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重构:陶行知教育管理视阈下的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模型

时间:2022-07-03 11:25:03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做”为中心的方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原体,具有创新性的内涵和本质。本文梳理了有关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高度评价其教育价值基础上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根据对南京市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发现实用性和社会实践的弱化和低效急需我们在知行合一的理念下重构当代大学校园文化骨架式模型,即从理念共同体、效益规划、主题项目运作和监测等四个方面由内而外的建立,环环紧扣,相促相长。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人民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原体,具有创新性的内涵和本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催化剂,从国内外视角去探讨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进而构建校园文化骨架式模型,对构建地方特色应用型大学文化体系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校园文化;模型建构

一、国内外关于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研究现状

许多国外学者一直关注并研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较多的主要是欧美和日本,并运用于实践中,加快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牧泽伊平作为日本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最早引入其思想与实践,他借鉴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作为日本学校管理改革发展的重点,此后在《训导生活》杂志发表“中国的生活教育”一文,推行陶行知的“工学团”运动,将教育与社会相联系,扩大教育触及的范围和领域。之后,斋藤秋男曾出版和发表了《新中国教师之父——陶行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等,他在该书的最后一章翻译引荐了陶行知重要的篇教育论文,包括《平民教育运动概论》、《给育才学校最后的信》等,力图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吸取经验,为其本国的教育改革服务——重建战后日本新教育为旨归,他还编写了《南京郊外的晓庄师范》,里面提到“挑粪桶的校长”,表达了教育深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使用活书的学生,摒弃“驻书虫”“书呆子”,深受晓庄师范倡导学术研究、探求真理、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的启发,为其改造日本教育管理思想提供了借鉴。牧野笃从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陶行知,认为陶行知内心一直深埋着民族的土壤,一直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他个人更加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个体性。

欧美是海外研究陶行知的又一重要区域,受早年留学教育的影响,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也获得美国学者的重视。在晓庄师范创办后,世界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就前往晓庄进行实地考察,并感慨道:“在这所学校,不读死书,是在生活上直接接触,办教育用这种生活,可负引导农民的使命,使合乎现代的思潮。”还指出“中国晓庄的这个试验学校,实施的方针和办法,以及发动的理想都可以代表中国整个民族的精神,”克伯屈的评价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英国著名学者陶露西尼达姆在发表的《育才学校》中提出“这是一所中国式的运动现代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学校”,极其赞成陶行知的校长思想和办学宗旨。此后六十年代美籍华裔学者朱宕潜提交的论文《陶行知与中国教育》准确详细地阐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当时欧美陶行知研究的浪潮,从中也提出了有關陶行知教育管理方面的思想。进入八、九十年代,拓宽了陶行知研究的范围,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德国汉学专家内克曼撰写了一篇《陶行知——被中国重新认识的人民教育家》文章,给人们提供一条研究陶行知的新思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研究陶行知的队伍不断壮大,成果继续增多。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诸多学者对陶行知教育理论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把握。站在宏观的角度讲,就是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整体论述。这一类型的研究成果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陶行知终身教育研究》等。从微观角度对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进行研究的有:包琼所撰写的《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她主要把民主管理作为研究陶行知整个教育管理思想的透析工具,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践剖析相统一的方式展幵对陶行知民主管理思想的论述;苗培周的《陶行知的学校管理思想及其启示》,他较为全面详细系统地论述了陶行知的学校管理思想,其中包括陶行知重视校长的作用、提倡学生自治、发扬民主管理、依靠教师等颇具特色的管理理念,以指导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管理体制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陈学军发表的《论陶行知生活化民主教育管理思想》,强调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生活化,实现真正的教育管理的民主要深入到生活中,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张敏所写的《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重点突出陶行知重要的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期待通過陶行知教育为公实现天下为公为发展模式,倡导教育公平思想,重视农村教育;张乐群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的文章《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兼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论述现在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高度评价和认可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重要贡献,在研究深度上日本学者重视探求陶行知个人发展历程,借鉴其有价值的思想;而欧美学者主要研究陶行知与杜威关系,从比较的角度分析其所代表的整个民族精神。国内对其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都埋藏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大多从某一方面出发,多重视其民主管理思想。

二、对陶行知思想及校园文化认知的调查

调查主要随机选取了江苏省南京市的部分高校在校学生500人,初步、有效地了解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的现状;通过调研资料,了解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事业中所遵循的“做”思想;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得到完善与发展。问卷内容包括我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对我校校园环境、教学活动、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看法,以及对于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了解程度等。根据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一)多数学生安于现状,对未来没有规划

很多同学除了考取与本专业相应的某些证书以外,没有过多的目标,不会提前考虑就业并做好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有明确目标的人数百分比从大一至大四分别为:18%、40%、82%、98%。

(二)对于陶行知先生的了解过少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130位同学表示“还可以”,其余同学大多表示“仅限于书本上的”、“并不是很了解”、“除了学校组织的陶墓扫墓,实际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方面的知识”等。在我们进一步询问,如果学校开设相应的校史课后是否有兴趣参与,97%的同学持肯定态度。

(三)文化活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

调查显示,58%的同学认为学校“文化活动形式缺乏新意,过程雷同,让人感到厌倦”;46%的同学认为“文化活动的宣传不够,好多感兴趣的活动结束了才知道”;72%的同学认为“文化活动浮于表面,内容空洞,主题不够鲜明,收获不大”。比如讲座活动,很多院系存在强制学生出席的情况,然而讲座内容没意思,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利益,这种强制手段只会使学生越发反感类似的文化活动,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四)学生不了解校史

调查显示,7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建校的历史,只知道建校时间。對于学校中的重要建筑和重要人物、经典地标等文化认知缺失,在我们的询问调查中,只有少数的同学能了解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多数同学都是只知道名字,具体历史史实空白。

(五)社会实践体验较弱

很多学校的某些学院能够每周都安排实习的较少,平时都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很少有实习的机会。大三以后,部分院系会安排学生出去实习一至两个月,但仍然有同学没有实习机会。调查显示,94%的同学希望学校能多安排实习机会,让大家学以致用,在实际操作中进步。在现有的课堂安排设计上缺乏有效的实践互动体验,导致很多学生参与与社会衔接式的再培训。

三、建构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骨架式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研究,建构以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为核心引领的校园文化模型尤为重要,可为当代学校提供实践药方和文化育人方略。从哈佛大学激发个性与创新的专业设置制度来看,可以为我们提供模型建构的元素参考。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未来校园文化育人的趋势将追求个性化基础上的大和全,亲身动手去做、去体验、去发现现有基础上的创新点,学校应在陶行知教育“做”思想基础上延伸,校园文化的骨架式模型主要如下:

(一)理念共同体

也可以简称为“价值观”,它主要包括组织的目标、战略、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同“是什么”相区别的“应当是什么”的理解。

当一所学校面对文化内生性问题时,首先要创设“场”效应,需要在至少全校师生面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共同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是多样的但需要真实有效的汇聚,形成理念共同体,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群体中的某个人,通常是组织创始人,他对现实的本质和怎样处理事物充满信心,并基于这种信心提出了解决方法。但是,团体只有共同努力获得成功以后,才能产生同样的信心。

(二)效益规划

密西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大学功能的期望从重点从事人力资本开发的社会机构转变为以发现、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本身为工作重心的社会机构。在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中,大学的这一具有战略性的功能阐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国家要迅速建立或者加强其高等教育系统。”在共同的理念下,需要做中长期规划,建立专门的战略规划团队,指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在制定战略过程中注重效益最大化,吸纳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将效益理念应用于战略规划的实践当中,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

(三)主题项目运作

计划的实施依靠多样的主题项目运作,需要根据文化核心要义开展分专业、分类别的文化创意活动,与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倡导家长、毕业学生、社会成功人士和热心使者,支持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设立绿色校园建设基金,接收社会、校友和在校师生的认养、捐赠、冠名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使得校园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使校舍建设更加和谐,学院校舍经济、适用、安全、环保、功能,规模基本满足教学生活需要,外观,用材与校园绿化景观基本协调,满足“特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适用和高校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标要求。学校的专业发展要尽量与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公益基金、社会组织、实践基地、特色园区、社会定向等方面紧密结合,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有为无缝对接,注重实践效果反哺理论学习,特别是与动手去“做”的项目建立长久联系。

(四)监测

学校领导应建立校园文化生态监测体制和指标体系,以以上四个标准为核心,建立文化监测的多维导向指标,及时总结发现、及时反馈调节、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和大局观主导学校文化发展景观。在校外,应与文化部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建立共同的研究机制,将学校的科研社会化、学校的教学实践化、学校的物品实用化,进而将校园文化包含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教育教学、教学评价等都纳入检测指标,进而构建学校发展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论斋藤秋男对陶行知研究的贡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09).

[2] [德]内克曼.陶行知——被中国重新认识的人民教育家[J].重庆陶研文史,2015(02).

[3] 苗培周.陶行知的学校管理思想及其启示[J].名家思想,2011(10).

[4] 包瓊.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张敏.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2).

[6] 陈学军.论陶行知生活化民主教育管理思想[J].南京师大学报,2006(03).

[7] 张乐群.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兼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7(02).

[8] 王革,赵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97.

[9] 卢静.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07).

[10] 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12.

[11]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12] 周洪宇.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 刘刚.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14] 梁光思.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J].生活教育,2015(21).

作者简介:刘大路(1986.09—),男,汉族,河南永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相关热词搜索: 建构 传承 教育管理 校园文化 重构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