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7篇)

时间:2023-07-07 08:15:05 阅读:

内容摘要: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篇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陶瓷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探讨

  摘要:陶瓷修复是指对破碎、破碎、缺失、剥落、脱色的陶瓷进行清洗、配对、修补、着色、上光、造旧等修复。要做好的不仅仅是这些,要修复的瓷器都需要进行研究与对它本身的故事进行研究,然后记录下来。本文将使我们更加能够了解瓷器修复的起源与瓷器修复类别。希望为陶瓷修复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陶瓷器物;修复;补全;

  1陶瓷修复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从仙人洞等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陶片以来,到殷商的原始青瓷,而后经历代的发展到唐代的“南青北白”至宋代的八大官窑、色彩纷呈的各大名窑,再到风格迥异的元明清青花各色彩瓷,中国古陶瓷作为人类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最眩目的明珠,当之无愧[1]。但是瓷器的不易保存的条件却让许多的艺术文物难以保留下来。瓷器比较容易打碎而且不耐高温的特点都是不利于保存的,因此即使瓷器是日常中使用次数较多的器种但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也是比较少的。但是因为陶瓷比较脆弱易碎特点,不管怎么小心可能还是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陶瓷可能会破碎、开裂,所以一大部分瓷器面临着被丢弃、抛弃的情况。所以人们为了保护瓷器,一直致力于对瓷器的修复和补全,以至于使许多有价值的陶瓷不会被丢弃。陶瓷器在我国虽然是数不胜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但是每一件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爱护,所以考古学家会尽力去进行瓷器文物修复。作为文物大国的我们自从文物发现开始,文物修复就与此诞生。因为要想文物得以保存完好就要依赖文物修复。文物所具备的多重价值更是使文物修复这一工作更加重要和神圣。修复不仅仅是将破碎的瓷器进行拼接,更重要的文物背后的含义,修复的也不是一种瓷器而已而是将一段故事或者一段历史给连接起来。让后人能在看到这件瓷器时能够了解瓷器背后的故事,以此体现文物的存在价值,这便也是文物修复的意义与价值。

  2陶瓷修复种类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其中最早的一项技艺,在《景德镇陶录》中就有出现修复陶瓷的方法“粘碗盏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细石灰少许,杵数百下,忽化开入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自不脱,胜于钉钳。但不可水内久浸。又凡瓷器破损,或用糯米粥和鸡子清,研极胶粘,入粉少许,再研,以粘瓷损处。”这也许是最早的关于陶瓷修复的记载了[2]。

  2.1考古修复

  考古研究修复顾名思义就算是将文物修复来为研究历史提供资料。若是瓷器的破损程度不严重便只需要将瓷器表面进行清理。考古修复是陶瓷修复三种类型中最容易的一种。拼接破碎的地方,要是缺了某一块便用石膏填补然后再进行打磨仔细修正形状便可以了,但是要注意的地方是假如瓷器因为长期风化比较严重我们在修复瓷器的时候需要注意对瓷器进行加固处理以此来延长瓷器的保留时间。

  2.2展览修复

  展览修复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展示,所以修复这种瓷器对技术的要求不太高,相比之下商业修复还更加严格一点,由于展览都不会直接接触到瓷器,所以只要修复的隔着玻璃看不出有比较大的缺陷程度就行了。有时候对于进行展览的瓷器还要故意留下一些残缺的地方。

  2.3商业修复

  商业修复自从清中期便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便有宫里太监将宫内破损的瓷

  器偷拿出宫,在外面进行修复然后再高价转卖。据历史记载那个时候用的是蛋清,虫胶,糯米汤等材料对文物进行修复,到后来慢慢的这个变成了一种职业,到解放前后材料的种类又多了一些:漆片,醇酸瓷漆,硝基瓷漆,丙希酸热固漆这些都是专门修复瓷器的材料。而上海博物馆在这两年研发的专利仿釉树脂使商品文物的修复又提升了一步,其实修复瓷器的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每个时代所选取的材料会有所区别。

  3陶瓷修复的保护与修复

  3.1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制定修复方案前应该要熟悉被修复的陶瓷。青春其所在的时代和颜色还有具体的尺寸、破损情况。要对各个方面一一拍照登记。不仅如此,在修复的过程和修复后都要清楚地记录下来,存下档案。修复方案的制定应该根据所学内容,也要根据陶瓷器物的损坏程度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和相应的修复材料,一定不能出错。若破损处没有参照和把握,应该暂时不修复。[3]3.2陶瓷的修复过程

  3.2.1清洗瓷器

  目前有三种清理瓷器的方法:第一种为手动去污,用刷子或者专门的小刀等,同时用清水去洗涤破损瓷器的泥巴或者灰尘,有油污的地方加适当的去油污材料清洗;第二种是使用机械设备,用超声波设备对瓷器清洗,合适的超声波不会伤到和破坏瓷器;第三种是是使用化学材料去除污渍,使用漂白粉或者84消毒液等化学材料,浸泡瓷器,将污渍去除,不过要注意有的瓷器不能用强酸强碱清洗,例如釉上彩,不然会失去颜色[4]。

  3.2.2拼接瓷器

  其实对于瓷器这种材料本身来说是比较坚硬耐磨,应该是使用年限较久。但是它有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摔坏。如果要进行瓷器的拼接,首先应观察瓷器的特点并按颜色或花纹将瓷器大致分为几类,再用专门的不损坏瓷器的笔做好记号,然后编号一一对应,再将其粘接起来。瓷器若是有缺口损失,应该填补,粘合,再模仿颜色与花纹将其补画完整。在对瓷器进行拼接粘贴时,粘接的材料有很高的要求,粘接凝固的时间必须合适,所以选用的材料凝固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这样才能对此瓷器的修复起到一个完美的作用。对于比较轻薄的残片一般可用502胶来粘接,对于稍大稍厚重的残片一般会用超能胶,这种胶无色透明且固化速度也比较快[5]。除此之外,修复者可以在胶中加合适的和适量的,和釉色颜色大致相同的颜料,这样可以使修复效果更完美。能否将瓷器修复得完美关键之处在于拼接瓷器,修复者要做到每一块瓷器的拼接都完美合理,不能有一块错位或接歪,不然将使瓷器无法接合严密,从而又要重新拼接,这样对瓷器的损害也比较大,也费时费力。所以拼接瓷器必须做到:拼接前先有完整而细致的方案,合理的拼接方法是从口沿处或者底部拼接。拼接过程中胶水要适量涂抹,胶水应滴在连接处中心位置,轻轻用力压紧,过一段时间再固定。

  3.2.3补配瓷器

  如果修复过程中发现有瓷器有缺损,需要对瓷器进行补配,这样才能使瓷器恢复得比较完整,考古修复时可以使用石膏这种材料对瓷器进行修补,如果是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需要用瓷粉材料和超能胶调和的树脂对瓷器补配。

  3.2.4打底作色

  打底指的是在瓷器需要补配之处上一层光釉,使瓷器变得光泽,然后再给瓷器用丙烯涂料或者油画颜料上色。这两种涂料的优点是耐老化,在瓷器表面附着

  紧,颜色也很合适。但最好的涂料是矿物颜料,因为矿物颜料的成分对陶瓷器没有损害。因为瓷器颜色种类非常多,所以需要详细地对比和调配,这样才能使陶瓷器修复后看起来完美。

  4结论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陶瓷修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陶瓷修复这项工作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细节这两字在这项工作中尤为重要,也是展示陶瓷修复师的水平的关键因素。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每个工序都不可掉以轻心。若出现一点差错则会直接影响下一步工序的操作,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修复失败。因此修复者在这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内心不能浮躁。而为了锻炼修复工作者的修复陶瓷技术的熟练度和操作能力,他们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并且能够在修复的过程中静下心来专心修复,不浮躁不能三心二意。当修复者自己独自完成全部的修复之后满足感和自豪感是会油然而生的。技术的精益求精是修复者所需要的,而对陶瓷文化的内涵也是需要修复者了解的。所以,综上所述,想要胜任陶瓷修复这一工作,修复者必须对瓷器有充分的了解,修复技术要过硬,经验要充足。

  参考文献

  [1]李华清.关于古陶瓷修复工作的几点体会[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66-67.[2]贾忱扬.基于陶瓷修复工艺的现代陶艺创作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20.[3]贾文忠.目前古陶瓷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3(00):198-199.[4]杨璐.古陶瓷复原性修复方法应用[D].山东艺术学院,2020.[5]朱冰.以陶瓷修复为例探究金缮之美[J].东方收藏,2019(20):50-51.

篇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2020年01月(下)国内刊号

  CN61-1499/C历史文博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析及运用万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乌鲁木齐630000)摘要:陶器文物结构比较脆,不宜保存。同时在长时间的地下埋藏过程中,由于各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陶器只是有轻微的裂痕和破裂,一些则碎裂问题比较严重。陶器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提升陶器文物的保护及修复质量,博物馆应当不断规范修复及保护流程,使整个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高质量完成陶器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本文简要分析了陶器文物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陶器文物的主要损害类型,探究了陶器文物修复前的具体工作,以及陶器文物的修复技术和实际运用情况。关键词:博物馆;陶器;修复技术;文物保护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是一种矿物质材料,具有比较高的硬度,缺点就是容易破碎,尤其对于地下陶器文物来说,更难完整的保存下来。我国的陶器文化历史久远,陶器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器文物的修复工作是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避免修复技术使用不当,导致陶瓷文物受到二次伤害,修复人员应当根据陶器文物的自身特征,选择合理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同时需要博物馆不断完善陶器文物的修复技术和操作流程,从而更好的挖掘陶瓷文物中的内涵及文化。一、陶器文物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陶瓷文物由于其独特的材质,会不断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加上环境中的一些杂质和氯离子会渗透到陶器结构的内部,容易导致陶瓷文物的脆性增加,提升了陶瓷文物出现破裂损坏等问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陶瓷文物的理想的保护环境需要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在17—24摄氏度之间,并且需要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等物质。因此博物馆应当控制好陶器文物区的环境质量,做好基础的通风工作,尤其对于客流量较大的时间段,应当保证博物馆内部无烟无尘,必要时可以采取用绿色植物改善空气环境的措施。这样不仅美化了博物馆的环境,更改善了陶器文物储存区和陈列区的空气环境。出土后的陶器文物对于紫外线比较“敏感”,如果紫外线过强,会导致陶器文物受到损害,因此博物馆应当在靠近门窗等部位做好防紫外线措施。2.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陶器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陶器文物具有唯一性,一些以独立个体存在,一些以一对或者一组的形式出现。陶器文物一旦被损毁,即使完成修复也会降低其文物价值,甚至会影响其历史价值,因此需要严格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在陶器文物保护过程中,如果博物馆馆藏人员责任意252识不到位,对周围的环境控制效果不好,容易导致陶器出现损毁等问题;在文物储存室内潮气过重或者存在比较多的灰尘、油污等,也会使陶器出现损坏等问题。在陶器文物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没有采用正确的修复技术或者在修复过程中没有佩戴手套等,也容易导致陶器文物出现损坏。二、陶器文物的主要损害类型分析1.破损、碎裂问题陶器文物比较脆,加上长时间在地下埋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一些非法盗墓人员可能会对陶器造成损毁;一些墓穴年代比较久远,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地质结构变动等情况,一些墓穴可能会出现坍塌等问题;在文物挖掘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有可能会出现机械性损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陶器文物出现破损、碎裂等问题。2.局部划痕或裂缝问题陶器文物长埋于地下,陶器可能由于自身问题或者周围外力的干扰,使陶器自身出现裂痕等问题。地层中的硬物等物体也可能会导致外表面出现裂痕等问题。在陶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陶器表面出现裂痕或裂缝等问题。3.表面有比较后的附着物陶器文物在土壤中可能收到地质钙化的影响,在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硬物层,这一类硬物会随着文物一同出土,容易给陶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4.可溶性盐析出陶器文物出土地土壤中可溶盐含量比较高,因此陶器文物的可溶性盐含量也可能会比较高。这一情况容易导致陶器损坏的可能性比较高,尤其地域彩色陶器来说,影响比较明显。三、陶器文物修复前的具体工作1.陶器文物的历史背景分析在进行陶器文物修复之前,需要对陶器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年代文化进行分析。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同时不同地区制造的陶器外形和材质也存在着差异。为了保证陶器文物修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当充分分析其历史背景,同时根据参照其出土信息等信息,确保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修复信息,这样能够使陶器文物修复人员更加精准的完成修复任务,将陶器文物尽可能还原出最初的样貌。2.做好修复检测工作陶器文物修复人员应当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对陶器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要能够掌握陶器文物的材质、整体结构以及烧制工艺等。对于一些彩绘陶器来说,还需要对彩绘颜料成分进行检测,这样能够让修复人员了解陶器的整体材料收稿日期:2019-12-06

篇三: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浅谈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以实验室修复圆底陶罐为例

  摘要:陶瓷类文物史研究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其进行科学地保护修复。与利于继续和发扬我国传统高超的制瓷技术。本文以实验室修复圆底陶罐为例,简述了陶瓷文物修复保护的流程、原则、方法及保存环境等。

  关键词:陶瓷修复;保护原则;修复方法

  陶瓷是我国对世界发明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在文物种具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但是,许多珍贵的陶瓷文物艺术品由于历史久远,遭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原因的损毁、破坏,无法在现本来面貌。因此,对于这些历史珍宝实施科学地保护修复十分必要。本文以实验室修复圆底陶罐为例,简要概述了陶瓷文物的科学修复保护程序。

  一、器物保存现状描述

  该陶器破碎为24块,物理破坏较为严重。24块残片均覆盖有泥土附着物,部分残片表面有裂缝,植物根茎和微生物痕迹,估计可能为陪葬品使用过。陶器底部或腹部残块有指纹状纹饰凸现,口沿有绳装纹饰,断面有砂粒,初步断定为手制夹砂陶器

  二、科学检测分析

  陶瓷文物承载有丰的科学、艺术等信息,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对其进行宏观和微观检测分析,既可以获取其制造工艺、年代、材质等信息,又可以为科学地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由于该陶器为一般文物且受实验室条件限制,故未对其作科技检测,若是珍贵陶瓷文物则必须作科技检测分析。

  三、陶瓷文物的病害分析

  陶瓷器的作为陪葬品或窖藏品埋葬在地下上千年,长时间受地下潮湿环境影响,器物表面便会附着有大量的泥土、钙质硬结物、微生物、植物根茎等病害,墓葬塌方还会造成器物的破碎、裂缝等。

  四、保护修复原则

  陶瓷器文物携带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对研究我国的制陶制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信息要着重保留。

  1、严格依照陶瓷器修复材料修复

  2、最少干预原则,对文物无影响的病害需保留

  3、可辨识性原则

  4、修复材料需安全耐久性原则,可逆原则

  5、再现文物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美感相结合的原则

  6、五、陶瓷文物修复方法

  1、建立修复档案

  详细记录器物的编号、名称、质地、时代、来源、尺寸及器物现状等信息,绘制器物病害图。对修复过程中各个阶段拍摄图片资料。包括录像资料和照片资料,也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将图片直接存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填写修复卡片,将修复所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化学试剂药品等作详细的记录。

  2、清洗

  1)

  陶器清洗:用15或10手术刀片将24块残断碎片的泥土逐一轻轻剔除,表面硬结物可用无水乙醇浸润后再用竹签或刀片剔除;可溶性盐类可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浸泡去除。对于脆弱的釉陶彩绘陶器需进行加固后再进行清洗。

  2)

  瓷器清洗:瓷器的表面的泥土附着物、灰尘、硬结物等可用竹签、手术刀等工具轻轻剔除或用清水加洗洁精去除;对硬结物可用手术刀剔除或用小型超声波清洗机去除;瓷器上的钙质物可用稀盐酸或甲酸清除;对于“冲口”和“炸底”可用棉签蘸浓硝酸饱和度80%—90%左右清洗方法;需拆洗重修的器物可加()浸入热水中,加少许碱,即可软化拆洗,釉上彩忌用强酸强碱清洗,以免脱釉。

  3、加固

  脆弱的陶瓷器物可用减压渗透法,以5%—15%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加固,若器物比较潮湿,可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或丙烯酸乳液渗透加固。彩绘陶器可用2%—3%三甲树脂丙酮溶液加固,对于物理损毁较为严重的器物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

  4、拼对

  粘接前,应先根据器物的形状,纹饰、颜色等进行试拼接编排用笔写上记号,并计划好粘接的顺序。下图为陶圆底罐的试拼接图。

  5、粘接

  在各粘接面上均匀涂刷浓度为15%左右的B72丙酮溶液作为隔离层,然后用双组分的AAA胶均匀涂刷粘接面进行粘接,胶内可加入石英粉,玻璃微珠等填料。粘接时要求严丝合缝,流出地胶迅速用丙酮擦净用胶带等固定物对器物进行固定等待胶体固化,粘接缝隙可用石膏或胶结物进行填充。

  6、补全

  有些器物粘接完成后仍有缺失,修复后可用石膏、补牙粉、瓷粉等与AAA胶调和,可加入与釉色相同的颜料对器物进行补全。此陶器粘接完成后口沿部仍有缺失,对其用石膏进行翻膜补全。

  7、打底子

  经过粘接的瓷器会留有一条条的粘接细缝,要用颜色填平,即为打底子。要选择着力强的涂料并加上适当的填充料,调制成填充补料,然后用小牛角刀一层层地涂刷上去,每涂刷一层要等其干燥后用细水磨砂纸打磨一次直到刮涂到细缝填平为止。最好用细砂纸慢器物表面有彩绘或纹饰、图案等需对其着色补全,作色时可用丙烯颜料调配出与原器物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颜色用毛笔、喷枪等涂刷、喷涂在器物上。该陶罐呈灰褐色,作色时即用丙烯颜料配制出灰褐色,然后用排笔涂刷在器物上。

  9、作旧

  陶瓷器物修复补全后呈现出与原器物补符的面貌,此时就需对其进行作旧处理,使之与原形貌浑然一体。

  10、封护

  修复完成后,可采用浓度为1.5%—2%B72丙酮溶液对器物表面进行封护处理。

  11、资料整理归档。

  器物修复完成后,将其所有资料,包括考古科学分析和修复中的文物资料、绘图、照片资料、科学分析结果和X光片等整理归档。

  12、陶瓷器物的保存环境及后续保护。

  陶瓷文物质地疏松多孔,吸水性强,容易吸收雨水或地下水从而溶入各种有害物质,因而陶器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避免潮湿环境的破坏。瓷器质地较陶器坚硬,大多来自外力的冲击破坏,因而应保存在稳定无外力作用的环境中。

  对于修复后的器物可作定期回访,以便于对器物的后续保护。

  六、结语

  我国陶瓷工艺制作水平响誉世界,科学合理地修复这些珍品不仅可以研究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

篇四: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陶质?物保护现状探讨陶质?物保护现状探讨  摘要:为了进?步提升陶质?物的保护?平,?章分析了当前国内陶质?物保护现状,总结了当前陶质?物保护?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这项?作的?向,从?为我国陶质?物的发展提供更?的帮助。  关键词:陶质?物;保护;现状  陶器是?类社会中最为古?的?项发明创造。陶器的发展与演变和?类?活?产都有着?分紧密的联系,同时陶器也是记载和传递古代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中国古代陶器是我国祖先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留下的瑰宝和重要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化遗产。陶器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见证了原始社会向?明社会发展的进程。?陶器的发展也是旧?器时期向新?器时期转变的重要分界点,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些典型陶器已经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时代?化标志。由于其内涵相对更丰富,功能也?较?泛,因此,在实际发展中有效渗透于?们物质?活和精神?活的????。其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当前考古学研究中?项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由此可见,陶质?物保护是当前博物馆事业中?分重要的环节。

  1陶质?物概况  ?类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的物品和遗迹通常被我们统称为?物。?物对历史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再?的?化资源。不同的?物也有着不同的材质形式,陶质?物便是其中的?种。不同的陶质?物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类的?产?活状况。保护好、管理好陶质?物,有助于?们认清发展实际,揭??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向,这对于今后社会发展和?化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同时,陶质?物的保护?作涉及化学、材料学、考古学等多门学科,是?项较为系统的综合性?作。从古?今,我国陶器的烧制历史已经有近万年之久。陶质?物是指?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加?的器物,主要以黏?、?岭?为原料,经过选料、淘洗、沉淀、捣揉后制胎、成型、?燥、焙烧等?艺制成的,包括素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四?类。?多陶器?物主要来源于地下或?下考古发掘,?地下?和海?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有机质杂质均可浸?到器物内部,随地下、?下温湿度的变化渗?器物内部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甚?使陶器强度降低造成破碎。另外,出?陶质?物还存在着表?酥粉、釉?蜕变、表??状脱落、磨损等病害。在我国?博事业发展中,陶质?物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其不仅在我国众多种类的?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类?明发展史上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2陶质?物保护?作中常见的问题

  2.1相关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资?缺乏  在当前我国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地?领导对于陶质?物保护重视程度不?,并且绝?多数领导都将?作中?放在经济建设上,甚?为了帮助当地经济获取更?的发展,以牺牲?物为代价。此外,陶质?物专项资?也存在不?的情况,很难保证陶质?物保护?作的稳定开展。

  2.2群众对陶质?物保护意识?缺,宣传?度不?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思维意识的影响,众多群众对于陶质?物的保护意识认识不充分。在进?陶质?物保护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群众将来路不明的陶器私?化为?有,这都是对?物法律法规认识不?的`体现。此外在?化旅游或是参观的过程中,还存在将陶质?物私?收藏、据为?有的情况,这都给陶质?物的保护?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现象的出现和保护陶质?物的宣传?度的不?有着极?的关

  系。??群众并不了解陶质?物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损坏或私?收藏、买卖陶质?物是严重的违法?为。

  2.3缺少?物保护与修复档案,没有做到系统的监测  现今国内?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建?了?物管理记录体系,但这并不?够。绝?多数?物管理记录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物各个时间段的保存状态,这样并不利于?物保护与修复?作的开展。为了系统地掌握馆藏陶质?物的现存状态,做到实时监测、合理保护、有计划的修复,应该在?物管理记录的基础上建??个陶质?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档案。这个档案应包括不同时段的监测记录、相关技术数据等。建?起陶质?物保护与修复档案体系,仅博物馆保管部门是?法做到的,还需要馆内领导的?持和其他部门的配合及帮助。这就要求各博物馆的保管?员要做好沟通、协调?作,取得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持,从?顺利建?起?物保护与修复档案体系。

  3陶质?物保护的对策  陶质?物保护?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这项?作的开展产?了?分显著的阻碍。因此,要想对陶质?物保护?作质量进?有效提升,结合笔者??多年的?作经验,建议在今后?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3.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度  针对当前我国现有的发展形势来说,政府具备较强的影响?。所以在陶质?物保护?作中,政府也应该积极发挥??的主导作?。在国家政策的?持和帮助下,能更有效地促进陶质?物保护?作的开展。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陶质?物保护法律的制定和优化,从?运?法律?段对?法破坏、倒卖、私藏陶质?物的?为进?惩罚,?对于保护陶质?物的?为也要给予适当奖励。

  3.2呼吁全民加强对陶质?物的保护,提升民众陶质?物保护意识  当前群众的陶质?物保护意识不?是对这项?作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很多?甚?认为对陶质?物进?保护仅仅是政府和?物部门的?作和责任,和??并没有什么关系。正是因为存在此种狭隘的观念,所以也对陶质?物保护造成了极?的影响。这也要求在今后的保护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有效的宣传?式,进?步对群众陶质?物保护意识进?提升,呼吁他们全?参与到陶质?物保护?作中来。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陶质?物的保护?作是?项需要全民参与的?作。这项?作的开展并不是某个?或是某个部门的职责,?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对陶质?物保护?作进?强化就更需要加强宣传?作。

  3.3?物管理部门要在?作中根据时代变化进??作调整  各?物部门和?博单位要想在今后的?作中获取更?的发展,就要在?物?作中及时认识到??的不?之处,改善?作?法,调整?作?向。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此?来,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也能将对陶质?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在对陶质?物保护?作效率进?提升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提升?作?员的素质和专业能?,确保?作?员的业务?平和责任意识的全?提升。在陶质?物保护?作中,相关?作?员应积极和其他部门进?沟通和联系,合?做好保护、修复?作。由于近年来我国彩绘陶器加固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所以在今后的陶质?物保护?作中,相关?作?员也要密切注意各种问题,及时根据情况妥善解决好?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我国对陶质?物保护的研究?作开展得并不深?,虽然有所研究,但相对?较零散。近年来我国逐渐强化了对陶质?物保护?作的关注,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陶质?物保护?作中投?的资??度也有了进?步提升。陶器是?类社会中最为古?的?项发明创造,陶器的发展与演变和?类?活与?产都有着?分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记载和传递古代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之?。通过对上?

  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这项?作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希望通过本?的研究,???作?员对这??作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献

  [1]傅亦民.关于馆藏瓷器修复保护的实践和体会——兼谈宁波博物馆越窑青瓷的修复[J].中国?物科学研究,20xx(2).

  [2]惠学军.陶瓷类?物保护与修复?作的?点思考[J].博物馆研究,20xx(4).

  [3]刘晓东.浅谈陶质?物的病害与科学保护[J].遗产与保护研究,20xx(2).

  [4]容波,周铁.陶质?物科技保护研究现状[J].?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xx(2).

  [5]徐鑫.陶质?物修复的探研及实践[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xx(2).

篇五: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引言: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制造陶器最早的国家之一,因此通过对陶器文化发展的分析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陶器制作过程由劲土或者陶土在高温下加工成形,结合色彩可以分为彩陶与素陶两种,结合陶器种类又可分为陶罐、陶鼎以及陶盆等。陶器长期埋于地下,内部与表面吸附或堆积了各种来自地下杂质,容易出现松脆或者彩绘剥落,以此开展陶器保护工作极为必要。

  一、陶器文物修复技术分析

  (一)器物研究技术

  器物研究是陶器一类文物开展修复工作之前的重要流程。技术人员通过对文物外部形态开展直观感受、了解,如对陶器尺寸、陶器重量、形态特征以及整体结构进行测绘,陶器文

  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才可以有所凭借。全面且深入地进行陶器文物了解背景信息与潜藏文化色彩,如具体文物名称、器物真实来源、制造时代背景以及文物出土信息等,只有通过精准的器物研究与分析,才可以在正式修复工作进行时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尽一切可能规避失误。启用各种必要的物理检测以及化学检测手段进行分析,借助现代化科技设备与分析仪器,可以为陶器文物的后期维护以及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修复技术种类

  周密且完善的文物修复方案是陶器修复工作的重要保障与操作指南。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要正确选用修复手段。通常而言,陶器修复手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考古修复、展览修复以及商业修复,其中考古修复技术注重维持陶器文物的本身原貌,保持陶器文物尽量处于出土状态下,避免在修复

  过程中对陶器文物原貌的改变,通常使用石膏等材料在残缺部分进行填充,为保证恢复陶器的原来面目,通常不会应用上色技术;相较于考古修复,展览修复技术的要求更高,这种技术下的文物通常会用于博物馆展览,因此要保证器物的完整性与观赏性共存。在保留修复痕迹的基础上开展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讲究陶器文物的釉色、外部纹饰以及整体质感,强调文物的经济价值与商业价值。不同修复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文物以及不同的用途,但是无论是考古修复还是展览修复,都是建立在复原陶器文物的基础上进行的。除此之外,专业的修复人员要结合陶器文物的病害程度以及受损状况进行修复方案设定,并且对修复过程中潜在的意外与风险制定出完善的应急措施,确保陶器修复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二、陶器文物修复技术应用过程

  (一)优化陶器文物清洗环节

  为保证陶器文物的观赏性,同时也为了保证陶器文物不受到外界杂质与异物的侵害,专业的修复人员首先要对陶器文物进行细致的清洗,去除陶器底部、陶器内部以及陶器表面残留的杂质。对于硫酸镁一类可溶性物质,通常可采用清水冲洗的方式进行清洗工作。部分制作粗糙、年代久远的彩陶颜色容易在清洗过程中出现脱落现象,技术人员通常会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固的方式进行固定,避免在清洗过程由于水流压力导致彩陶颜色脱落的现象。除此之外,针对部分陶器质地较为松脆,在清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碎裂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专业的修复人员通常会采用纸浆对陶器进行包裹的方式进行,用纸将陶器表面进行包裹,借助纸浆的毛细作用使器物附着的盐类在陶器文物表面结晶,再使用专业的清除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

  (二)优化陶器文物粘结环节

  粘结环节是陶器文物修复过程中最繁琐的部分。首先,专业的修复人员要对陶器文物进行标记,并且结合文物碎片的形状进行试拼,通过多次尝试后配对成型,并且试着固定陶器文物的基本形状。其次,技术人员要尽量选择优质的黏结剂,黏合剂要具有用量少、黏合性强的效果,这样粘合后的陶器文物不仅具有安全性与美观性,而且同时具备稳定性与牢固性,为了保证在拼接过程中便于技术人员进行调整,黏合剂还需具备一定的可流动性。优质的黏结剂有热熔性胶粘剂、环氧树脂胶黏合剂等。最后,沿着接茬部分均匀地抹上粘结剂,对准陶器碎片的接口部分,由部分粘结转化为整体粘结,通过按压技术最终固化成型,而最终的按压技术也是整个粘结修复环节的核心流程,需要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专业的按压手法,确保陶器修复工作顺利开展。(三)优化陶器文物配补环节

  陶器文物配补也是最为常见的陶器修复技术,配补常用的材料有石膏粉、白水泥等,配补材料负责填充陶器文物的缺失处与缝隙处。可以很好地复原陶器文物的原有样貌,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陶器继续损坏的问题。若是陶器质地较为粗松,可用酒精打虫剂加石膏粉的方式进行修复,这样可以使陶器更加牢固;陶器若是质地较为紧密,可适当采用石膏粉与稀释剂混合的方式进行填充,填充修复后,还可以应用砂纸对整个陶器文物的表面进行打磨,直至打磨处光滑为止。(四)优化陶器文物加固环节

  陶器文物加固是一个极为精细的过程,而滴注加固法就是文物修复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加固方式。为了提升陶器文物强度,可以在石膏粉中滴入3%的聚乙烯醇溶液进行修复,将

  陶器文物脱落部分或者松动部分进行修复与加固,提升陶器文物的稳定性与牢固性,相较于其他修复过程,陶器文物加固并没有十分繁琐的操作流程,但是却需要考验技术人员手法的精细程度,尤其是在进行加固材料配比的过程中,非常考验修复人员的整体水平与工作经验,而在进行加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并且找准加固材料以及陶器文物自身的状态,只有精准的选择加固材料、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并且找准加固时机,方可保证文物加固工作顺利进行,尤其是针对彩陶文物的彩绘部分的颜色封护加固,效果更加良好。(五)优化陶器文物上色环节

  多数陶器文物为保存陶器本身风格不需要在修复过程中进行上色,但是少部分陶器文物需要通过上色的方式淡化表面的复原痕迹,以求通过上色的方式为陶器修复提升一个新的阶梯,以求修复效果起到整体修饰的作用,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对修复部分开展着色处理。在所有上色技术中,做旧仿色就是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通常采用天然颜料作为上色材料,如石青就是天然材料中较为优质的原材料,其自身具有耐候性好的特性,因此在进行陶器文物上色后可以保证陶器不易褪色。为了最大程度保障陶器文物与原色相符,专业的修复人员应该精细化进行上色处理,确保上色材料与器物自身色泽浑然天成,为实现这一目的,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进行反复试验与调制。补色使用毛笔或者棉签等质地柔软的工具进行,用轻柔的技术手法进行陶器文物上色,以求陶器文物上色达到最佳状态。结语

  陶器文物的修复环节极为繁琐,每一个细小的疏漏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都需要小心谨慎进行。陶器修复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优化陶器文物清洗环节、优化陶器文物粘结环节、优化陶器文物配补环节、优化陶器文物加固环节、优化陶器文物上色环节等方式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为陶器文物保护工作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篇六: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古陶瓷保护与修复的意义与价值1000字

  陶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象征,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由于原材料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有些陶器在长时间保存中出现了残损、起翘、龟裂、污渍等病害。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古陶器的寿命和还原其本来面貌,使观众能够从中回顾历史,需要对有病害的古代陶器进行修复和保护。现从古代陶器修复的基本知识、修复意义、修复工序和修复过后的保管四方面展开论述,为古代陶器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1古陶修复的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陶器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珍宝。祖先创造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迄今为止很少有陶器能够保存得完好无损,大部分陶器受到一定因素影响被破坏。修复古陶是一项传统技术,其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当古代陶器成为收藏家与古董商之间竞争的目标时,古代陶器修复技术随之产生。20世纪40年代,优秀的陶艺家拥有非常高的古陶修复技术,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位。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

  研究修复的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历史专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物理信息。因此,对于损坏较小的陶器,如有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通常需要对陶器表面污物进行清除,并重新粘接破碎的陶器,在必要时用石膏填充这些陶器,并进行适当的加固。

  商品修复的目的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展览修复的目的是向博物馆展览提供理想的实际展品。这种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理的技术要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陶器表面视觉效果的修复要求可能较低,因为普通观众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有时为了保留陶器原貌,还会留下少量无法修复的受损部分。

  2古代陶器修复的意义

  对陶器文物进行修复前,应首先收集文物发掘时间、发掘地址和考古遗址等资料。陶器文物长期埋藏在地下,保存环境相对稳定。但是在发掘过程中,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陶器文物的巨大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陶器文物今后的保护和修复。由于地下水的酸碱度和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体的构成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地下陶器文物的保存,因此获得关于这些原始数据十分重要。陶器文物的背景资料是通过搜寻考古文物、发掘报告、考古遗址样本等收集的,包括考古遗址位置、序列号、隶属关系等方面的记录。此外,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陶器文物,了解陶器文物考古发掘遗址位置、遗

  址编号、隶属关系、地质土壤、生物环境和现场经历的应急性保护处理、提取运输等记录。

  其次,根据陶器文物的修复保护现状进行科学研究,使用分析工具对陶器文物的病害类型、病害分布和病害机制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了解器物最基本的信息,包括肉眼可见的器物质地、形态、色泽、残破情况等,并辅以必要的绘图、拓片、照片资料,用精密仪器获取文物样品的微观分析报告、定量检测分析报告、无损探伤及测量数据、量化参数等资料,并做好实验条件、实验现象观察记录等。探测分析陶器文物的物质构成、生产过程、历史年份、腐蚀产物等方面的信息,为进行修复做准备。

  最后,建立文物修复档案,其中包括该陶器的基本资料,如历史价值、照片、保存状况说明、保存状态描述、手绘线图标识病变情况等。

  3古代陶器修复工序

  古代陶器在发掘出土时,受本身特性、埋葬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些古代陶器的损伤有的是由于常年深埋低下,地层的压力缓慢对其进行挤压造成的破裂;还有一些陶器是在埋葬之前或是在出土的时候,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坏。不过,出土的陶器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土锈(断裂),但是只要掌握正确的修复方法,按照正常的工序流程对其修复,便可对古代陶器进行完美的修复。

  3.1清洗陶器表面附着杂质

  对古代陶器进行修复的初步工作是清洗工作,但是在进行此项工作前应对陶器进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详细记录陶器的胎质的致密情况、材料的吸水情况等,并根据其特性选择正确的清洁药剂和方法。对于陶器表面较为容易清洗的杂质,如泥土、灰尘等,可使用蒸馏水对其进行清洗;对于附着力较强的杂质,如污垢、锈迹等,可使用专业的化学药剂对其进行清洗。

  清洗方法目前主要有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机械清洗也可以理解为物理清洗,即借助工具,如刷子、竹签、专业刀具,或是专业的清洗设备,对陶器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化学清洗则是依靠化学药剂与陶器表面杂质发生反应,达到清除杂质的目的。通常陶器上的杂质主要由碳酸钙镁盐等构成,可以使用5%~10%浓度的盐酸或者甲酸进行中和清理。在进行具体的操作前,应先选用相同材质的实验品进行测试,如无任何损害且可以达到清除的效果便可以正式操作。清除杂质时,使用棉球蘸取试劑在陶器表面附着杂质的区域进行反复擦拭,直至杂质大面积溶解脱落,再使用毛笔等工具蘸取酒精或蒸馏水清洗,使清除杂质部位达到中性为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陶器大多质地较为坚硬而且吸水率较低,上面介绍的清洗方式均可使用,不过对于具有彩釉的陶器进行清洗时,需要格外注意化学药剂对其的腐蚀。

  3.2陶器碎片的粘接及加固

  对破损的陶器清理后便可以对陶器进行粘接处理,当陶器的破损程度不太严重时,粘接工作相对简单一些,反之,对于破损碎片较多的陶器,在粘接工作前应细致观察各个碎片的形状、颜色、纹路等,初步判断碎片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分类。在对碎片进行拼接时应格外小心,不可出现碎片切口相撞,以避免造成掉茬的情况。对于可以进行顺利拼接的碎片进行标记,方便后续的粘接工作。

  粘接工序一般可分为两种,即直接粘接法和灌注粘接法。直接粘接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粘接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将粘合剂涂抹在碎片断面的中间位置,将两个碎片按照碎裂的反方向进行接触并用力压合。当破损陶片粘接后,使用棉球蘸取溶剂将从断裂处挤压出的多余粘合剂擦除。当陶器的粘接部位较长时,则需要进行辅助加固粘接,具体方法是在裂纹处使用热熔胶进行多点定位,再将热熔胶注入裂缝内并固化。除了直接粘接法外,修复时针对缝隙较宽或有缺失的破损陶器可使用灌注粘接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固定好需要粘接的部位,使用打样膏或是油泥将陶器缝隙的两端以及背面封实,然后将粘合剂灌注到缝隙之中,等到粘合剂凝固以后便可以将辅助物体去除。在进行灌注时应注意灌注的方法,应从较高的一端进行灌注,并及时排出空气,如果缝隙内存在空气,将会影响粘接的强度。目前进行灌注粘接时较多使用的粘合剂是环氧树脂,其具有粘接强度高、收缩膨胀率较低等特点,是文物粘接修复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3残缺陶器的补配与打底

  目前陶器修补所使用的材料较多,有较为单一物质的修补材料,也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修补材料,因构成物质不同,其表现的特性也就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补配材料在进行补配工作时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样。在修补陶器时,应根据修复对象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对用

  于研究目的的陶器通常使用石膏粉作为主要的补配材料,而对于商用的陶器则使用复合材料对其进行补配。但是对于陶器的补配而言,我们首选环氧树脂,其能较大程度保持文物的原貌,补配的痕迹几乎观察不到,并且使用环氧树脂进行补配较为便捷。目前,对陶器进行补配时较多将AAA胶水作为主要的补配材料,另外在其中添加固化剂作为辅料,配比比例为2∶1。但是这种配比的缺点是,固化剂的添加将会导致补配部位黄变的速度加快。有时为了下一道打底工序的方便,还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与陶器颜色相近的矿物颜料,不过也可以在陶器补配工作后直接使用矿物颜料对其进行做色、做旧处理。

  对陶瓷进行补配工作后,便可以使用腻子粉对拼接处的接缝进行补平,这个工作被称为打底。通常在调合腻子时会在其中加入附着力较好的粘合剂,如有需要还可以在其中添加与陶器颜色相近的矿物颜料,并将其调合成为填补剂。进行打底时可使用刮刀将填补剂涂抹在陶器的接缝处,待其干燥后使用细砂纸对此区域打磨,待打磨光滑再使用刮刀涂抹填补剂,然后循环此工序,直至接缝处触摸时光滑无任何阻挡感。

  3.4陶器的作色及仿釉

  将陶器的颜色恢复到百分之百是不太现实的,一般作色工作是在不断的调试中进行的,以达到与文物原色较为相近的颜色。首先,我们可以从文物颜色的遮盖力、着色程度、粒度、颜色的比重、纹路的分散程度,以及从光、温度、酸碱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制订较为可行的方案。陶器修复时不使用染料,主要使用稀释剂调合后的颜料,将颜料的颜色调制成和陶器一致后用工具进行上色,然后再进行做旧处理。依据颜料的属性可将颜料分为以矿物质为主的无机颜料以及以植物作为原料的有机颜料,此外还有一种人工合成的丙烯颜料,其是由颜料粉和丙烯乳液按一定比例制成。

  由于无机颜料是由纯天然的矿物制作而成的,其中含有较多的矿物元素,其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受光、温度、湿度等影响,不易变色。有机颜料主要是依靠添加的胶黏剂或者成膜物质将颜料附着在物体的表面,有些则是混合在物体之中使物体进行着色,其在受光、温度、湿度影响等方面不如无机颜料。丙烯颜料可被水稀释,且干燥快,当颜料干燥后着色层便不再具有可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会形成隔水膜,且无任何的吸污现象。所以在理论上来说,丙烯颜料具有不易变色、不易发生黄变等特性,是陶器作色修复的首要选择。

  完成对陶器的作色工作后,虽然陶器表面具有和原来一致的颜色、纹饰,但是一些陶器修复后的区域表面缺少釉质感,此时则需要对陶器进行上釉罩光。修复时釉色的配制和作色中的调色方式基本相同。对于色泽较好、釉质感较强的调料应增加基料的配比,反之则应该减少基料的配比,增加颜料的比重。在进行釉面的仿制工作时,是以陶器的上釉层最薄、亮度最高区域作为基准点,在打底后的區域将涂料的亮度降低、彩色度提升。进行修复仿釉工作时,针对修复陶器的不同类型可使用笔涂或喷枪进行上釉。陶器上釉过后需要对修复部位进行做旧处理,具体做法根据不同部位的要求有所区别,主要目的是使其外观达到与原陶器一致。

  4陶器的保管

  对修复后的陶器进行陈列保管时,保存环境温度保持在18~25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灯光的照度保持在300勒克斯以内。在特殊环境下出土的陶器还应进行单独的储存,比如常年浸泡在水里的陶器,由于其本身的含水率较大,因此储存环境的湿度应高于60%。此外,储存环境的温度变化较大也会对陶器带来极大的损伤,特别是经过修复处理后的陶器,修复材料很可能受温湿度、光照的影响,发生黄变、粘接力降低现象。所以,修复后的陶器的储存条件应该比未进行修复的陶器更加严格。

  5小结

  总之,从对每件陶器的观察分析,到通过多个工作流程对陶器进行修复和保护,不能忽略其中每一个必要环节。整个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多年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灵感才能解决。修复和保护的陶器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操作任务,而且涉及到知识的结合,以及历史、艺术、绘画、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体会

篇七: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浅谈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悠久,陶器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发展足迹,同时作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凝结载体。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陶器文物的开发、保护与修复等工作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影响陶器文物的温度变化、湿度条件、光辐射、污染气体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分析,通过对提升陶瓷文物整体保护与修复工作质效的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完善的陶瓷文物专项档案;制定统一的陶瓷文物相关保护管理原则;科学制定保护及修复规划;做好环境管理工作,规范陶瓷文物修复操作流程;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文物保护、修复模式等几点策略,旨在为陶瓷文物的系统性保护、科学性修复以及文化历史价值开发等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陶器文物;自然因素;保护规划;现代技术

  陶器文物在长期的存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温度、湿度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损坏、劣化等情况,需要合理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处理,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文物原貌,为文物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相关文物管理与保护单位应在深入分析影响陶瓷保护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防性保护方案,并加强陶器存放、运输、展览、修复等环节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陶器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全面提升陶瓷文物的实际保护成效。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者也应树立起责任意识,熟练掌握各项文物保护准则、修复要求等,并规范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以便为陶瓷文物价值的全面挖掘奠定基础。陶器制作技巧和彩陶构建的艺术原理传承至今,惠及我们当今的科学与艺术,要解读彩陶的原本涵义,须得进行时空的纵横梳理,了解它的演变与传承。彩陶上的复合图案是通过拆解和重组构成,这都不是通过简单直观的象形思路所能获得正解的,在彩陶中寻找由象形出发行进至象征的脉络,这是我们解读大量几何形纹饰的必由路径,是艺术加科学的一项创造。

  1.影响陶瓷类文物保护的自然与人为因素

  1.1自然因素

  陶器属于多孔物理结构,对潮气的吸附力较强,在长期存放的过程中容易被可溶性盐类与其他杂质渗透,陶器表面会出现沉积物。同时,存放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陶器保存质量,环境温度波动较大、空气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紫外线直射等情况,都会使瓷器内部盐分交替出现结晶和溶解的物理转变,由此而导致陶器脆性增加,易受到损坏。

  1.1.1温度变化影响

  为尽量延长陶器文物的保存期限、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将文物存放在密闭的空间内,一旦环境温度超过标准,陶器各种物理反应速度会加快。同时,温度过高还会引发水汽快速渗透、微生物繁殖量增加等情况,不仅会破坏陶器表层图形、颜料,还会对内部结构造成一定的损坏。如,珐琅类的陶器文物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如果所处的环境的温度不符合文物保存管理的要求,就会出现褪色、热胀冷缩、变形甚至直接崩裂等情况。此外,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也会对文物保存的状态产生影响,低温环境有利于抑制微生物的繁衍。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陶器在保存的过程中都需要保持环境温度恒定(一般控制在15-25℃范围内)。

  1.1.2湿度影响

  环境中水汽含量的高低对文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陶器是多孔结构,一旦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会对起形状、构造、外表等产生不利影响。当陶器吸附过多空气中的水分,整体会出现膨胀现象;反之,当空气水汽含量降低,文物会呈现收缩状况,导致形状弯曲、外表破裂等问题。存放环境湿度控制出现问题,还会导致陶器文物受湿气腐蚀出现劣化反应。除此之外,湿度较高会为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便利条件,使陶器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为有效控制文物存放环境湿度情况,需要相关文物管理单位合理采用智能控制技术,使密闭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处于70%以下。

  1.1.3光辐射影响

  照明亮度过高与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陶器文物带来伤害影响,如果陶瓷文物长期处于较强的光辐射下,陶瓷外表与内部材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光辐射对文物的具体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光照面积;二是光照时长。当存放环境光热效应过长,还会使得温度整体上升,导致陶瓷表面劣化现象加剧、出现变形情况等。为提升陶瓷文物的整体保护效果,在室内存放、文物运输、举办展览活动时,需要适当布置遮挡物,降低阳光可能造成的影响。

  1.1.4污染气体影响

  污染气体对瓷器文物的影响较为复杂,不仅文物存放环境空气流通有可能会带入污染气体,陶器材质本身可能也会散发污染气体。部分博物馆在新建、翻建、内部装修改造的过程中,建筑材料中蕴含着一些对文物有不利影响的化学成分,这些不良物质的挥发与扩散,会导致文物出现热胀冷缩、污垢沉积等问题。此外在陶瓷类文物保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灰尘堆积的问题。因此,陶器的保护需要尽量避免灰尘、化学物质的影响,定期进行除烟除尘清理工作。部分文物管理单位会种植一些吸附烟尘的绿植,或是在室内摆放吸附效果好的盆栽,避免烟尘对陶器类文物造成的损害影响。

  1.2人为因素

  陶器文物是记载不同时代历史文化发展情况的物质载体,具有较高的开发研究价值,一旦受到损坏,即使在后期进行修复也极有可能会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当前,在文保护工作中,由于人为性原因导致文物损坏、丢失的情况仍旧不可避免。具体原因包括:保护工作不到位、日常文物管理制度不明确、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博物馆保护设施不完善等。此外,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材料选择不合理、技术应用不科学、修复流程不规范等,也是影响陶器文物开发与保护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予以重视。

  2.提升陶瓷文物整体保护与修复工作质效的实践对策

  2.1建立完善的陶瓷文物专项档案

  不同类型的陶瓷文物具有特殊性、唯一性的特征,在开展具体的保护、修复与开发相关工作时,需要根据陶瓷文物的制作时间、出土时间、工艺特点、材料性质等信息的不同,制定专项管理档案。在档案中应对陶器文物的具体

  检测信息、保护工作开展状况、修复情况等进行动态记录、更新,为后期相关陈列开发与储藏管理等对策的制定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最大限度的避免不确定因素对陶瓷文物带来的影响。当今,在国家对遗址保护投入的大环境下,各地兴建的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应该首先注重遗址本体的保护、其次是遗址环境的保护,遗址展示棚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处理好与观众需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存放环境的管理方面,逐步引进了远程监控、智能控温与控湿等技术,档案信息收集更全面、精准,但由于文物相关开发与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持续性开展,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管理体系,对馆藏陶瓷文物的各项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并根据具体的利用需求,进行整合分析,结合档案信息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方案。同时,保护工作应与修复、陈列等相关工作规划相适应,保证不同管理环节可以有效对接,对陶瓷文物状态变动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全方位的控制文物保护风险。

  2.2制定统一的陶瓷文物相关保护管理原则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客观见证,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重要研究依据,在研究与开发文物的文化、历史等方面价值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入现代管理与修复技术、理念与手段,不断强化保护性开发项目的投入,并在全面分析文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性、标准化的管理原则,针对性的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质效。为此,文物管理单位在引进现代陶瓷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时,结合馆藏文物状况与修复需求,与相关文物单位、文化部门、企业单位等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联合,制定统一的修复与保护标准,并引导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文物管理相关原则。现阶段,在陶瓷文物的实际保护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一是保护为主,干预为辅。文物保护是修复、开发等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非必要尽量不采用干预手段;二是规范修复管理,严格控制修复区域。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对文物破损、变形、崩坏的部分进行修复,以恢复陶器原貌为主要修复目标,对于没有出现破环性损坏问题的文物无需改动;三是应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相关历史信息完整,对相关修复、保护规划进行评估审核,经批准后予以执行;四是修复方案应完整、科学,在修复前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在开展修复工作时,尽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避免反复操作;五是修复文物的粘合材料应尽量选择可逆类型,即可以有效清除,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便利;六是修复

  陶器文物的材料选择需要根据陶器类型、损坏情况、修复技术等进行确定,不能选择可能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

  2.3科学制定保护及修复规划

  在了解陶瓷文物的专项保护与修复档案、原则后,在开展实际保护、修复管理工作时,需要制定针对性、灵活性的工作规划,综合分析文物特征、材料、破损程度等情况,确定保护方案、环境管理制度、修复技术与流程等内容,并结合实际管理形式,对保护、修复规划进行优化调整。需要注意,在方案制定后,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多方面的审核、评估与讨论,确保保护及修复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发展,使得当前文物保护管理与修复领域的技术应用形式更多样,由于文物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在技术应用前,需要根据陶瓷文物的基本情况对修复技术应用原理及效果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该技术不会对文物有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再进行应用。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相关领域关注度的逐步提升,大部分文物管理单位加强了保护与修复设备与技术的引进力度,陶器文物的存放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可以对环境湿度、温度、光照度等条件进行实时监管,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动态调整,使陶器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下。同时,在文物检测与修复领域,引进了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检测设备,可以对文物的状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测,为文物修复提供精确、全面的参考依据。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也能够提升文物修复的效率与质量,极大的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效性,为文物价值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2.4做好环境管理工作,规范陶瓷文物修复操作流程

  陶瓷文物由于其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保存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为控制各方影响因素、提升文物保护整体力度,相关文物管理单位需要在加强日常保护管理、加强管理人员文物保护意识培育的基础上,规范陶瓷文物修复操作流程。首先,在文物修复的准备阶段,为保持环境的恒温、恒湿,需要在修复工作室安装空调设备,使室内温度处于18-23℃范围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左右,如果有特殊要求的陶器,则需要对温度与湿度条件进行灵活调整。然后,将需要修复的文物放置在工作台上。工作台通常需要安装通风设备、修复座椅、吸尘器、不锈钢水槽等装置,使周边空气保持在流通的状态,将灰尘与化学气体及时排出,并

  能够去除文物外表附着污垢;其次,在文物修复时,需要将陶器类文物需要使用的修复器材、材料放在指定的位置,根据文物修复规划方案的指导开展工作。如果是化学类溶剂与试剂,需要单独存放在危险品指定储存柜中;第三,修复期间应保证室内环境清洁度、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条件符合工作要求。修复技术人员应佩戴专业的工作服、防护面具、眼镜、工具鞋等装备,按照技术应用标准与原则,规范开展修复工作,保证修复流程的安全性、专业性。

  2.5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文物保护、修复模式

  通过技术手段对陶瓷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文物原貌、延长文物保存时间、了解陶器相关制作技术、研究文物价值。因此,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在全面分析文物工艺特点、材料等情况的同时,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对文物保护、修复的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陶瓷表面修复工艺为例,古陶瓷以往普遍使用虫胶液、硝基漆等作仿釉涂料,但这些涂料存在热稳定性差、易泛黄和附着力差等弱点,部分陶器器物在修复完成后,一两年内就出现了修复处泛黄、外表釉面剥落等现象。而使用新型树脂涂料、配套固化剂等材料,可以有效克服原有仿釉涂料的缺陷,提升修复效果。此外,还可以运用智能扫描、3D打印等现代技术对文物进行复制,在陈设展览珍贵、脆弱的陶器文物时,使用复制品,提升文物的保护力度。

  结语:陶器文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出现损坏情况。在开展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时,相关文物管理单位应综合分析影响保护工作的各种湿度、温度、光辐射、污染气体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收集各项文物信息并完善档案信息,同时做好环境管理与技术引进工作,不断加强专业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并按照文物管理相关标准与原则制定针对性、科学性的保护与修复规划,为陶器文物价值的有效开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文婷.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J].收藏与投资,2021,12(9):2.

  [2]陈文婧,王文艳,王靖霞,等.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信息周刊,2020(6):1.

  [3]马晓言.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J].东方收藏,2021(4):2.

  [4]赵苗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探究[J].福建文博,2021(4):4.

  [5]张蕾.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文物预防性保护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2.

  [6]杨风霞.浅谈陶器文物修复与保护心得——以武汉博物馆陶器修复为例[C]//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湖北省博物馆协会,2014.

  [7]肖静.浅谈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8]刘闯.浅谈陶瓷文物陈列修复中粘合剂的选择与应用[J].2020.


相关热词搜索: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文物保护 修复 陶瓷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