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片段

时间:2022-03-03 10:24:06 阅读:

内容摘要:[阿奔的话]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男孩身陷危机,男孩需要拯救。为什么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出现男生落后于女

[阿奔的话]

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男孩身陷危机,男孩需要拯救。

为什么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出现男生落后于女生的倾向?为什么厌学、网瘾、暴力等问题行为,男孩所占比例总居高不下?专家研究发现,男孩身心发育明显迟缓于女孩,并且易冲动、控制力较差,学校和家庭长期忽视因性别施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男孩成长危机。这项研究成果是由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与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赵霞历时一年半合作完成的。在他们合作的这本书中,以众多研究为基础,对当代中国男孩的危机现状作了科学而翔实的描述,总结概括出中国男孩的四大危机,提出了形成这四大危机的原因及应对办法。

这是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却并不枯燥艰深,书中大量的案例、故事引人深思。如果你是身陷危机的男孩,或许会从这本书中找到突出重围的钥匙,实现“自我拯救”;当然,如果老师、家长能读到它,学会“发现”、“欣赏”男孩,一定会有更多的男孩因此获益。

这不是一本只针对男孩和他们的家长、老师的读物。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应该尊重差异,尊重性别的差异,尊重个体的差异。

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学者,我(孙云晓)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认识: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

大多数孩子在3岁以后就开始进入幼儿园,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时间长度上来看。儿童一周有5天,每天有5~8小时在学校里度过。如果以每年40周上学时间计算,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则至少在各类学校中度过15000~24000小时,这个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了当今学校在个体发展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评价一种教育休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普洛克路斯式斯之床”的故事: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打一张床。他守在路口。见到行人就把他们抓来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长就用斧子砍去脚。短了就拉长。以便让其符合床的标准。与之相似,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成语叫做“削足适履”。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男孩危机现象的普遍性也让我们意识到,这并不完全是某一所学校、某一个家庭、某一位老师或父母的问题。而是某种错误的机制或制度使然。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对男该并不友好,它在某些方面甚至与男孩的天性背道面驰,“乖女孩、坏男孩”并不是生来就如此,而是学校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我们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于男孩危机负有第一责任。

现行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忽视了男孩不同于女孩的特点,甚至把这种特点当做缺点来看待,从而阻碍了男孩的发展。现代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和教学的多个层面对男孩都有伤害,如教学内容忽视男孩的优势领域,教学方式与男孩的学习方式不匹配。教学评价机制更使男孩甘拜下风。

一、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要求他们与女孩遵守一样的规矩。

我(孙云晓,关于现代学梭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我认为男孩更容易受到教育的误解,甚至冤枉。早在1986年写作报告文学《“邪门大队长”的冤屈》时。我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

“邪门大队长”赵幼新其实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爱动脑筋,爱观察,譬如看到两朵花,他要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习也不死记硬背,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一道数学题,三个班的学生中只有他解出来了,方法极简单,老师都弄不清他是什么方法。当然,赵幼新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在我采访前的上一年期末考试中,他总成绩第一。

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和许多同学却不喜欢,连年与“三好学生”无缘,因为他是个调皮大王,个性太强,对谁都敢提意见,爱接嘴。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他曾这样表达他的冤屈:

“作文课上,老师净让我们写好人好事。这个写拾钱包,那个写帮人推煤车,另一个又写救落水孩子,哼,根本没有的事!老师却说:‘不管真不真,写得好就行了。’我觉得,写文章应当真实,稍有点假的,也行,可不能假得太恨了,都脱离实际了。”

当我问到他为什么总爱接嘴时,他似乎有一肚子冤屈,一肚子话,不计较你怎么问,张口就说:

“我就是想弄明白一些。不然,明明不懂也不问,像个木头一样坐在那儿,有啥用?”

我问班里评“三好学生”是否公平,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不公平!”

甚至有辅导员老师在场,他也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而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往往是下面这样的女孩:

“这小妮特守纪律,上课的时候,边上的同学用胳膊顶她或用手拽她,也一动不动。下课了,有时还在位子上想问题呢。”

“她饭不吃,也要完成作业。如果作业没做完,电视节日再好,她也不看一眼。”

从上面的描述中,您知道我们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了吧?老师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而男孩由于天生叛逆,往往被老师看做不服从管教,被老师从好学生的名单中去掉。

教育家R.H.里夫斯博士写过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动物学校》: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它们必须做件伟大的事,以便迎接所谓“新世界”的各种挑战,所以它们建了一所学校。

学校采用的活动课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飞行,为了公正起见,所有动物都必须参加所有课程。

鸭子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非常杰出,甚至比老师还优秀,但是在飞行方面,它的程度只是刚刚及格而已,跑步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因为它跑得太慢,所以放学后必须放弃游泳,留下来练习跑步。它持续地练习,直到它那有蹼的脚都磨破了,仍然只有游泳一项及格。

开始时,兔子跑步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不久后,它便因为游泳前烦琐的化妆而变得神经衰弱。

小松鼠本来在爬行课程上表现优异,直到有一次上飞行课时,老师要求它从地面起飞取代从树梢滑落,从而使小松鼠在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挫折。后来它因运动过度导致肌体痉挛,它在爬行上只得了70分,跑步课程刚好及格。

老鹰是一个问题儿童,所以被严厉地惩罚。以爬行课程为例,它不但

打败其他同学先到树顶,同时也坚持用自己的方式。

一学年结束后,一只在游泳、跑步、爬行方面表现一般,但稍微具有一点飞行能力的奇特鳗鱼,平均分数最高,成为毕业代表。

土拔鼠拒绝入学,同时也反对纳税,因为学校未将挖掘列入课程,它们将自己的小孩送到獾的地方学习,后来土披鼠及地鼠也纷纷加入,建立了一个成功的私立学校。

这个动物学校不正是现代学校的缩影吗?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样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和统一的评价来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吗?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现代学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个性,只要具备特定功能,能够满足预期需要即可、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同样型号、具备同样功能的产品。学校教育用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大批量地生产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一辈生,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们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

二、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始上学,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要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都很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对此,美国学者黛安娜,麦吉尼斯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明知道不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却不予考虑,结果我们的教育是利少弊多。与女孩子相比,许多男孩子学习阅读比较慢,这是正常的,但我们的教育却因此而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更糟糕的是,某个男孩子实际上一点毛病也没有,却判定他有‘病’,智力不正常,乱贴标签,让他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

在当今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如今,关于儿童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我们了解到,男孩与女孩在大脑、思维、行为、性情、学习方式甚至健康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类比: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

教育家叶圣陶极为欣赏这个比喻,他认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生长条件。

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刚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一模一样。

做泥人虽然非常简单,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预先没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男孩与女孩、男人与女人的差异,无疑是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教育的目标不应是抹平这些差异。而应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因材、因性别施教,以促进每个人自南健康地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片段 拯救 男孩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