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6篇)

时间:2023-07-05 17:55:59 阅读:

内容摘要: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篇一: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篇二: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浅谈黄庭坚草书(2)浅谈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体现在他对草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草书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座草书巅峰。宋代之后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对草书的贡献同时也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之中。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他的诗歌,如著名的江西诗派。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相比,他不及苏、米对后世的影响广泛、深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书法史上有一个学习黄庭坚的草书群体。黄庭坚的草书,影响从他之后的南宋直至今天。

  参考文献:

  [1]水赉佑.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1.[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屠友祥.山谷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4]楚默.黄庭坚艺术论[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5]黄君.山谷书法钩沉录[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6]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7]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8]张传旭.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9]孙稼阜.从临摹到创作-黄庭坚[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0]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1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马宗霍.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3]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5]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傅申.海外书迹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17]李光德.东亚书法史纲要[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8]卫俊秀.卫俊秀学术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卫俊秀.卫俊秀学术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96.[20]屠友祥.山谷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195.[21]桂第子.清前期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2-85.

篇三: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浅谈孙过庭《书谱》的草书艺术

  浅谈孙过庭《书谱》的草书艺术

  摘要:王羲之书法对唐代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楷、行书上,也体现在草书上,孙过庭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书谱》则是他流传至今书史双壁的杰作。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从容的锋利感和破碎感。这种锋利感和破碎感既不同于贺知章《孝经》那种尖锐笔锋在激烈跳荡中的不安,也不类于杨维桢侧笔的粗放,以及张瑞图偏锋的尖锐,中锋用笔和点画珠圆玉润是其最大的特点。《书谱》点画狼籍,信手涂抹的背后是精心构画,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顺舒卷,下笔率意直抒,在断续连贯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充满生命意蕴的律动。孙过庭对线条的这种不经意间却精密无懈的驾驭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是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楷书的成熟和草书的发展这两方面。富有理性色彩、法度严谨、森严的楷法与富有浪漫色彩、奔轶放逸、纵横飞动的草书成为唐代书法中的两股主流,它上承魏晋六朝之遗迹,下启宋元明清之书风,其间书家辈出,名手如林,孙过庭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书断》)1,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2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孙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

  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谓其“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3”,因此他的官位不象“唐六家”4那样显赫,只做到了“率府参军录事”之职,由于怀才不遇,他便把自己的才智寄托于翰墨之中,数十年中“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终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成为一代名家。

  孙过庭善真、行、草诸体,但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草书。据张怀瓘《书断》谓:“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5”初唐时崇尚王羲之的风气无不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孙过庭不但是一个躬身实践的书家,又是一个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所撰写的《书谱》(见图一)为墨迹本,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尤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

  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6”;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7”(《书史》)。

  唐代因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故对“二王”书风无不顶礼膜拜,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在唐代的书法家中能够继承王羲之的,虞世南是出类拔萃者之一。然虞世南更多的是继承了王羲之的蕴藉风神,孙过庭则在形体上胜于虞世南,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因此清代大收藏家孙承泽认为孙过庭有“唐第一妙腕”之美誉!近代也曾认为,得王羲之形神者无外乎孙过庭的《书谱》和贺知章的《孝经》,此又当别论。孙过庭对于“二王”书法,在《书谱》中始终存在一个观点就是“扬羲抑献”,他认为“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传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逾面墙8”。然而,唐代虽然以楷书风行其世,也曾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唐代也是历史上最推崇王羲之书风的时代,以一手“形神兼备”的纯正王羲之书风的孙过庭却没有得到应该的认可和影响,这是否有政治、地位或者其他的关系呢?还是因为没有个性面目所致?

  孙过庭《书谱》不独是一篇文笔华丽,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而且是一篇草法兼备,书写优美的不朽名作。他在理论上的见解是在切身体味中总结出来的,此体草书开始时写的很严谨(例图一),愈写愈纵任优游(例图二),于圆熟中深藏轨法,于使转中点画狼籍,达到了心手交融的神会境界,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甘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如王澍《竹云题跋》所云:“隋唐以降,惟永师(智永)《千文》,孙虔礼《书谱》,为得草书之正,虽变化不及右军,而格律严谨,无鼓努惊奔之态。9”此卷比较适宜初学草书入门之用。一般说,初学草书,当取今草之规矩者,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之时,笔势自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学草书先写智永《千字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然,然后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10”这是学草书的一般规律,若起步时,便欲讲性情,图痛快,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笔墨技巧,纵有笔资,恐难将书者的意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下面我们将孙过庭的草书特点和艺术见解做一简扼的分析。

  一、于使转中见点画

  《书谱》十分精辟地分析了草书的特点,孙过庭认为作草之法,当以使转为主。《书谱》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意思就是说,楷书以点画为形质,虽笔断而意连,起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但亦要于点画中见流动;草书以使转为形质,虽笔意相连属,其盘纡于实,为有形之使转,但亦贵于使转中见点画,所以他赞扬了张芝的草书和锺繇真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11”这是草书的最基本的笔法。这种笔法在《书谱充》中得到了分的体现,它大量的运用了抑扬顿挫的笔法,笔笔既合的浑,又脱的开,字与字之间,亦不连绵缠绕,但通篇血脉流注,一气呵成(例图三)。过庭在书写时,还巧妙的运用了节笔的方法,即在转折时,突然将锋提起过渡。笔笔断而后起,这样便增强了使转中的点画感(例图四),刘熙载《书概》中赞其书曰:“其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婀娜愈刚健。(例图五)12”正是指的这种笔法。

  二、于圆熟中见情性

  孙过庭认为写草书贵于圆熟,他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翰逸神飞(例图六)13。”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初学之际不但要“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还要“心通楷则”,若“忘怀楷则”,势必导致“习草将迷”,这种功夫来源于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临摹功夫。据《宣和书谱》谓孙过庭:“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14”,孙过庭写此卷草书时,写的十分圆熟流畅,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赞曰:“《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15”正由于他的笔法体势已达到十分圆熟的境界,所以通篇气势流畅,毫无凝滞之态。

  三、于自然中见格调

  孙过庭十分崇尚草书艺术的自然美,“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是他在《书谱》中主要的艺术观点。他观察到自然界中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颓峰、崩云、蝉翼、泉注、日月、星宿等一切现象,运用形象思维,使草书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实际上是草书艺术中的一个很高的境界。点画的形质,字形的姿态,行气的流畅,章法的错落,笔意的流露,一切都贵于从规律中获得创作的自由,于理法中求得个性的解放,这也是一种不假造作,不事雕饰的第二自然的境界(例图八)。孙过庭《书谱》既无狂怪之习,又无弩张之态,天机流宕,妙合自然,体现出作者的很高的造诣和格调,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赞其书曰:“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苑合,此有唐第一妙腕。16”虽然,在总体风格上孙过庭仍未能跳出右军藩篱,但亦能自出机抒,自成面目,另外此卷在构字上,亦能兼章草之法,犹存汉魏遗风,且用墨清润,兼得右军衣钵,是一见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由上三个特点可知孙过庭在草书上的非凡造诣,《书谱》一卷对

  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传宋高宗获此卷后,爱不释手,并盛赞此卷:“匪特文词华美,且章法兼备17”,《书谱》一文亦广为流传,一再被后人辑录、考证、诠注、引用,历代评论家对此卷虽有微词,认为此卷因重复字太多,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嫌,但亦只是美壁之微瑕,无足以伤其大雅。

篇四: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浅谈草书的发展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了解书法艺术,那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至少是不全面的。书法艺术中的草书,是最具民族性的,也是最具浪漫性的,她裹着浓重的神秘色彩,站在了书法艺术的顶峰,是一门难学、难悟的艺术。

  草书这一书体,名目繁多,有篆草、隶草、藁草、散草、游丝草、一笔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等。但归纳起来,无非章草、今草(即小草)和狂草(即大草)三大类。草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2世纪初,东汉许慎撰编的《说文解字》的序里就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而行书要在东汉末始出现,楷书则要比行书略晚一些。许多人认为草书在诸书体中最为简略,据此就把草书看成是楷、行书的简化,是在楷、行书后产生的,这大概是根据今草写法的一种联想和臆断。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先有草书,再有行书、楷书。

  中国的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化,相传上古黄帝时代“结绳记事,契木为文”,近年发现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上的符号有二三十种,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文字。而字迹确凿,可以辨认的最早文字,则是甲骨文。经考证,这是殷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和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时期的占}文辞,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之后还有将文字铸或刻在金属钟鼎上的铭文,称为钟鼎文或金文;刻在鼓形石上的称石鼓文,这些都是文字的祖先。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拥有了从未有过的广袤版图,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接着就推行了一系列严厉苛刻的政治措施,以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政权。为此,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凭借胜利者强大的军事实力,由学识渊博的丞相李斯负责文字改革,以秦文字为主,将当时通行的大篆和六国异文加以整理,使其统一为秦篆(小篆)。统一后的文字结体大大地简化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文字改革,于文字的发展

  和书法艺术的繁荣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秦篆一个字一构成,以中心为界,左右对称,由缓和的弧形线条所组成,这种书体严整、平衡、峻厉、婉通,示人以皇帝钦定的威严,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气概,结体上虽已简化,但对政务和人际交流日益繁忙的秦朝而言,其实用性仍感欠缺。文字的最大功能是应用,人们没有时间和耐心为写一个字描画许许多多的弧线,更不用说写成一篇文章。秦始皇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无法强制人们永远接受实用性不足的文字,所以,小篆被宠用的时间极为短促。从历史因素看,秦朝战争频繁,全国又刚刚统一,公务十分繁忙,小篆繁复的结体仍然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速度,所以,改革小篆的事在秦始皇后期就已在民间悄悄进行。这时刻,草书尚未诞生,对称的结构和缓和的弧形线条无法产生以流畅、圃转、动荡为特征的草法,书体还在发展和变化,在孕育草书的母体——隶书还未产生之前,还得耐心等待。

  隶书是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了进一步的简化,最为关键的是把劂转线条改成方折,彻底摆脱象形而跨入了线条化的领域,大大方便了书写。秦王朝存在仅十六年,从篆到隶这一变化,时间短促而发展极快。隶书的产生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到了汉朝,隶书已从民间流行而终于被上层社会所全盘接受,并受到帝王和知识官僚阶层的重视,所以汉朝隶书最为繁荣和发达。汉隶犹似母体,由此而草、行、楷诸体脱胎而出,而汉朝又是草书发祥的朝代,由隶书的快写、简化,即成“章草”。东汉张芝将章草加大笔势的连绵,使上下牵连,初创今草。汉朝奠定了草书艺术的发展基础,奏出了嘹亮雄壮的前奏曲,一部草书艺术的辉煌而华丽的乐章即将响彻云霄。

  草书之所以能从隶书中产生,是由于汉隶在结体上产生了俯仰、向背之势,参差、偏侧之态,点画上有骏发的波尾,字的动荡感的产生打破了篆书的规整和刻板。在汉朝四百多年间,隶书风格日趋多变,有的点画刚健、瘦劲宽绰,有的从容俊逸、结体雅致,有的方劲沉着、笔力雄厚,有的神韵超迈、秀润典雅,使隶书千姿万态,绚丽斑斓,体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艺术性。结字和用笔的动势就是草书最

  佳的催生剂,因此,章草就从隶书中产生了。至于一些画符文字、装饰文字、游戏文字,虽也有动势和草创的意味,但在书法史的长河中未能独立成章,也就不能算作一种“体”的产生。

  东汉张芝相传最善写章草,他又将章草的字独立演变成略有连绵的令草,故令草乃由章草发展而来。今草至晋王羲之、王献之已经完全成熟,王氏父子的草书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草书大家无不取法于“二王”,但“草圣”的桂冠仍无可争议地戴在张芝头上,因为张芝是今草的“开山祖”。

  隋朝王国仅短短的三十年,但就书法而论,能内承北朝质朴之气,外收南朝绮丽之风,出现了熔南北于一炉的大好趋势,对唐代书法高峰的出现,起着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隋僧智永创作了《真草千字文》,成为历代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学习草书者往往从此帖入门,因为此帖用笔精能,结体宽舒,气韵生动,以法入情,字字独立,容易辨认。据传当时智永曾写此《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江东诸寺,作为小沙弥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写得应规入矩,流传至今,其意义甚大。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书法艺术亦似火树银花,璀璨夺目,既能守法谨严,亦能开拓创新,时代造就了张旭、怀素、孙过庭等技艺卓绝的草书名家。其中张旭亦被冠以“草圣”的头衔,乃是因其创出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趣的狂草,时人将之与李白诗白诗歌、裴旻(mín)舞剑并称“三绝”。张旭草书能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描绘了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开创出狂草书派,较“二王”那种超脱人世,悠然自闲,洗练内蕴的草法迥然不同。张旭草书的狂放和浪漫使人震惊,尊为“草圣”亦是当之无愧。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之得。孰能止于善耶?”正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草书最强调个人感情和意念的发挥。人之感情瞬息万变,难以名状,尤难在借助点画作即兴的发挥。所以草书艺术发展到唐朝达到了又一顶峰,当然,在这顶峰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怀素,他的“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

  旋进退,莫不中节”(米芾语)的草书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所书“自叙帖》笔意纵横,恣肆狂放,诡形异状,新奇迭出,是狂草书的典范之作。张旭、怀素的狂草体,作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它灵妙奇变,意象万端,代表着书法艺术的最高层次;最能表达情趣,但最难学,结体最简化而用笔变化最复杂;在所有的书体中行笔速度要求最快,而点画最不能疏忽,所以历来被书法家视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代表着自己书艺的最高水平。这也许就是草书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断断续续地被继承,但出类拔萃的名家不多的原因。孙过庭是唐朝极有影响的草书名家、书法理论家。他写了一篇理论名著《书谱》,是古代书法理论之巨构,是中国中古时期书法美学、艺术哲学的高峰。不仅如此,他以草书自书的《书谱》,其草书刚断峻拔,气势直逼羲、献,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可谓书、文并茂,双绝合璧。后世也常将《书谱》作草书的入门范本,成为书法艺术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草书艺术经历了唐朝的辉煌而后人宋,有黄庭坚、米芾、赵佶等高手为之继,然已乏晋唐之盛。宋代书家欲矫唐代法度太重、过于严谨的风尚,另辟了力求放纵、追慕意趣的新路。草书脱出唐人之规矩,转入恣肆,自出机杼。其中米芾以“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为自己的准绳,力学“二王”,不越雷池一步,既自我作古也作茧自缚,终未能有新面目。所书草书缺乏“发疯动气”的浪漫主义色彩,成绩并不像他的行书那么突出。聪明如米芾也不能在艺术成就上超越自己的认识,这是一条客观的规律。而黄庭坚能以篆书用笔入草,写出葛藤缭绕、纵横奇崛的创新之作,所书《诸上座帖》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逸俊秀,于张旭、怀素一派中别创新格,甚是可贵。皇帝书家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上才华横溢,自创“瘦金体”为亘古未有,别树一帜,以“瘦金体”法所作草书,则轻灵秀逸、劲挺犀利、筋摇骨转,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其《大草千字文》用笔纵横驰骋,纵而不乱,高贵雅致,赏心悦目,成就非同一般。元朝近一百年间,以“二妙”赵孟烦、鲜于枢为代表。赵氏秉承“二王”正统,用笔精纯流美、圆润含蓄,所书草书气象舒徐、雍容华贵,具古典之美。实际上,在当时书坛上,鲜于枢的草书艺术要胜过赵孟頫。鲜于枢博

  学负才气,性格豪放,常喜于酒酣之际落笔作草。行笔流走如飞,线条劲挺、气格刚健,既能奇态横生,又能有笔势飞动之美,平中出奇,意态自成,具有阳刚之气,使人久看不厌,愈看愈妙。赵孟頫曾说:“尝与伯机(鲜于枢)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一片赞美之词。他们二人草书摒弃宋代而直接晋唐,从更高层次汲取艺术养料,以古为新,获得极大成功,可惜鲜于枢天不假年,仅活了四十六岁,艺术上未能达到顶峰。

  明朝二百余年的书风基本上是受帖学左右的,故行草简牍之美,几乎超越唐宋。草书趋于开拓奔放,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书家能各展才能,态势各异。宋克将从晋唐以来少有人问津的章草发掘出来,加以阐扬,使章草艺术能重放光芒,所书章草劲挺畅达,有独立不羁的新貌,几可入汉人之室。邢侗精研“二王”章法,志在革新。祝枝山草书天真烂漫,时出怪招,让人难以捉摸。徐渭用笔挥洒,神奇莫测。傅山喜作长幅大草,笔势萦绕,一泻千里。张瑞图用笔奇拗,见折不见转,以横取势,法与势都为之一变,雄强有奇气,别开生面。董其昌多才多艺,能今草。狂草并举,熟而不俗,典雅华丽,将草书写出书卷气,与众不同。黄道周草法奇异美妙,深得“二王”精髓。倪元璐灵秀神妙,新理异态。王觉斯功力深厚,奔放恣肆,欹删而不失法度,气势旺盛,慑人心魄,无愧大家。草书艺术发展到明朝由于各书家的奋力拼搏,有传统,有创新,热热闹闹,色彩缤纷,又具兴旺之势。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书风,二百余年间一变再变,几经波澜,场面极为壮观。清初沿明朝故习,专崇帖字。康熙喜董,乾隆尊赵。嘉庆、道光之后,碑学兴起,欧体盛行,唐碑崛起,由帖转碑,书家在寻找新的学书途径。而咸丰、同治之际,临摹北碑之风大兴。更值得一提的是,自秦汉以来一向不甚景气的篆隶二体,至清则成绩斐然,其水平之高,名家之多,能超越晋唐直接秦汉,最为可观,对于草书,似乎未曾顾及,难有可述。朱耷、黄慎、蒲华、沈曾植等各有入法处。而近代于右任则是一位竭力提倡草书,并编写出《标准草书》的草书

  家,他致力于草书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利于推广、应用。然而草书毕竟是一门极为专门的技艺,看似简单,实很复杂,对文字、书法、文化等没有一定水平,是很难学得上手的。“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典雅的、高层次的艺术的欣赏与研究的群体较狭小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总之,草书并非是单纯的一种字体,它是人的精神之曲折变化的历史见证,是人的精神内核的喷发,体现的是书法的浪漫主义,它是最具民族性又最具世界性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篇五: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2015一O1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艺术鉴赏 气势开张,妙趣横生 浅说黄庭坚草书艺术 梁淑萍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黄庭坚楷、行、草书兼擅,草书成就极高,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是继唐张旭、怀素之后的一位草书大家,他 推动了狂草书的发展。黄庭坚的草书创作突破了前人规范,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文章从其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来阐述 了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特点。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黄庭坚草书的价值。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3-0027—01

  书法发展到宋代,经过了唐和五代的逐步变革,书法艺术由 短悬殊,变化多端,形成强烈的对比。他延伸笔画的线条,来抒情 “法”向“意”过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为了突破唐人“尚法”

  达意,长线条俊利爽朗,一波多折,气势开张,折笔圆转,与其他 遗风,宋人极力追求一种新的审美理想来扩充书法的艺术内涵,用笔屈曲盘绕,其草书作品通篇飞舞飘扬,视觉极富有冲击力。

  发挥书法的抒情功能,让其与新的审美追求相适应的艺术技巧。

  他曾自谓:“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 草书的发展由唐代的“颠张醉素”到宋代东坡、山谷这里,经历了 笔。”他在这样的情境中深有感悟,黄庭坚在师法古人的同时还 一个高峰期。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在其重意书风的旗帜 注意师法自然。“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 下,黄庭坚也高举大旗,“尚意”书风风靡宋代书坛。黄庭坚对中 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他用高执笔的运腕方法,灵活多 国书法史的贡献主要在草书上,他在书艺上主张“入古出新”,由 变,奇逸洒脱。

  .

  五代入唐上溯魏晋风神。黄庭坚的草书作品宽博大气,字形中宫 (二)结体侧险取势,左低右高,险奇高古,以势取胜 紧缩,结构向四周扩张,笔法上增加提按顿挫,线条沉着刚健,字 他说:“凡书要拙多于巧”、“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 体在端正开张的基础上,随意欹侧纵横,形成他气势开张、个性 正,最忌用笔装饰。”每个字各部分相乖或相应的呼应配合,字体 鲜明的草书艺术风格。本文仅对其草书艺术风格进行论述,来审 显得风神潇洒、聚散分明、别有韵致。山谷书法的结构,开张奇 视其草书的艺术价值。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思想,同 肆,一反常态,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动荡感。或右斜左正,或 时更是一种变法创新的典范。

  左斜右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字的上下两部分,也有这样 一、黄庭坚习草的过程 的变化。扭曲盘结,体势由左下向右上伸展,营造出一番超凡的 黄庭坚草书艺术形成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是宋代尚意 险峻姿态。

  书风的典型代表。

  (三)章法上,他习惯于紧密连贯的行气,不同字形之间点画 (一)早期 的穿插避让,错落有致,充分利用空白来打破字形的界限,突出 十七岁至三十六岁。黄庭坚曾自述学习草书的经历说:“予 整体感,弥补了由于某种笔画的过度伸展而造成的笔势中断 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 气韵超逸高古,灵动多姿,对行距空间的重视,丰富的视觉 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 变化,是黄山谷最突出的草书风格特点。“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 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十七岁师从周越开始学书,二十 拙,要须韵胜耳。”黄山谷将行距加宽,然后再通过字形的多种变 年未能悟得古人用笔之奥妙,俗气不脱。

  化对这一空间进行分割,除了字形的大小、长扁、聚散、欹正等传 (二)中期 统技巧外,还将整行字向左右偏斜或将某些字的重心偏离中轴 三十七岁至四十九岁。他说“余中年来稍悟作草。”体会到 线,从而使空间布白避免了单调松散。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学久乃当知之。”在他四十七岁时,才感 三、结语 到“三十年作草,今日乃似造妙入微。”元佑三年,他在书《锤离跋 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中尤为突出,创新意趣鲜明,用笔娴 尾》中云:“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 熟遒劲,奇崛纵姿,气机畅达。黄庭坚不仅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 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

  风格的书法,而且对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山谷论 (三)晚期 书的用笔观点对后世书法学习影响深远,提高了人们对尚意书 五十岁至六十一岁。到戎州之后,对张旭、怀素的草书有了 风的认识,在当时颇受推崇,至今学习黄山谷的书法家非常多,独特的领悟,黄庭坚草书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过着窘 明代文徵明,清代李瑞清等的学习山谷体,影响深远。

  困潦倒的生活,以书法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自称“年衰病侵,百事不进,唯觉书学倍增胜。”

  参考文献:

  二、黄庭坚草书的风格 【1]黄庭坚.山谷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一)在笔法上以中锋为主,以篆、隶入草 【2]k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山谷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 1979 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草书线条丰富凝重,笔画长 [3]徐利明.黄庭坚书论[M1.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27 

篇六: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草书创作的艺术鉴赏

  第1篇:草书创作的艺术鉴赏

  大家知道,*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的文化国粹之一,俯仰历史,从人类的早期岩画和结绳造字书画同源,从商周*骨文、金文大篆、秦小篆、汉隶、行草、楷书等等,从中华民族的四次崛起周、秦、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汉字书法无不体现着人类高级智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面对这些熠熠生辉的汉字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即使现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也顺遂时流已经走入了“守常知变,返本开新”的文化高地。伴随着国家强盛,社会发展,科技提速,文明进步,信息多元聚集,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发展不仅要重视民族文化本体,重视全面继承传统经典,而且在时代内蕴、精神气质、文化思想等方面更多熔铸了当代文化观念,同时并汲取了许多外来有益元素信息,再度解构,宏观比照,微观分析,既要重视作品内容有更加关注作品形式和综合材料研究探索,尤其在与社会工业化和科学现代化以及其他载体媒介相互结合实验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从大的格局来看,一方面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主流继续递进,另一方面一些以新古典主义为旗帜的流行书风也在继承传统经典中扬弃、融合、审视、重组、借鉴、前行。这些文化问题和书法现象就促使我们对当下正确认识书法、欣赏书法、学习书法提出了新的命题。

  第一个问题:

  未完,继续阅读>第2篇: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四年级作文

  西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种推陈致新的艺术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识精华,锐意创新的历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在历代书法大家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渐形成

  的一门艺术形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近代文学大师李可染

  未完,继续阅读>第3篇:小鸟的艺术创想的作文

  小鸟要参加比美大会,她不知怎样才能把自己打扮得与众不同,小鸟的艺术创想作文。小鸟一边飞,一边冥思苦想。

  突然,她看见路边有一棵美丽的小树,小鸟向小树打了招呼,并把自己的烦恼对小树讲了。小树想了想说:“也许我身上的树叶能帮助你。”小鸟高兴极了,“对呀,我可以用树叶做一件美丽的衣服!”可她又担心地问:“如果我摘掉你身上的叶子,你会不会疼啊?”小树微笑着说:“不会!摘掉叶子过不了几天就会再长出来,放心吧。”

  于是,小鸟就从小树身上摘了几片树叶,用*笔在树叶上涂了颜*,再把它们粘在自己的身上,做成了一件美丽的蝴蝶衫。小树看着漂亮的小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小鸟穿着用树叶做成的蝴蝶衫参加比美大会,获得了大奖

  未完,继续阅读>第4篇:我创造的艺术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艺术,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和艺术不可分开。艺术,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然而我所创造的艺术,就是那我认为完美的艺术品——手工飞机。

  上个月前,我到新华书店里去买了一本手工飞机制作书,依照上面的指示,我准备好了两瓶胶水、一把剪*,以及各种制作需要的材料。

  以前,妈妈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最好。”这句话让我有了把手公飞机完成的信心。

  各种工具都有自己的“工作”:笔哥哥把飞机的轮廓绘出来;剪*大伯把他们分解成飞机的各个部位;胶水奶奶则是把分解后的零件组合起来,变成“连体婴儿”。当然,他们的“工作”也少不了手的帮助。

  制作时我几次想放弃制作,可想到妈妈说的那句话,我都坚持了下来。

  经过我和工具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做出了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飞机模型。

  嘿嘿,到底有哪些飞机呢?告诉你们,我做了直升机、轰炸机、双翼机……数不胜数。

  我把它们挂在了天花板上的钩子上,就像真的飞机一样。瞧,直升机绿*的外表衬托着它小小的机型;看,轰炸机的*筒让它更加威风凛凛;再摆弄一下海陆空三栖机,下方的螺旋桨使它的身躯更加挺拔。

  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就像有人驾驶一样,在风中飘动着…

  未完,继续阅读>第5篇:读书的艺术作文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

  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

  未完,继续阅读>第6篇: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设计

  诗歌意象鉴赏是一门艺术?你get到了吗?下面就有小编来讲解一下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

  未完,继续阅读>第7篇:浅谈语文教育的艺术鉴赏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知识,部分是技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它是一个玲琅满目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魅力,老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诗歌到戏剧,从散文到小说,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1诗歌的审美欣赏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朝诗歌极盛期,从宋元时的演变到近代诗歌的复兴,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在诗歌的析解方面,要让学生在前人创设的浪漫意境中追求自身散发的创造*思维闪光。

  诗歌是诗人多感的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是包含诗人的感情,融合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于内容之中。如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生命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

  未完,继续阅读>第8篇:身边的艺术作文欣赏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艺术。不论是音乐、绘画、电影、文学、雕刻、戏曲,又或者是各门各类、各行各业,艺术都存在于其中。我们要善于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初步学习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而我最喜欢的是绘画。

  每当我打开美术书时,我就被那一幅幅美丽的作品给深深地学吸引住了。里面有油画、绘画、*画......广为流传。

  我拿起笔,在纸上增添了一些美丽的图案,使这张纸变得更加完美,动人。

  我对着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学着书上的样子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慢慢地学起来,我照着书的样子,先画一个圆,再画一个圆,一个接着一个,虽然还有缺陷,可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画地更加完美。

  绘画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不再寂寞,我喜欢绘画!"艺术"这个词呢,好像对我们身边来说没什么关系,其实,并非这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艺术的出现。

  如果你是一个用心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在你的身边处处都有着艺术,随着生活的档次变化,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些事物,比如:艺术

  如果你认真观察、仔细发现,你就会知道,身边的艺术有很多:墙上挂着的一幅画或相片、独特的一些挂钟,或是富有想象的设计,都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可是。我们却不懂得发现他们。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艺术,"艺术"并非只是那些懂得艺术的名人所拥有的,在我们的未完,继续阅读>第9篇:《陶艺创作》艺术教学设计

  一、课题:陶艺创作(一)

  二、教材:*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实验本第14册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的陶瓷艺术有所了解,对其中蕴含着

  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有所领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陶冶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及对审美修养的提高。

  五、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能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的内容。“陶艺创作”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来的一个课题。既有动脑的设计构思、创意;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教材分析: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

  六、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研究法、探究*学习

  七、技术准备: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

  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未完,继续阅读>第10篇:小学美术鉴赏原始人的创造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与西方原始艺术的多种形式。

  3、探讨原始艺术与原始人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这些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2、引导学生动手训练标志设计。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陶器1、展示图片导入教学:不使用文字的情况下,人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传递和记录信息?同学们可以分小组来讨论。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想象一些方法。

  2、教师总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声音和一些形象来传递或者记录信息。掌握规律变成美的形式后来都演变成了一些艺术形式。

  3、学生思考并回答。比如说:1、装饰饰纹。2、造型特点对生活的启示。根据代表文化解释。(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连系在现代生活的观念上所提出的一些看法)。

  的造型和功能符合我们的生活要求,那原始人会不会?(尖底瓶、白陶规)

  二、玉器(不同文化特点)与现代玉器比较展示图片(良渚文化墓地现场)。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我们分成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那原始社会有没有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原始人按照什么关系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标志?(图腾,玉琮)

  你认为*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图腾)

  未完,继续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草书的艺术发展 草书 浅谈 艺术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