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货币(8篇)

时间:2023-08-11 15:00:06 阅读:

内容摘要:三大货币

篇一:三大货币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1/4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2/4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货币政策

  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2)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3/4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3)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4/4

篇二:三大货币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在现实的业务活动中,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政策。并且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现需求,否则市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繁荣时期的物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此外,又使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火上加油”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

  雪上加霜”。而在萧条时期“买卖任意规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是: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使之达到合理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但它的效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在公开市场操作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第二,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造成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这是具有强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告示效应”烈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

  中央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一,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要有一个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第二,行必须具有强大的、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第三,必须有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第二,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第三,准备金制

  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

  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篇三:三大货币

  

  三大货币集团的形成如何推进了二战欧洲策源地的成型

  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国际金本位体系逐步瓦解,而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失败后,形成了英镑集团、美元集团、金本位集团以及金本位集团崩溃后的法郎集团并存的局面。在三大货币集团的带动下,形成了英法美三国三足鼎立的局面。受利益的驱使,这些货币集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三国之间激烈的货币战争激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这为法西斯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三大货币集团形成的背景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及崩溃

  金本位制是一种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它是人类经济历史上最早且统一而成型的货币体系,于1870—1914年间达到其辉煌的顶峰。国际金本位制在促进商品生产、保持汇率稳定以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黄金的稀缺性以及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有限使其具有很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浮现。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到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所占有,这就削弱了其他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1];此外,一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而增加政府支出,大量发行银行券导致银行券兑换黄金越来越困难,自由兑换原则遭到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并禁止黄金输出,同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2]。于是金币本位制宣告结束。

  (二)三大货币集团的形成

  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金融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对立的货币集团,进行激烈的以邻为壑的货币战。1932年夏天,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举行会议,组成英镑集团。英镑集团超出了英帝国范围,瑞典、丹麦、埃及、伊拉克、阿根廷等也都参加英镑集团。在英镑集团内,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贸易取得优惠,不采取歧视性的外汇管制和贸易很制,但对英镑区外则实行浮动汇率、外汇管制和歧视性的贸易限制。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波兰组成“黄金集团”,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则组成了美元区。没有一种货币能像过去的英镑成为主导的国际货币,英镑、美元和法国法郎构成了三个货币集团,货币之间的汇率浮动,竞相贬值,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对国际贸易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后果,经济萧条难于复苏。

  (三)伦敦经济会议的失败和三方协定

  经济大萧条之后,面对国内经济的颓废和巨大的失业压力,英国率先采取货币贬值政策,英镑是当时主要的国际货币储备,它的贬值削弱了当时仍保持金本位制的美法等国的国际货币储备;与此同时,法国、荷兰、瑞士等国纷纷将储蓄货币中的美元兑成黄金。[1]法国当时坚持金本位制,拒绝法郎贬值,于是采取提高关税和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的办法。不难看出,一战后重建的国际国币体系处于分割和断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1933年,国际联盟在伦敦召开经济会议。

  伦敦经济会议主要讨论货币与信贷政策、汇率稳定和贸易等问题。美英法三国中央银行达成了货币稳定协议,[2]三国财政部和政府批准后,协议就可生效。然而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最终否决了英法美三国代表达成的协议,相对于各国之间的货币稳定,罗斯福更关注美国“健全的内部经济体制”,这主要源于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1933年底,美元贬值的压力减缓,英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复苏的情况。美国财政部开始着手推动英法美三方货币的合作。几经波折之后,三国达成一致,同意减少汇率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法郎贬值。三方协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协定,这只是一个三方接受法郎贬值、降低汇率波动的声明而已,几乎没有约束力。然而三大货币集团放弃货币战争而采取合作的办法,有助其放弃猜疑实现货

  币汇率的稳定,而且随着德国的延长义务兵役制期限和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等一系列的举动来看,尤其是英法两国,合作非常有必要。

  二、三大货币集团对二战欧洲策源地产生的影响

  1933年伦敦国际货币会议失败后,形成了英镑集团、美元集团和金本位集团以及金集团崩溃后的法郎集团并存的局面。这种划分势力范围的货币集团,不仅是英美法三国控制和剥削弱小国家和殖民地的工具,也是它们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重要工具。

  (一)英美法三国激烈的货币战激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为法西斯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货币战在殖民争夺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剧,相互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一战结束后美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英国想竭力保持它的国际地位,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伦敦依然是国际金融的中心,特别是英镑集团的存在,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还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英美两国的矛盾因此就比较突出。

  英国进一步降低英镑对外比价,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止英镑价格上扬。美国则放任美元贬值,以保持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公平份额[3],并大力实施黄金购买方案。法国则将剩余外汇储备兑成黄金接受挑战。在经济不景气的的二战前夕,实力最强的三大货币集团之间疯狂的争夺市场,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无疑加剧了三国之间的矛盾。英法美三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为德意日法

  西斯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其次,三大货币集团的排他性政策使德意日的处境更加困难。

  德意日三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中都是后起的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三国都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与英、法、美相比晚了近

  一个世纪。德、意、日三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同时又受到封建残余因素的阻碍,故其综合国力与英、法、美这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相对较弱。[1]英法美凭借其世界霸权和经济实力建立起排他性关税集团,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市场以及扩张至殖民地的集团市场。

  然而,在这些关税集团的狭缝之间,是被排斥在外的德意日诸国,它们经济基础脆弱,殖民地范围狭小,对国际贸易依赖严重,关税壁垒的形成,使因经济危机而萎缩的世界市场进一步缩小,三国的对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危机期间,德国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日本出口总额下降76.5%,进口总额下降71.7%;意大利的对外贸易也缩减了2/3。[2]三大货币集团排他性政策使日本、意大利、德国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处境更加困难,推动了他们加速通过扩大侵略和国民经济军事化摆脱困境。

  (三)三大货币集团的排他性政策加剧了英法美和德意日之间的矛盾

  三十年代,帝国主义对市场的争夺,在经济上则表现为一场空前激烈的货币战。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大幅度跌价,刺激了英国商品出口的增加,各国于是纷贬值本国货币。在各国货币贬值的风潮中,除了美元、英镑、法郎集团外,还有以德国为中心的“广泛经济圈”,以日本为中心的“日满经济集团”。就这样,帝国主义各国从单一的关税战、货币战走向了集团经济的对峙。

  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不仅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动荡,而且使得帝国主义力量重新组合,世界开始出现两大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英法美是即得利益者,英法拥有的广大的殖民地,美国具有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它们有能力调节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缓和危机,因而希望通过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来拯救危机,成为维持现状派;而德意日虽然经济实力在一战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如英法美,在经济战中难以与之抗衡,因而主张以武力重分世界。他们是打破现状派,即企图通过战争获取它们垂涎已久的世界霸权。[3]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形成及其尖锐冲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三、对现在的反思

  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货币集团是在经济危机爆发,金本位制已经无法维系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同样,三大货币集团在保护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排他性的政策,这使当时一些集团之外的国家本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在当时,国货币体系很明显是有巨大缺陷的,各国竞相贬值本国货币给当时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拒绝本国货币贬值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这给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在当今世界,美元被普遍接受为国际货币结算的货币,所以美元扮演了世界货币的角色。由于它广泛的被别的国家作为外汇储备,一旦发生波动,那些将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将会竭尽所能稳定美元汇率,美国这时候是高枕无忧的,在这样的货币体系中,美国便宜占尽。

  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中国入世以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性逐渐凸显,美国总体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而美国将原因归结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了人民币汇率,并敦促人民币升值。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是有他的意图的: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产品竞争力,让中国坐拥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此外,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崛起。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该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过程和加大汇率的变动幅度,同时也要加息并适当控制储蓄规模的过度增长,此外,中国还要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并鼓励外资的一涌入。中国要坚持自身的汇率政策,保持人民币稳定,这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都有正面意义。

  1.1RichardLipsey.Anintroductiontopositiveeconomics:Weidenfeld&Nicolson,1975.

  1.2RichardLipsey.Anintroductiontopositiveeconomics:Weidenfeld&Nicolson,1975.

  2.1;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健等译:《西欧金融史》(CharksP.KingdlebergerAFinancialHistoryofWesternEurope)

  2.2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英格兰银行同意将英镑汇率确定在每盎司纯金兑121先令—124先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则宣称将美元汇率确定在每100法郎兑4059美元—4.73美元,

  3.88美元—

  4.12美元兑1英镑;三国中央银行都将通过抛售

  黄金来支持各自的货币,黄金销售量的限额是400万盎司—500万盎司,相当于8000万美元—1亿美元:英美两国中央银行表示,两国货币政策目标是重返金本位。{《1933年6月17日稳定宣言》(StabilizationDeclaration17June1933),《英格兰银行财政委员会文件》(BankofEnglandLondonCommitteeoftreasury,B/ECT118.01)}

  3.1邓兴普关于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原因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43.2谷睦、吴岗芭、廖华《侵略与绥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9—10页.

  3.3陈墩推动二战爆发的催化剂——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2期.

篇四:三大货币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的对比

  、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对比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

  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

  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两条途径影响货币供应量,一是影

  响同业市场利率的渠道,是通过存款货币银行超额准备金的调

  整进行的,然后通过资产和负债的扩张和收缩影响货币供应量。

  优点:

  1、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

  快、效果明显。

  2、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缺点:

  1、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会通过银行信用产生发大

  作用,增加经济的波动。

  2、有可能使超额准备金比率较低的银

  行立刻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金融不稳定。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

  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

  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在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

  整。

  优点: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

  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有效的。

  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率的变化与货币

  缺点:

  1、供应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2、在贴现率的调节方向缺

  乏弹性,不能在短期内任意改变,否则将引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无所适从。

  3、只对申请中央银行贷款的银行才发生作用。

  三)公开市场政策

  公开市场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

  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

  政策目标。

  优点:

  1、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

  中央银行控制。

  2、操作的时机、规模以及如何实施的步骤都比

  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

  3、具有较强的可逆性,万一发现错误可立即实施逆向操作进行校正。

  缺点:

  1、只对参与市场操作的银行才发生作用。

  2、政策意

  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3、需要有较发达的证券市场,包括证券的数量和规

  模、适当的期限结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国内外资

  本的流动、国际收支变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预

  期和行为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仍然可能抵消公开市场业务

  的作用。

  二、三大货币政策在我国的使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三大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总量来调节银行

  信贷的规模,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在通过社会总需求来影响社会

  总供给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但因每个政策的不同特点使每

  个国家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所倾向的政策也不一样。在我

  国,央行频繁地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很少使用这种政策。

  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被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使用

  是与我国的国情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在中国,货币政策更多地是配合财

  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因此央行更倾向于效果明

  显、影响力大的货币政策工具。

  2、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实施是以完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即

  使有其特有的优点,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不能够作为主要的工

  具长期使用。

  再贴现政策是以发达的票据市场的存在为条件,而

  目前我国票据的业务量还非常有限,再贴现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不大。

  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金融市场必须具

  备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即必须存在足够多的交易工具,如便于交

  易进行的健全的市场机制和众多的证券交易商,否则,公开市场

  业务操作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有效地进行了。

  一个国际公开市

  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政府债券在规模上合机

  构上的合理程度。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较成功的国家,其国债规模

  占GDP勺比重一般都较高。我国目前国债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公

  开市场政策在短期内很难成为调节货币供应量勺主杠杆。

  我国国

  债规模小,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比例低。

  3、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完善、发

  达的金融市场,并基本上确立了依靠内需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

  式,我国目前还处于转型期,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

  有改变,这种模式使得我国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有利于

  出口央行必须吸纳大量的贸易顺差,从而导致了被动的货币货币

  供应、流动性泛滥。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以其影响力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等特点是央行作为对冲流动性的重要选择。

  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具有无差别的特点,难以满足

  对个别对象进行特殊调整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差

  别较大,还需要有针对性勺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发

  达的金融市场,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给公开市场业务操

  作带来困难。

  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各具

  不同的功能,各有不同的调控方式,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不

  同勺对象进行调控,共同实现中央银行勺宏观调控目标。

  但从目

  前勺操作情况和功能发挥来看,只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一枝独

  秀,担当货币政策工具的重任,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两项重

  要的工具力度很弱,效果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

  政策工具的效力,实现中央银行强有力的金融宏观间接调控,当前还难以把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下,在

  较为有效的办法是逐步扩大再贴现业务的规模,发挥再贴现工具

  的作用,以此调节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篇五:三大货币

  

  世界最常见的三大货币,人民币成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货币

  美元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官方货币。目前流通的美元纸币是自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通过后出现。当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自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美元的发行主管部门是国会,具体发行业务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在二战以后,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意使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此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欧元(Euro)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欧元的19会员国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

  。1999年1月1日在实行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实行统一货币政策(SingleMonetaryAct),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CentralBank,ECB)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uropeanSystemofCentralBanks,ESCB)负责管理。另外欧元也是非欧盟中7个国家(地区)的货币,他们分别是:黑山、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瑞士、安道尔和科索沃。人民币(缩写:RMB;货

  币代码:CNY;货币符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硬币和塑料钞、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举行的会议上透露信息:将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决议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

篇六:三大货币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三?货币政策?具  常?货币政策有哪些??编为?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三?货币政策?具,赶紧?起来复习?下吧!希望?家平时多多练习!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三?货币政策?具  ?、货币政策之三?货币政策?具知识点  调节总需求的常?货币政策?具有法定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三种。具体内容如下所?:

    ?、货币政策之三?货币政策?具练习题  在三?货币政策?具中,既可以调节利率?平,?可以调节利率结构的是()。

  A.再贷款政策

  B.法定存款准备?政策

  C.再贴现政策

  D.公开市场操作  【解析】D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贱伤农”与需求弹性  例题:“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这说明()。

  A.粮?价格上涨

  B.粮?的需求弹性?

  C.粮?供给不?

  D.?然灾害导致粮?价格不稳定  解析:题?的?意是,粮价太?伤害?百姓,粮价太低伤害农业。民众伤会流离失所,农业伤国家会贫困。这就是“?贱伤农”,原因在于粮?的需求弹性?,本题答案选B。下??编为?家详解?者的联系。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其衡量的是?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我们知道价格的变动会带来需求量的变化,通常价格?需求会减少,价格低需求会增加。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来说,价格变化后带来的需求变化的幅度是不?样,弹性就可以理解为变化的幅度。?如甲、?两种商品,甲商品涨价后需求从100变成1,相差99;?商品涨价后需求从100变成90,相差10。需求都变少了,甲变少的幅度远?于?,所以甲商品需求弹性?,或者说富有弹性,?商品需求弹性?,即刚需。

  2.常见例?  需求弹性?的商品意味着价格变动后,需求变化的很剧烈,?般来说奢侈品、具有替代品的物品及消费者不急需的物品弹性?较?。

    奢侈品本?价格?,能买得起的?较少,从消费?理来说?然是愿意追求奢侈品的,降价后会较明显刺激消费。具有替代品的物品意味着消费者有较多选择,如某种商品涨价,我们可以不买它,?去选择其他物美价廉的替代品,该商品需求变化幅度就?较?。  相反,必需品、缺少替代品的物品及消费者急需的物品弹性?较?。刚需商品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是?较稳定的,不?随着价格波动?剧烈变化。粮?就是典型的刚需。

  3.丰产未必丰收,?贱伤农  粮?的需求?较稳定,丰产即产量增加,市场供给扩?,?需求稳定会导致供给?于需求,粮?价格会降低,农民的收?可能更少,农民收?减少?会影响种粮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所以说“?贱伤农”。但是粮??是最基本的?存消费,价格过?影响民众基本?活。怎么办?实?粮?收购保护价,在政府调控下使粮价合理稳定,既不影响民?,?维护农民收?,从?稳定农业?产。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商品价值量  ?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考察?重相对来讲?较?,但是总的来讲,有?个?较常考察的知识点,?如说商品?因素、劳动?重性、商品价值量、货币的职能,剩余价值等等。今天,主要是针对商品的价值量的知识点进?简单的说明,希望能对各位考?的备考提供帮助。  商品,是?于交换的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因素,分别是剩余价值和价值。所谓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类劳动,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如何去衡量,就看这种商品凝结的劳动量的多少。?件商品凝结的劳动量越多,那么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反之,凝结的劳动量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  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答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举个例?,?如说,?产?辆?众汽车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3?时,?产?辆??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0.5?时。那么顾名思义,汽车的价值量是要?于??车的价值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产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反?关系。社会劳动?产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所?产的商品数量。社会劳动?产率提?了,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量变?,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产率呈反?关系。  商品价值量和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产率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没有关系。可能很多同学不会理解。在这?举?个例?,?如说,?产煎饼果?,整个社会?产煎饼果?所需要的时间是1?时,那么1?时就是?产煎饼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候煎饼果?售价5元。张三觉得这样不挣钱,他就提???的效率,0.5?时?产?个煎饼果?,此时0.5?时就是张三的个别劳动时间,那么?家思考?个问题,张三会在别?煎饼果?都卖5元的情况下,??卖2.5元吗?答案是不会。那么张三为什么要提???的?产率呢,就是因为提?个别劳动?产率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呈正?;和社会劳动?产率呈反?;和个别劳动?产率以及个别劳动?产时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单选)?些本来只有少数?有能?购买的?档商品,过了?段时间后,其价格会逐渐降低,成为寻常百姓都买得起的普通商品,这是由于()

  A.随着个别劳动?产率的不断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

  B.随着个别劳动?产率的不断提?,?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少

  C.随着社会劳动?产率的不断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

  D.随着社会劳动?产率的不断提?,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少  答案:C

篇七:三大货币篇八:三大货币

  


相关热词搜索: 三大货币 三大 货币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