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时间:2022-03-09 10:18:24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功能,通过制度文化、校园舆论、道德规范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

[摘 要]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功能,通过制度文化、校园舆论、道德规范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因此必须选准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制度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规范功能;校园舆论;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228-02

校园文化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对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规范功能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校园文化规范功能,或称校园文化约束功能,主要是指“校园文化运用舆论、制度等手段调整人们的行为,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各种文化活动,逐步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学校文化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1]即校园文化在得到成员认可后,能够通过微妙暗示、内在提醒等形式对成员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产生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校园文化规范功能的主要特点有:

(一)规范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规范文化,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在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2]因此,校园文化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如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行为规则等,为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提供了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内在的尺度,进而用这种尺度规范其个人思想、行为,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等,最终使其思想、行为符合学校的统一规范。

(二)无形性

校园文化的作用形式是“通过营造一定的思想氛围、道德氛围和行为氛围,影响校园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心理间接地、软性地实现的。”[3]而这种“氛围”,即校园文化,犹如春风化雨,会对个体思想和行为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共识和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三)广泛性

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文化,它影响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其影响,具有广泛的约束力。

(四)持久性

校园文化,特别是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的、以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形式,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缓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主体——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规范功能的实施途径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一系列文化来实现其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的规范、校园舆论的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文化的规范四个方面。

(一)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学校内化、经常化了的程序、规矩、依据和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它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它具有显著的管理、协调、约束和规范的作用。”[4]学校制度一般包括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行为守则、治安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学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明确的要求,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多数学生因此产生强烈的精神要求和心理压力,从而努力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促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符合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并趋于规范化。例如,学校为了规范教学秩序,制定了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的规定,并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作为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这个规定,不会因为违反这个制度而受到处罚。

(二)校园舆论

这里的校园舆论是指以校刊、广播、展示栏和校园网络等舆论上的工具所主导的公共舆论及校园主流道德评价。校园舆论通常会给某件事、某种行为的性质制定一个标准,进而形成一种为群众共同遵守的原则。这种标准、原则对全体校园人言论和行为的规范,进而使学生自己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并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个别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这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方向相悖时,就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和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使他不得不进行自我调节矫正。如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制定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的规定,通过宣传教育,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从而也就有了约束力。

(三)道德规范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文化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们的道德发展,使他们达到道德的状态。”[5]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抑制学生个体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凡是符合学校普遍道德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鼓励和肯定;而一旦与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悖,个体自身就会产生内疚感,甚至会受到群体的谴责,进而抑制和转化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四)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生在一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熏陶下,内化为个人素质后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行为文化包含了校园文化主体的各种行为方式,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拼搏、自信、真诚、进取等都是校园文化以人作为载体的具体表现。某种行为方式在一个群体中趋于稳定,这种行为方式最终会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在班集体里就是班风,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学风,体现在校园里就是校风。这种班风、学风、校风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在它的影响下,学生会自觉用这种模式去衡量自己的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行为在模式允许的范围内,并自觉地去遵循、维护、受其约束。

加强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教育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抽烟酗酒、不偷盗赌博、不打架斗殴等。

三、校园文化规范功能的实现路径思考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规范功能不是靠强制来发挥作用的,它通过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或精神的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进而实现对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规范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选准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利用和创造一切校园文化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

(一)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制度文化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易于操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决定成败,只有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教育教学等管理,才能全面规范学生的行为,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要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奖励、规范、惩罚、检查、监督等,使学校各项工作和思想教育活动都有章可循。

2.加强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否则,各项规章制度将形同虚设。如果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制度就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校制度的管理、落实、检查和监督,并通过奖惩手段促进规章制度由“外在文化”向“内在文化”转化,使硬性的制度融入学生的生活并被他们接受,让学生依据制度来实行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是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建设重点所在。

3.做好建立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要突出学生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如制度出台前,要通过宣传栏、座谈会、广播会等方式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让师生做好遵规守章的思想准备;制度出台后,组织师生进行学习、讨论,使广大师生明确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原本文字性的制度要求深入到整個校园,渗透到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中去,使全体学生自觉成为规章制度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意识。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

1.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创造规范教育的“软”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正确的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强校刊、校报、校园网、校内广播电视、学习园地、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建设,还有一些最新流行的新媒体,如,校园论坛、博客、微博等,充分利用这些传播载体,及时报道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时事新闻、校园新人新事、美好的校园生活等,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又形成一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教育的舆论氛围,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管理机制中。网络拓展了学生的交往空间,提供了更多人际接触的机会,QQ、MSN、微博、微信、飞信、E-mail、论坛、贴吧等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导致许多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消极堕落。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培育健康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反映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心、情操、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风格和特色等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形态。”[6]。因此,精神文化是学校个性和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

1.提炼塑造符合中国发展方向的校园时代精神。这是建设学校精神文明的关键,一是对学校传统精神的把握;二是对时代精神的定位和创新。要根据时代精神,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就越能促使学校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形成精神力量。

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定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独特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核和跨文化氛围,提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等精神文化内容,并不断把时代特点融入校园精神中去,创造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对那些已被实践检验的有益的校园文化特色成果,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升华,从而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个人成长明确具体的方向,构建与时俱进、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

2.精心培育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为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好的精神氛围,吸引学生关心和参与校园生活,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产生自我提升思想境界的愿望。学校要充分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弘扬正气,匡扶正义,帮助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强化奋斗意识,在校园内形成生机勃勃、奋发进取、良好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实践表明,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可以促使广大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坚持、什么该反对,从而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在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健康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78.

[2]贲利.文化校园功能论:校园文化功能的文化学解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2):29.

[3]林多贤.“精气神”文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4.

[4]汤勇.突围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220.

[5]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62.

[6]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56.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校园文化 路径 规范 功能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