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创新,德胜大道

时间:2022-03-14 10:09:28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文本图片集德胜学校,一所在改革中务实进取的区域性“标杆”学校:它不仅在教学成绩上屡屡名列顺德公、

zoޛ)j馟m4i_ivi首总结、深入反思和优化整合所形成的教育创新体系。这是极具德胜特色的现代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1. 机构革新催生教育改革新思维。

在推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旦谈及或涉及课改,常规的路子是就课程谈课改,甚至狭隘到就课堂谈课改,最终的结果是课改变成了徒增几门零散校本课程而已,或让课堂点缀上一些小组合作之类的形式罢了,其他的一切几乎原封不动地承继着应试教育那一套老把式,结果可想而知。德胜学校这一次改革之所以“全新”,就在于打破了这样一种传统教育改革的路径依赖与无果循环。德胜学校打破常规,通过以机构革新为核心的建章立制式的教育创新催生教育改革新思维,结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管理体制上的牵绊被一扫而空,新的素质化评价机制与生活化课程体系应运而生。

机构创新源于开放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德胜学校机构创新之所以能在大破中大立,就在于对教育发展本质与教育改革大局的把握。这不仅得益于学校的民办身份与灵活的办学机制,更得益于德胜人的教育开放视野与立德创新精神。

学校决策团队的教育开放视野,为德胜学校的机构改革确立了顶层坐标。陈继业对国际教育尤其是新加坡教育有着深入的了解,并极为欣赏。经常来往与顺德与新加坡两地的他,不仅自己常常去考察当地的学校,并体察到新加坡教育之所以如此发达,在于他们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机制与国际教育的推广,而且积极推动学校决策与行政团队通过在新加坡华侨中学的“一对一”学习去切身感受扁平化教育管理的好处。陈继业还常常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跟学校决策与行政团队进行探讨,从而在顶层设计上为德胜学校教育改革引入了国际视野,提供了新加坡教育理念这一改革创新的参照系。而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与生物学博士、前新加坡英华学校校长王德进以国际教育总裁的身份加盟德胜学校则为学校改革创新带来真真切切的“风暴”。在王德进到来之前,德胜人也一直求新求变,但是由于在原有应试教育体制下浸淫已久,虽早已意识到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学生只知“死读书”而缺乏综合能力素质的弊端,但始终没有找到一种脱胎换骨的“长效疗法”。王德进的到来,与其说是帮助学校找到了弊端,毋宁说是帮助学校确信了这一弊端所制约下的学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加重要的是为学校开出了一张治顽疾用猛药的“良方”——“要想成为与国际教育接轨的真正一流学校,教育与行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底起,在王德进的主持和组织推动下,以国际部为试点推进,德胜学校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教育和行政改革。2013年初开始,德胜学校全面实施基于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新架构。王德进带来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扁平化管理理念为学校的全面改革树立了良好的参照范式。

学校行政团队的立德创新精神,为德胜学校的机构改革树立了全新格局。在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高级行政团队的务实推进与创新借鉴下,通过国际部引入的机构革新激发了整个学校教育行政体制的全面创新。于是,很多国内教育界之前闻所未闻的机构出现了:学生领袖培养部,督导部,信息部……而基于民办教育灵活的机制体制,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得以公司化,让学校轻松上阵搞好教育改革。这就是教育创新与开放视野的力量。如今,学校扁平化的管理新架构基本形成: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由校长、副校长组成的高级行政决策层和部门主任、年级主任、学科系主任组成的行政执行层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将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和优化,撤销原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三大职能部门,创设“五部二中心”——学校校务部、督导部、学生领袖培养部、信息部、图书管理部和国际教育中心、公司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将各学科组调整为学科系,并将各年级和学科系提升为部门级管理部门。这种扁平化管理架构,一是使管理理念和操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变过去的“领导别人干”为现在的“自己亲自干”,变过去的“有人动口、有人动手”为现在的“大家一起动脑动手做”;二是学校的行政生态也发生了变化,减少管理层级就减少了等级,全体教师都是拍档和同事,形成平等的工作氛围;三是让更多优秀教师走上学术领导岗位;四是强化并完善了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职场发展通道”,以满足学校发展的人才需求。胡华生直言不讳地说,实施扁平化管理后,自己的权力比以前受到更大限制,但也比以前更具执行力,“我本身是数学专业的,现在作为校长,我还要直接分管数学系,其余四个副校长也要各自分管几个学科系”。由于学校决策变过去分层推进为现在的直接落实,执行起来当然更有力度,更加专业。而任何形式的教育行政体制与管理革新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比如,为了推进学生领袖教育,德胜学校在行政架构改革中专门设立了一个行政部门——学生领袖培养部,让行政部门直接服务于学生,构建学生领袖教育体系。在学生领袖培养部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各年级、各学科系“学生领袖会”,给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领袖素质和能力,并通过领袖会成员的带动和影响,润物细无声地在全校学生中进行领袖培养教育。

机构创新引发制度革新。核心机构的创新带来了连锁反应,最根本的就是新管理制度与新评价制度的确立,从而引发学校建章立制式的根本性革新。

于教师,三制度强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革新大计,也在于教师。新理念育生必须新思维强师。德胜学校在教师管理体制上积极推陈出新,致力于建设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三:一是试行“教师工作定额制”及其相应的年薪制薪酬制度。即学校建立一种以岗位为基础、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正向激励机制下的教师工作定额制:教师工作量由额定工作和临时工作两部分组成,经教师自愿选择、学校批准同意后,教师的工作量可以缺额、满额或超额。在教师工作定额制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年薪制薪酬制度。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创设以“德胜大论坛”为主阵地、以“德胜我体验”为主渠道的校本培训研修操作机制,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师范”平台。三是在教师评价中创设了教师工作的过程性督导“三三”评估模式与机制,让教师在全方位的教育督导中实现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

于学生,三评价育生。改革评价制度,就要让评价这个“牛鼻子”在学校教育革新中发挥“杠杆”导向作用。学校行政机构的创新尤其是领袖培养部、督导部的设立,不仅引发了教师评价的变革,更直接促进了学生评价制度的转型。在学生评价制度的创新上,德胜学校主要立足于构建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模式,建立一种以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多尺子评价”机制和方式:一是对于国家课程的考试评价实行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全校非毕业年级平时测验成绩不作统计,只用于学科教师教学诊断;非毕业年级期中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不按分数排名,不列入教师绩效考核;在初一年级期中考试试行以面试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二是将学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设立必备评价指标,纳入评价系统。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积极参加拓展课程学习,要求每学期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每周参加不少于0.5小时社区服务。三是将品德、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情况作为优秀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在修改《学生成长记录》的基础上,设立《学生手册》制,开发德育积分操作系统,进行德育积分的试用,将参加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生领袖工作情况等列入到德育评价体系中。这种基于能力与素养的评价制度的创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用胡华生的话说,“我们奉行的‘优秀学生标准’,是‘学习优+校本课程优+社区服务优+品性优’”;用陈继业的话说,就是“既要成绩顶尖,更要素质综合”。

2. 教育改革建构教育课程新生态。

德胜学校以机构革新为核心突破的教育改革,一开始就是指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生活的。随着行政架构的革新与多元评价的实施,学校活力喷发,师生创意无限,逐步建构起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并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教育课程新生态。

机构创新直抵课程创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让课程获得适切性与鲜活性。基于此,德胜学校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打造个性化的教育课程新生态。而新的行政架构与管理体制,让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具执行力更有实质性的推进。在德胜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不再是常规的分离状态,而是二者的融合并举。这得益于课程内涵的生活化延展尤其是校本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建构,由此生成“双板块4+3”结构化课程体系:一是课程结构化整合,即是打破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的界线、打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界限,按照结构化原理来统整现有课程,创新并重构课程板块,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化课程。双板块是指以法定的国家统一开设的基本课程为第一板块课程;以校本课程为核心,将国家课程中的“选修课”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关部分、地方课程的大部分和校本课程的全部,经过整合与改造,组建为第二板块课程。双板块课程统称为“学校课程”,打造名副其实的学校课程共同体。同时,在双板块课程中分别统整出多种类型课程:第一板块课程整合为4个类型课程——语言类、科技类、人文(社科)类、艺体类;第二板块课程整合为3个类型课程——辅助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二是课程校本化生成,即是通过校内的师资资源与外聘的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大力开发与生成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并给足它合理的地位和功能,让过去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校本课程“翻身”成为学校主体课程之一。现在,学校主攻的就是以校本课程为核心的第二板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课程辅助活动、公民与道德教育、社区服务计划。现已开设青年素质拓展团、橄榄球、弦乐团、计算机服务社、版画艺术社等69门校本课程供全校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都能掌握和发展一项长伴人生的技能,习得一门终身受益的才艺,培养起一个能安放身心的高尚爱好,为将来创造丰盈而有质量的人生打下基础。为了适应这种教育课程新生态,德胜学校大力度调整开课方式,努力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每天下午3:00以前完成基于共性发展的第一板块课程,下午3:00以后全面开展基于个性选择的第二板块课程。这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与“个性化课程表”,合理关切了学生的个性,凸显了学生的特长。有了新的行政管理体制、评价制度以及新的作息时间,学校课程新体系的实施就获得了扎实的基础与保障,学校教育课程生活化、个性化取向得以逐步建立。同时,德胜学校日益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全员化和课程化的游学活动,则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亲近自然、放眼世界,让教育“围墙”初步瓦解。如走进美的、万和等知名企业,让学生增强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决心;分赴珠海农科奇观、中山岭南水乡等风景胜地,让学生树立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开展“放飞梦想·香港行”“追寻梦想·约会三峡”等活动,让学生行走于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华夏文明与现代科技;参加英国游学夏令营、全球青年论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异域风情,放眼世界。

课程创新推动课堂创新。这突出表现为对“大气课堂”的探讨。“追求以打造大气课堂为导向的教学新气象,让课堂从此大气清新”是德胜学校课堂创新的核心愿景。胡华生憧憬的大气课堂,“是一种脱离低俗、肤浅而体现完整、深刻教学设计的课堂;是一种超越分数唯一的体现浓厚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一种走出小气、体现广袤的文化视野的课堂”。所以,大气课堂的教学,应该具有创新感,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如同在享受中接受教育。为此,学校提出要坚决改革“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的畸形课堂和“死水型课堂”,改造“无主张、无计划、无效益”的低层次课堂,探索并创建具有素质教育新追求的大气课堂,树立“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新理念,致力于形成大气、思辨、清新、高效的课堂新态。目前,德胜学校正积极以大气课堂的建构与探究来推进与学校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生态。比如做好大气课堂的顶层设计,探究大气课堂的结构方式、呈现程序和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等等。

合于道:德胜学校教育改革的价值示范

道,乃世界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教育之道,即是教育的本原、规律、真谛。大道无形,文而化之。所以,立德创新,从哲学的高度与文化的视角上加以考察,就是德胜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之道,就是德胜人放眼世界、与时俱进的教育哲学。

德胜学校基于立德创新之道,一切以德之核心本性与价值规范来谋划教育未来并规约教育创新,进而考量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得与失,并在路径选择上通过管理机构变革与体制创新推进课程改革,找到了素质教育突围的新钥匙,切合了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大智慧。

1. 合乎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之道。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路径。德胜学校改革发展的“立德创新”理念,极好地诠释了教育发展的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之道。德胜学校作为区域性品牌名校,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下拥有的区域性顶尖高度早已毋庸置疑,深受社会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谋求触动根基与灵魂的教育改革,以创新之剑谋划崭新未来,如果不是基于“为学生发展而改革”和“顺教育大势而改革”的德性考量,实在找不到需要变革的理由了。正是基于立德创新的理念导引,德胜学校敢于先行先试,谋教育改革于他者未经之道。不管是基于学校发展全局的“创五新”教育体系,还是其中的某一点的教育创新如扁平化管理架构的创建,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让学生受惠,在于“树人”。可以说,“为学生发展而改革”既是德胜学校改革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其改革创新的落脚点。

2. 合乎文化育人、品牌生长之道。

文化育人、品牌生长,是一所学校得以持续优质发展的内生之道。当深入考察一所学校时,其核心理念及其整体统摄力是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品质与精髓的。这就是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风貌、教育风格、发展愿景与价值观念之所在。文化育人、品牌生长,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学校发展之道。处于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学校发展,再不能作茧自缚于分数化成绩,也不能仅仅停留于个别化特色。此时的学校发展需要一种整体化的理念建构与文化支撑。“立德创新”的整体性思维与开创性实践,比如“德文化”、“创五新”的提出与建构、弥足珍贵的课程化游学文化以及民主和谐科学的管理文化生态……让德胜学校逐渐彰显个性,走向卓越,并建构起一种倡导师生体悟、追寻幸福意义的教育生活生态文化,从而成就学校的品牌化生长路径。基于品牌的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 合乎和而不同、转型发展之道。

和而不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它尊重差异性,追求多样性的统一,是兼容并蓄中的个性化教育发展之道。与之背道而驰的是,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良性的发展,而学校之间则由于缺乏个性与特质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基于此,当前倡导和而不同的教育发展之道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与示范价值。德胜学校的“五部二中心”管理架构、“多尺子”评价机制、“双板块4+3”课程体系以及“个性化课程表”等,就具有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改革创新启示价值:教育不是圈养,而是点燃,即要引领学生在自主选择与自为发展中自我实现。与此同时,当前学校教育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基于此,和而不同的教育发展注重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与开放革新。由于认识到现代教育已经越来越走向无限的空间,网络化、社会化、体验化学习让学习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有“围墙”的学校,所以德胜学校不仅追求教育国际化,如国际部的设立及学生国内国际多元发展通道的一体化建构、与国际接轨的领袖教育与领袖文化的校本化建构,而且更加追求教育素质化,如辅助性课程、课程化游学、多元化评价等综合课程教育与评价方式的常态化生长,并让其成为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的一种显性标识。

广东顺德,既是务实之地,亦是创新之所。它有着发达的经济社会体系、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也有着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胆识与雅量。可以说,基于文化传承的改革创新之因子,成就了顺德辉煌,也凝聚成顺德本色。德胜学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生长起来的,由是,德胜学校可堪当两个示范性样本来加以研究与剖析,并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启示与借鉴:一是德胜学校的“立德创新”之道,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德胜范式;二是德胜学校的“和而不同”之道,是一种可供参照的民办教育特色发展的德胜样本。

(本文照片由德胜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相关热词搜索: 德胜 大道 立德 创新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