,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施工和维护,规范建筑工艺和配套机电设备等。二是对现有老旧设施进行“宜机化”改造提升,更好满足机械化智能化作业需求。扩大设施农业购置补贴机具品目范围,加大设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三是支持改造和新建一批大跨度集约型日光温室。支持配备设施环境可控系统和小型环境调控设备,发展以无土栽培为核心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提高设施生产水平[17]。3.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设施农业高产高效一是加强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研发。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抓住设施栽培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温室设计和材料应用等生产关键环节,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产业发展期进入门槛。参考文献[1][2][3][4][5][6][7][8][9]中国瓜菜考,2015(57):65-70.第34卷等高层次服务,降低智能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前[10]李瑾,冯献,韩瑞娟,等.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及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地区的调研[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1):301-306.[11]王树忠,陈殿奎,李新旭,等.北京现代化大型连栋温室发展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中国蔬菜,2016(9):1-4.[12]马晓春.北京市蔬菜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经济界,2020(5):14-18.[13]姜懿芮,段玉聪,王勇,等.大数据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瓜菜,2019,32(1):42-44.[14]陈玛琳,陈俊红,龚晶,等.京冀蔬菜均衡供应分析及对策建议[J].北方园艺,2018(6):154-160.[15]高玉琦,胡宝贵.北京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瓜菜,2020,33(11):87-89.[16]陈香玉,陈俊红,张慧智.北京市“菜篮子”外埠基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北方园艺,2021(2):159-164.[17]李祎,郎德山.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推动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瓜菜,2019,32(6):65-68.[18]张海洋,胡宝贵.北京市蔬菜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瓜菜,2019,32(5):63-67.刘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模式探索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40-44.丁菡,夏旻辰,吕悦风,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体系构建[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10-214.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2007(9):40-42.张克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根本动力与构建思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2-28.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4-8.刘思源,邓雪霏.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构模式探索与多维路径选择的研究[J].农业经济,2020(1):32-33.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4):472-475.李瑾,韩瑞娟.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及对策[J]北方园艺,2015(4):170-174.赵姜,龚晶,孟鹤.北京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108·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六: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董锦云

  来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年第13期

  董锦云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主要讨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探讨了应对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2015)13000502收稿日期:2015-0516作者简介:董锦云(1987-),女,安徽蚌埠人,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方面研究。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方法装备经营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它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要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普遍实现机械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与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1.2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技进步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传统农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历史上依靠人力耕作的传统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应用于现代农村,不仅解放了农村广大的生产力,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产量与质量也更上了一个台阶。

  1.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代化

  社会在不断地改变,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来实现环境保护,在发展农村现代化农业的同时,也必须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现代化农业发展始终处在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1.4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全面加强对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我国农业在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方面的能力增强,从而更好的发展农业。

  2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支持不足,机械化应用率不高

  总的来说,我国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落后于科学的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不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中,大多都还停留在实验室,转化率比较低,覆盖面小。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介绍,我国农业科技虽已取得重要进步,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农业技术人员比较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全国有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整体低下,当前大多数农民使用的机械多是陈旧的、老式的小型机械工具,直接降低了农业机械应用本应产生的经济获益程度。

  2.2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我国农业目前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也较弱,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再生能力。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抵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弱,有限的可饮用的水资源供给很难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的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还有待完善,需重视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农村道路建设发展不平衡。虽然靠近城镇的农村大多修通了公路,解决了以往农村出行难、坐车难,交通不便的境况,实现了道路交通的便利和快捷,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与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是,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交通设施还不是很完善,以致与外界交流十分不便利。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方面还较为脆弱,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也有待加强。只有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2.3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农民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为了追求个人的私利,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导致了农村的水利资源、土地、山林、自然环境等资源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突出表现在:地表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江河环境污染严重、沙化面积扩大、湖泊水面缩小、土地污染严重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蚕食、海洋生态环境变坏等,诸多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水土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破坏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扶持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机械化

  对科技进步的重视要充分体现在农业科技上,而且还应将其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这是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及资源约束的关键所在,要对农业科研、农村科技创业等有关提高科技进步的各种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和大幅度财政补贴,要让科研工作人员安下心来进行重大项目研究,让基层科技人员对农业的发展发挥更大效用,要改变“孔雀东南飞”的不利趋势,争取让科技工作者下到基层,留得住、呆得久、贡献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的飞跃式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的机械化使用普及率不高的现状,应当在广大农村大力普及机械化使用,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种效率,同时完善相关农业机械发展的政策法规,增加当地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

  3.2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当前,我国应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争取通过发展生产,来达到我国农副产品的供求平衡。而且还应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来投资农业基础建设。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要把改善基础农田的水利条件作为解决水利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任务,不断的改善农田的土壤质量和结构,增强农田水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监督工作。政府和当地相关部门要积极对当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整改。拓宽社会各界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和举报的渠道与途径,发挥媒体监督、人民群众强势监督作用。

  3.3加强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意识。重视循环经济,节约合理的利用一切资源,争取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最优化、社会生活和谐化。注重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比如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节约耕地和水资源,尽可能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生产效益。同时,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实行间作套种和利用动植物共生、食物链等自然生物规律,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增加其产量。

  4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发展。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经历长期的努力,才可能不断推进我国由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向以高科技手段所带来的高产量和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不断迈进。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率,加强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是解决当前农业现代化面临问题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蒋和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挑战及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1,12(4).

  [2]邱建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七: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作者:徐田华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10期

  [摘

  要]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文章从微观要素、中观组织和宏观政策三个层面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要完善土地、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要素投入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或合作联社)和加快法律制度供给、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关键词]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都市型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0-0033-04伴随着北京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北京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个过程中自发产生了多种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方式、社员构成及内部机制等方面也呈现出多专业、多类型、多成分、多形式的特点。在各种不同的合作组织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北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形式,也是发展最为迅速、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种。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以来,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的1203个,迅速发展到2012年的5179个①。

  一、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以来,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有利于解决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转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有利于降低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的优势得以迅速发展。

  截止到2012年底,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5286个,按《登记条例》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79个,其中种植业2901个,林业150个,畜牧业1462个,渔业99个,服务业260个,手工业52个,其他255个。按《登记条例》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约24.1万个,辐射带动农户约20.4万户①。

  当前首都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农”工作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篇八: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

  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中包括科技引入、市场化机制引进、先进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应用现代化技术升级或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等。可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而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及指导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取得较大成就,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滞后的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也不断丰富、多元化,农业经济整体良性发展。不过从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来看,目前仍存在的一些经济管理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阻碍农业经济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是必要的,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现状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不但涉及自然科学,而且也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

  提供帮助。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将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纳入到日常工作范畴中,以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既发挥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兼顾生态效益。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已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由过去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盲目引进新产品等方式来增产增收的模式向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及环保节能农业转变,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保守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推陈出新,仍然停留在保守落后的水平,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也仍旧采用落后传统的老旧模式。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保守,导致广大群众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管理内容缺乏了解,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国家颁布的先进性政策及相关文件也不能及时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残留着大量计划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征,如在针对不同区域农产品种植及经济作物种植上仍然采取定额制度,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有效融合,更难以激发农业经济的活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农业工作的发展情况一再相关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转变。然而实际工作成效不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侧重点不对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中特别注重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这种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适合于建国初期,也切实解决了当初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化肥滥用及过量使用、盲目引进高产物种等做法严重损害了农作物产地的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大量农产品的低质量、高

  残留与人们注重健康、生态平衡之间产生了矛盾,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农药残留超标也导致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减少了农产品产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要努力转变侧重点,从以往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为现代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市场信息,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技术及信息,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便捷,提高管理效率。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地位。甚至,某些落后地区还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设施,农业生产及信息技术严重落后,区域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停步不前,既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效益的获得,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所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因此,要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抛弃保守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要从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出发,以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其经济管理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参观活动,加深农业管理从业者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认知,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及思想观念,扩宽他们的视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以先进的、新型经济管理理念指导其行为。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因此,要勇于做出农业经济管理体质的变革,积极转变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保守落后的单纯追求产量的管理模式,从单纯重视数量向重视数量及质量的方向转变,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多元、多产业链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要加快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创新力度,促进纵向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同时,要不断拓宽技术性新型农产品的销售领域,拓展销售市场,要结合农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业产业链结构体系。此外,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开发新型农产品,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

  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各个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农业整体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显露出来。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建设市场化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改变过去仅仅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的小农经济思想;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重点建设主导产业及产品,科学合理的分配各个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资料,将市场需求作为开展农业活动的导向,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建立集约型社会化农业。同时,要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此外,在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也要努力建设生态农业,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其对环保理念的追求,生产绿色蔬菜、有机粮食、绿色水果等备受欢迎的农产品,并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循环利用原则,积极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制定环保措施,走生态农业之路。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传统农业也已逐渐向信息化农业方向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确化控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收益。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那么相关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改变及信息化技术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其对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及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及水平;同时,要努力培养大量新型农民及技术人员,不断提升其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生产操作技术水平,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并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此外,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网络、道路及水利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加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来。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农业信息化数据库,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高效的有用信息内容,便于管理人员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做出科学化指导和建议,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总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既有体制上、制度上的不足,也有思想观念、人才储备上的缺陷,还有生产技术、设备及投入上的问题,立足这些问题,找出解决对策是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相关热词搜索: 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北京市 对策 发展现状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