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河谷生态农业模式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16 19:55:03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在对右江河谷生态农业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右江河谷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探讨生态农业带来的联动效应;

摘要 在对右江河谷生态农业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右江河谷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探讨生态农业带来的联动效应;介绍右江河谷生态农业推广模式;分析右江河谷生态农业中存在的生态农业模式单一、沼气池的规模不合理、沼气利用形式单一、生态农业的视角和功能没有完全体现问题。

关键词右江河谷;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承认生物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全面认识农业整体的结构与功能而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功能。李新平等[1]认为,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研究、设计适宜于不同区域条件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对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右江河谷概况

右江河谷位于广西百色市,包括右江两岸的右江、田阳、田东和平果四个县(区),区域总面积1.1368万平方公里,占百色市土地总面积的31.4%(图1)。右江河谷,地貌类型为盆地。右江河谷盆地是百色市的轴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6~22.1℃,年降雨量为1 200mm左右,相对湿度为75%,周围高山环抱,冷空气难以入侵,冬季温暖,春季温度回升快,素有“天然温室”之誉,地势平坦,光热条件优越,四季无冬。2004年末总人口152万人,占百色市总人口的40.9%。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谷带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百色市相对发达的经济带,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制糖工业、造纸工业和粮食、水果、蔬菜生产基地。据统计,2004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为205.20亿元,占全市的68.1%,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7.8∶57.2∶15.0,人均达9 230元,高于广西人均GDP 7 196元的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13.67亿元,占全市的6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6.76亿元,占全市的46.2%。农业总产值53.15亿元,占全市的55.8%。

右江河谷地区是广西重要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是全国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其中田东、田阳属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有面积达2.206万公顷的广西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蔬菜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广西重要的甘蔗和蔗糖生产基地。2004年该区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3.5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08万公顷,产量42.56万吨,占全市39.3%;蔬菜产量111.08万吨,占全市71.2%;糖料蔗产量372.8万吨,占全市的96.9%,水果产量29.3万吨,占全市56.7%;水产品产量2.84万吨,占全市总产量71.2%。

2右江河谷生态农业模式

2.1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认识

生态农业模式是生态农业理论逐步形成及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的结果。自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 W提出“生态农业”概念以来,其相应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逐步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2,3]。中国的“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并逐步得到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也逐渐被赋予生态经济功能并走向系统化和工程化。由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勾画。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兆骞等[4]提出生态农业模式是整个生态农业籍以组装和运行的蓝图,是各组成要素在整个系统网络中的地位和相互循环关系的具体表达。张壬午等[5]认为,生态农业模式可被抽象地认为是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在空间、时间和数量方面的最佳组合和选择,或视为某宏观区域内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动态模型。卢安娜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目前全国各地已形成数百种生态农业模式,最为典型的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的10种生态农业模式分别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2.2右江河谷生态农业模式

右江河谷地区生态农业模式以“猪+沼+果+灯+鱼”模式为主。该模式是在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鱼+灯”环节。除此之外,“稻+猪+鸭+鱼+果”、“猪+沼+果+蜂”、“稻+猪+沼+菜”、“垄稻+沟鱼+免耕+垄稻”、“免耕抛秧(优质稻)+频振式杀虫灯+养鱼”、“四季蜜芒+沟畦养鱼蛙”等生态农业模式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右江区四塘镇那利屯实施“猪+沼+果+灯+鱼”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很大的示范效应,又被称为“那利模式”(见图2)。

“那利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果园套种耐旱肥饵兼用绿肥,利用绿肥作饲料养猪;用甘蔗叶喂牛、猪,以牛和猪的粪尿和绿肥茎叶等为原料发酵沼气,解决农民生活能源;沼液、沼渣作为果树的肥料及鱼饲料;同时在房前屋后修建鱼池,在鱼池和果园安装频振式诱虫灯杀害虫,杀死的害虫作为鱼的饲料。

3右江河谷生态农业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右江河谷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农药、肥料、燃料、饲料等的费用;二是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以平果县坡造镇都阳村三板屯为例,一个体积为8m3的沼气池每年可以为农民节约肥料钱200元左右;沼液用来喂猪,三板屯户均饲养生猪4.5头,1a可以节约猪饲料费1 000元左右;以沼液和诱虫灯扑杀的飞虫为鱼饲料,一个20m2的鱼塘1a的纯收入可达800~1 000元;全屯人均种植水果667m2,年均收入1 800元左右。

右江区四塘镇保安村那利屯,从2003年以来实施“猪+沼+果+鱼+灯”生态农业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提出了“六个一”目标,即人均667m2(1亩)生态果园、户均1个沼气池、人均1个生态养鱼池、人均1头猪、户均1个生态庭院、户均1个副业项目。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130元,2004年为3 680元,年增长率达到了70%以上。可见生态农业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2生态效益

在实施生态农业以前,该地区年年造林年年荒,封山育林得不到实施,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实施生态农业以后,农民建起了沼气池,不再用上山砍柴来烧火煮饭。据三板屯的经验,1个8m3的沼气池1a能够为1个4口之家节约1t左右的木材,使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

生态农业的实施还带来了其他生态效益,如:猪、牛、人粪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不仅减少了粪便污染,保护了环境卫生,减少了疾病传染,而且每年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由于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化肥用量下降,使逐年板结的土壤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成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沼液用来喂猪和喂鱼,开辟了新的饲料来源,节约了粮食;诱虫灯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生产的产品(鱼、猪、沼、蔬)无公害,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保护了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3.3社会效益

在实施生态农业之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谋生,大部分青壮年到发达地区打工,而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女、小孩守家,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在实施生态农业后,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道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显著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实施生态农业以前鸡、鸭、猪、牛四处放养,尿、粪便到处都是,村庄卫生条件很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建立沼气池后那种到处是尿、粪便的现象不见了,村庄卫生条件明显改观。实施生态农业后,该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提高了,不仅充实了农村市场,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4右江河谷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模式

右江河谷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已经成熟,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目前右江河谷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已向百色各市县推广,“那利模式”已经开始向全区推广。

4.1农民的自发性推广模式

这个推广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推广、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户,尤其是村干部或党员中心户以及农村中的能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发展的利益,把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出来,自发地组织起来寻找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然后在模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发展。那利屯最初的发展是几个党员中心户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实践取得效益后,其余村民看到了经济利益,在党员中心户的帮助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4.2“农家课堂”的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就是将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的课堂设在农户家中,由“农民培训农民”,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一种推广模式。首先是选择部分素质高、有培训基地、家中具备接收培训对象的“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为“农家课堂”的培训户;然后让有致富愿望却缺乏技能的农民住到培训户家中跟班学习。“农家课堂”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实施“菜单式培训”。培训前,政府有关部门向群众发放培训项目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选择,变以往科技培训的“我讲什么你就学什么”为“你想学什么我就安排什么”,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在培训中,接受培训的农民到培训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由培训户在生产中边操作、边示范、边指导,农业、科技、水产畜牧等部门派专业技术员参与授课和指导示范。调研中的那利屯的党员中心户的“农家课堂”里配有电教中心,专门的教师指导,配备住宿。在“农家课堂”里还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电教中心的电脑由政府出资,并配上了宽带网,每年农业局的技术人员都会定期向课堂送上各种有关农业的光碟和定期向农户讲授农业知识。

4.3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推广模式

这个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农民为主要对象,以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政府领导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推广组织,采取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为主要方式的生态农业推广模式。主要的形式采取“项目推广与示范辐射相结合”、“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相结合”等方式推广,主要的运行机制由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右江河谷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广模式。调研中的三板屯是平果县政府1998年的试点村,由县政府给每个沼气补贴30包水泥,县农业局派技术员不定期地给农民传授农业技术。

5右江河谷生态农业问题分析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在右江河谷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农业模式单一,影响了右江河谷生态农业的发展。右江河谷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最主要的还是“猪+果+沼+灯+鱼”模式。在调研中发现其养殖的塘角鱼的价格由原来的24元/kg降到了现在的16元/kg,价格降幅比较迅速。主要原因是随着这种模式的推广,养鱼池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产量也不断提高;但其销售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此发展下去可能会形成恶性竞争,打击农民的积极性。

(2)沼气池的规模问题值得考虑。在建设沼气池,规划其规模时要充分考虑沼气的经济价值和综合价值,以充分发挥沼气在生态农业和环境建设中的综合作用和纽带作用。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沼气池规模太小,冬天产气量不足,不能正常供应给用户。因此,要合理确定沼气池规模,优化配置系统内种养比值。

(3)沼气利用形式单一。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右江河谷地区沼气的利用形式单一,建立的沼气利用主要是用做燃料,而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沼气除用来做燃料以外还用来照明,这一点可能跟上面所提到的其沼气池规模不够大有关。

(4)生态农业的视角和功能体现问题。发展生态农业的视角为:一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二是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着眼于产业的联动发展;四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目前该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建设还没有从这四个方面全方位的考虑,而只是停留在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这个层面上和产业的联动发展层面上。发展生态农业要体现以下功能:一是经济功能;二是生态功能;三是娱悦功能;四是文化功能。目前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在右江河谷的生态农业发展中体现的比较完美,其生态功能也开始体现出来,娱悦功能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只是在个别示范村表现出来。

6结论

右江河谷地区实施生态农业的成绩是喜人的,其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那利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得到了农民的肯定;其生态农业的推广培训模式值得各地学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生态农业 河谷 调查研究 模式 右江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