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砂陶的调查和研究

时间:2022-07-21 18:15:02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织金砂陶是中国民间陶类器物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作为古老的民用陶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

摘 要:织金砂陶是中国民间陶类器物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作为古老的民用陶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织金砂陶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这一传统手工艺几乎已到消失的边缘。本文通过对织金砂陶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织金砂陶的创新和发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指明可行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织金砂陶;手工艺;文化;传承;发展

1 历史悠久

织金县城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长江中上游的三角地带,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织金民间工艺,尤为显著的应是织金石雕工艺、织金砂陶工艺和苗族马尾秀工艺。对于织金砂陶,当地至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织金砂陶的制作、烧成来至太上老君的徒弟和炼丹的八卦炉。这给织金砂陶的起源涂上一层神秘色彩,不过织金砂陶究竟源于何时尚无史料可考。早期由于人烟稀少,品种单一,制作粗糙,以基本煮食炊具为主,没有名气。清康熙五年(1666年)始建平远府,清朝建府后,织金砂陶以“平远锅”名声大震。这么说明织金砂陶的历史至少有340多年。

“手拉风箱声不断,夜晚烧锅红满天”这是对织金砂锅鼎盛时期的描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烧锅市”(又名砂锅街)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烧锅匠出身,据说从老城门到巷尾短短的500米就有113户制作砂锅的作坊。织金砂锅,古朴精巧,式样繁多:有砂锅、火锅、格格锅、蒸钵、香炉、花钵等,曾经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尤其深受日本人的青睐。织金砂锅为何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它的独特工艺之道是什么?它的价值又在何处呢?

2 织金砂陶的独特价值

织金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域文化孕育和成就了织金砂锅,所谓“砂壶煨茶味正清香,沙罐煎药当数首选”是对织金砂名副其实的赞美。无论是炖、煮、炒都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没有一丝异味产生且味道鲜美。由于不起化学作用,炖制的鸡汤久放砂锅而不馊,这都要归功于织金砂锅的坯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

2.1 原材料、烧制技术

砂锅的坯料主要是白色粘土、无烟低硫煤、化妆土。粘土和化妆土一般取自附近的八步镇,粘土和无烟煤按比例进行配制,较粗的无烟煤和泥料一般按1:1.5的分量配制,较细腻的无烟煤和泥料按1:1的分量配制。混合好的材料经过人工踩踏、糅合形成软硬适中的泥块。砂陶的成型采用的是慢轮和双层陶模的方法。将较细泥块和较粗泥块分别拍平、拍圆,然后将细泥放在粗泥之下作为内胎,覆盖在陶模上旋转拍打成型。细泥做内胎会使陶坯结构致密,更重要的一点是防止砂锅渗水。成型后的器皿放入一个已垫好细煤灰的外陶模内继续成型操作(见图1),修整坯体口沿部、刻划花装饰等,最后放置一旁晾干。晾干后的砂陶要上土釉,这种釉是一种化妆土调和的釉泥,而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玻璃质的釉。上釉的方法很原始,用天然头发制成的毛笔蘸釉在慢轮上薄薄的上一层。

砂陶的烧制是非常独特且原生态的,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不是在传统的窑内烧制,而是在露天场地平地堆烧,被冠名“钟罩快速烧成法”。 钟罩是烧制砂陶的工具,它用陶泥烧制外面附有铁丝加固而成。在地面上决出无口穴通风道,接上鼓风机,做上炉栅即做成一个地炉,用煤堆到炉口周围,铺上木屑,点燃后将无烟煤覆盖在上面,打开鼓风机,将要烧制的砂陶放在炉口上。其中一件被扣在陶制的炉罩内闷烧,3 ~ 5分钟后,炉罩内的温度即可达到900 ~ 1000℃左右,此时挑起炉罩扣在另一炉口的陶坯上。将已烧好的砂陶挑到木屑堆上,用一口大铁锅覆盖其上,闷烧片刻锅内火势熄灭,砂陶的烧制至此结束。烧好的砂陶乌黑发亮,敲之铮铮有声。据知新砂锅是不能直接做饭的,由于它的气孔较大,所以需要先用米浆进行加工才能做到完全不渗水,之后使用就能做出保持纯正风味口感的鲜美食物。

2.2 艺术风格

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发现在陶土中加入砂粒可以使陶器在煮食物的过程中不宜炸裂,所以先民们发明了陶胎内含砂的夹砂陶,织金砂陶很可能是这一文化的遗存。漫步在手工艺老街里,你会看到当地老匠人在用简单原始的工具熟练的制作各种器型的砂陶,无论从制泥、成坯、上釉到烧制,织金砂陶都保留着原生态的手工操作。制坯用的是敷模的方式,这是比泥条盘筑更早的一种成型方式。他的烧成方式采用的是很少见的平地封烧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窑内烧制,这都说明织金砂陶工艺的原始性。

日本民艺家柳宗悦总结过这样一句话:“适合于用途的工艺,越单纯就越能发扬它的品质”。织金砂陶是民间的工匠劳作,不是艺术家的创作,织金砂陶一直属于家庭式生产,一代传一代。他们在忙完了田间地头的农活,空闲时间制作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日用器皿,织金砂陶是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所以实用为第一性,在务实思想的指导下来创作陶器,使之适合当地的民俗和季节。从原材料的采集,釉的配制,手工制作过程无一不体现出制作者们在遵循事物客观的规律。这些朴实的劳动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寻找美,发现美,将之与砂陶的实用功能相结合,制作出好用好看的日常生活器皿。

织金砂陶的手工艺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制作过程,更在于经过千年家族代代相传的情感也附着在里面。在朴拙无华的表面下它流露着真挚的情感,它含有制作者美好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使用者的祝福。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我们当代传统民族工藝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它身上所包含的经过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和极富人文精神的手工制作技艺,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髓和宝贵的精神食粮。

3 织金砂陶面临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活跃起来,社会急速的发展使大量的铝制品进入了千家万户,铝制品轻便、耐用、价格低廉符合人们的需求,所以很快抢占领了绝大部分炊具市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现在厨房加热技术的不断改进,砂锅作为一种传统的炊具它的市场越来越小,砂陶制品逐渐“无用武之地”。在生产力的强力冲击下,“平远锅”这块金字招牌渐渐地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许多砂锅作坊难以为继,纷纷改行。进入21世纪,当初名震黔西北的织金“砂锅一条街”仅剩5家人在从事砂陶制作,而且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在苦苦支撑,后继无人。祖先留下的技艺已到消失的边缘。

为了探讨织金陶艺如何发展,织金县曾召开过有关织金砂陶如何发展的研讨会,它由当代著名艺术家严光中先生和著名陶艺家陆斌教授策划、贵州省织金县政府发起和主办的,由26个国内外著名陶艺专家和学术理论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会上总结了织金砂锅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对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政府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主管部门对织金砂陶的研究程度不深刻,不明白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在何处,导致传统文化被遗忘以至失去生存的空间。(二)对于建立本土文化品牌的力度不够,品牌上的宣传更是欠缺,这主要在于对本土传统手工文化的解读不够,不能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挖掘出真正的民族艺术的精神和灵魂,使之灌注到这个品牌中去。

历史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物的生命不会死,文化的生命一旦失去了承传有可能死去。一座古建筑被拆毀,一首古老民歌的消逝,一种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失传,一个民间工匠老人的去世……也许意味我们就永远失去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机会。

4 守护织金砂陶

现在在织金有了现代化的砂陶制品厂,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改良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以往一个年轻人起码三年才能学会的砂锅工艺在这里经过一个月短期培训后便能生产。砂陶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后品质提高,在装饰上纹饰浮雕增多,主要为植物和动物纹。器形上也有很多创新,例如仿造紫砂壶制作的黑砂壶,胎质细腻,美观大方。砂陶厂将织金砂陶能较好保持茶汤色泽、口感的优点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起来,为织金经济发展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不少陶艺家看中了织金砂陶特有的肌理效果和质感,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探索,如范新林、尹光中等。他们挖掘砂陶创作语言,结合少数民族艺术的元素,做出了一批有鲜明特点的陶艺作品。尹光中创作的《百家姓》系列作品,以民间傩戏和底层人文的原始形态,表现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有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性。

不管是砂陶工厂的建立还是陶艺家对砂陶艺术的介入,都对织金砂陶的发展和传承有一定帮助,但随着我们对织金砂陶的解读,我们发现砂陶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此。

在年轻的美国也有“古老”文化,新墨西哥州境内的印地安部落仍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点蜡烛、烧煤油,生活中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在陶斯古城里,他们固守着近千年的制陶工艺。村民们用陶土制作人偶和宗教用具,并一代代相传下去,这些传统和手工艺品使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美国非常尊重他们的传统文明,对于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给予极大地关注和宣传,这也是为什么印地安人的手工业制品至今能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拥有很好的市场。

我们的织金砂陶和印第安部落的陶器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负载着历代制作者使用者的情感,它是有灵魂的,是可触摸可感知的人文情怀,我们缺少的是对织金砂陶进行有感情、充满自信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只有真正了解这门古老的手工文化,我们才能尊重它的内在灵魂和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我们才能正确建立本土文化品牌,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感受它的魅力,享受它带给人类的精神关怀。我们此刻要做的是努力保留民族文化的基因图谱,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中保持织金砂陶的独立性和个性,培养传承古老手工艺的新的一代。需要记住的是,我们不是在生产产品,而是在生产民族文化,只有走这条路,传统手工文化才不会丢失。

参考文献

[1] 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6.

[2] 祝大震. 织金砂锅街考察[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1992:93-94.

[3] 陆斌. 黄昏的景色--中国民间制陶技术状况的调查[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4):164-166.

[4] 段忠贤, 金颖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织金县砂陶工艺为例[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1):53-57.


相关热词搜索: 织金 调查 研究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