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真干实为开拓创新——参加旧城乡旧城村联村入户的心得体会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县经贸局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
真干实为 开拓创新
——参加旧城乡旧城村联村入户的心得体会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县经贸局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安排了两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队到挂钩村旧城乡旧城村联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经贸局第一批工作队在局长带领下,从5月5日至19日,在旧城村进行为期半个月联村入户工作,通过走访、座谈,了解村民愿望,听取村民呼声,掌握村情。
我参加走访了四十多户农户,有一些散乱的感想或体会。
一、自然、人、社会
进入XX县旧城乡,从大山之颠,如波浪的丛山而下直至勐波罗河边,都是大片大片的山地农田。曾经的原始森林,现今的热区,让人不禁对自然、人、社会产生产联想。有了先人真干实为的“开辟”,这里有了人与人的社会;不断的开拓,这里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旧城乡境内分散的居住着多种民族,其中以傣族为主的四百多人,分别群居在旧城、蚌柳、郝空三个自然村。现在,这三个自然村临近勐波罗河,农户院居宽敞、农田肥沃、山地充足,生活富裕安康。据说这里曾是瘴气弥漫,傣族的先人在这里与困难斗争、与自然和谐,有优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以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最为隆重。
共和国建立后,XX县多次迁移人口,对这片热土开发。从刀耕火种到精细种植、从小红糖厂到机制白糖厂,这里演绎了许多粗犷的传说。
有众人方可谓社会,众人就是群众。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正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新发展。
二、慢不得
在走访旧城村的象塘、农庄等村民小组农户时,发现农户的土地相对很少;很多农户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异地迁移来的,土地承包到户时生产队可发包的土地就很少。
一位农民说:在旧城这种地方,慢不得。稍微一慢,生活水平就跟不上别人。
于是,“真干实为”、“开拓创新”这种口号式的词语,就成了具体化的行动。在非常有限的土地上,他们从刀耕火种转到精细种植,科技投入增多;有的迁移户再次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
在我的走访记录中,有的种植反季蔬菜增加了收入、有的种植甘蔗增加了收入;打工的,有的举家外出、有的出去增强了能力又返乡经营。有一农户仅男主人在家,女主人与两个儿子到深圳、广东打工,女主人出外打工两年就带回家两万多元偿还子建房债务,男主人真诚地说:“一般农户如果搞建设、成就儿女、得大病等,如果凑不合,要缓过气来,是要等好几年的”。
他们不会没完没了的懒惰无聊,不会无休无止的空虚梦想;只会起早贪黑的真干实为,还会脚踏实地的开拓创新。
三、算是难题
截至2010年末,旧城村群众户数有947户,全村总人口3933人。整体上,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在走访中,也看到有一些现象,于我而言算是难题。
一是农户的积累少,何以还贷?据了解,在旧城村欠贷款的农户也不少。有的借了是用开发展生产的,但风俗、节日等花费也不少,于是只结一下利息。
二是农村空巢老人,谁来关爱?外出打工中,有的举家外出,仅留下老人在家。主劳力不在家,他们不服老,成了主劳力。但他们的现状是反应迟缓、动作缓慢,但还要自己穿针线、自己爬高换灯泡、自己去交水电费、自己提醒自己:“天又冷了,我们要添衣了”。
三是对家庭小纠纷,谁能化解?有一些家庭的小纠纷,权力与法律似乎无济于事。诚如一位老人所说:“只有宽容,才能磨合得好”。
相关热词搜索: 旧城 入户 心得体会 城乡 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