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8篇)

时间:2023-07-05 16:50:09 阅读:

内容摘要: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篇一: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

  作者:李睿凝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7期

  摘要: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大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满族入关以后既吸收了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又保留了本民族服饰的特色,形成了满汉交融的服饰特点。从满汉服饰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满汉服饰交融的具体表现等方面入手,试从满汉民族服饰的历史文化背景、满族的民族特色“马蹄袖”、顶戴花翎、旗袍等方面,浅析满汉服饰上的文化交融。

  关键词:满族

  汉族

  文化交融

  服饰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1—02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多体现在服饰上。目前,满汉服饰上的文化交融学界现有研究较少,接下来从文化背景入手,介绍了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

  一、清代满汉服饰交融的历史背景

  满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先民保持着半游牧、半渔猎的生活方式。服装的款式和纹样不仅是客观生活与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它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满族先民处于游牧、渔猎相结合的经济形态之下,骑马是满族先民出行的主要方式,打猎是其获取食物的主要形式,在寒冷的东北林间狩猎则必然需要厚实的毛皮取暖,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满族先民的服饰特点。

  相比而言,汉族的服饰纷繁复杂,变化较大。汉族古代服饰很讲究装饰,对服饰的等级差别要求严格。主要有裙服、袍服、襦裤服等类型。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服饰的鲜明特点,正是他们不同文化背景的写照。

  清立国后,为了保持民族特性,维护自身统治,“崇德二年,谕诸王、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至世宗,始复旧制。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馀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便弃祖制。”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剃发令”,剃发令这一民族压迫政策,引起汉族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最终被迫废除此令。顺治二年,清军攻入江南,满洲贵族再次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剃发易服”再次颁布实施后,又一次激起了强烈的民族矛盾,清统治者迫于压力而采纳部分汉官的建议,实行“十从十不从”的政策,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此

篇二: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作者:赵锋涛

  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冠服制度,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官服上的等级标志的规定。中国明清两个朝代在官服上缝制装饰有各种动物纹样的补子,用来区分官员的品级。补子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也是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补子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篇论文针对明清冠服制度中的补制及补子中的装饰纹样来探讨补子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内涵;冠服制度;象征寓意;装饰纹样

  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表明品级的补子,是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补子不仅仅是用来表明官员品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昭示着一种理念。补子,作为服饰图纹,在记载一个历史时期官级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夸张、联想、构图以及借物咏志的方法,它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形态。

  一、补子体现了严谨的礼教制度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自周公、孔子以来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传统中的“礼”,就是以别贵贱、分等差作为它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最初的“礼”,规范的是男女、夫妇、长幼等人的自然的伦常秩序,而进入阶级、国家的阶段以后,“礼”便具备规范君臣、尊卑、上下的政治伦常和社会伦常的意义了。“礼”在服饰中的表现就是冠服制度,它实际上就是区别尊卑上下等级的服饰制度。在明清时期的补服制度中就是以不同的动物纹样来显示官阶的大小、伦序的等级,通过冠服制度维系君臣的间的伦理关系,达到“礼”的要求。

  二、补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装饰纹样的象征寓意

  自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都与服饰中的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表现某种特殊的象征寓意。采用禽、兽来作为补子的纹样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利用动物的外形、特征来象征百官,并区分高低等级。中国古代帝王以龙自居,明代礼服制度中皇帝袍服上绣制大型团龙纹饰,龙袍成了帝王的化身,文武百官自然精选各种灵兽,作为辨识官位高下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涉及到了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中的“象德”和“比德”审美现象,即文补图案采用禽的图像,是要运用那些禽的羽翼翎毛的“文采”来象征文官的文采才藻。而武补图案采用兽的图像,是运用那些兽的体态脾性的威武来比喻武官的威武勇猛。

  补子图案中的禽、兽所表现的“象德”“比德”审美现象,即表现了极为丰富的审美形态,又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如仙鹤、白鹇和鹭鸶等禽的羽翼翎毛,虽不如锦鸡、孔雀那样光彩斑斓,却有洁白如雪或素质白章的羽毛。其寓意就更明显了:或喻补服穿着者的品行洁白无暇、洁身自好;或喻认识问题或执行公务时黑白分明。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羽族之长,地位仅次于凤,被称为一品鸟,是高官的象征。鹤因其风度翩翩、器宇不凡且洁身自好,被古人用于比喻具有高尚品德、自尊自爱的贤达之士。明清一品文官补子采用鹤的图像,整个补子是一幅鹤立潮(谐“朝”)头岩石的图案,象征“當朝一品”。恪守礼制、尊卑有序、谦逊礼让也是象征寓意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鹭鸶和雁上。鹭鸶在飞行中大小排列有序,“鹭序”一词,用来比喻朝臣的班次。雁也是飞行有序,“雁行”多用以形容排列整齐而有秩序。所以就用鹭鸶,雁的习性来寓意百官上朝时的井然有序。这都是封建王朝官员所要遵守的礼仪乃至安分守己、不思僭越的道德规范。锦鸡、孔雀、白鹇和鹌鹑等大都具有善斗的习性,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臣子要有勇于直谏、不畏强暴的精神,在封建社会这被看作是忠臣的一个重要的、受人敬仰的道德风范。补子中禽、兽的某一特征经过引申也具有多重审美和文化寓意。

  三、补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

  补子的主体纹样为禽或兽,背景纹饰在各种云纹、流云纹和水波纹等烘托下,另暗藏“八吉祥”“八宝”及“暗八仙”等纹样,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吉祥,自古就是中国人追求不懈的人生主要目标,中国服饰艺术的特色就是装饰纹样要求与内容吉利的统一,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吉祥图案被广泛地应用到服饰的织物和饰品上,用谐音、象形、取义等手法把吉祥概念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崇尚繁丽华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明代服饰的纹样在题材上与前代相比,更加深了文化内涵并强调表现力,力求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富贵与吉祥的内容。补子中主体纹样的禽和兽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这些从千年文化积淀中汇集而成的吉祥题材的图案,奠定了补子文化内涵的基础,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补子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方形的补子格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人的世界宇宙观。补子中的禽或兽居中,且作昂首向日状。禽大都单脚站立于水纹或云纹上,以显示其灵动;兽则立于枯木、岩石、山坡上,以显示其雄伟。补子上方的太阳,代表天;中间主题纹样的禽或兽,代表人;站在云纹或山石上代表人所处的地方;下方散布的水纹代表海洋。通过这些纹样的设计和组合,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补子是带有明显文化符号意义的图案,从所选用的动物纹样、吉祥纹样到构图无一不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补子的装饰纹样本身没有等级,是人将自己的等级观念加在装饰纹样上,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补子显示了中国服饰装饰纹样的作用和特点,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华梅.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05-111.[2]王继平.服饰文化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03-111.

篇三: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明代官服补子的审美特征

  作者:储小兵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

  摘要:文章以明代官服补子为研究对象,运用实例分析总结其审美特征,发掘其蕴涵的文化思想与美学价值,较为系统地展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明代;官服补子;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服饰作为体现等级尊卑的一种重要手段,很早就被纳入了“礼”的范畴,成为别贵贱、辨等级的标准。为了区分等级,服饰的颜色、纹样、装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逾越。明代官服上的补子则是此类制度的典型代表。据史料记载,官服补子的根源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武则天时期,为赏赐文武大臣,特绣制绣袍,袍上绣有文字和禽兽图案。[1]文字内容寄托了朝廷对官员的要求与希望,而图案则标识着官员的等级身份。

  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2]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补子绣以禽鸟纹样,寓意其文采飞扬,儒雅娴静;武官补子绣猛兽纹样,彰显其骁勇善战,威武凶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不一,借以明贵贱、别官品也。

  1明代官员补子的形式美

  明代补子为对称状,长35厘米,宽25厘米,丝质丝绣。武官采用单兽,或蹲或立,文官采用双禽,比翼双飞。以图1的一、二品武职狮子补子为例,补子中央一雄狮子呈蹲坐姿态,体格雄健,向右后方回首,双目圆睁,须发飘动,狮头上的卷曲鬓毛及狮尾的毛发均采用螺纹形式,狮头背后为熊熊燃烧的火焰纹,威风凛凛,上半部分四朵云纹组合成菱形云团,下部为海水、山栾图案。文官的双禽,均为上下对飞,姿态优美,栩栩如生;中间衬托以云纹,或由多朵云纹组合成菱形云团,线条极富流动性,仿佛飘浮于空中。

  图1图22明代官员补子的构成美

  受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构成讲究正反回转、和谐统一,表现在造型上则是运用对比、均衡、重复等表现手法,将内容的主次、形体的大小方圆、色彩的明显冷暖等各种要素关系处理得当,使其主次分明,繁而不乱,疏密适中。如图2文官一品仙鹤补子,总体色调为冷色调,边框的寿纹采用的是二方连续地重复手法,鹤身为白色,顶处以鲜艳的红色进行点缀对比,环绕在仙鹤周围的云纹看似随意杂乱,其实是以鹤身为轴,采用上下左右对称的均衡手法。补子下部分的山纹整洁划一、庄严肃穆,与一对凌空飞翔的仙鹤、流动的云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其变化与统一相协调,整体呈现饱满富丽、动静相宜的风格。

篇四: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明清服饰补子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

  作者:李惟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5期

  摘要:清代补子作为封建等级社會区别官阶大小的符号,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服饰史中的瑰宝。它以精美的纹样、考究的做工、美好的寓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希望通过对补子的基本构成和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的初步研究对今后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明清服饰;补子纹样;现代化;服装设计

  补子是指中国古代官服上缀着的方块纹样。主要出现在明、清两代官服上,形状为方形的丝织物,上面绣有飞禽、走兽不同的纹样,并用来代表官员的不同级别和等级。所以,补子就是那个时期身份的象征,就像现在的勋章一样带有等级标记。清代的官员前胸和后背都缀有补子,并根据不同动物将官职分为一至九品,补子还集中了绰丝、织锦和刺绣三种具有明清代表的手工艺。赋予了补子更加精美动人的神韵,现在具有收藏价值。补子也是我国长期的封建文明下的代表,象征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礼制文化的渗透。

  1.补子的历史背景

  1.1补子的概述

  补子又名“胸背”,正式形成于明朝,延续至清朝末期,是一种用彩丝和金线织就、缀饰于服饰的前胸与正后背的方形或圆形丝织品。文官官服补子上织就禽类纹样,以示其儒雅贤德;武官官服补子上织就兽类纹样,以示其雄壮英勇。而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补子图案亦不同,因此,补子也是区别各级官员等级和职能的一种徽识。元朝时,出现了一种名叫“胸背”的服装装饰形式,其对明朝补子的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之后,真正象征政治等级的补子正式确立于明朝。在明朝官服的前后片,一般用完整的补子做装饰;但在清朝对襟官服上,前片补子通常对剖,一分为二,后背则基本是一整块的补子。清朝承继明朝遗制,沿袭了补子这一服装装饰形式,同时稍作调整,以示更新。

  2.补子的特性

  2.1补子的纹样特性

  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丝织品的一大特色,而补子恰如其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纹样文化。补子纹样大多以动物为原型,在文武官的区分上,文官绣禽,补子上的禽类或展

篇五: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补子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清代补子作为封建等级社会区别官阶大小的符号,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服饰史中的瑰宝。它以精美的纹样、考究的做工、美好的寓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希望通过对补子的基本构成和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的初步研究对今后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补子的基本概述

  关键词:补子;服装设计;纹样;清代官服

  (一)补子的概念

  史料上对“补子”这个名称的由来没有做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前曾有不同的名词指代补子,例如胸背、花样。“补”有把破损的衣服修补完整的意思。“补子”一词的由来可能是由于当时官服花样缝制方式的变化得来的。清代官用的补服褂上前后缀有两片补子,其中前襟打开,前片补子是一分为二的,后片补子是完整的。补子在制作手法上以刺绣、缂丝等工艺制作完成。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制与

  有着密切的关联。大(二)补子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唐朝武则天时期是补子的起源时期,《旧唐书》中提到监门卫将军等使用对狮,左右卫使用麒麟,尚书使用对雁来装饰服装。明史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服饰图案,使用补子来区分官员等级。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清代延用了明代的补服制,加入了满族服饰的特色。崇德初元是清代补服开始的时期,顺治九年,定诸王及以下文武官民服饰,补服制度确立。乾隆二十四年《皇朝礼器图式》完成,标志着补服制度的成熟,各项条例均已完善,除晚清增加了皇子、皇曾孙、皇元孙的补服规定外,后期没有其他变动。

  补服在服装的胸前及背后使用补子,补子有方、圆两种。清代律(一)纹样

  二、补子的基本构成

  例,皇室成员使用圆补,品官使用方补(除了清代晚期的一些特例的圆形补之外)。补子由主题纹样和非主题纹样组成,主题纹样为动物纹样,非主题纹样为内容、边饰和背景。

  根据《皇朝礼器图式》中所示,不同职属不同品级的官员所对应1.主题纹样

  的纹饰都有规定。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别使用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鵣、鹌鹑、练鹊。武官则是麒麟、狮、豹、虎、熊、彪、犀、海马。延续了明代以来文官补子饰以禽,象征“文明”,文明一词在古文中有着“文采”的意思。武官补子饰以兽,象征威猛勇敢。补子所绣图案均对应官员的职属,同时从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强弱方面反映官员的尊卑,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内容纹样

  2.非主题纹样

  ①吉祥纹样明清时期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补子图案中吉祥纹样使用的频率较高,且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是八宝,八宝中使用最多的是道教八宝,佛教八宝。道教八宝又称暗八仙,是指道教八仙手中所持之物,象征八仙暗暗降临人间带来吉祥喜庆。佛教八宝又称八吉祥,每种宝物都带有佛家吉祥的寓意,象征吉祥圆满。其他还有福禄寿喜、寿桃、灵芝、水仙等寓意吉祥的纹样。②植物纹样补子中使用的植物种类十分之多,每种植物都带有象征性意义。牡丹,有花中之王,荣华富贵之意;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品行高洁;荷花,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其他还有合欢、佛手、桃子等。③太阳,海水江崖,云纹样太阳一般在左右上角,一来象征

  、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示对

  的尊崇。有学者认为上朝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所以大多数补子中的太阳纹样按照朝堂上的站位来决定的。二来象征“指日高升”。海水江崖和云纹,象征着皇权的范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含义在其中。

  (2)边饰纹样和背景纹样

  补子的边饰一般是由几种元素构成,一般有回字纹、万字纹、卷草纹、福寿纹等。它们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方式排列呈现。清代的补子底色一般选用深色,多以青色、黑色、绀色等,除去这些纯色的背景外,一部分补子使用万子纹、卷草纹以及云纹这样的纹样以四方或者随机排列作为底。

  中国传统色彩为青、赤、黄、白、黑五色,起源于五行说,中国(二)颜色

  传统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在五行之中,它是组成世界的基础部分。清代以青色为贵,《皇朝礼器图式》中规定官服为石青色。补子的纹样色彩中常用传统五色,尊崇礼制。一般选用深色系的底色,如青色、深红色等,同时在配色上喜爱一些高饱和,高对比的颜色组合成画面。

  (三)工艺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补子的工艺无外乎刺绣、缂丝、织锦等几种手法。根据国力的强盛,使用的丝线材质略有不同。清代早、中期会在补子中使用金银,后期多以丝织。康熙年间,由于丝线贮量仍旧不够丰富,这段时期黄金和孔雀羽在皇家得到大量的应用。清代是刺绣集大成时期,绣法丰富多样,形象传神动人,尤其是供皇家官员的用品,其精良程度可见一斑。多以平金绣、盘金绣、彩绣为主,此外还有打籽绣等多种方式。

  补子的图案作为一个单独的纹样,具有饱满的构图形式,标志性(一)补子元素的应用

  三、补子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运用的案例分析——以NeTiger为例

  的视觉效果。对于华人设计师而言,对补子图案的运用不单是简单的元素再设计,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使命。补子中有诸多元素深受设计师的喜爱,例如一品文官补子中的仙鹤元素。在2016年“清旗袍”高级定制发布会中,部分服装设计对补子中的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再设计。其中一款男士上衣中,使用了仙鹤元素,重新组合排列在服装正面上,四只仙鹤做展翅飞翔状,在袖口部分有各色的小仙鹤,与服装正面的图案产生呼应。设计简洁明了,大气端庄。

  传统补子使用的工艺一般有刺绣,缂丝等,其中刺绣工艺被广泛(二)补子工艺的运用

  运用。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NeTiger每年的高定系列都会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来打造。该品牌的五大特征中有两点:以“锦”为材,以“绣”为工,其中“锦”就是云锦。在2016年“清旗袍”高定发布会中,品牌携手南京云锦研究所、缂丝大师王玉祥以及诸多刺绣大师来共同打造这次的发布会,该系列集结了镶、滚、嵌、荡、绣、贴、盘、钉八大工艺。

  不同的朝代所崇尚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时至今日,每年也会有不(三)补子色彩的运用

  同的流行色出现。清代服饰色彩较为艳丽,对比色运用较多,且色彩的饱和度很高。现代的流行服饰中已经不太适合使用这样的色彩模式,现代设计师在运用传统色彩的同时对配色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配色大致可以分为同类色,对比色以及经典配色,其中以同类色与经典配色使用最为广泛。同类色色系相同,明度略有不同,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受。2016高定中的这一套礼服,选取了补服中的石青色,礼服的裙身以不同深浅的曲线块面组合而成,温柔、优雅而又不失灵动,给人一种安静素雅的视觉感受。对比色往往视觉冲击力很强,使用合理的对比色会让观众很自然的聚焦视线,给人一种明朗、饱满的视觉感受。2017高定中有一套礼服,以传统的中国红为底,上面辅以绿色的绣花,红绿对比大俗大雅,协调的对比色面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经典配色永远给人醒目而时尚的感觉。2011高级定制中杜鹃这一身黑白搭配的礼服,以最简单的方式提取了江水海牙的元素,在裙摆处以羌绣的技法展现出来。在黑色的衬托下白色的花纹显得格外明显,黑白的搭配简约时尚、大方端庄。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补子作为服饰中的一部分,是社会历四、结论

  史文化和

  经济的共同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补子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至今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于设计而言,对于传统图案的运用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赋予作品时代感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流行时尚结合,做到兼收并蓄。于文化传承而言,设计是对文化的一种传达,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背后一定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立足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补子文化的研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渊.补服形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2]李晓玲.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的演变[J].艺术设计研究,2015.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

篇六: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

  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中含义丰富的一类词语。本文对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浅析,分析了其象征意义,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展示了汉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沉淀。

  关键词:象征词语

  文化内涵

  引言

  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更为敏感,受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民族文化,接受一个民族的观念。

  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生追求、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的特征。象征能够含蓄地表达思想、概念和情感,能将抽象的思想意念,心理状态形象化,以此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汉语词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一部分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地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语言研究、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热爱群体、向往美好幸福等传统观念,所以总是祈求“富、禄、祯、祥”,并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具体说就是向往幸福美满、和睦团结、富裕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长寿,这些反映了汉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念。在道德方面,则推崇坚毅、勇敢、高雅、正直、纯洁的高尚情操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赞扬忠厚善良、谦虚诚恳、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憎恶和鞭挞那些危害群体的凶恶、狠毒、残暴、狡猾、奸诈等恶劣品性,鄙薄那些贪婪、狂妄、自私、怯懦、虚伪、谄媚、苟且偷生、势利小人。以上这些汉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心理,无不渗透在象征词语的象征含义之中,突出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心态[1]。例如:

  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被视为神仙的坐骑之鸟,又称“仙鹤”,由于神仙皆长生不老其坐骑之鹤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所以“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人们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鹤常被与松画在一起,取名为“松鹤长寿”、“鹤寿松龄”、“松鹤延年”;鹤与龟在一起,意喻“龟鹤齐龄”、“龟鹤延年”。这些画被作为象征长寿的礼物用于祝寿。此外,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羽族之长,地位尽次于“凤”,被称为“一品鸟”。明清补子纹样中,文官均为仙鹤。作为吉祥物,鹤是高官的象征。

  龟

  ―汉文化中“四灵”动物之一,因其长寿、能预知凶吉而成为祥瑞动物。在汉语中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方面,龟象征长寿,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称“龟驮石碑”,象征万古长存的意义。为官的死后,石碑的底座也做成龟形,称为“龟蚨”。周代设有“龟人”一职,许多祝寿活动都离不开龟,人们常用“龟龄”喻人的长寿。人们用“龟龙”比喻英雄豪杰,唐宋之时许多人以“龟”命名,企求以此长寿。如“李龟年”。

  另一方面,由于龟首龟颈一有动静就缩入硬甲之中,忍辱求生,在汉文中龟便又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骂人“乌龟、王八”是大辱,一个人行动缓慢、畏缩不前被人称为“缩头乌龟、龟缩”等[2]。

  蝙蝠―在汉语中被看作是吉祥物,幸运的象征,幸福的象征,大概是因为“蝠”与“富”同音之故。红蝙蝠是特别吉祥的吉祥物,红本身就是一种辟邪的吉利之色,再加上红与“洪”同音,因此,红蝙蝠象征洪福。

  蝴蝶

  ―因其“蝶”与“耋”谐音,而被作为长寿的象征。耋泛指年高,八十、九十曰耄。猫与蝶、牡丹组成的图案,象征耄耋富贵。

  癞蛤蟆

  ―在汉语中象征无耻、异想天开。有俗语“癞

  蛤蟆想吃天鹅肉”。

  梅花

  ―岁寒三友之一,斗雪吐艳,凌寒留香,性耐寒,于是人们把梅花称为“寒梅”或“腊梅”,被认为是报春花。由于梅花在严寒冬季绽放,其奋发顽强的品格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风亮节。它成为高雅纯洁、清丽而含铁骨之气的象征。

  菊

  ―古人认为常食菊花能延年益寿,故菊花又名“寿客”、“长寿花”,而被作为长寿的象征。此外,菊花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透等特性,所以人们经常用菊象征坚毅、清雅、淡泊的高尚品格。

  竹

  ―葱茏翠绿,本固质坚,劲节挺拔,节坚心虚,值霜雪不凋,且亭亭玉立,婆娑有姿,清香素洁,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赞歌颂,被认为有君子之风,成为正直、坚贞、廉洁、有气节、有骨气的象征。如唐诗人孟郊诗《献汉南樊尚书》中的“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利用竹的特质来隐喻樊尚书的骨气[3]。

  百合

  ―在中国早期被认为有驱邪的功效,它既是观赏名卉,又是珍贵的中药和蔬菜,因此历代都被视为花中之宝。在汉语中百合有百片合成之意,寓意“百年好合”、“百事合心”,象征着幸福美满。它在民间还被称为“送子仙”,因此人们常将百合花的图案挂于新房内或绘在新婚大喜的床上用品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早生贵子[4]。

  梨

  ―其花洁白而清香,所以梨花常象征女子的清白纯洁。汉语中的“梨”与“离”谐音,梨便产生“分离”、“离别”甚至“死亡”的联想意义,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婚礼上新娘、新郎不吃梨,以免日后分离,中国人探望病的亲人也不送梨,以免引起病人对死亡的联想。

  二、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文化内涵产生的原因

  一个民族的象征文化,折射着这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特质和民俗底蕴。汉语中的这些词语的象征意义,正是了解汉文化的一面镜子。形形色色的象征词语,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汉语中部分动植物类象征词语文化内涵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与汉民族民间传说有关

  汉语中的很多象征词语的产生和民间传说有关。如汉语中的麒麟是汉民间流传的一种附会祥瑞动物,它作为祁子求嗣的吉祥象征物而受到中国百姓的普遍欢迎。人们喜欢用麒麟给孩童命名,称为“麒麟儿”或“麟儿”。以麒麟喻仁厚贤德的人子孙;以“麟子凤雏”喻贵族子孙;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额,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

  比翼鸟

  ―传说中此鸟雌雄两个一目一翼,不比不飞,称“比翼双飞”,被用来象征形影不离、相亲相爱的夫妻。

  鸾

  ―传说中凤一类的神鸟。象征“吉祥和顺”,有“鸾

  凤和鸣”之说。

  蟾蜍

  ―在民间被视为灵物,古人认为它有益于长寿,还能助人财源兴旺。被看作财源旺盛的象征。民间有”刘海戏金蟾“的吉祥图案。(刘海,传说中的富神。)

  鳌

  ―在祖国民间被看作衔接天地的神物。“独占鳌头”是千千万万读书人昼夜以求的理想,所以鳌也被看作考试高中的吉祥象征。

  连理枝

  ―相传两棵树的枝条连生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征夫妻恩爱。“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情人的誓言。

  (二)与汉民族传统习俗有关

  传统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也为象征词语的产生提供了来源。茱萸,雅号“辟邪翁”,中国民间传统的祛邪避灾的吉祥物,重阳节人们相约为伴,登高远眺,佩带茱萸。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到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在汉语里成为祛邪避灾的象征。

  萱草在民间被视为有助于孕妇生男孩的吉祥物。妇女如果怀孕,让其身佩萱草,就象征着必生男孩。

  牡蛎因“蛎”与“立”发音相同,因此,汉民间人们将“蛎”送给刚生产的妇女,表示希望她很快将为新生婴儿再生一个小弟弟,所以“蛎”是“立子”的象征。

  红枣因“枣”音谐“早”,也象征“早”之意。

  在民间新婚撒帐仪式中人们习惯于用枣、花生、栗子等,其象征意义在于祝愿新婚夫妇“早生子”。

  (三)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关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被作为皇帝的象征。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例如: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中华民族的子孙自称为“龙的传人”;杰出人物荟萃之地称“藏龙卧虎之地”;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杰出人物叫“望子成龙”;找个好女婿叫“乘龙快婿”等。此外还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盘虎踞、生龙活虎、攀龙附凤、亚洲四小龙”等用语。从龙的象征意义所衍生出的成语不胜枚举。这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在汉民族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动物,是百鸟之王,所以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在古代,人们相信凤凰预示着天下太平。龙风结缘,自唐代盛传以来,凤常用来象征女性,皇帝为龙,所以多以凤凰比喻皇后。凤凰又象征贤士,所以民间有“凤凰非梧桐不栖”,“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说法。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高贵”。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成语俗语。如:封建贵族讲究血统,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民间以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杰出人物,鲤鱼跳过龙门可以变成龙,故俗语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说法;稀有的事物、人物被叫做“凤毛麟角”;结交权贵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被人嘲

  为”攀龙附凤”。

  (四)与文学作品有关

  汉语中独有的一些象征词语的产生和文学作品有很大关系。如:红豆

  ―别名相思子,《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圆而红,昔日有人段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它来象征爱情和相思,如《红楼梦》中“红豆词”云;“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以红豆比喻别离情人的相思之泪。人们通常把其当作爱情的象征,然而它亦包括亲情与友情,甚至是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如唐代诗人王维曾作《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咏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真挚情意。[5]

  枫叶

  ―因受秋霜而变红,又称“红叶”。唐诗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因此人们常用它象征“老当益壮”、“老来红”的精神。

  椿

  ―易长而长寿。据庄子《逍遥游》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此,后世之人常以“椿年”、“椿龄”、“椿岁”来祝寿,视椿树为长寿的吉祥物。

  (五)与汉民族对事物特征的独特认识有关

  每个民族对一些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而取自事物的特征是象征词语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产生了属于汉民族独有的一些动植物类象征词语。黄鼠狼

  ―昼伏夜

  出,喜欢吃家禽,被人看作心怀剖测,居心不良的象征。有歇后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白头翁

  ―因其外貌特征以及其名称与白发长寿吉祥之语相吻合,被作为鹤发童颜、长寿白头的象征。

  石榴

  ―因其多子,人们通过类比方法,以其象征多子多福。一幅画着石榴半开的吉祥画,叫做”榴开百子”,象征多子多孙。

  (六)与汉语象征词语的借谐音取意的产生方式有关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但因汉语中同音词较多,汉语中单音节词还有相当的数量,所以汉语中的谐音现象尤其多。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有直接关系,还与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借谐音取意是象征词语产生的方式之一。汉语在多义的同音词上占优势,易产生借谐音的象征词语。借谐音取意是汉语象征词语产生方式之一。许多象征词语的产生都与此有关。如:鲤鱼之“鲤”与“利”谐音;绶鸟之“绶”与“寿”谐音;鹭鸶之“鹭”与“路”音相谐;佛手之“佛”与“福”音谐;红枣之“枣”与“早”音谐;橘子之“橘”与“吉”音谐等等。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研究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从语言符号的角度介绍该语言所载的文化信息,是深入理解该民族文化并进而深入地掌握语言的一条捷径。

  注释: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125页)

  [2]李素秋.汉维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差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马彩琴.论汉英植物词语国俗语义之异同[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第41页)

  [4]卞于靖.论汉英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J].《语文学刊》,2005年第3版,(第80页)

  [5]马彩琴.论汉英植物词语国俗语义之异同[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第41页)

  参考文献:

  专著:

  [1]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3]鲁宝元.汉语与中国文化[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第

  期刊:

  [1]李素秋.汉维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差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卞于靖.论汉英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J].语文学刊,2005年第3版。

  [3]马彩琴.论汉英植物词语国俗语义之异同[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

篇七: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浅析补子图案的象征意义]国徽图案的象征意义

  :

  翻开ZG服饰史,可以看到明清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后背上织了一块或圆或方的织物。乍眼望去,好像织物上的图案都是一样的,认真观看,却发觉不仅文武官员绣织的图案不同,官位不同织物上的图案也不一样。官员胸前后背的织物,即是“补子〞。

  一补子的进展概况

  补子亦称“补〞,是一块用金线或彩线绣织成禽兽纹样,并兼有其它纹样的艺术图画。文献记载,以禽兽定官员品级,由明朝开创。《大学衍义补遗》记载了“明朝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明朝制定的以禽兽图案区分等级的补子制度,为清代所沿用。

  清朝补子由明补进展而来,但两者在形制及纹样上有所区分。明朝武官一、二品皆用狮子补,清朝武官一品用麒麟补,二品才用狮子,明朝武官六品、七品皆用彪,清朝武官六品补子为彪,七品为犀牛。由此可见,清朝补子的分类更加明确。明清补子在构图及色彩上也有所区分,以《六品文官鹭鸶补》为例,明代补子一般不用边饰,但清代补子多采纳花边;明朝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1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再者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XX、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

  二补子图案表达的象征意义

  清朝补子进展了前代的纹样及内容,在图案的象征意义上也更丰富,更深刻。以下通过对补子图案的解读来探讨其表达的象征意义。

  1补子图案象征的XX祥寓意

  补子的主纹,具有深刻的XX祥寓意,或代表长寿,或代表富XX,或代表忠诚。清朝补子图案是一副“XX祥纹样〞的集合,众多XX祥纹样,挤满整个画面,可谓琳琅满目。如《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主纹是处于图案正中的豹,豹象征威猛,图案中还有其它纹样,如象征绵绵不断之意的XX纹;寓意江山永固的海水江涯;寓意性格和气概的曲水;象征好运的法螺,象征生命不息的法轮,象征连绵不断的盘长,象征高洁的莲花等。这幅补子的边框还有很多蝙蝠和寿字纹,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象征好运,蝙蝠和寿在一起,代表福寿双全。主纹上方还有日纹,太阳象征永久、光明、生机和盼望。

  从《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中,可以看出清朝补子对XX祥纹样的表现到达了一个高峰,首先表达为XX祥纹饰的“多〞,象征XX1祥的蝙蝠、ZG结、莲花等比比皆是,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XX祥’。其次表达在做工的“精〞,随着清朝经济的繁华,工艺美术呈现了新的局面,刺绣技术手法更加的多样化,丝织品做工也更加的细致化。补子图案的装饰纹样,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喜庆XX祥,福寿平安的永久追求。

  2补子图案折射的等级制度关系

  清朝统治者通过各项措施加强封建王权,在礼仪方面更是要求各项制度细致化、规范化。而服饰做为礼仪的一种,即是要求在服饰中能够表达严格的等级划分。为此清朝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以区分等级,补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清朝补子在明朝方补的基础上,增加了圆补,圆补用于皇亲国戚与女性,方补适用于文武官员,并以不同的图案表达官员的等级差异。文官一品补为仙鹤,古代把鹤尊为“一品鸟〞,其地位仅次于凤,凤是皇后的象征,仙鹤则官居一品;武官一品补子为麒麟,因为在百兽中,其地位仅次于龙,它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补子图案中的祥禽瑞兽,都是等级的象征。

  清朝补子中,主纹样的头都朝着太阳或火珠纹,而且主纹都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如《清二品文官锦鸡补子》,锦鸡居于图案的正中位置,头向着上方的日纹。在我国古代,太阳有着它特定的政治含义。《左传》XX:“天子当阳,诸侯用命。〞封建皇朝为了维护统治,宣扬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或称天上的太阳,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把皇帝比方太阳,旨1在象征皇帝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清朝补子主纹的眼睛朝向日纹意喻诚服天子,以下服上表达了君臣等级。

  三总结

  1补子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几千年来服饰进展的结果,并且集众多功能于一身,补子初创明朝,盛行于整个清朝。它的盛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统治者的提倡密不行分,这是一种政治需求。

  2从补子图案来看,装饰繁缛,对XX祥纹样的表现到达了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图必有意,意必XX祥〞。表达了补子除了政治上的功能外,也融入了ZG几千年的世俗观念。

  3补子的出现,使清朝官服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图案的不同使文武官员等级区分更为明确,大小尊卑一目了然。这是一种便捷而有用的服饰装饰,但这样的装饰已不是纯粹的装饰,而带上了更多的政治色彩,表达了“明XX贱,辩尊卑〞的政治功能,是封建社会统治GJ的工具。

篇八: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学报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2008年第13卷第4期2008Vol.13No.4浅析明代官服“补子”的文化意蕴王银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江阴214433)[摘要]补子作为明代区别官阶秩序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分析明代官服“补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一步阐述了“补子”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对清代官服的影响。[关键词]官服;补子;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TS9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08)04-0020-03ABriefTalk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BuzionOfficialRobesintheMingDynastyWANGYin-ming(DepartmentofArts&Design,JingyinPolytechnicCollege,Jiangyin214433,Jiangsu,China)[Abstract]Buzi,asquarepatternsewedrespectivelyonthefrontandbackoftheoffi-cialrobes,knownasaveryimportantsymbolfordistinguishingofficialranksintheMingDynasty,representsitsown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times.InlightofanalysesonthebackgroundandtheculturalfeaturesofBuziontheofficialrobes,thearticleexpoundsBuzi’sculturalsignificanceanditsinfluenceontheofficialrobesintheMingDynasty.[Keywords]governmentofficialrobes;Buzi;culturalfeature文武官服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点的服饰,也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型,明代官装中最具有文化性的,是服装前后缝缀的补子,这几乎成为明代服装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朝廷———清王朝,改令易服后,仍保留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体———补子[1]。补子是带有明显符号意义的图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给予服装特殊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一、明代官服“补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蒙古族政权,建立了汉民族统治的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立明帝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以巩固其统治地位,首先下诏书禁穿胡服、姓胡姓、讲胡语,对蒙古族生活习俗加以否定[2]。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整顿和恢复礼仪,废除了元朝少数民族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风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尤其是对于符合集[收稿日期]2008-03-20[作者简介]王银明(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05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20

  王银明浅析明代官服“补子”的文化意蕴权统治的服饰的阶级性、秩序性的规定尤为突出,这使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在服饰上的表现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皇子、文武官员,逐渐完善,也不断修明代的官服制度的制定前后花了约30年,从皇帝冠服到皇后、定。其中,文武官服最具特色,分为朝服、公服和常服三类,补子则出现在常服之中。常服是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初时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了新的服这次修订的最大创新就饰标准。之后继续修定,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制后基本稳定。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从色彩和纹样来看,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玄色(黑色),上用金线绣成各种规定的图案。五彩绣补较为少见。补子四周一般不用饰边,文官四品至八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为多见。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载:“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常服由各级官员按自身品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而不同于唐宋由中央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的穿用,高品官可穿下品服,而下不得僭上。文官能遵此制服戴,武官却常下越上,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而低品常服少有人穿[3]。文武官常服中补子图案使用如表1所示。表1明代“补子”图案表二、明代官服“补子”的历史文化意义明代官服中补子的出现,一直影响到清代官服,其形式和纹样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一)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唐武则天时,为赏赐文武大臣,特绣制绣袍,袍上绣以禽兽和文字。《唐会要》卷三十二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四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意思是勉励都督刺史从政时要光明正大,行使政令时要公正无偏,工作中要做到清廉、谨慎、忠诚、勤敏,对本职要有荣誉感,不断进取并且亲自参人。这是以明确的文字对委以重任的官员提出明确要求的最早服装表现形式。文字绣于袍服背上,回文排列,表明了皇帝对臣僚们①一种鸟,形状与雉相似。雄的头上有金色的冠毛,颈橙黄色,背暗绿色,杂有紫色,尾巴很长,雌的羽毛暗褐色。多饲养供玩赏。银雉”、“白雉”。雄鸟体长1.1~头上的长冠以及下体全部呈蓝黑色而有光泽。上体和两翼呈白色,并布满整齐的V字形黑纹。尾②亦称“1.4米。长,中央尾羽纯白。头的裸出部分和足均为红色。雌鸟上体,两翼和尾的表面呈橄榄棕色。枕冠近黑色。下体灰褐带灰白色斑纹。常栖高山竹林间。紫鸳鸯”。古书上指像鸳鸯的一种水鸟。③因此鸟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故亦作“④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⑤熊罴是一种猛兽。⑥小老虎。21

  学报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2008年第13卷第4期2008Vol.13No.4的希望和要求,装饰意义还不明显。其后三五年间,又以绣袍赐官,在铭文基础上增加了图案。“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绣袍以赐文武官三品以上,其袍文仍各有训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鹘,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饰以对鹘,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其辞曰:‘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翊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4]《唐会要》卷三十二)文字内容仍寄托了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图案则标识着服者的身份,这忠勇’。”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这样明确传达任职要求的文字不再出现于服装上了,而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鸂鶒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意。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使明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对人类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二)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补子出现之前的官服上绣有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报废。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加上明代并不统一补子的具体图案,只对图案内容作出要求,各级官员可自行制作,这样更提高了官服的工效,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见方的丝织物,可以在织机上成批地织成绣底,再由人工加以绣制,从生产方式来看,也颇为先进。所以至清代,官服也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方式,使其发扬光大。(三)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民间衣料上的吉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用动物、禽鸟、植物、器皿来象征某种祝福和祈愿的心理和服装表达方式,影响到官服的设计,直接形成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官服的结合。吉祥图案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出现,用于玉雕和青铜器物之上,春秋战国的铜镜、秦汉瓦当与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画、隋唐碑刻石雕、宋代陶瓷织锦都多有出现,至元代吉祥图案广泛流行,除建筑、车舆和日用器物之上出现外,在服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成熟,形成很多搭配模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其符号功能较为系统,因此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都赋有了相对吉祥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式,融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5]为“一品当朝”。明代补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其喜庆之情与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与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不谋而合,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参考文献】[1][2][3][4][5]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邢宇新.趣谈明清时期的官服“补子”[J].北京纺织.2002(3).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叶立诚.中西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罗杰文][责任校对:何红梅]22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浅析 内涵 文化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