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时间:2022-07-11 14:20: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结合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

摘  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结合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实际情况,分别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习一体课程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137-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dilemmas faced by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 we will adjust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onstruct a multi-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build students with Center, service-lear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structure, constructing a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to meet market demand, building a "double-energy" faculty team, an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

近幾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社会需求变化,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高等本科院校的发展分类型和层次,注重特色发展,调整办学定位,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转型的内核是产教融合,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落到实处,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在结构、质量、水平上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相匹配,这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的最高使命。然而,当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与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升级为本科院校后,没有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按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等思路来明确其办学定位,在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向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进行转型,抛弃了原有优势学科,失去了原有办学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缺乏多元整合。由于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产教融合的时间较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显得办学经验不足,相关课程体系的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课程体系。在办学体系上,受到传统的理论思维的如学科专业分类、“课程—考试”等影响,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完整的、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结果导致课程范围十分狭窄。

(3)缺乏与社会、地方企业的有效融合与对接。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追求“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过多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与地方企业融合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和生产实践等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另外一方面一些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社会服务,没有形成将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社区服务紧密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习一体的课程结构,忽视社会实践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

(4)缺乏既能指导学生理论,又能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能型”教师。很多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是在2000年以来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实现专科升本科的,师资队伍是在原先升本之前的基础上引进的年轻新教师组成。从师资队伍新老结构看,一方面是原先专升本过来的部分老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高学历的少且教学理念受限于专科教学思维,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理论及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新进的年轻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教学经验,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才能成为骨干教师。此外,师资队伍中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导致学校与企业脱钩,无法为面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困境,以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为例,从如下五个方面介绍我们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对全国高校分类发展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向专业技术职业化发展,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未来,培养全面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来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所以,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标定位应面向注重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学术、技能、职业三者有机结合,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多元课程模式及模块化教育等策略来重新设计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以满足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了满足职业、多元、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多元课程模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前提。多元课程模式是一种由刚性的教育平台和柔性的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课程模式。早在2015年,我们开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在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三大教育平台即通识课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与三大教育平台相对应三大课程模块即通识课程教育模块、专业课程教育模块、实践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平台,主要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为主,侧重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专业教育平台,根据应用学科的发展要求来设置课程,在该平台上的专业课程教育模块可以进一步细化,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公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小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利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平台,在该平台上设置实践教育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分为实验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等几个小实训课程模块。其中,实验实训主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及行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并设置的实践课程;集中实训及综合实训侧重于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和科技训练,引导学生较早地、系统地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

上述三大教育平台体现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刚性特征,三大教育平台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学科知识增长、应用能力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课程模块则体现出应用性人才培养柔性特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各类课程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的搭配, 构成不同的多元化课程模块, 提供学生选修,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选择。

2. 构建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区域产业特色,注重产业与专业、创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放实践项目、丰富创业活动,从内容重组、结构设计和实施选择等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例如,学院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中安排科技创新能力及项目训练的内容,强调“做中学”,通过课程大作业练习、创新实验课、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室科研项目、食品创新大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努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不断线,从而逐渐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习一体的课程结构。当今大学生一方面“接触社会少,缺乏社会经验,独立能力差,应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接受的传统教学是“以实验室操作”为主的专业技能训练,这一现象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社会实践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等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社会服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树立服务—学习的观念,将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社区服务紧密结合,把学生和社会链接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链接起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可用的知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习一体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摈弃了以往重基础、轻实践应用的思想,以“创新、应用”为导向,删减不合理课程、压缩基础课程学分、课时,新增专业方向课程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如科技创新类、创业类综合实践课程),并将实践类课程学分增加至总学分的35%。新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育课程模块”三大教学模块组成,在这三大教学模块下进一步细分,使课程体系形成一个能充分满足“服务—创新—应用”导向要求的有机整体。从2009年开始,我们学院开始构建 “服务式学习”教学模式,以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为试点,通过服务式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地方企业、社会环境中。通过开放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的社区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积极地接触实际的生活环境,在学习活动中促进相关技能水平的提升。经历9年实践,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了,就业率提高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4. 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育人平台。汇合学科、科研、平台、人才等多方面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育人平台。在2014年,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与广西宏邦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联合签订了校企合作基地后,双方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以“校(校)企合作、深度参与、共同发展”为目的,以“创业有约、创新无限”为主题,共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指导服务等全方位扶持,同时搭建食品技术研究展示平台,共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工程基地,联合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还联合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玉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春茂农牧集团、广西国营六万林场、玉林市农业科学所等成立了桂东南特色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学校高层与玉林、贵港等政府进行沟通与合作,拓展校地合作渠道,与玉林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玉林市农业科学所、清华科技园玉林分园等签订了校地合作战略协议;通过二级学院和研究所等与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与银亿科技、梧州松脂、广西春茂农牧集团、广西国营六万林场、玉林味香园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富英制革签订横向合作协议,学院利用师资力量和大型仪器设备等优势,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申报科技厅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横向项目合作与企业特派员等形式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同时,利用企业技术力量、生产场所和市场信息等优势,聘请企业高管和高工参与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其他相关教学工作。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育人平台建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5. 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了解企业工艺流程和运作模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而且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方面的指导。根据我们学院实际情况,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主要来自“内培养,外引进”两个途径。“内培养”途径是来自加强对自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与合作企业进行联合申报科技厅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横向项目,通过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造和新产品研发等过程,从而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另外一方面以企业特派员形式将年轻骨干教师派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外引进”是积极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学院的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

6. 建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改革评价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应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核心应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上。改变以往“课程—考试”的传统理论思维评价方式,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不应只由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应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论文、实验报告等成绩来综合评定;要重视过程管理和形成性评价,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成绩的评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能力的考查與评价,能力考查与评价应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能力考查与评价。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与途径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提升的过程。多年来,我校和学院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习一体课程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开创了一种在现阶段比较适合于我校和学院实际情况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贵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2]林娟娟,施永川,李鹏.构建“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3-45.

[3]刘亮军.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32-35.

[4]谭明雄.服务式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73-76.

[5]郭纯平.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思考[J].高教学刊,2015(21):203-204.

[6]邹建国,言捷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03):158-159.

[7]任晓红.关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17):62-63.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本科 院校 地方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