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4篇)

时间:2023-07-03 16:45:05 阅读:

内容摘要: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

篇一: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

  

  第38卷Vol.38第4期No.4新乡学院学报JournalofXinxiangUniversity2021年4月Apr.2021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刘兴友a袁赫兴无b渊新乡学院a.校长办公室曰b.教育科学学院袁河南新乡453003冤摘要院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袁还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袁关乎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袁随着高等教育的变化发展袁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整体状况是积极的尧健康向上的袁但也出现了诸如政治信仰不坚定尧丧失政治操守等方面的问题遥我们要从健全师德师风管理机制尧加强宣传工作尧创新教育机制尧完善考评体系尧健全奖惩机制尧建立反思内省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袁进而解决这些问题遥关键词院新时代曰高校曰师德师风建设曰长效机制曰构建中图分类号院G645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5-7726渊2021冤04-0074-03百年大计袁教育为本遥野教师是立教之本尧兴教之源袁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冶咱1暂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教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遥习近平总书记在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咱2暂遥2018年5月2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袁师德高校师资队伍的师德素养高低和师风好坏袁直师德师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尧统一的整体遥二尧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渊一冤政治信仰不坚定袁丧失政治操守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更应坚定政治方向袁热爱祖国袁拥护社会主义遥然而袁个别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高校教师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浸润袁加之政治信仰尧政治立场不坚定袁以至于对祖国尧对社会主义失去了情感袁丧失政治操守袁崇洋媚外袁已逐渐沦为野精日分子冶野精美分子冶野精英分子冶等野精外分子冶遥他们在微博尧微信等自媒体上发表了一些野精外冶言论遥这些行为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观袁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的培养遥渊二冤缺乏理想信念袁上进心不强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师要具有野捧着一颗心来袁不带半根草去冶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境界遥然而袁受拜金主义尧享乐主义尧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袁一部分高校教师放弃了对崇高职业理想的追求遥他们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谋生工具咱3暂袁甚至把兼职当野主业冶袁把教学当野副业冶袁以至于上课慌慌张张尧丢三落四袁讲课照本宣科尧敷衍塞责袁下课戛然而止尧匆匆忙忙袁一份教案几十年不变袁内容陈旧袁观念落后遥还有部分高校教师长期职业倦怠袁工作缺乏激情袁不思进取要要要不想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遥从2011年研究制定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曳袁到2014年尧2018年相继出台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曳叶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曳等文件袁我国把改善高校师德师风及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作为高校当务之急遥一尧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内涵师德袁即教师的职业道德遥师风袁即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风尚遥师德师风是教师的政治思想尧道德素养刘兴友袁赫兴无院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窑75窑备课尧批改作业尧指导学生袁不想写论文尧报课题袁不评职称袁不参加学术会议袁整日得过且过袁慵懒颓废遥渊三冤缺乏责任心袁育人意识淡薄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做到野四个相统一冶袁其中第一个野相统一冶就是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冶遥然而袁目前部分高校教师重野教书冶轻野育人冶袁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袁无视学生的政治素质尧思想素质尧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袁亦无视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尧国家安全教育与礼仪教育袁认为这些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遥他们上课即来袁下课即走袁不重视课下与学生的交流联系袁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与心理发展状况并给予一定帮助和指导袁使得教书与育人相分离遥三尧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渊一冤健全师德师风管理机制袁确保教师师德核心地位领导管理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袁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引擎和驱动器遥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机制袁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遥第一袁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力遥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和效果遥因此袁高校领导要树立野以德为先袁立德树人冶的治校理念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袁把师德师风建设这条主线贯穿学校日常工作遥第二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遥全面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开展各项工作尧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遥成立高校师德建设的职能机构要要要师德师风建设处袁专职负责师德师风宣传尧教育尧研究尧监督尧考核尧奖惩等各项师德师风建设事务曰同时以师德师风建设处为主袁联合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袁并形成科学合理的议事决策规则和执行流程曰在以上基础上形成高校党委集中领导袁行政密切配合袁院系部严格落实袁上下一致尧通力协作的管理机制遥第三袁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督查制度遥高校主管部门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高校师资队伍出现的新特点袁加大督查力度袁完善督查指标和督查内容袁改进督查方法和督查手段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高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遥对出现重大尧特大师德师风事故的高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遥渊二冤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袁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宣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先导遥完善的师德师风宣传机制有助于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遥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遥第一袁制定全面系统的宣传计划袁有目的尧有步骤地开展师德师风宣传工作袁坚持师德师风宣传常态化袁不搞野突击式冶宣传遥第二袁师德师风宣传的内容既要全面袁又要体现时代性与校本性遥师德师风宣传的内容既要包括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曳叶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曳等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袁又要包括师德师风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遥师德师风宣传的重点要放在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窑76窑新乡学院学报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曳叶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曳等法规文件外袁学校还要更多地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活动遥如院举办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尧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尧师德师风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袁组织参观学习尧挂职锻炼尧义务支教等活动袁以及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袁使广大教师通过活动经历切身体会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袁感悟职业魅力袁坚定职业使命遥第四袁将师德师风教育贯通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咱5暂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袁评优评先评奖尧选拔调整遥干在教部尧评聘职称尧遴选研究生导师尧选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袁评选各类高层次人才等袁都要以师德师风作为首要内容遥在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中袁都要将师德师风培训作为必修课程遥在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中也应开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尧高等教育法规等课程袁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遥渊四冤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袁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修养考评是保障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的重要环节遥考评是师德师风激励与惩处的前提与基础袁它为激励与惩处提供了参考依据遥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袁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遥相反袁不合理不完善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往往会打击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尧争当师德模范的积极性遥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袁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遥第一袁树立正确的考评指导思想遥要明确考评不是为了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进行鉴定与甄别袁而是为了促进其内化为师德信念尧改善师德行为尧提高师德素养遥第二袁注意海纳百川尧集思广益遥善于征求教师对考评体系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意见和建议遥第三袁坚持考评对象全员化遥考评对象既要包括专职教师袁也要包括教辅人员曰既要包括普通教职工袁也要包括领导干部遥第四袁坚持考评主体多元化遥单一考评主体主观性过强袁往往会使考评结果失真遥第五袁采用多样的尧现代化的考评手段遥可以综合运用调查法尧观察法尧档案袋法尧反思报告法等评价方法遥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打分评价和统计整理成绩袁提高考核的速度与效率遥第六袁注意考评结果的充分利用遥建立师德师风档案袁作为评优评先尧干部选拔调整尧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遥师德师风考评连续优秀者袁在上述方面优先考虑曰反之一票否决遥渊五冤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奖惩机制袁引导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激励与惩处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力遥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袁创设争当师德模范的良好氛围袁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袁引导教师不断提升精神境界遥如果没有激励机制袁教师无论师德好坏待遇都一样袁就会严重挫伤教师勇当师德模范的积极性遥此外袁还要严格师德师风处罚机制遥师德师风只奖不惩或惩罚过轻袁往往会助长歪风邪气遥只有严格师德师风处罚机制袁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严格追责处理袁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袁督促教师不断摒弃不良行为袁最终促进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篇二: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

  

  XXXX学院综合改方案

  学校组建十五年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改活校,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培养特色,创造了经院现象。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改,是学校事业发展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学校第三次代会和“十X五”事业发展规划描绘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宏伟蓝图,学校发展步入内涵提升期、特色培育期、改攻坚期,肩负“升级、进位、奠基”历史使命,必须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解决学校发展中积累的改碎片化、管理低效、体制不活等矛盾和问题,必须全面深化综合改,创新体制机制,汇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根据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第三次代会精神及“十X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综合改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及省委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的部署和要求作为重大机遇、重要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提高质量主题主线,着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着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二)总体目标。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系统、协调地推进关键领域综合改,加快构建有利于彰显“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做实学院、增强学院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争做真学者好老师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本科教育达到省内一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质升级,办学综合实力在同类财经院校中的排名大幅进位,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深化综合改必须按照学校第三次代会和“十X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增强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预见性。一要坚持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注重在解决根本问题上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抓住牛鼻子,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方法和突破口,多方联动,同向发力;二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处理好应急与谋远、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推进改与管控风险的关系;三要坚持创新引领、大胆实践、力求实效,充分认识和把握改的实践性规律,鼓励出新招、探新路,建立改容错纠错机制,保证改取得实效。

  二、综合改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现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的要求,完善与20XX版本科培养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加快构建有利于彰显“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的体制机制。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

  深化“六个共同”,总结推广试点学院改和特色学院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着力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争取用人部门自始至终参与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对接产业链、需求链。

  打破体制壁垒,建立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学院与科研平台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学院,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改项目,制定更加科学、各具特色的校内学生选拔制度,不断扩大选拔的力度和规模,因材施教,更好满足学生选择性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

  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

  科技的发展大势,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本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加快传统优势专业改变升级,积极发展和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的专业,适当停办部分市场需求不旺、志愿率和就业率偏低的专业或减少其招生人数。

  深化本科专业综合改。各本科专业要围绕本科教育创一流的目标,制定专业综合改方案(或本科专业创一流行动计划),明确本专业创一流的目标、标准和路径。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更科学、更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到20XX年,全校50%以上的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根据艾瑞深校友会网大学年度最佳专业排行榜,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

  推进学分制改。健全完善专业和课程学分标准,按通行标准推行绩点制,加快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辅修专业、弹性学制、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及按学分收费等配套制度,形成制度保障和质量标准相匹配的学分制管理机制。

  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倡导以学为中心、为学而教,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方式转变,推动形成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落实科教协同育人。推动科教平台互通、队伍共用、资

  源共享,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课题、进项目、进社会调查、进科学实验,推行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举办科研讲座、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制度。

  2.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充分认识“两有三实”的本质特征,围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予“两有三实”时代内涵。

  按照“有思想有能力”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用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用“梦”共同理想激励人,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确保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品德优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综合发挥财经高校人文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特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落实人才培养各环节要求,辅之以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按照“三实”的要求,强化落实实践育人,补齐实践教学短板,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实验教学中心向教学实体转变,统筹校内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考核和管理资源,使学生在

  校内得到高质量的实践训练。

  3.探索招录制度改

  追踪建立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新动态,研究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动向,加强招生选拔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衔接、融合,建立与招生考试制度改相衔接、与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探索吸引优质生源的机制,制定高分考生奖学金和国际游学资助等激励政策。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基础上,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都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完整有机的课程体系。同时,试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专项培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企业孵化,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完善休学创业制度,适当放宽学生的修业年限和休学次数,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允许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驿站”,允许一定比例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离岗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为到企业和基层创新创业的教师提供身份、薪酬管理等服务。对接“湖北产

  业教授”项目,聘用一批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导师或指导教师,形成培育和发掘优秀创业人才的体制机制。

  (二)推进学科和科研管理体制改,增强核心竞争力

  按照学校“十X五”规划提出的科研竞争力在同类财经院校中的排名大幅进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的要求,推动学科和科研管理体制改,聚焦和湖北的重大需求,整合平台、汇聚团队,立足应用、融合创新,扎紧学校联结产业行业的纽带,扩大学校的话语权、影响力,构建有利于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的体制机制。

  5.推动学科管理机制改

  制定实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行动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学科群项目库管理,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服务业凝炼方向、汇聚团队、搭建平台,形成平台、人才、项目、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学科资源配置方式,集中人财物力,扶强扶优扶特,开展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完善学科群框架体系下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遴选与退出机制,推动建设能支持XXXX社会重大发展战略、能支撑学校升格大学的高水平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

  6.改科研管理体制

  建立高水平科研项目任务强化与高水平科研成果重奖

  措施相匹配的科研管理机制,在加强三大基金项目指标任务刚性分配的同时,加大项目申报奖励、结题奖励,重奖高水平研究成果。

  重视科研对社会的贡献,支持学院和研究平台对接湖北需求,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技术开发作为重点,为XXXX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决策研究成果。细化教师社会服务职能,将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发表引领性文章等工作纳入教师社会服务考核体系。

  完善科研考评机制。在教师岗位聘用与考核中,体现“多元化”,兼顾论文、项目、获奖、著作、教材、决策咨询和指导学生获奖等多种形式成果。在教师职称晋升中,体现“高质量”,高级别、高水平成果优先,鼓励中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探索创新团队考评办法,考评以团队首席专家为首的整体绩效,引导教师充分合作、协同攻关。

  学校对学院科研发展情况实施对标管理,与国内同类高校比肩赛跑、力争上游。探索符合学科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方式,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价。

  7.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专业硕士点校内预申报、预评审,引导学科建设与硕士点建设工作良性互动,推动在校研究生进平台、进项目、进课题,发挥现有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

  完善与中南财大、湖北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培机制。

  (三)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践行第三次代会关于“人才是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人才队伍的主体”的理念,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落实管人才,营造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构建有利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争做真学者好老师的体制机制。

  8.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实施二级单位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设立人才工作“纳贤奖”、“荐贤奖”,放眼招贤纳才,盯紧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一人一策、一人一议,灵活引人机制。落实“腾龙学者”计划。实施三层次人才梯队遴选制度。改完善港澳台全职教师管理机制。

  9.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引导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加强教师分类分层专业培训。制订专门制度,保障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出国工作和访学期间的待遇。试行教师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落实教师学术休假制度。

  10.健全师德师风治理机制

  健全完善师德典型和师德师风先进集体表彰机制,建立师德模范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突出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用、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首要的评价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学风建设,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对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依规依章做出学术处理、人事处理和行政处理。

  11.健全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推进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健全完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制度,全面落实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科研指导和就业创业帮扶等职责,明确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和待遇,把教师的精力、时间和兴趣引导到人才培养上来,更好地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更好地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和职业荣耀。

  按照“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和“五个育人”的要求,各二级单位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制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制度,细化具体措施,并纳入部门工作责任考核,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探索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职工形成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工作习惯,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践化。

  (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管理体制改,激发创造活力

  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以工作业绩与实际贡献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为依据,健全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推动学校大后勤系统向企业化实体转变,健全完善责权利相匹配的经营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

  12.健全完善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改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考核评价在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教师岗位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激励和合理流转机制,把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分类管理、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由教师按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定位。

  加快推动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各类各级岗位聘用条件、工作职责、聘期目标,加强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探索职务和职级配套改,开展职员制和岗位责任制衔接试点。

  13.改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按劳分配、优绩优酬,一线倾斜、自主分配,统筹考虑各类人员收入分配水平,合理调整绩效工资中基础性部分与奖励性部分的比重,加大二级单位分配力度和自主权,加大业绩贡献奖励力度,充分调动教

  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推进养老保险改

  贯彻落实和湖北省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精神,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制度,从政策、体制上打开人员能进能出的通道。

  15.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

  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的关系。后勤集团注册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由校内“大承包”单位转制为独立法人实体。学校与后勤集团为甲、乙方关系,根据后勤服务板块的行业属性和标准化管理模式,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服务外包,学校高品质、高效能服务。

  进一步理顺学校与亿优公司、亿维达公司、湖北经贸书刊发行站等企业化实体之间的甲乙方关系,支持企业化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积极开拓校外业务,增强财富创造能力。

  理顺校医院管理体制。明确校医院为学校独立设置的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校园疫情防治、师生健康及医疗保障职能,经费保障和人员编制由学校统筹。学校支持校医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接受辖区卫生管理部门管理与指导,所需经费自主筹措、人员自主聘用。

  (五)健全完善治理结构,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引导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谋发展,构建有利于做实学院、增强学院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制机制。遵照学校章程规定,完善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16.深化学院管理体制改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优化调整院系设置,按照学校章程,加快探索“学院办大学”的体制机制和发展形态,明确校院权责关系,加快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学院管理机制,落实学院专业建设与改、教师遴选与考核、收入分配、内部治理等自主权。

  支持学院积极推进内部治理方式改,制定学院章程,完善组织、行政班子、学术(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四位一体”的内部治理结构,落实政联席会议制度,调整院长在学院治理中的权责结构,减轻其一般工作负担,增加其治理学院的权力和责任。加快完善新机制学院与建制学院并立发展的运行机制。

  17.优化管理服务机构职能

  坚持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改非教学机构设置,按章程明确机构分类,优化配置政管理部门、群团组织、教辅及公共服务机构、独立学院、企业化实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明确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18.改内部管理方式

  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实施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以清单管理、绩效考核为基本手段,加强任务目标实施的过程管考,配套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评先推优挂钩。

  推行领干履职尽责管理。干部履职尽责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二级单位年度目标任务、中层领导班子职责和中层领干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年度工作项目为载体,着重实干实事实绩的考核评价,促进提高领干办学治校能力。

  推进资源配置方式改。资源配置实行预算管理,优先安排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改方案确定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重点学科、人才引进、质量工程和条件建设。推动实施办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19.加快推进依法治校

  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学校管理制度废改立释,按照学校章程、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健全内部管理基本制度,补充重要制度的实施细则。加强对学校制度的合法性、政策性审核,确保制度合法合规。

  依法公开办学信息,制定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质量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规范填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建立依法办

  学、依法治校的体制机制。

  规范采购工作,加强采购预算管理,落实“应编尽编,应采尽采,不编不采”,完善采购和招投标管理与监督机制。理顺财务管理体制。规范经营性资产收益收支管理。

  20.建立开放办学体系

  建立高位联结的外部合作和公共关系协同协调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校政、校行、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合作,高站位开放办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办学影响。筹建教育发展基金会,扩大和吸引社会捐赠。办好校友会,筹建理事会,吸纳优质资源参与办学,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

  三、推动综合改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委对综合改的统领导。综合改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事关学校未来发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坚持领导,把握好改的方向,解决好改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改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学校委常委会统领导综合改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综合改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常委按分工各负其责、加强合作,确保各项改事项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二)完善综合改推进落实机制。建立健全深化综合改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将改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见附表:

  综合改项目推进落实安排表),逐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对改进度和质量的管理机制,加强协调、督办、考核和问责。充分认识改的实践性,把握好推进改的节奏,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步推进改任务,到2020年全面完成综合改各项目标,通过改建立学校各领域工作协同、协调长效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办学体制机制。

  (三)加强民主参与和宣传引导。重要改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建设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公开征求师生意见,尊重广大师生的改意愿,及时掌握师生意见建议,及时发布改信息,通报改进展,合理引导改预期,最大限度凝聚改共识,最大限度释放改红利。加强风廉建,为推进改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附表:综合改项目推进落实安排表

  序号

  项目

  进度及任务要求

  责任单位(人)

  责任领导

  1深化“六个共同”协同育人模式改

  各学院要围绕深化“六个共同”协同育人模式改主题,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运行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每年都应有新突破,并积极培育高水平教学改成果

  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各学院、各平台

  何慧刚

  陈向军

  2新机制学院

  2016年完成新机制学院设置,秋季开始招生,到2020年各新机制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及管理运行机制,培育若干高水平教学成果

  教务处、发规处、人事处、学工处、低碳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大数据学院、商务英语学院

  漆腊应

  何慧刚

  鲁晓成

  陈向军

  3本科专业综合改

  2017年上半年各本科专业制订完成专业综合改方案(或本科专业创一流行动计划),到2020年50%以上的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按学校开列清单执行),修订完善所有本科专业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

  教务处、各学院、各专业点

  何慧刚

  4学分制改

  2016-2020年持续推进学分制配套制度改,2016年秋季开始实施按学分收费制度,2017年修订完成辅修专业制度、弹性学制及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2018年完成专业及课程的学分和绩点标准制定,到2020年学分制管理基本成熟

  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各学院

  何慧刚

  吴显富

  张以林

  5改课程教学模式

  2016年学校拟定课程教学模式改总体方案和批次目录,2017年上半年各学院拟定完成目录的具体课程教学模式改方案,2017年底开始分批次验收

  教务处、网教中心、各学院

  何慧刚

  鲁晓成

  6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按照落实大纲和保证内容完整性有机统的要求,全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2016年完成方案制定,2017年起持续推进,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纳入年度考核

  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慧刚

  张以林

  7实践教学补短板

  各学院结合本科专业综改方案制定强化实践教学具体措施,2016年起持续推进落实,每年分专业进行经验总结。2017年上半年完成实验教学中心向教学实体转变的可行性研究和推进方案,2018年起按教学单位运行

  教务处、各学院、实验中心

  何慧刚

  8探索招生选拔制度改

  2016-2020年持续追踪高考招生改动向,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调整机制,参考各专业志愿率、就业率动态调增或调减年度招生计划;2016年完善吸引优质生源相关制度,有需求的学院制定招生选拔制度改方案

  学校招生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学院

  何慧刚

  9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6年完成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制定完成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创新创业实验班方案、创新创业“人才驿站”方案,并持续推进落实

  学工处、招毕处、教务处、人事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各有关部门和学院

  何慧刚

  陈向军

  张以林

  10构建平台、人才、项目、服务一体化的学科群发展机制

  实施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制定计划,2017年起实施),每年进行总结分析,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改进,到2020年取得显著成效

  学科办、现代服务业学科群所涵盖的学院

  鲁晓成

  11改学科资源配置方式

  2016年起研究制定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实施方案,持续完善学科群框架体系下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遴选与退出机制

  学科办、财务处、各学院

  鲁晓成

  12改科研管理机制

  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重奖三大基金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制度;2017年完成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工作方案,2017年底起试点实施;实施科研对标管理,分年度与国内同类高校比较科研指标,力争连年排名进位

  科研处、学科办、人事处、各学院、各平台

  陈向军

  1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017年完成支持学院和研究平台对接湖北需求的方案,制定细化教师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制度,强化科研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科研处、学科办、各学院、各平台

  陈向军

  14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2017年确保会计专硕通过验收评估,制定校内专硕扩点竞争性实施方案并持续推进实施;持续推进与中南财大、湖北大学的博士硕士联培,实现招生扩点、规模增加

  研究生处、会硕中心、各学院

  鲁晓成

  15落实人才引育计划

  2016年制定完成“腾龙学者”计划实施方案、三层次人才梯队遴选制度及配套措施,2017年完成港澳台全职教师管理制度;2017年上半年完成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的方案

  人才办、人事处、学科办、科研处、统战部、港澳台办、各学院

  漆腊应

  陈向军

  16落实尊师重教制度

  2017年修订完成教师学术休假、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办法及工作流程,加快推进实施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各学院、有关部门

  陈向军

  17加强师德师风管理

  2017年修订完善师德师风奖惩、考核制度,健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

  学术委员会、宣传部、科研处、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

  温兴生

  漆腊应

  18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机制

  2016年完成本科生导师制基本制度修订和方案拟定,2017年起各学院本科导师制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2017年起分部门、学院细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制度,并纳入年度考核

  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单位

  温兴生

  漆腊应

  19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引导机制

  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2016年起按年度落实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青年教师访学和实践锻炼措施,2016年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办法、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实施方案,推进落实教师分类管理和合理流转的制度和机制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陈向军

  2推进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

  2016年起继续完善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并推进实施,2017年研究制定职务和职级配套改方案并推进实施

  人事处、组织部、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陈向军

  张奋勤

  21改分配制度

  2016年完成绩效工资分配改方案及配套制度,2017年起实施;2017年制定完成落实学院、企业化实体分配自主权的具体制度;2016年启动实施养老保险改

  人事处、财务处

  陈向军

  吴显富

  22企业化实体改

  2016年制定完成后勤集团、亿优公司、亿维达公司、经贸书刊发行站运行管理办法,完成后勤服务总公司注册,2017年后企业化实体逐步按新体制运行

  发规处、人事处、财务处、资产处、经营性资产办

  吴显富

  23理顺校医院管理体制

  2016年起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并推进落实

  发规处、人事处、财务处

  吴显富

  24探索“学院办大学”的体制机制

  2016年完成院系设置优化调整,各学院完成章程制订,明确校院权责关系,2017年上半年按章程修订完善内部治理制度,到2020年“学院办大学”的形态基本形成

  各学院、发规处、办、组织部、院办、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财务处及有关单位

  温兴生

  漆腊应

  25优化管理服务机构职能

  2016年完成非教学机构设置调整,制定职能优化配置方案,2017年按新的机构职能职责运行

  发规处、办、组织部、院办、人事处及有关部门

  温兴生

  漆腊应

  26改内部管理方式

  2016年起制定完成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领干履职尽责制度及考核方案并持续推进落实

  发规处、办、组织部、院办、人事处及各二级单位

  温兴生

  漆腊应

  张奋勤

  27改资源配置方式

  健全完善财务预算、采购预算制度,匹配学校发展规划和重大改方案,2017年起推进落实;2017年制定完

  成办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并推进实施

  财务处、资产处

  吴显富

  28规范财务资产管理

  2016年理顺采购管理及监督机制,2017年起实施;2016年完成财务处、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归并,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

  发规处、采招办、财务处、经营性资产办

  梅

  华

  吴显富

  2高站位开放办学

  2017年上半年制定完成建立外部合作和公共关系协同协调机制的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到2020年取得显著成效

  各位常委

  温兴生

  漆腊应

  30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016年完成学校管理制度废改立释梳理工作,2017年基本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2016年完成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制度、教育发展基金会注册及运行管理制度;2017年起鼓励有条件的学院试行理事会制度;适时推进学校理事会筹建工作

  办、院办、发规处、各二级单位

  温兴生

  漆腊应

  吴显富

  何慧刚

  注:责任单位、责任领导排序第一的为牵头者。

篇三: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富有文化内涵、时代风格和学院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对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对促进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对学院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的开展,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十八大以来党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为纲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促进学院发展为目标,为不断满足广大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技能型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一)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义文化方向。高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忽视或者违背了这个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

  (二)时代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规律性,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内容、一切设施、一切途径和一切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时代特征。要努力使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适应新的价值原则和新的生活方式。

  (三)主体性原则校园文化主体是指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校园人。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让在校学生、教师等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作为校园生活重要方面的校园文化,它还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丰富师生员工的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师生员工的审美情趣,促进每个校园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对校园人的思想、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化。

  (四)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指高职校园体现高职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上。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融进更多具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快的职业适应能力,为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五)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对一切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为己所用。我院是从中专升格而成,高职校园文化底蕴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既不能是中专学校校园文化简单的延续,也不能是对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复制。必须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创造和更新,它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应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六)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强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各要素作用,并与其他方面协调一致,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整体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根据学院总体规划,通过3年的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的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和学院办学特色结合起来;

  与学院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与学院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我院独特个性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使学院成为思想道德精神高尚、学术氛围浓厚、人文底蕴深厚、校园环境幽雅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高等职业院校。

  通过加强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师生所认同,积极践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普遍增强;

  广大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诚实守信、重德尚礼、知行合一,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和形象建设成效显著,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辐射功能以及服务地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的教育;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大“三个大力宣传”工作力度,即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宣传师德高尚、关心热爱学生的教职工;

  大力宣传思想品德好、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会学习、会生活、有体育、音乐、美术、科技创新特长的学生。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传承传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师德师风严谨,学风浓厚,工作作风积极的氛围,培育优良校风。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继承和弘扬学院的优良传统,积极营造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积极搞好校园文化创新、品牌文化创建和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搭建,努力构建学院精神文化,增强学院办学的凝聚力。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校园制度性文化环境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科学、进取、和谐发展、创新、育人的教学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院管理。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以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广大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崇尚学术,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管理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努力,立志成才。

  (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以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为重点,从学院实际出发,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突出育人特色和学术氛围,按照“高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以我院校区及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为契机,建设好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合理划分、调整布局师生员工的活动场所,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园网、广播台、讲座论坛、自办刊物、宣传橱窗等宣传思想文化载体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宣传思想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开展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

  以提升学院社会声誉、提高学院知名度为目标,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作用,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院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院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提升学院品牌的价值。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纳入学院十三五总体规划,在学院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一)大学精神文化培育规划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教育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

  1、用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师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师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师生员工,根据形势的发展学习最新的政治思想理论、形势政策、教育观念。

  3、对学校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要及时组织采写报道,进行广泛宣传。

  4、重视与学校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的纪念活动,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确定为学校重大活动,由学校统筹组织,使有关部门形成合力,把这三个活动办成学校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重视学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学者纪念日活动,努力弘扬先师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6、对学院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要及时组织采写报道,进行广泛宣传。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划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规章制度、工作规范等等,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基本保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建设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重新梳理学校发展理念、基本方针和各项具体制度,在科学与民主的基础上进行废、改、立、释,保证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执行党务、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党代会、各级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和学生党员大会的功能,发挥民主党派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以及参与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与时俱进,科学规范的原则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并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解决有关规章制度过时和有些工作无章可循的问题;

  将全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汇编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规章制度汇编》,作为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依据。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

  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

  (三)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师德师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院坚持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师德师风,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师德师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2、制定《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道德自律和有关制度的外在约束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

  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教职工德才兼修,把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表彰范畴,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

  每两年举办一次“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要建立教学警示和退出机制,师德师风较差、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经警示仍不能限期整改的,应予以辞退。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每年引进的人才和教师进行师德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培训;

  建立谈话制度,各系、各单位主要领导每学期要对新上岗教师进行履行师德规范的谈话,帮助新上岗的教师一上岗就树立以德治教的意识;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业绩和科研成就。

  5、建立健全新员工入职宣誓和退休职工荣休制度,9月份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月,每年教师节前夕举办院级表彰活动。

  6、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院的意识,营造教师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和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生活,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工作条件,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实施学风建设规划学风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努力培育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1、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学生辅导员进入公寓和班主任每周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制度,加强学生上课考勤,整肃考风考纪,加强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每年举办一次以“刻苦诚信做人,树优良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周活动,开展一次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文明教室、文明宿舍创建活动,要按照“积极健康、美观大方、简洁明了、文化氛围浓厚、品位高雅”的要求,积极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

  3、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课外活动为平台,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

  (五)实施师生行为文化建设规划行为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1、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良好的教风,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以学教人,又以德育人,敬业爱岗,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廉洁从教,既传授知识,又塑造灵魂,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努力实践党的教育方针,崇尚学术,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用自身的优秀形象,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尽守职责,作无私奉献的楷模,教书育人的楷模,业务上过硬出众,业绩上优秀出色,学术上带头,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贡献。

  3、后勤管理和安全保卫要做到安心工作,在优质服务中作贡献;

  精通业务,忠诚履职,在改革中作贡献;

  奉献爱心,在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中作贡献;

  爱岗敬业,在履行岗位职责中作贡献。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职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完善和修订学生手册,成立校园文明督查队,开展专项督导和检查。

  (六)实施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打造规划1、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通过持续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学风建设周活动、教师节慰问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品牌主题教育。

  2、文体艺术活动。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院(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路,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师生员工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品牌文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坚持“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思路,每年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逐步扩大社会实践规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4、学生社团活动。建立院、系分层管理体系,本着“突出思想理论先进性,艺术学术科技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调整学生社团布局结构,保持3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生社团,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老师,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三个一”要求,每年推出不少于50项的学生社团特色活动。

  5、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按照“立足学院、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鼓励青年教职工和在校大学生争做志愿者。

  (七)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划1、加强学院网站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经常组织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凸现学院特色。

  2、加强广播台建设。广播要面向广大学生,积极报道各单位的工作动态,多报道同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和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

  3、加强校报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大学生记者团和校报编辑队伍。

  4、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管理。根据学院的发展,不断增加活动场所,改善活动条件。

  加强横幅、刊版、橱窗宣传的管理。各单位在校园悬挂宣传横幅和放置刊版要做到悬挂放置点与环境和谐统一。要加强橱窗宣传,精心设计并进行定期更新,使其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

  (八)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本身即是一种物质文化,还会对精神文化以及各类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广场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以及公共场所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育人特色和学术氛围,按照“绿色、高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1、建设承载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景观。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使校园的楼、路、园、树、草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将校训、校徽、校标等元素融入校园景观,以主题雕塑、书画作品等为载体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不断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位。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完善校园文化标识系统,组织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规范校训、校徽、校标、道路指示牌、主题雕塑等校园文化标识物的使用。

  3、规划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功能。在校园内建立各种展示区,如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杰出校友成就展示区、企业文化展示区等,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

  4、制定校园环境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提倡积极向上、品位高雅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广场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公共场所文化等。

  5、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校区,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园内有选择地建设标志性文化景点,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角、文化长廊等。

  6、依托现有布局和设施,在绿地、树荫下适当增加一些供师生学习、休息的设施;

  在教室内添置励志标语,营造惜时、向上氛围;

  在校园合适位置建立信息宣传栏,作为学院和职能部门发布信息的宣传阵地。

  7、开发利用学生公寓的功能,在公寓楼内建立党团活动室、自习室、接待室等场所,发挥楼宇的文化培育功能。

  8、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学院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院、社会稳定的事端,维护学院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九)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建立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规范校徽、校标、校旗、的制度。规范学校办公用品、公文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重视学校公共关系,建立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建立健全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

  六、校园文化建设步骤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要经历一个初步启动、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我院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步建设,逐步深化。

  (一)启动阶段(**.11——**.01)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3、调研分析、论证;

  4、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5、总结前期建设经验;

  6、组织培训学习;

  7、初步实施。

  (二)建设与实施阶段(**.01——**.12)

  1、按照本建设方案要求,扎实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任务;

  2、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和小结;

  3、针对情况变化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优化本建设方案。

  (三)全面总结与验收阶段(**.12——**.12)

  有关处室(部)、各系对所承担的建设任务进行全面自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自查报告。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组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提出综合考评意见。学院对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实施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未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或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七、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一)形成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合力、全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定期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解决问题,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成立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检查、督促和落实。

  (三)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四)及时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纳入学院经费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四: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

  

  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6.03.28?

  【字

  号】琼教〔2016〕17号

  【施行日期】2016.03.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

  正文

  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印发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琼教〔2016〕17号

  各市、县、自治县教育(教科)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厅直属单位(学校),各有关学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厅研究制定了《海南省委教育工委

  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并结合本市县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于月29日前报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备案。

  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

  海南省教育厅

  2016年3月28日

  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关于

  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教师〔2014〕1号)以及《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琼府〔2010〕2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实际,现就建立健全我省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当前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教研机构、教学辅助机构、校外教育机构教师。下同)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民族未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海南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推动海南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省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也对中小学教师产生了影响,近年来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师

  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各地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二、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理想、职业素养、职业操守为重点,坚持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师德为先,以德化人,弘扬高尚师德,践行师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加大师德宣传,强化师德工作管理,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师德为上,倡导热心爱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高尚师德,切实解决当前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德突出问题。引导全省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职业光荣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三、主要举措

  (一)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

  省内师范院校、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在提高师德教育实效性上

  狠下功夫,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师德教育。省内高等师范院校要把引导师范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把师德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和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师德教育制度,将师德专题教育列为重点内容。实行新任教师入职宣誓制度,每年新学年开学或教师节期间,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组织新任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引导新任教师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把师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计入培训学分,把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师德教育内容。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时代感,注重师德修养的行为训练、心灵感悟和实践体验,使师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年9月份定为全省“中小学师德活动月”,各地和各校要结合实际确定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家访实践和反思等,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实行教师师德承诺制度。学校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时,教师应与学校签订师德承诺书。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并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采取在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所在校园网络或本地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公布等形式,接受社会、学生和家长的监督。

  (二)建立健全师德宣传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家长、学生和社会,以师德宣传为重点,加强教师正面形象的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海南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模范事迹,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展示我省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每学年要开

  展一次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要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新兴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大力宣传新时期人民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的认同感和美誉度。

  (三)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师德考核方案,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称职,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的评选以及教师绩效考核中,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各市县和学校要建立起教师信用体系和师德档案制度,将教师职业行为和遵纪守法情况纳入考评体系。建立师德师风问责制度,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动不力的市县部门和学校,责令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对师德问题突出且屡禁不止的学校,要追究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省教育厅要把师德建设情况纳入各市县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域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情况作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评价、学校工作考核、学校先进评定、校长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师德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列入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四)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

  各市县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师德激励制度,把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建立健全省、地(市)、县(市、区)、学校四级师德表彰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向依法成立的教育基金会等组织捐助资金,大力褒奖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各市县和学校要把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省每三年评选一次“十佳师德标兵”,对师德表现突出、社会影响较大的,授予省“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同时,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重视教师,关爱教师,更加关注乡村教师,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和矛盾,探索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和试行优秀教师休假制度,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组织开展退休教师荣休仪式,激励广大教师乐教勤业。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新闻媒体配合,发动师生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寻找“身边的好教师”、“最美教师”等活动,学校可结合年度考核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培育和树立一大批可敬、可亲、可学的身边的优秀教师典型,弘扬教育正能量。

  (五)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

  健全师德监督网络。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省教育厅网站设立厅长信箱、监督投诉窗口,受理师德师风举报;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指定师德师风投诉受理部门,并畅通投诉渠道,通过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强对学校师德工作的监督。学校应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并结合“校园开放日”、“教学开放周”、“家长会”等活动,广泛听取对师德师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建立师德师风巡查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深优秀教师、退休教师等担任师德师风监督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学校巡

  查师德师风情况,并将情况反馈本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有关情况作出调查核实、合理处置和答复回馈。

  建立健全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对教师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以及出现违反师德行为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学校要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对构成犯罪、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事件,以及出现严重失德行为并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省教育厅。

  建立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定期调查分析师德状况,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每年年底前将有关情况形成总结报省教育厅。中小学校每学年初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措施,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违反师德规范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应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要制定师德违规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遇到影响较大的突发师德违规事件,要及时调查、处置,及时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加强沟通,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六)建立健全师德惩处机制

  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努力将各类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的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人、惩治一人,坚决遏制师德违规蔓延。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要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建立师德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师德建设工作推动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要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对师德问题突出且屡禁不止的学校,校长应引咎辞职或由有关部门对校长予以免职。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师德师风事件,一经查实,取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当年度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各校主要领导是本地、本校师德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省教育厅成立全省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全省师德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本地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加强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本地师德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各中小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阵地,要把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校校长要发挥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在师德建设中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工会、共青团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各地和学校要依法保障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让全社会了解、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

  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方法,通过举办师德论坛、师德征文等活动,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全体教师,要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整体水平,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以优良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从而把教育系统建设成风气正、形象好、文明程度高的示范行业。


相关热词搜索: 学校教职工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方案 教职工 宣誓 制度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