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

时间:2022-03-26 10:10:55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其运行机理基于信任、宽容、参与和法治

方案、团体、组织(机构)或环境当中并进行决策,以影响社会,这是一种减少心理疏离并增加知觉能力及控制感的良好方式。公民参与和“赋权”、“自助”、“协同合作”与“社区意识”之间密切相关[4](p.1)。研究表明公民参与邻里草根组织能够增强正向社区意识,达到如下效果:一是呈现非正式邻里行为;二是增强社区意识与公民责任感;三是对邻里、街坊等生活品质感到满意;四是参加公寓大楼的活动;五是担任其他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六是达到知觉邻里协会的效能。在社会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环境、公民参与、社区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坚持制度、理念与文化层面的法治。法治使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获得广泛而现实的制度基础。自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以来,许多思想家为之付出了诸多心血。伯尔曼认为“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5]。法治不仅属于法律范畴,而且属于道德范畴,要以平等的人权保护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同时,法治还具有政治学属性。“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明确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当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6](p.199)我国自1997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法治实践描绘出的图景是: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来凝练正确的法治理念,通过遵守法律制度、信仰法治理念来逐步培育一种“文化”和“传统”,使个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政府机关都能逐渐接受或习惯法治的运作,以实现法治在生活世界的植入、嵌入、渗透和扎根[7]。而生活世界从本质、根基上表现为一个文化的世界,事实上,法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来构建社会的基本结构、运行机制、行为方式,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即通过对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进行合理分配。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同时,法治是一种制度模式,也是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文化意识。因此,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要求坚持制度层面的法治、理念层面的法治以及文化层面的法治。

(二)体制与机制运行的现状

第一,社会管理体制的瓶颈。目前,社会管理体制主要遭遇三个方面的瓶颈:一是难以执行。公民社会组织不发达,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有限,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依赖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而政府受资源、信息、自身能力所限,随着公共需求的日益扩大显露出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短板。二是理念不够系统。信任、宽容、参与和法治等理念还未走向生活世界,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根基。责任政府与有限政府的理念以及市场经济制度有待完善。三是不科学也不健全。建立以社会自我管理和公民广泛参与为前提的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既要科学地认识与研究社会管理的制度和规则(如,划分管理职权、规定职能配置、设定管理对象和领域,以及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等),又要形成社会公共事务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组织网络[8]


相关热词搜索: 管理体制 中国社会 试论 机制 改革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