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篇一: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篇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4.26全国疟疾日宣传资料
导读:
全国疟疾宣传日是提高全民疟疾防治意识,普及疟疾防治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实现辖区消除无疟疾的目标而设立的。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
一、面向所有人群的核心信息
(一)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
(二)疟疾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
(三)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
(四)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
(五)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
(六)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
二、面向医务人员的核心信息
(一)从非洲和东南亚回国的发热病人,须查疟原虫。
(二)医疗机构如无治疗疟疾药品,可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
三、面向出入境人员的核心信息
(一)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
(二)在疟疾流行区,要防止蚊虫叮咬。
(三)企业派驻非洲、东南亚等地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能
力,并储备足量疟疾治疗药物。
(四)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史。
1.什么是疟疾?
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气温热的`地方最容易的这种病。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在人体血液内所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吸血时传播,多见于夏秋季节。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4种,引起的病症表现不同。
2.疟疾的潜伏期有多长?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称潜伏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抵抗力较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也较长。
3.哪些人群易感染疟疾?
所有的人均可感染疟疾,而且可以重复感染。
到河谷地带劳作的人、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到疟疾流行地区工作的人、出入边境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疟疾有什么发病特点?
本病流行受温度、湿度、雨量以及按蚊生长繁殖情况的影响。温度高于30℃低于16℃则不利于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利于按蚊孳生。因此,北方疟疾有明显季节性,而南方常
年流行。
5.疟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病早期常有如:乏力、倦怠、打哈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
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如畏寒、高热、大汗淋漓等,隔2或3日发作一次,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抽搐等,如治疗不及时,可致人死亡。
6.怀疑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赶快找医生,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经过抗疟药物等综合治疗,一般均可痊愈。
7.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铲除蚊子的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法预防疟疾。
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执勤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最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8.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驱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9.进入疟疾流行区旅游或工作怎么预防疟疾?
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要做好必要的防蚊准备,包括搞好个人卫生,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觉时最好要挂蚊帐;白天外出,要
在身体裸露部分涂些避蚊油膏等,以避免蚊叮。进入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
【2016年4.26全国疟疾日宣传资料】
1.2016年4.26疟疾宣传日活动总结
2.2016全国疟疾日主题“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
3.2017全国疟疾日主题班会
4.2016年4.26疟疾日宣传主题
5.2016第9个全国疟疾宣传日活动方案
6.2016年全国疟疾日定在哪一天
7.2015全国爱耳日黑板报宣传资料内容
8.关于全国爱耳日爱护耳朵宣传资料的句子
上文是关于4.26全国疟疾日宣传资料,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篇三: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2023年世界防治疟疾日消除疟疾宣传教育主题讲稿
前言:
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WorldMalariaDay),世界疟疾日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23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展疟疾防治。当前,全国新冠肺炎防控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阶段,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
一、世界防治疟疾日由来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
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劳动力丧失;由于当时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疟疾病死率也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近几年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疟疾发病在部分地区尤上升趋势,加强疟疾防治、防止其卷土重来具重要意义。2023年5月,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雨量是否合适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繁殖关系亲密。
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暧、雨量较多,蚊虫能大量繁殖。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当进人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
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人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
所以,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患疟疾或带疟原虫的母体的血污染贻儿伤口,由母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疟疾,也可经输血传播。
04、疟疾的高发区域
蚊子喜湿喜热,因此疟疾主要分布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包括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
在我国,疟疾主要流行于云南、海南等南方省份,其他各地出现的患者主要为输入性病例。
05、疟疾的主要病症是什么?1.埋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
口腔温度超过
37.8℃〕,称埋伏期。
埋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
30天。
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埋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埋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
输血感染埋伏期7~10天。
胎传疟疾,埋伏期就更短。
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埋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顿,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那么体温就愈高,可达
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
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患者面赤、气促;
结膜充血;
皮灼热而枯燥;
脉洪而速;
尿短而色深。
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
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普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
35.5℃。
患者感觉舒适,但非常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觉悟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
此刻进入间歇期。
06、疟疾的流行特征是什么?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虽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
各型疟疾间无穿插免疫性,经反复屡次感染后,再感染时病症较轻,甚至无病症:
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较易感染,且病症较重。
07、哪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08、患疟疾后不及时进展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哪些?
轻那么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那么开展为重症疟疾引起死亡。
三、疟疾的预防
1.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发病的典型病症是发
冷、发热和出汗。
2.疟疾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
防蚊灭蚊,在蚊子活动顶峰期(黄昏后不久〕,要做好个人防护,可穿适当的衣物如长袖、长裤。
在户外暴露皮肤可涂抹驱避剂;
在室内可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睡前在卧室内喷洒灭蚊药。
制止疟疾患者献血。
3.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出国前应当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
进入国内或国外疟疾高传播地区的人员,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
疟疾流行区经常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露宿者,在传播季节也应进展预防服药。
4.派驻疟疾流行区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才能,指导团组做好疟疾防护,并及时诊治可能的疟疾患者。
5.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发
热、出汗等不适病症应及时就医,就医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佩
戴医用外科口罩。
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行史。
6.医务人员应注意输入性新冠肺炎和输入性疟疾的鉴别诊
断,对确诊的疟疾患者应按照《抗疟药使用标准》
(WS/T-485-2023)给予标准的抗疟治疗。
7.疟疾患者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
四、世界疟疾日的宣传标语
消除疟疾,消除疟疾危害,促进和谐开展
一顶蚊帐,一份关爱,远离疟疾
相关热词搜索: 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疟疾 宣传资料 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