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全球四大湾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16 14:10:03 阅读:

内容摘要: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的 意义]研究分析总结湾区经济带发展的特征,为湾区经济带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发展

zoޛ)j馟چ总结湾区经济带发展的特征,为湾区经济带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方法/过程]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运用案例回溯和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全球四大湾区的共性与差异性特征,并归纳了全球四大湾区的发展类型、发展特点以及发展模式。[结果/结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模式为政策驱动模式,东京湾区的发展模式为市场拉动模式,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模式为技术推动模式,纽约湾区的发展模式为金融驱动模式。湾区经济带的建设供给侧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整合创投资源和营造科学文化氛围来实现科教资源的持续溢出效应,以此带动地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向战略产业逐步演化;湾区经济带的需求侧一般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技术转移平台实现市场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带动科教资源持续扩散与辐射,最终形成区域技术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涌现与崛起的局面。

关键词:创新驱动  影响因素  典型案例  四大湾区  发展模式

分类号:C3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3.11

1  引言

“湾区”泛指临海区域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后被学界根据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衍生出“湾区经济”的概念。如今,湾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根基海域经济形态也成为全球经济的中枢和引擎。从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上看,全球超过70%的人口、工业资本、大型城市都集中在海滨地区,这些地区展现出先进的城市治理水平、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高密度的市场贸易强度以及完备的金融生态系统。同时,这些地区有一个共性特征即都展现出了极强的创新能力,这在欧洲创新记分牌以及彭博创新指数两个权威性创新评价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目前,学界对全球滨海经济带的研究聚焦在城镇集群较为集中、城镇化率及城镇治理水平较高且自由贸易较为频繁的经济活动区,以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地区也被学界誉为“全球四大湾区”。学者们进一步从不同维度的宏观统计指标比较了“四大湾区”的发展水平,也归纳了“四大湾区”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刘艳霞[1]从人口密度来观察“四大湾区”产业的聚集程度,得到粤港澳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产业聚集程度高,而旧金山湾的产业聚集较为分散;鲁志国、潘凤等[2]从人均GDP和GDP增速两个指标得出旧金山湾区发展最好,粤港澳湾区发展潜力最大的结论;李凡、谢加加[3]從第三产业比重和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两个维度发现“四大湾区”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伍凤兰、陶一桃等[4]从全球100强大学数和最具创新企业数分析得出,东京湾区技术应用水平最高,旧金山湾区次之;马忠新、伍凤兰[5]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这个维度解释了“四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支持水平,其中粤港澳湾区最好;张锐[6]从海外游客人数与机场游客吞吐量比重结果得出,粤港澳湾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纽约湾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俞少奇[7]认真分析了“四大湾区”的代表产业,得出“四大湾区”都是创新型区域的结论。

虽然学者们的研究为湖域和海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选择,也为湾区经济带比较研究开启了一扇窗,但对“四大湾区”的比较研究都缺乏同一理论维度的支撑,选取的指标过于单一,对“四大湾区”的发展模式也缺乏系统的总结。因此,本文将基于“四大湾区”的典型性,设计符合“四大湾区”发展特征的共性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力求构建符合湾区经济带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模式,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2  “四大湾区”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默(P. Romer)[8]将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肯定了知识和技术对降低边际成本、推动营收递增的决定性作用。后来,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Porter)[9]又将内生性经济增长观点引入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历史上看,“四大湾区”先后都经历了要素驱动阶段,目前正处于创新驱动或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如粤港澳湾区以“建设科教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为发展方向,东京湾区以“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制造业走廊”为使命,旧金山湾区以代表高科技的硅谷闻名于世,纽约湾区率先探索和建设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并成为全球效仿的对象。因此,在创新驱动成为“四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本文选取符合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作为分析框架,通过文献数据库对“四大湾区”评价指标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系统归纳检索内容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并进一步总结出“四大湾区”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模式。

以“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为检索内容,通过对近3年CSSCI数据库的检索,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学部认定期刊和文献引用、转载情况,本文选取了霍国庆教授[10]发表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一般性理论模型》一文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中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翼的论述,构建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模型,涉及9个评价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标。首先,该文认为创新是知识累积和知识转化的终端,是内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最终驱动区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为区域带来竞争优势;其次,该文从创新类型出发,最终将自主创新视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影响自主创新的4个资源指标归结为以培养自主创新实施者为目标的科教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经费支撑的创投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机制保障的政策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转化动力的市场资源;再者,该文指出自主创新的转化也需要载体平台的支撑,所以将载体平台视为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中介因素;最后,该文从产业演化理论出发,结合创新发展理念指出了驱动产业持续演化的4个关键要素,包括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区域战略(创新战略),反映企业社会知名度与企业家(精神)价值理念传承持续性的企业活力,为产业创新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的创新文化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收益分配等领域给予产业发展极大保障的激励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将科教资源、创投资源、政策资源、市场资源、载体平台、区域战略、企业活力、创新文化、激励机制等9个评价指标作为“四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战略 驱动 模式 创新 研究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