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金州高新经济开发区2012工作总结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紧
金州高新经济开发区2012工作总结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紧紧围绕全市“五大战役” 突破年活动、“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的总体部署,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项目强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着力实施择商选资推进工程、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等“四大工程”,举全区之力、聚各方之智扎实推进“工业强攻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开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主要成效和举措
今年以来,开发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同比增长31%;完成财政收入16.75亿元,同比增长20%。
(一)大力实施择商选资推进工程,产业集聚实现新突破。围绕生物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两大省级基地品牌,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调整,在四大产业的基础上确定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由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大力开展“择商选资突破年”活动,狠抓主导产业,强攻重大项目。成立了7个专业招商团队和8个招商分队,对各镇(街道)和区直单位均下达了择商选资刚性任务。主要领导坚持轮岗招商,班子成员坚持带队招商,普通干部坚持驻点招商。预计全年落户开发区项目59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5个以上。新签约两大主导产业项目39个,占新签入园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数的67%。预计全年有26个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江铃集团重组华翔富奇成功签约,为开发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5年内将达到年产5万辆商用车的生产规模。由香港某国际有限公司投资80亿元的高精宽幅铜板带、电子级铜箔生产项目填补了我市精深铜加工产业的空白。该项目达产达标后,预计年产高精宽幅铜板带10万吨,电子级铜箔5万吨,可实现年销售收入98亿元、税收4.5亿元。
(二)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做优做强取得新成效。对不同企业和项目,实行“三个差异化”帮扶。安排资金3000万元,对技改投入大、纳税贡献大、出口创汇大的项目和上市公司、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的企业在资金上进行重点扶持;对重点企业、一类企业和二类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对在建项目、新投产项目和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差异化调度,扶优扶强取得显著成效。江铃底盘、惠泉啤酒、珍视明药业、博雅生物等4家企业税收均超过3000万元,比2011年多2家,其中最高的江铃底盘超过5400万元。 3月8日 ,博雅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实现了金州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成为金州工业的标杆。去年10月份组建成立的某集团今年5月份正式运营,国内子公司增加到9家,并拥有了6家国际分公司,在国内14个省建立了营销分公司。福特底盘新增30万台套汽车前后桥技术改造项目和珍视明药业新版GMP改造及新上眼健康系列产品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将于年底前竣工;达产达标后,产值和税收有望翻番。
(三)大力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竞争实力有了新提升。按照龚书记、张市长提出的“打造企业家‘最受尊重,不受委屈’的环境”和“以优良的环境吸引客商,不以优惠的政策勾引客商”的要求,坚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硬环境上,以开发区扩区调区为契机,扎实做好产业规划、土地报批征收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预计全年共报批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2900亩,完成土地征收6600亩,以适度超前的土地储备保障工业项目的快速承接落户。以文昌大道拓宽改造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完善了东区和6期的产业规划布局,东一区规划为总部经济区、东二区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区、东三区规划为循环经济示范区,6期规划为主导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过去的地毯式推进改为按产业布局、分区块推进。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个,完成场平2100亩和阿斯公园、高新广场、顿光路商业街一期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以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开发区项目承接能力。
软环境上,全力构建了金融、信息和政务“三大平台”。通过积极争取,市政府海关和进出口检验检疫联络办公室设在开发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下,极大的提振了开发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和决心。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将突破800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与驻抚10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金融服务平台,并成为全省第一个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省级示范区。预计全年,开发区企业贷款余额达24亿元以上,其中新增贷款16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80%,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等问题。
(四)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和谐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平稳的社会秩序、安全的生产条件、祥和的人文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环境。一是完善管理机制。重点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收集意见,在全国、全省两会期间,开发区未发生非正常越级上访。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综合执法队伍,大力开展“两违”整治攻坚战,净化了开发区用地和建设环境,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突出改善民生。投入2.6亿元大力推进文都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大水法小游园和贸易广场农贸市场等7个“156”惠民工程建设,全力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工程建设,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举办专场招聘会20余场,帮助3000余名劳动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客商投资8000万元设立的高新学前教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环境最优、功能最全的高品质幼教机构;引进了民办金州创新学校,填补了开发区职业教育的空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开发区60周岁以上老人9月份全部开始领取养老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三是夯实基层基础。认真抓好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基础工作,顺利完成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网络,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前期工作的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龙头企业不强、产业层次较低;随着形势的发展,制约项目发展的用地等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效率和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社会总体和谐的同时,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少数党员干部观念落后、作风不实、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一些干部的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开发区将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三、下一步打算
201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启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全市实施“五大战役”的攻坚之年,更是开发区加快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做好2013年工作意义重大。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工业立区、产业兴区、项目强区、商贸活区”的总体思路,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目标,抓好“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 两大主导产业,突出“择商选资、项目推进、平台建设”三项重点,争先进位,赶超发展,着力把高新区打造成现代工业新城主战场、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金州经济增长排头兵。主要目标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企业达110户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8%;全部工业上交税金4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完成财政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18%。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地抓好择商选资。重点围绕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医药等两大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招商驱动力,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龙头企业和项目,进一步增加开发区工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坚韧不拔地加速项目推进。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对所有入园项目倒排时间表,做到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推进,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运行。力争全年新投产项目达20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以上。继续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和“扩笼壮鸟”工程,优化清理一批占而不用、圈而不建、建而不快和长期不能达产达标的企业,扎实推进正在实施的江铃底盘、珍视明药业、靖淞纺织等14户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确保江铃富奇汽车全面恢复生产。
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快平台建设。紧紧抓住全省开发区扩区调区的契机,将“争取用地指标、扩大土地供应、提升承接能力”作为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东区场平工程和路网工程建设,以适度超前的土地储备和平台建设承接快速落户的工业项目。以向莆铁路通车为契机,启动物流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大力改善园区安居条件、出行条件;努力推进商业中心建设工程,改善园区商业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切实提升园区的形象和品位。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开发区 高新 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