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2-05-11 16:15:02 阅读:

内容摘要:XX县农业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

XX县农业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足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围绕农民增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用工业的观念谋划农业发展,抢抓机遇,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不懈努力,已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农村经济明显增强,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时期。

一、XX县农业“十一五”期间主要成就

(一)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6农业总产值35848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7.38%; 2007年农业总产值4571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6年增长11.1%; 2008年农业总产值53245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2007年增长9.7%;  2009年农业总产值58842万元。

(二)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237187亩,比2005年增加7033亩,增长3.06%,粮食产量4675万公斤,比2005年增加34万公斤,增长0.73%;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235108亩,比2006年减少2079亩,下降0.88%,粮食产量4706万公斤,比2006年增加31万公斤,增长0.66%;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241092亩,比2007年增加5984亩,增长2.5%,粮食产量4771万公斤,比2007年增加65万公斤,增长1.4%;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240540亩,比2008年减少552亩,减少0.23%,粮食产量4772万公斤,比2008年增加1万公斤,基本持平;2010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5123亩,比2009年增加4583亩,增长1.9%,粮食总产量48743460公斤,比2009年增加1022013公斤,增长2.09%;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扎实推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次,转移1000人,累计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5268人,实现劳务收入2969.41万元。

(四)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高稳产农田建设面积11.137万亩(高稳产梯地4.777万亩,高稳产水田6.36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占有高稳产农田1.07亩,为实现粮食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1.蔗糖产业

2006年甘蔗种植面积99282亩,产量382270吨。2007年甘蔗种植面积95588亩,比2006年减少3694亩,下降11.36%,产量338847吨,比2006年减少43423吨,下降11.36%。2008年甘蔗种植面积84304亩,比2007年减少11284亩,下降11.8%,产量340062吨,比2007年增加1245吨,增长0.4%。2009年甘蔗种植面积70178亩,比2008年减少14126亩,减少16.76%,产量317524吨,产量减少22538吨,下降6.63%。2010年种植面积80033亩,比2009年增加9855亩,增长14.04%,产量324104吨,比2009年增加6580吨,增长2.07%,实现销售收入7454万元。

2.橡胶产业

2006年橡胶种植面积237845亩,比2005年增加21324亩,增长9.85%,开割面积88392亩,比2005年增加16555亩,增长23.05%,干胶产量8873吨,比2005年增加1325吨,增长17.55%。 2007年橡胶种植面积245782亩,比2006年增加7937亩,增长3.34%,开割面积91302亩,比2006年增加2910亩,增长3.29%,干胶产量9420吨,比2006年增加547吨,增长6.16%。 2008年橡胶种植面积281187亩,比2007年增加35405亩,增长14.4%,开割面积120402亩,比2007年增加29100亩,增长31.87%,干胶产品量12009吨,比2007年增加2589吨,增长27.84%。 2009年橡胶种植面积290513亩,比2008年增加9326亩,增长3.3%,开割面积130303亩,比2008年增加9901亩,增长8.2%,产干胶12993吨,比2008年增加984吨,增长8.2%。2010年种植面积299794亩,比2009年增加9281亩,增长3.19%,干胶总产13440吨,比2009年增加447吨,增长3.44%,实现产值16128万元。

3.茶产业

2006年茶叶种植面积48172亩,产量1208吨。 2007年茶叶种植面积67860亩,比2006年增加19688亩,增长40.87%,干茶产量1527吨,比2006年增加319吨,增长26.41%。2008年茶叶种植面积74624亩,比2007年增加6764亩,增长9.97%,干茶产量1432吨,比2007年减少95吨,下降6.22%。 2009年茶叶种植面积77818亩,比2008年增加3193亩,增长4.28%,干茶产量1732吨,比2008年增加300吨,增长20.95%。 2010年种植面积78783亩,比2009年增加966亩,增长1.24%,干茶产量1921吨,比2009年的增加189吨,增长10.89%,实现销售收入4802万元。

4.咖啡产业

2006年咖啡种植面积16124亩,产量1448吨。2007年咖啡种植面积22851亩,比2006年增加6727亩,增长41.72%,产量1584吨,比2006年增加136吨,增长9.39%。 2008年咖啡种植面积36355亩,比2007年增加13504亩,增长59.1%,产量1634吨,比2007年增加50吨,增长3.2%。2009年咖啡种植面积42498亩,比2008年增加6143亩,增长19.43%,产量2343吨,增加709吨,增长43.39%。2010年种植面积54285亩,比2009年增加11787亩,增长27.73%,产量(咖啡豆)3122吨,比2009年增加779吨,增长33.23%,实现销售收入3745万元。

(七)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1.果蔬产业

2010年水果种植面积11805亩,产量10926.7吨(瓜果类如:西瓜、甜瓜、草莓种植面积5047亩,产量4453.036吨), 主要种植品种:西瓜、甜瓜、草莓、香蕉、柑橘、芒果、桃子、李子等。

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24549亩,产量16342497公斤,主要种植品种: 大白菜,青菜,芹菜,甜杂1号,甜杂3号,番茄,南瓜,姜扁瓜,小金瓜,小香蒜等。

2.渔业

2010年完成养殖面积7009亩,其中:池塘、坝塘2204亩,水库养殖4805亩;水产品产量897吨;产值897万元,其中:池坝塘587吨,水库171吨,稻田养鱼124吨,捕捞产量15吨;主要养殖品种:罗非鱼,鲤鱼,江鳅,白鲳鱼,草鱼,鲢鱼,鳙鱼等。

3.生物药业

2010年种植面积4882亩,产量453929公斤,其中:砂仁4231亩,产量101869公斤;石斛651亩,产量352060公斤。

二、2010年工作总结

农业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全局,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市农业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抗大旱、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重点,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抗旱技术推广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全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抗旱工作为重点,卓有成效的开展各项农业农村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我县遭遇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业受灾面积48.38万亩,成灾面积20.93万亩,绝收面积4.37万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354万元,面对严峻的形势,农业局干部职工不畏艰难,积极投身抗旱救灾第一线,扎实开展救灾工作。

1.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5123亩,比上年的240540亩增加4583亩,增长1.9%,粮食总产量48743460公斤,比上年的47721447公斤增加1022013公斤,增长2.09%;单产199公斤,比上年的198公斤增加1公斤,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种粮水平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完成农田建设1.4501万亩,完成计划数2.44万亩的59.4%,完成投资965.34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扶持资金771.89万元,市县级财政资金50.38万元,群众自筹143.03万元(现金自筹16.13万元,以劳拆资126.9万元),其他投入0.04万元。 建成坡改梯地0.32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6346万亩,农艺措施0.4955万亩,建成田间排灌沟3条,总长16.511千米,建成田间机耕路21条9.405千米,改建甘蔗路1条10千米,新建甘蔗路1条25.89千米。

实现累计完成高稳产农田建设面积11.137万亩(高稳产梯地4.777万亩,高稳产水田6.3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高稳产农田1.07亩;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为实现粮食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农业增效

为实现小春损失大春补的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结合我县实际,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了《玉米地膜覆盖项目实施方案》、《玉米育苗移栽项目实施方案》、《杂交稻旱种项目实施方案》、《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方案》、《陆稻间套种玉米实施方案》等技术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1)完成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3.51万亩(水稻6.31万亩,玉米7.2万亩),完成计划数13.5万亩的100.1%。  

(2)完成陆稻间套种玉米51467亩,完成计划数50000亩的102.93%。

(3)完成杂交稻旱种31492亩,完成计划数30000亩的104.97%。

(4)完成水稻高产创建22250亩,完成计划数22200亩的100.23%。

(5)完成地膜玉米种植面积10599亩,完成计划数10000亩的105.99%。

(6)完成大春作物水改旱9000亩,完成计划数9000亩的100%。

(7)完成玉米育苗移栽3041亩,完成计划数3000亩的101.37%。

(8)完成电脑农业推广面积33000亩(陆稻8000亩,水稻10000亩、玉米10000亩,香蒜3000亩,西瓜2000亩),完成计划数33000亩的100%。

(9)完成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50740亩,完成计划数50000亩的101.48%。

4.优化结构,培育品牌,扎实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按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机遇,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为主线,以质量为保障,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产业发展,坚持以品牌化战略抓市场开拓,致力于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和产品加工标准化,不断强化营销网络,质量监管,全力推进产业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产品向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实现:

(1)蔗糖产业

种植面积80033亩,比上年的70178亩增加9855亩,增长14.04%,产量324104吨,比上年的317524吨增加6580吨,增长2.07%,良种覆盖率达70.3%,有日处理甘蔗3000吨的糖业企业1个,涉及6个乡(镇)34个村委会503个村民小组8233户32502人,销售收入7454万元,甘蔗种植年户均收入9054元,甘蔗种植年人均收入2294元;主要种植品种:“粤糖93/159”,“ 粤糖00/236”,“新台糖20号”,“ 新台糖22号”,“云引58号”等;白糖品牌:“龙血树”。

(2)橡胶产业

种植面积299794亩,比上年的290513亩增加9281亩,增长3.19%,开割面积140246亩,干胶总产13440吨,比上年的12993吨增加447吨,增长3.44%,产值16128万元,比上年的13605万元增加2523万元,增长18.54%,有4个私营加工企业和1个国营农场,涉及4个乡(镇)17个村委会和1家国营农场202 个村民小组(队)7873户29771人,胶农年户均收入20485元,胶农年人均收入5417元;主要种植品种:“GT1”,“600号”,“772”,“774”等;橡胶品牌:“勐马”,“山宝”。

(3)茶产业

种植面积78783亩,比上年的77817亩增加966亩,增长1.24%,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63900亩,采摘面积70743亩,干茶产量1920872公斤,比上年的1732235公斤增加188637公斤,增长10.89%,销售收入4802万元,比上年增加1307万元,增长37.4%,有44个加工企业,涉及6个乡(镇)38个村委会278个村民小组(社)9340户37467人(劳力20373人),茶农年户均收入5142元,茶农年人均收入1282元; 主要种植品种:云抗10号、雪芽100、长叶白毫、矮丰、云瑰、紫娟、佛香系列、短节白毫等;茶叶品牌:“娜允红珍”,“俏天香”。

(4)咖啡产业

种植面积54285亩,比上年的42498亩增加11787亩,增长27.73%,投产27168亩,产量(咖啡豆)3121995公斤,比上年的2343207公斤增加778788公斤,增长33.23%,销售收入3745万元,比上年的2628万元增加1117万元,增长42.5%,有52个咖啡生产企业,涉及6个乡(镇)34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5260户20999人(劳力12428人),年户均收入7120元,年人均收入1783元;主要种植品种:“卡蒂膜PT”,“卡蒂膜P2”,“卡蒂膜P3”,“卡蒂膜P4”,“7963”,“S288”等。

5.创新理念,转变机制,培植传统产业

以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培植林产业、渔牧业、果蔬业三个骨干产业”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培植果蔬产业、渔业、生物药业。  

(1)果蔬产业

水果种植面积11805亩,产量10926.7吨(瓜果类如:西瓜、甜瓜、草莓种植面积5047亩,产量4453.036吨), 主要种植品种:西瓜、甜瓜、草莓、香蕉、柑橘、芒果、桃子、李子等。

蔬菜按照“坝区保供给,山区保自给”的要求,以科技为有力抓手,不断提高产量,认真做好蔬菜供应。种植面积24549亩,比上年的24872亩减少323亩,减少1.3%;产量16342497公斤,比上年的16072726公斤增加269771公斤,增长1.67%;主要种植品种: 大白菜,青菜,芹菜,甜杂1号,甜杂3号,番茄,南瓜,姜扁瓜,小金瓜,小香蒜等。

(2)渔业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渔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充分依托热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示范为重点,不断完善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水产养殖高产、高效技术,积极稳妥发展水产新品种,使渔业养殖健康、稳定发展,完成养殖面积7009亩,比上年的7141亩减少132亩,其中:池塘、坝塘2204亩,水库养殖4805亩;水产品产量897吨,产值897万元,比上年的910吨减少13吨,减少1.4%,其中:池坝塘587吨,水库171吨,稻田养鱼124吨,捕捞产量15吨;主要养殖品种:罗非鱼,鲤鱼,江鳅,白鲳鱼,草鱼,鲢鱼,鳙鱼等。

(3)生物药业

种植面积4882亩,比上年的4423亩增加459亩,增长10.37%,产量453929公斤,比上年的279597公斤增加174332公斤,增长62.35%,其中:砂仁4231亩,产量101869公斤;石斛651亩,产量352060公斤。

6.抓好农机培训,做好农机监理,确保农机安全

(1)完善拖拉机档案管理,做到“一人一档”、“一车一档”,从源头上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员的监督管理。

(2)抓好拖拉机年度安全检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无牌无证清理整治,共检验拖拉机2398台,其中:检验手扶拖拉机1221台,检验大中型拖拉机1177台,年度检验率95%,确保农机安全、高效的投入农业生产。

(3)抓好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共组织培训8期,培训驾驶员375人,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247人,手扶式拖拉机驾驶员127人,小型方向式拖拉机驾驶员1人。

7.加大冬农开发,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增收渠道

按照“探索经验,不断总结,抓基地,做示范,扶持种植大户、特色产业户、冬农开发大村(组),突出亮点,突出效益,抢占市场”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冬农开发,实现种植面积8.71万亩,产值1701万元。涌现出如勐马镇芒沙冬季蔬菜种植的亮点,形成了“XX小香蒜”的特色产业。

8.规范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集体财务“双代管”制度,覆盖39个村91个村民小组,代管固定资产6619万元,代管资金2762万元。

(2)规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3个项目(完成道路建设项目10个,环境卫生7个,水利3个,公共设施21个,其他2个),完成计划数的100%,项目规划总投资534.8万元(43个村民小组2048户7830人受益),其中:财政奖补资金256万元,村民集资15.9万元,村民捐资48.1万元,村集体投入43.7万元,社会资助9.7万元,村民以物折资67.8万元,村民投工投劳36368个,村民以劳折资70.4万元,整合其他财政资金23.2万元。

(3)建成覆盖6个乡(镇)39个行政村396个村民小组的 “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并完成了1个县级,6个乡(镇)级,30个村级视频网页制作。

(4)规范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完成33个村421个村民小组17818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补发工作,共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7818本,涉及农村承包土地面积327129亩。

(5)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17个,其中:在工商局正式注册登记9个(咖啡2个,茶叶2个,蔬菜3个,水果1个,其他1个),民政部门登记8个,并帮助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2个,其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扶持项目1个,扶持资金16万元。

9.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开展茶叶精加工、渔业养殖、病虫害防治、大小拖拉机手、联合收割机手、小型微耕机手、村级动物防疫员、美容美发等农村劳动力培训25期2186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2000人的109.3%,成功举办了2场现场招聘会,转移农村劳动力2278人,实现劳务收入1733.6万元,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10.抓好病虫害防治,完善监测体制,确保丰收

(1)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采取越冬调查、灯下观察、田间系统调查、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冬玉米病虫、小麦病虫、马铃薯病虫、蔬菜病虫、水(陆)稻、茶叶等病虫预测预报工作。

(2)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抓好病虫害防治、农田鼠害防治、草害防治、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为农作物丰收、经济作物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大力宣传《渔业法》,加强监管,完善水产品购销台帐,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2)以种子执法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云南省种子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防止过期农药、化肥及假、劣种子流入市场。

12.合理规划,认真布局,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成2009年度7个市级新农村建设(娜允镇芒弄村勐梭村民小组、勐马镇芒海村芒沙村民小组、芒信镇海东村芒旧新寨、公信乡班别村班别拉祜大寨、富岩乡等嘎拉村班窝村民小组、景信乡勐柏村回良老寨、景信乡回俄村富恩新寨),正加紧组织实施2010年度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勐马镇勐啊村回江村民小组)和5个市级新农村建设(娜允镇南雅村老缅村民小组、勐马镇芒海村广伞村民小组、芒信镇芒卡村班武新村村民小组、景信乡勐柏村回朗村民小组、富岩乡大曼糯英庭一、二组)。

13.不折不扣,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1)完成粮食综合直补面积34.0328万亩,兑现直补资金898.128万元,受益农户24605户;完成种粮农民良种补贴面积33.187万亩,兑现补贴资金421.505万元,受益农户25385户。

(2)完成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75.12万元,受益农户130户,购置农业机械及其配套农机具141台(套),其中:茶叶加工机械2台,耕地机械16台,铧式犁5台,旋耕机5台,谷物收获机械21台,水泵1台,饲料(草)加工机械设备1台,大中型拖拉机5台,手扶式拖拉机28台,修剪机械20台,植保机械37台,完成率100%,直接带动全县农民新增农业机械投入资金250.118万元。实现农业机械总动力11033.26万瓦特,比2009年的9568.87万瓦特增加1464.39万瓦特,增长13.27%。

(二)做法及经验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开展抗旱工作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责任

为做好抗旱工作,县农业局及时成立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局班子其他领导为副组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办、经作中心、农机局、种子管理站、植保站、渔政站、农建办、农经站、咖啡办工作人员为成员,下设抗旱办公室,负责做好旱情监测、工作人员的调配及抗旱材料收集汇报等日常工作,确保抗旱工作有序开展。

(2)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①深入抗旱第一线,真抓实干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和帮助农民做好抗旱播种、抗旱栽插,查苗补苗和防治病虫害工作。

②大力推广抗旱技术

组织实施玉米地膜覆盖种植、玉米育苗移栽、杂交稻旱种、水稻高产创建、陆稻间套种玉米等,提高抗旱科技含量。

③做好抗旱种子储备(水稻2吨,玉米4吨,共计价值10万元),组织农资供销商做好调运工作,保障农资供给。

④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农药使用及管理知识等,提高农民种粮水平。

⑤集中农机力量抗旱,累计投入农机抗旱车辆15车次、农机技术人员70人次,投入抗旱操作手2434人次、抗旱农机具1426台套,农机具备耕面积22666亩,投入抗旱排灌机械492台次,抽水浇灌5112亩次,有效推动了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2.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

针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单价低、群众自筹能力弱的实际,为确保改造任务顺利完成,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统筹,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优势互补、合理开发”的原则,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逐点、逐片地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改造一片、成形一片、示范一片,形成亮点,辐射周边,扎实有效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1)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时报道工作开展情况,大力宣传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良好舆论氛围。

(2)宣传、贯彻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渔业、种子及农资市场监管

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培训讲解、发放宣传资料(印发宣传材料5000余份,)等方式大力宣传《种子法》、《渔业法》、《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业用种及农资安全。

4.继续推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等措施,切实保护天然渔业资源。

(1)以禁渔期(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禁渔区(南垒河4公里保护区)制度为基础, 出台了《XX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实施方案》,于年初与各乡镇(镇)签订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责任书,并认真抓好落实。

(2)加大对渔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出动执法人员296人次,车辆52台次,查处渔政违法案件136起,涉案人员215人,缴获鱼网36张、电鱼机36台,严厉打击了违反渔业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效保护了天然渔业生态资源。

5.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1)严格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收费项目“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案件“责任追究制”,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通过支农惠农一折通,粮食综合直补及良种补贴以最快的方式全部兑现到种粮农民手中,实现补贴资金零结余。

三、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

1.因县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由于缺乏投入,造成种子检测设备落后、老化,已无法满足种子质量监管的需要。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

1.基本农田建设跟不上。

2.水利化程度低,全县水利化程度仅为42.2%,广大山区仍靠天耕种。

3.村组和农业生产区道路不畅通,生产、生活不方便,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4.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三)劳动者素质低,外出务工就业难,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1.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很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科技能力弱,在生产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2.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外出务工就业难,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劳动手段落后,劳动效率低

1.农民劳动手段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存在“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的问题。

2.农机社会化服务未能形成规模,全县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山区农机化发展速度缓慢,造成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

(五)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覆盖率低,农民增收难

1.农企之间的产权、利益矛盾和土地利用矛盾日益突出。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大多还处于投入阶段,成效不大,农民增收困难。

3.品牌兴业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销售市场亟待拓展。

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六)种粮农民直补工作难度大

由于种粮农民直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加之,农民承包合同的土地面积和实际面积有出入,给落实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七)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农机服务工作开展难度大

各乡镇未设立农机站,县农机局人员少、老龄化问题突出,给农机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

(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难以争取

由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实行 “先建后补”,我县很多地方发展滞后,群众负担能力低,仅靠村级力量很难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九)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

为满足蔗糖产业、橡胶产业、茶产业、咖啡产业的壮大发展需要,农村土地以出租、互换、承包、拍卖等不同的流转方式进行流转经营,但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有的没有订立书面合同或协议,造成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

(十)农业执法体系不健全,执法人员一直未纳入参公管理

四、“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全局,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按照 “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农村改革和推动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富裕、开放、和谐的XX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挖掘内涵,扩大外延,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三大体系;加快制度、经营机制和技术三个创新;突出地域特色产品、生态农业、订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开拓五个重点;加速推进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巩固提升蔗糖、橡胶、茶叶、咖啡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XX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基本目标

“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具体目标:

——实现农业总产值95400万元,年均增长12.3%。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88元以上,年平均增长15%。

——实现粮食播种面积24.5万亩,产量5000万公斤,年平均增长0.5%,人均有粮500公斤以上,确保粮食安全。  

——实现耕地保有量38万亩以上,建成高稳产农田地14.46万亩。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全面推行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十二五”末,实现水稻机耕机耙率60%,水稻机收率达51%,水稻机插率达5%。

——确保每年实施8万亩以上冬农开发任务。

——每年完成农民培训1.5万人次,就近就地转移1000人。

(五)优势产业布局

依托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构建健康、稳定、和谐的农业发展平台。

1.蔗糖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巩固甘蔗种植面积8万亩,产量40万吨,农业产值1亿元。

发展重点:推广种植高产、高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

区域布局:娜允镇、芒信镇、景信乡,运距控制在30公里以内。

2.橡胶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实现种植面积30万亩(含国营农场26000亩),产量1.8万吨,农业产值2.7亿元。

发展重点:巩固勐马镇、公信乡、富岩乡现有基地,加大低产胶园改造力度,补缺空带,新开发1万亩,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探索橡胶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实施创品牌、名牌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区域布局:勐马镇、公信乡、富岩乡,芒信镇。

3.茶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实现种植面积8万亩,产量3000吨,农业产值8000万元。

发展重点:完成1万亩低产茶园更新改造,新开发面积2500亩;3年内完成8万亩的茶园改造;完成3万亩的有机茶园标准化管理;完成4.8万亩的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管理。

区域布局: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景信乡、公信乡、富岩乡。

4.咖啡产业

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实现种植面积8万亩,产鲜果5.6万吨(折合0.78万吨带壳豆),产值1亿元。

发展重点:加强管理,引进优良品种和改良,提高单产和品质;向“基地建设生态化、产品加工标准化”方向发展,为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基础。

区域布局: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景信乡、公信乡、富岩乡。

(六)重点工作:粮食安全

不断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规范种子经营行为,确保农民用种安全,大力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抓好植保工程,稳定提高防控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至“十二五”末,巩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4.5万亩,粮食总产量5000万公斤以上,实现自给有余,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七)重点建设

1.基本农田地建设

按照“强化山区、完善坝区、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和田、水、路、林配套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建成14.46万亩高稳产农田地,实现坝区保持人均1亩高稳产农田地,山区人均1.5亩高稳产农田地。

2.体系建设

植检植保站争取边境有害生物阻截带区域站建设550万元;争取国家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农技推广中心、茶办、经作中心、农田建设保护站各200万元,每个乡(镇)农业工作站150万元。

3.新农村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和兴边富民工程实施的机遇,按照“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
  4.农资服务网点建设

每个乡(镇)建立1-2个农资服务点,提供优质良种、农用物资及农业科技服务。

(八)培植壮大后续产业

1.渔业产业

目标:“十二五”末,水产品产量达940吨,产值940万元。

重点:改造老旧池塘2000亩,提高养殖水平,提高产量,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以上,抓好水库养殖,推广名特优水产养殖。

2.蔬菜产业

目标:作为全县重点培育的产业,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生态安全的无公害蔬菜,满足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末,实现种植面积                                                                                                                                                                                             5.5万亩,产值3800万元。

重点:XX小香蒜0.7万亩,其他蔬菜4.8万亩。

3.生物药业

以保护濒危稀缺生物药业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药材种植基地,促进生物药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物药业产业化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现代生物药业工程技术体系,促进生物药业的生产开发。

目标:“十二五末”实现人工种植生物药业面积将达到1万亩,年农业产值1000万元。

重点:建设石斛基地500亩;龙血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850亩;人工种植砂仁3500亩;人工种植草果500亩。

(九)政策保障措施

1.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战略。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繁荣,用农村繁荣服务城市,切实增加对农村公益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走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

(1)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

(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经济收益回报快的产业。

(3)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逐步发展集约化生产,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2.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依靠科技项目带动,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的界限,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培强做大现有龙头企业。  

(2)加快优势农产品良种基地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围绕扶持的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市场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扶持的前提下,整合农业项目和农业投入,向基地倾斜,重点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投入和培训,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

(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推进战略。

实施优势农产品技术标准战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建立和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尽快制定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争取使优质米、蔗糖、小粒咖啡、橡胶、茶叶等优势农产品生产营销达到国家标准。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以名牌为“龙头”,以品牌整合现有产业和经济组织结构,用品牌占领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使品牌龙头舞起农业产业化的“大龙”、“强龙。

(4)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5)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监检测体系。在主要鲜活农产品产地和批发市场开展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卫生安全。

(6)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鼓励和吸引农业企业、工商人士、经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数字乡村网、农业信息网等各种渠道向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为主的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生产加工和物资供应,农产品收购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化程度。

3.依靠科技进步,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要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以产业建设为主的科技队伍,实施按产业分工、按产业组合,整活以产业建设为主的科技队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依靠经济实体,大力兴建科技示范园。

4.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把农村能源建设与植树造林、扶贫项目、农业源污染治理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与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抓好系列服务,走农业循环经济,农村能源产业化发展之路。

5.提高装备水平

增加农民购机补贴,鼓励发展农机化企业和经营实体,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推进粗放经营生产方式向精细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活力,实现农民增收。

6.加强素质教育,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使广大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构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错误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建立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行农村帐务、政务公开,强化乡村民主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8.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

(1)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引进,种苗基地,扩繁基地,示范基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产业技术攻关,病虫害防治。

(2)各银行、农村信用社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给予积极的资金支持,要充分运用商业性贷款与扶贫性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3)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农户、银行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聚集,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县外企业投资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4)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直补”政策,继续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落实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完善农村土地延包,保障农民的承包权,依法确权确地到农户。妥善处理各类土地纠纷,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新形势下土地流转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6)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农民投资投劳。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完善“一事一议”办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采取民主决策的办法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9.加强领导,把农村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思想,增强发展意识,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全面部署。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制定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路。要切实转变职能,不搞包办代替,集中精力干企业和农户干不了和干不好的事情。要整体布局规划、政府引导、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市场竞争,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支持、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0.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社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社会科技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五、2011年工作计划工作措施

(一)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24万亩,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

(二)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科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五)加大橡胶、茶叶、甘蔗、咖啡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单产,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覆盖率。

(六)认真贯彻各项惠农政策,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七)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八)加强农机监管,确保农机安全。

(九)多方筹措,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局 十一五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