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区东阳字库塔初探

时间:2022-07-22 08:30:03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文本图片集东阳字库塔,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东阳街道北新村的嘉陵江边,因其第五层刻有“文星阁”三字,又

zoޛ)j馝ziuMuם5O]nim5Onvߝy׽uuӮ:iiz]:㮸iiyߞߏ޸]uii|?ii㾶駯iiiiuz9v]?zu}zm5i׮׍tu?i]_4ըky主持文运,崇圣辟邪,海内尊奉,与关圣同,允宜列入祀典。”随着元、明、清三代的封赏,以及对文昌帝君的奉祀被列为国家行为,再加上文人学士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敬惜字纸信仰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这就促进了各地用来祭拜文昌帝君的文星阁和用于焚烧字纸的字库塔得到了广泛的建造。

北碚区的东阳字库塔,建在东阳街道北新村的嘉陵江畔,江上船只穿梭,对岸就是北碚中心城区。而东阳镇自古就是“巴渝古镇”,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南齐建武元年(494年)置東阳郡,唐置东阳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巴县白碚镇。东阳古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和清初是其繁盛时期。

东阳镇及周边的缙云山地区也是文风昌盛之地,名人辈出。北碚文化的发展,也与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在缙云山,有历史悠久的缙云寺,古称相思寺、崇教寺,寺中自古办学,清初曾设“缙云书院”以传授知识。据文献记载:

崇教寺,八甲缙云山,刘宋景平元年(425年)建,唐乾符元年重修,赐额相思寺。景炎四年敕赐崇教寺,明正统癸亥重修。

南朝刘宋时佛教在北碚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文人来缙云山朝拜,同时,他们也把先进的知识文化带到了北碚,传授给了当地的人民,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冯时行,号缙云,少时读于巴县缙云山寺,得中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绍兴十四年底辞官后,在缙云山办学达十七年之久,著有《缙云集》四十三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录入《缙云文集》四卷。清代乡贤鲜与尚,居礼里(今北碚东阳镇)鲜家石盘,工草隶,能诗,尤善画牛。其咏北温泉的《庚子避暑温泉》中诗句“云生石壁凝山雨,泉落松门咽峡风”,历来被人称道。

此外,外地来北碚做官、游历的名人也留下了众多歌颂北碚山水的佳作,陈子昂、王维、杜甫、司空曙在经过嘉陵江小三峡时也都留诗,赞美北碚的秀丽山水。而东阳古镇附近的嘉陵江之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两山耸峙,一水中通,古之东阳峡也,今俗谓之‘三峡’,为涪江、渠江商舶往来必经之地”。在历史悠久、交通发达的东阳镇嘉陵江边渡口处修建字库塔以培育文风、改造风水,就成为当地有识之士的必然选择。

通过“收焚四方废字(纸)”等敬惜字纸的活动,北碚的民众尊师重教之风兴盛,从塔身题刻“敬惜字纸之功可胜言乎”中,可以领略到当年字库塔对周边文风的影响。

1938年5月5日,复旦大学在黄桷镇举办校庆活动,定当日为迁北碚立校纪念日。当时暂借黄桷小学、紫云宫庙宇上课。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后,能选址当时字库塔附近的“黄葛树正街紫云宫”及当时的下坝作为校舍,一方面是因为这里背山临江,位于黄桷与东阳之间,土地平坦、风光秀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办学之地;另一方面,东阳字库塔所在地区具有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气质的相符也应是其中的原因。

之后,包括陶行知、卢作孚、老舍、梁实秋、陈望道、曹禺等在内的“三千名流”汇集北碚,北碚成为蜚声中外的“小陪都”和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这也是抗战期间北碚区东阳镇夏坝能够与沙坪坝(位于沙坪坝区)、白沙坝(位于江津区)、梁滩坝(位于沙坪坝区)一起并称“重庆文化四坝”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北碚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结语

东阳字库塔已经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如今它依旧屹立在嘉陵江边。塔身上众多的诗词题刻,具有补遗北碚文化传统的作用,对于了解清代北碚区的民俗信仰也具有文献价值。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晓字库塔的功用以及中国上千年的敬惜字纸传统。走在东阳字库塔旁的石板路上,不少人还会在塔前虔诚地祈祷,并不时放些香蜡纸钱、水果香油进行祭拜,但他们祈祷的神灵大都是佛和菩萨,似乎并不知道里面供奉的其实是文昌帝君。


相关热词搜索: 北碚区 东阳 字库 重庆 初探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