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

时间:2022-07-22 11:40:02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目的:为掌握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对锐器伤进行调查,为规范全院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理

【摘要】 目的:为掌握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对锐器伤进行调查,为规范全院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理流程提供基础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12年全年笔者所在医院有可能涉及锐器工作的医务人员、后勤保洁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结果: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有55人次发生锐器伤,发生率为6.7%。其中护士以41人次居首位,占74.5%,其次为医生,占12.7%,保洁员占9.1%,医技人员占3.6%。在55例锐器伤中,有37例暴露源已知,其中器械受污染例数为33例,占60.0%,含血源性传播疾病共25例,主要为乙肝病毒,17人次,占68.0%。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器具主要为一次性注射器,医生主要被手术缝针刺伤。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在不同工种、不同工作场所、不同的器具和不同的暴露源。须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在诊疗操作时须遵从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流程。

【关键词】 职业暴露; 锐器伤; 基线调查

中图分类号 R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6-0073-02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为掌握笔者所在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维护职业安全,进行了医务人员锐器伤基线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有可能涉及锐器工作的医务人员、后勤保洁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

1.2 调查内容

受调查者2012年全年的锐器伤情况,不管源患者是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或是否经过处理、报告。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填写《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工作类别、报告与处置、锐器伤发生时机、场所、涉及器具等。利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加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可能涉及锐器工作的820名医务人员,其中医生310名,护士384名,医技人员20名,保洁员40名,实习生66名。其中有769名参加了锐器伤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培训覆盖率为93.8%,未参加培训人员主要为新来院人员和实习生。

2.1 发生锐器伤工种分布

本次调查显示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有55人次发生锐器伤,发生率为6.7%。其中护士41人次(包括实习护士10人次)居首位,占74.5%,其次为医生(7人次,占12.7%)和保洁员(5人次,占9.1%),医技人员2人次,占3.6%。见表1。

2.2 暴露源情况

在55例锐器伤中,有37例暴露源已知,其中器械受污染例数为33例,占60.0%,含血源性传播疾病共25例,主要为乙肝病毒(17人次,占68.0%)、梅毒(7人次,占28.0%)、丙肝病毒(3人次,占12.0%)。其中有2例病例合并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见表1。

2.3 不同工种锐器伤的发生场所

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分别为36、8例,门急诊发生6例,检验科3例,其他场所2例。医生的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手术室,护士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医技人员全部发生在检验科。见表2。

2.4 不同工种发生锐器伤的器具

调查数据显示,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器具主要为一次性注射器(27人次),医生主要被手术缝针刺伤(6人次)。见表3。

3 讨论

3.1 综合医院职业暴露特点

3.1.1 锐器伤方式和操作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造成伤害的锐器主要以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针为主,各占54.5%、18.2%。造成锐器伤的原因,除了意外的因素以外,仍存在不当操作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环节:(1)给针头重新回套针帽;(2)传递锐器不规范,伤及他人;(3)用后的针头放置不适当(病床边、治疗车上);(4)不按规定分类放置医疗垃圾,将锐器混入生活垃圾中,致使清理及运送垃圾的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5)没有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眼镜或手套),致使在手术、穿刺、抽血、实验室操作、清理垃圾时被刺伤。

3.1.2 锐器伤人员职业与科室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锐器伤主要集中在护士,占74.5%,医生、保洁员分别为12.7%、9.1%,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我国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年内,有80.6%~88.9%的护理人员受过针刺伤,职业暴露也主要集中在临床护理人群[2-3]。

科室分布较平均,内科病房较外科病房多,分别为23人次、13人次。内科病房发生较多的科室为感染科、呼吸内科等。本次监测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实习生有10例报告,且全部是实习护士。发生这种现象与实习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欠规范有关,带教老师要加强对实习生的带教,以减少她们在实习工作中的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提示综合医院的职业暴露防护重点管理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急诊等。

3.1.3 暴露源病种 文献中证实至少有30多种不同的病原体或疾病可经皮肤刺伤传播[4],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在综合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病原体以HBV和梅毒螺旋体为主,各占68.0%和28.0%。

3.2 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与干预

发生针刺伤与病死率有明显关联的疾病包括HIV、HBV、HCV等。因此,发生职业暴露后经风险评估应尽早实施预防性用药。本次监测的职业暴露者,通过评估,有15名及时启动了必要的预防性用药或免疫接种,经随访无一名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因此,及时、科学的用药或免疫接种是有必要的。

3.3 预防对策

职业暴露的感染因素有一定的可预防性,采取综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3.1 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和实习生的职业防护培训,明确职业暴露的危害,掌握相应的防护措施。在诊疗操作时遵从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流程。

3.3.2 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改变高危行为或操作,做好个人防护。为杜绝或减少医源性经血源传播疾病,WHO向全球医务人员推荐标准预防原则,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一律视为潜在的传染源,在直接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

3.3.3 实现安全注射,改变高危行为或操作,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改善注射行为的安全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注射。(2)规范锐器废物管理,使用防穿刺和防液体渗漏容器。(3)保证锐器或针具的安全传递。(4)确保解剖刀和锐利针具不被遗落在手术区域,及时清走堆放在“过渡区域”的物品。(5)在缝合时尽可能使用工具而不是手指来牵引或握持。

3.3.4 做好个人防护,降低血液与皮肤、黏膜直接接触风险。研究表明,针刺伤时戴一层手套会减少50%以上的接触血量,戴两副手套则会减低70%以上的血量,特别是使用实心针时,戴手套的防护效果会更好[5]。如果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破,一旦安全容许应尽快更换手套。外科手术延长时,也应定期更换手套。

3.3.5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因此,为避免超负荷工作,应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同时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防护服等,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暴露危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8-221.

[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3]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668.

[4]成斌,罗定举,沈彩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16-17.

[5]Mujeeb S A,Khatri Y,Khanani R.Frequency of parenteral exposure and seroprevalence of HBV,HCV and HIV among operation room personnel[J].J Hosp Infect,1998,38(2):133-137.

(收稿日期:2013-02-01) (编辑:程旭然)


相关热词搜索: 医务人员 综合医院 调查 分析 锐器伤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