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3篇)

时间:2023-07-06 19:55:03 阅读:

内容摘要:长丰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篇一:长丰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4期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许飞谢伟朱祥雨(安徽省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长丰231100)摘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的重要举措。本丈在分析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狀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安徽长丰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4-0234-02近年来,长丰县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按照品牌

  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积极调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初步探索了一

  条适合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1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现代农业以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

  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为主要特征叫近年

  来,长丰县始终坚持把特色农业规模做大,规模农业做出特

  色,特色规模农业做出品牌。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现

  代农业“310”产业振兴工程(1.33万hn?草莓产业提升、1.33万hn?薄壳山核桃产业、1.33万hn?稻虾共养产业、10个

  田园综合体),以北部水湖、罗塘、左店、义井和朱巷为核心,高标准抓好1.33万hn?草莓产业提升工程;以中部造甲、义井、杜集、杨庙、下塘等水源条件较好地区,着力打造1-33万hm2“稻虾共养”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以南部岗集、陶楼、吴山

  江淮分水岭脊背中低产田区域发展以“薄壳山核桃”为主导

  1.33万hn?经果林产业基地;在合淮路、合水路、S311沿线

  “U”形区创建10个万亩高标准农业田园综合体。在推进现代农业“310”工程实施的同时,长丰大力开展

  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县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超过

  4.7万hm2(其中草莓基地1.4万hn?、瓜菜基地2.8万hm\

  薄壳山核桃基地0.3万hn?、稻虾共养面积0.7万hm2)冲北

  部的绿色草莓产业生产基地,南部的经果林生产基地,陶

  楼、罗塘的万亩平包菜、西甜瓜生产基地,杨庙、吴山的千亩

  太空连、南冬瓜生产基地,水湖、左店的千亩萬笋、青萝卜生

  产基地等,创建农业示范园区93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示范

  区7个、省级1个,建成优质果蔬基地177个。全县基本形成

  了以特色草莓、优质瓜果、马铃薯为代表的果蔬业,以龙虾

  养殖、雪山草鸡为代表的畜牧水产业,以薄壳山核桃、瓜篓

  为代表的经果林产业,以稻虾米、富硒稻、有机米为代表的优质粮油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同时,长丰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以第八次中

  国草莓大会为契机,建成了草莓文化大道、草莓博物馆、草

  莓三新技术展示园等观光点。连续多年举办了草莓采摘节、陶楼桃花节、草莓文化节、义井葡萄节、义井樱花节、造甲龙

  虾节、杜集虾趣节、朱巷辣椒节、罗塘甜瓜节等,休闲农业经

  营主体迅速扩大。据统计,2018年长丰县从事休闲农业经营

  主体达89家,旅游接待人数319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超

  过3亿元。收稿日期2018-11-162342主要做法和经验2.1抓园区带产业,示范引领农业提质增效按照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标准,重点围绕特色果蔬、林木花卉、水产养殖、优质粮油棉等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北

  部草莓产业开发区、南部北城都市型生态园林开发区、东部

  杜集生态农业开发区和中部龙门寺现代农业开发区等现代

  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完成了杨庙马郢和十井、庄墓金桥、罗

  塘、朱巷丁氏梦圆、左店巨有农业等6个田园综合体1.2亿元

  项目建设,完成了杨庙十井、左店陆桥、北部绿色草莓等

  3个都市农业示范区3833万元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优质高

  效、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园区,助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果蔬园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2.2抓质量促增收,草莓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以创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草莓产业基地和全国农

  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契机。每年长丰县财政核拔资金

  000万元,重点支持草莓优质种苗体系和质量安全管控体

  系建设,培育发展草莓新品种,狠抓草莓生产质量安全,全

  县草莓种植面积突破1.4万hn>2,平均产值36万元/hn?、纯

  收入22.5万元/hm2,拥有草莓种植户8万多户、从业人员

  18万人、受益农民约36万人。草莓已成为长丰县农民增收

  的大产业,小草莓已成为长丰对外宣传展示的大名片。“长

  丰草莓”品牌价值达34.28亿元。2.3抓基地促调整,特色高效农业亮点纷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现代农业“310”工程和

  “一村一品”“一村一园”兴业富民工程,突出种养业特色村

  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狠抓草莓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壮大特色瓜菜产业规模。形成以吴山等乡镇为核心的0.47万hm2南(冬)瓜基地,以罗塘等乡镇为核心的0.67万hm2西甜瓜基地,以左店等乡镇为核心的666.hm2马铃薯基地;

  在陶楼陶西村、水湖小岗村、杨庙云峰村、岗集三十埠村、左

  店乡路桥村分别建立千亩平包菜、萬笋、太空莲、菱白、青萝

  卜等特色产业基地。依托伊利乳业、立华禽业、长风公司等

  国家级龙头企业,通过县级抓规模主导产业,乡镇、村抓名

  特优产业,积聚品种、技术、项目和政策,推进高效农业规模

  化发展。2.4抓政策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农业

  生产提质增效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化、组织化、设施化

  水平的主力军。长丰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

篇二:长丰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初探

  赵成;赵翰文

  【摘

  要】近十年来,安徽省长丰县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到全国百强县,2018年已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2位.本文通过对长丰县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县域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和探索一条适合县域经济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政策;建议

  【作

  者】赵成;赵翰文

  【作者单位】长丰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丰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

  文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长丰县全面落实《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合肥市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坚持“一个率先、两个进位”,紧紧抓住“双城双轴发展”战略,高技术服务业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

  一、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背景

  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业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重点推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八大领域高技术服务业;同时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技术服务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电商安徽”,到2020年建成产业体系较为完整的电子商务大省。同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合肥市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合肥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到2020年全市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二、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末,长丰县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82家。纳入统计口径的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17家,占全市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的1.8%,营业收入1.41亿元,增幅19.2%,占全市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3.5‰。2018年,全县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40.2%。从合肥市来看,长丰县纳入统计口径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在个数上虽然是五县(市)第一,但在营收总量方面依然处于后位。目前,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重点涉及以下领域。

  电子商务服务:目前,全县纳入统计口径的规上电子商务企业有3家。宝湾物流国际物流园成功获批省级物流示范园区,科创北城项目一期正在建设,京东安徽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已运营、二期正在建设中,岗集公路港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研发设计服务:全县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国家、省市级工业技术中心44家,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小微企业创

  业基地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省、市众创空间各1个。荣事达智能家居双创中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48件。2017年全年申报专利2290件,其中发明专利992件,实用新型专利1187件,外观设计专利111件。

  生物技术服务:目前有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平光制药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技术工业企业11家,企业生物技术研发能力较强。

  检验检测服务:现有长丰县顺风机动车安检有限公司、合肥水家湖机动检测有限公司和安徽华夏高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另有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县市场监管局钢结构检测中心、县农委农技推广中心3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检测机构。

  数字内容服务:全县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共完成“互联网+智慧企业”建设68户,2家企业新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认定,1家企业通过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认定,12家企业新通过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13家企业新通过“数字化车间”认定。

  信息技术服务:长丰新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艳九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农业技术综合开发、企业信息技术等提供服务,有效提升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和“长丰草莓”产品的研发竞争力。

  三、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1.优势

  一是叠加的政策优势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安徽省为试点区域之一;同年,《合肥市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2017年,合肥市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诸多叠加政策为长

  丰县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高新技术实力增强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近年来,长丰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各类研究中心等发展较快。2017年,长丰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1%,所涉及的汽车配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力电气、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优势愈加明显,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三是双城双轴发展战略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长丰县作为合肥市北向发展的门户和桥头堡、合淮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区域,双城发展,人口集聚,不仅会成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高地,也将成为承接合肥市以及中东部地区各类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2.劣势

  一是产业政策、产业导向不聚焦,规划引领作用不强。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发力迟,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还没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系统的政策扶持体系,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方向和举措需要进一步明确。二是产业平台、服务水平薄弱,积聚示范作用不强。长丰县目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项目“零星落子”不成规模,产业发展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专项服务高技术发展的招商引资、创业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协同效应。三是资源整合、产业培育乏力,龙头聚合作用不强。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普遍呈现规模偏小、结构单薄、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力差、产业总量偏小等问题,产业链条延伸有限,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四、推进长丰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完善政策,强力推进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发展。要充分认识高技术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认知新业态,有重点、分层次地科学谋划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一是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既要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又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要以规划做引领,以产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打造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远学江浙沪,近学主城区,明晰差距,找准方向,做好政策研究、产业调研、规划编制、平台建设、项目推进、统计考核等方面的系统化统筹推进工作。

  三是制定切实精准的激励政策。理清整合政策优势,激发各级优惠政策爆点,借鉴发展较快区域政策特点,加大金融、土地、人才、科技等对高技术服务业中研发中心、成果转化、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和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打造优质服务的高地、优惠政策的洼地。

  2.打造平台,科学布局,保障要素,培育特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扎实推进“三个平台”打造,营造适合高技术服务业落地生根的“乐土”。

  一是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承接平台。依托双凤开发区、双墩镇、岗集镇、下塘镇、吴山镇、水湖镇等园区、集聚区优势,结合长丰县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科技研发等相对发展较集中的产业,大力扶持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创新力强、适宜产业发展的企业集群和功能区。

  二是着力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高技术服务平台。加强高技术服务领域特别是研发设计、检测验证、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的合作和项目引进,推进特种设备检测、环保检测等逐步市场化,服务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生产型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紧密融合的产业链条。

  三是着力打造满足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各乡镇、开发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围绕金融、咨询、评估、交易、知识产权应用、信息资源和人才共

  享等方面,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需求,加快打造适合高端科技人才集聚、技术研发、生活居住等平台,全面推进人才和技术引进。

  同时,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扶持中小规模企业发展,更需要强化要素保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在盘活资源上谋点子。支持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商办写字楼、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吸纳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壮大楼宇经济、服务业集聚区规模。要在激发活力上想办法。降低高技术服务业水、电、气、热、租金等基准价格,减少企业发展压力;强化人才支撑,鼓励产学研结合,提供高技术服务业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服务;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等资金扶持力度。要在用活土地上出举措。制定高技术服务业用地价格标准,对高技术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对国内大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县内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重大高技术服务业项目,可以采取“点供”方式保障用地。

  3.深度开放,聚焦龙头,内培外引,做优产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加快产业发展方面,重在“引”,强在“培”,巧在“联”,要明确主攻方向,给予政策扶持,吸引链条产业集聚,实现优势突破。

  一是“引”字开道,开辟产业新征途。紧紧围绕高技术服务业的八大领域,聚焦与长丰县产业密合度高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依托华恒生物、平光制药、未来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宝湾物流园、京东电商产业园、荣事达双创中心等园区及研发机构,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吸引生物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集聚。重点引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外包服务、工业设

  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培”字做强,壮大产业新实力。鼓励县内企业重点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合作,实现产业链延伸;引导家电、食品、农产品等企业加快“互联网+”融合,实现营销产业链延长。积极培育一批以荣事达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企业集群,以人和空气净化产业园、省立医院北城院区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宝湾物流园、岗集公路港、京东电商园等为引领的物流电商产业集群;推进做好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智慧企业”建设、农业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

  三是“联”字出新,开创产业新天地。加快推进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与长丰县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引导县内企业加强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积极做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引进、合作,在环境检测、设备检测、危化品检测等方面逐步推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取得监测数据。通过优势互补的“大联合”实现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Z].201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Z].2015.[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Z].2015.[4]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合肥市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Z].2015.[5]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实施细则[Z].2017.[6]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Z].2018.

篇三:长丰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袁英国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09期

  摘要;;为全面推进合肥市长丰县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全县采取听取汇报、开展调查、实地察看和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了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长丰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成效;问题;建议;安徽长丰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9-0236-011;;现状

  长丰县位于江淮分水岭核心区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基本农田面积达9.73万hm2,耕地面积11.05万hm2,大部分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土质松软、耕性良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现代农业“310”产业振兴工程,先后创建农业示范园区73个,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区7个、省级1个,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121个,建立省、市、县各级农业标准化基地28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突破3.33万hm2。全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4864家,其中农业企业1100家、合作社1020家、家庭农场1244家、种养大户15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112家,从事一产种养生产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586家,流转土地3.94万hm2,流转率46.4%。从事二产农副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278家,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归上产值达160亿元以上,其中销售亿元以上企业21家,5亿元以上2家,超过10亿元以上1家。

  2;;主要成效

  2.1;;產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第三产业快速扩张,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美丽乡村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新兴业态日趋活跃;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富民产业蓬勃发展;旱作农业技术全面推广,机械化程度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加快;草莓、博壳山核桃、稻虾、瓜果蔬菜四大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成熟,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2.2;;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度融合


相关热词搜索: 长丰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长丰县 对策 现状分析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