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
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9月份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月。今年的9月前,又恰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划定了主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简要谈两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回顾百年,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就与汉族一道,积极投身于救国救亡的伟大事业中来。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是侗族,东北抗联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是满族,冀中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是回族,刘伯承与小叶丹的故事更是被写进了小学课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相互扶持、共克时艰。比如在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嗷嗷待哺,后来,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交由蒙古族的家庭抚养。三千多名汉族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演绎出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百般感慨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在
今年2月份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特意提出了“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表明了我们啃下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难得的大团结,各民族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我们
民族工作的良好传统,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未来我们必须要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二,立足当前,民族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诸多深刻复杂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要清醒研判、慎重对待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2020年6月,印度军方越过国境线,企图染指我国藏南地区,与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西段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4名官兵壮烈牺牲。今年上半年,美国的一些商业公司炮制了“新疆棉”事件,用谣言和谎言对中国进行恶意攻击,意图打压我国的纺织工业和“一带一路”规划,挑起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一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始终企图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遏制分化。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升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为党和国
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第三,展望未来,我们要矢志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清醒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做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不辜负党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要着力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多为身边的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下面,围绕本次研讨主题,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
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要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同时,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三是要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文化动力。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四是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彼此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民族工作要顺应这种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一、三点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09年8月考察内蒙古时,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
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其次,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
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
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下步打算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宓结合起来,在促讲民旌团结井建羊好家园,扫当名民旌“宇胡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
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
——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的宣传者、践行者
按照工作安排,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它体现了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望,符合各族群众的共同利益,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天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可以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
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心支持内蒙古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内蒙古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内蒙古的发展绘就了蓝图总纲,为草原儿女逐梦前行注入了强大动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他强调,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的宣传者、践行者
团结稳定是国家和人民的福,分裂动乱是国家和人民的祸。只有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才能拥有美好生活。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创造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许许多多民族团结佳话。内蒙古之所以能够率先成功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模范自治区”、并得到历届党的领导人的认可,就是因为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形成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担负起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责任。
(一)做一名坚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明确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行动,认真贯彻党的培训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做一名坚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努力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培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培训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培训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位学员的心灵深处。
(二)做一名坚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作为一名培训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紧密围绕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相关工作。
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是党的各项政策的“践行者”,要发挥带头作用,把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工作做在“平时”,要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把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学习入脑、入心,要通过深入地学习去理解和掌握各民族基础知识以及民族相关法律法规。要在点点滴滴中关心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要抓好平时,争做民族团结工作的践行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团结和关心帮助各民族的职工,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民族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亲如一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这更让我感到自己作为其中一名参与者的光荣与使命,做为一名培训教育工作者,我将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用心用情做好培训教育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一份力,献出自己的一片情。
相关热词搜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 共同体 中华民族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