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东西应该有未来

时间:2022-07-17 16:30:03 阅读:

内容摘要:昆曲始于苏州昆山,600年前飘荡在昆山上空的清笛,一定比今天的更加悠扬,在月光如水的夜光中,也正是它

昆曲始于苏州昆山,600年前飘荡在昆山上空的清笛,一定比今天的更加悠扬,在月光如水的夜光中,也正是它,给我们的祖先带来灵魂与思想上最初最动人的抚慰。

自明万历年间魏良辅创制了水磨调,梁辰鱼依腔行调,写成《浣纱记》之后,到清乾隆年间,大约两个多世纪,昆曲开始了它的兴盛繁荣,成为全民的文娱活动;19世纪后,昆曲成为后继乏力的雅调,逐渐让位于花部乱弹,开始走向衰微。直到50年代《十五贯》横空出世,使得紫禁城中一票难求,才让昆曲这一戏曲艺术的瑰宝得以重生。进入21世纪,因为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觉醒,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非物质文化传承”,昆曲才得以复兴,俨然成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代表

经过600年岁月的洗礼,昆曲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但同时也有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深忧虑。如何使得昆曲这一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高度成就的经典性民族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是一直以来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静静地摆在我们面前,眼前不断地呈现出一个个为了昆曲的传承而在不停奔走的人物群像。7年时间的付出,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终于在此刻凝聚成一种超越时间意义的文化记忆,得以用实物载体的方式汇入永恒,给人们展现出一把破解传承难题的钥匙。

纵观这套110张光盘、5册图书的鸿篇巨制,广邀29位当今昆曲界的资深艺术家,来共赴这场昆曲艺术的饕餮盛宴,其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选取了近百年昆曲舞台上成熟或比较成熟的109折经典折子戏,其题材不可谓不广泛;以“一人一说,一戏一题”的方式,让当代昆曲表演艺术家进行“百家讲坛”式的现身“说戏”,开创了“口述历史”的新典范,其形式不可谓不新颖。正如其名,“大师”、“说”、“戏”三个语汇,恰巧完整概括了《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这份昆曲界与出版界共同奉上的文化经典的三大特点。

汇聚当今昆曲界泰斗

《大师说戏》的第一个特点,在于说戏的大师。

昆曲作为最终以演、唱呈现完整形态的艺术形式,无疑是以演员的表演创造体现出它的璀璨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湛,艺术创造的妙境,体现在演员身上。演员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对表演技艺的掌握,对剧情、人物的体验把握,以及对这一切的传承及创新,决定着昆曲艺术的面貌和命运。因此,当我们把昆曲视作艺术“国宝”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想到对昆曲表演艺术家及其表演技艺的尊重与珍视。

《大师说戏》之“大师”,可谓名副其实。它所遴选的姚继焜、侯少奎、姚继荪、张继青、王世瑶、范继信等29位大师,均是当今昆曲界泰斗级的人物。75岁高龄的侯少奎,出生于梨园世家,得其父京昆艺术大师侯永奎真传,行家称赞其有“尚和玉的工架、杨小楼的嗓子”,被誉为真正难得一见的“大武生”,他在《大师说戏》中主讲了6折戏。师从尤彩云、曾长生、沈传芷的张继青,尤以《惊梦》《寻梦》《痴梦》3折的出色表演而饮誉海内外,又有“张三梦”之誉,亦主讲了6折戏。有“小俞振飞”之美誉的蔡正仁,因善演《长生殿》,故被称赞为“活唐明皇”,他在其中主讲了8折戏。

诸如此类,参与《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的大师们都曾得到昆曲“传”字辈大师的艺术真传,其中多数甚至是当代中国昆曲艺术最高成就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还活跃在舞台上,有一些才离开舞台不久,但是,大多已年逾古稀,或近耄耋,部分艺术家还是身带病痛坚持上讲坛说戏。能够如此大规模地邀请众多的艺术家一起来进行说戏,这在中国昆曲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因此,这次“大师说戏”所具备的抢救性、权威性乃至不可再造性,对于昆曲这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传承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和意义。

精选109出经典折子戏

《大师说戏》的第二个特点,在于所选之“戏”。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戏曲中,昆曲是最古老、最高雅的一种。因其所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性,曾为历代的文人所钟爱;但也因其过于风雅,曲高和寡,而逐渐没落。1921年始,清末最后一个昆曲戏班“全福班”向苏州昆剧传习所传授了600余出折子戏,至上世纪80年代已消亡过半,只剩下300出,至今常演的折子戏也不过百余出而已。

《大师说戏》挑选的109出戏正是昆曲遗产中最常见、最精彩的核心部分,也是近百年昆曲舞台上成熟或比较成熟的经典折子戏。溯其源流,除了昆曲传奇本身的遗存之外,也有涉及历代为昆曲所吸收的宋元南戏、元杂剧乃至清代流行的时剧。所选109折戏中包括元杂剧3折、南戏8折、明传奇58折、清传奇30折、时剧6折以及武戏5折。

昆曲最初的行当分为旦角、生角及净丑角三大类,经历演变至明末称为“江湖十二角色”。折子戏盛行后,昆曲的人物刻画更加细致入微,因此将角色细分成“二十家门”。昆剧的传统体制是演员虽分行当、家门而又不受行当、家门的束缚,往往是兼抱多行当、多家门的。

《大师说戏》在戏的挑选上也非常注重行当家门,各角色均有所涉及。其中生行包括大官生4折、小官生5折、巾生13折、穷生3折、雌尾生和武小生各1折,武生3折。旦行包括正旦10折、作旦和四旦各1折,五旦18折、六旦5折、武旦4折。净行花脸7折,末行包括老生12折、外5折。丑行包括丑7折、副10折。

邀请主讲的表演艺术家,每一位都是那一折戏的权威。这样的编排不但在昆曲传承的展现上有所精进,同时还补充了许多几乎失传的独一无二的优秀剧目。这就使得《大师说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昆曲曲目的丰富性以及它的经典范式之美。

说其然更说其所以然

“说”,是《大师说戏》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无论是兴是衰,昆曲艺术不绝如缕,延续到今天,靠的是无数的曲家、文人、伶工、演员,投身于这一门艺术的发展,代代相传。人在艺存,昆曲艺术的传承,第一位的就是演员对表演艺术的口传心授。师傅传徒弟,一代一代,把世代累积的艺术精髓,传承发扬下去。在这种传承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一旦老一辈的演出心得不能得到及时的传递,随着老艺术家的逝去,这份历经几十年打磨得来不易的宝贵经验就将面临失传的窘境。

文化传承主要是靠文字图像记录,所谓“文献可征”,在过去,非文字的艺术传承是比较困难的。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非文字的艺术传承亦能通过声光影像得以保存。《大师说戏》运用视频与图书相结合的载体,让29位大师的宝贵心血得以传承。参与演说的这29位大师都是百年昆曲史上专心继往而又精心开来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有上一代前60年的艺术积累,又有自己这近60年来的艺术思考。在讲坛上,面对摄像镜头,艺术家从戏在昆曲舞台上的地位讲到戏在三代人身上的传承,从服装化妆的设计理念讲到台步手势的原因,从上场讲到下场,从每折戏的亮点讲到它们的看点。他们不仅说其然,而且说出了其所以然,从而让我们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艺术感悟和表演心得,真正领悟中国昆曲的博大精深,将昆曲之美长留人们的心间。

中国昆曲是全人类的非物质遗产。《大师说戏》则是中国昆曲的物质遗产。

昆山腔已经唱响600年。600年间,200年成形,200年辉煌,200年衰颓。昆曲集中国文学艺术之大成,为中华文化之至醇至美。昆曲大美,美到极致,雅到奢侈。

是的,美的东西应该有未来,理应薪火相传,生生不灭。


相关热词搜索: 东西 未来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