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消毒工作漫谈

时间:2022-07-22 11:45:02 阅读:

内容摘要:摘要:良好的消毒灭源措施可以很好的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传播之路,能为猪群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

摘 要:良好的消毒灭源措施可以很好的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传播之路,能为猪群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因此,规范猪场消毒行为极为重要。

主题词:猪场 消毒药

消毒是为了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发生和蔓延。调查发现有的猪场对消毒重要性认识不够,猪场没有形成消毒的制度化,消毒表面做的不错,但留下很多死角;有的员工消毒方法与消毒程序不科学,且随意配置浓度,猪舍没有彻底清扫、冲洗干净,冲洗后还没有晾干水等,就急忙喷洒消毒药液,达不到理想的消毒效果;还有的员工对购进使用的消毒药品质量未仔细检查,药品失效后仍使用,不但没达到消毒目的,反而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实践已经证明:良好的消毒灭源措施可以很好的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传播之路,能为猪群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因此,规范猪场消毒行为极为重要。

1、清洗和消毒的简要步骤

(1)、清走所有的粪尿及垫料、垃圾和未使用的饲料。

(2)、彻底清洗所有物品表面,包括喂养的器具,使用优质的洗涤剂通过高压清洗一切设施直至洗涤液透明为止。

(3)、所有物品表面采用大量的消毒剂进行喷雾。

(4)、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对消过毒的表面进行清洗。

(5)、如果用喷雾的形式不能充分的进行消毒,考虑使用熏蒸消毒的方法。

(6)、在重新储存设备之前,让这些设备干燥并且放置一段时间

2、栏舍消毒

猪舍清洗干净后以2%~3%碱水浸渍2h以上。猪舍经水洗、干燥放数日后,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空间25~40mL),加12.5~20.0g高锰酸钾熏蒸消毒12~24h,然后开窗通风24h;雨季,放干后建议用火焰消毒。猪在圈时,清洗后用0.5%强力消毒灵溶液、0.015%百毒杀溶液喷雾或1:1200消毒威药液对猪圈、地面、墙体、门窗以及猪体表喷雾,一般每平方米用配置好的消毒液100~500mL,每周1~2次。对产房,先将地面和设施用1%~3%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1:300菌毒灭或1:1200消毒威溶液消毒一次,最后用10%~20%石灰水刷地面和墙壁。消毒药用量为地面0.1~2.0kg/平方米,墙壁0.5~1.0kg/平方米

猪饲槽、饮水器及其他用具需每天洗刷,定期消毒,舍内垫料每周更换1次,新更换垫料应事先消毒,消毒方法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运动场和放牧场消毒在每3.3平方米面积撒布漂白粉或新鲜生石灰1kg后,将表土铲去20~30cm以上,换新土后再用上述消毒药同样撒布。

过滤沉淀的水,每立方米水加含有25%有效氯漂白粉6~10g(用漂白精按漂白粉用量减半。

3、猪体喷雾消毒

3.1、用于猪体喷雾消毒的药物

要考虑消毒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适合猪体喷雾消毒的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

3.1.1具有较强的杀菌与杀病毒效力。

特别是对猪瘟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痢疾密螺旋体、猪链球菌、猪胸膜性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丹毒、化脓性棒状杆菌、沙门氏杆菌、葡萄球菌等疾病或致病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杀灭效力,如百毒杀、新洁尔灭、强力消毒王、过氧乙酸等。

3.1.2选用安全性好、毒性和刺激性低的药物

安全性差的消毒剂通常用于场地、空闲猪舍、饲养用具、运动场及车辆等的消毒。而猪体喷雾消毒要考虑到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的安全性。

3.1.3具有黏性

猪体喷雾消毒的效果与消毒剂的黏性有关,尤其是舍内除尘的效果,常受消毒剂的黏性所影响。用有黏性的消毒液进行喷雾,除可杀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还能将空中的尘埃粘裹起来,在落地干燥后不再飞扬。

3.2、猪体喷雾消毒的设备

猪体喷雾所使用的设备,可根据猪舍大小、资金条件、养猪数量等进行选择。如用手压式喷雾器,动力喷雾机,将之连同药液罐用小型敞棚货车或拖拉机搭载,在猪舍之间移动喷雾,大型药液罐和自动喷雾装置。

3.3、喷雾消毒的方法

猪体喷雾消毒即用消毒液直接向猪的体表喷雾,每1~2d喷雾1次。使用毒性和刺激性低、安全性好的消毒剂,如新洁尔灭1000倍液,50%百毒杀3000倍液,10%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或过氧乙酸2000倍液。喷雾量以达到猪体潮湿为度,大约每平方米喷洒消毒液60~100mL。

4、饮用水消毒

4.1、化学消毒法

饮用水的化学消毒,就是使用饮用水消毒剂对水进行消毒。理想的饮用水消毒剂应具有无毒、无刺激性。目前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氯制剂、碘制剂、二氧化氯等,保持水源不受有机物污染是最基本的。

4.2、物理消毒法较常用有湿热蒸汽灭菌、煮沸消毒、热空气灭菌、火焰灭菌

这里仅简介紫外线消毒、高强度的紫外线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使一般大肠杆菌的平均去除率达98%,细菌总数的平均去除率达96.6%。紫外线消毒由于不向水中添加任何药剂,所以不会残留任何副产物和有害物质,但紫外线消毒没有持续消毒的能力,处理后的水容易在管网中被二次污染。

4.3、饮用水消毒的注意事项

化学消毒中不要任意加大饮用水中消毒药物的浓度。任意加大饮水中消毒药物的浓度。这样做虽然能更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却容易引起猪的急性中毒,同时还可杀死或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造成腹泻或继发肠道疾病。故饮水消毒不可浓度过高或消毒时间过长,应按照说明书的使用剂量使用。

5、规范消毒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消毒药物种类很多,选择消毒药品时,注意一要考虑猪场的常见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消毒药物;二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猪群疫病流行情况和疫病可能的发展趋势,选择储备和使用2种或2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消毒药物;三是定期开展消毒药物的消毒效果监测,依据实际的消毒效果来选择较为理想的消毒药物。

(1)、选用消毒药品时,要选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不易受有机物及盐类影响,渗透性强,不易受酸碱度影响,可消毒污物且能抑臭,毒性低不污染水源,刺激性及腐蚀性小。特别是在疫病发生期间,更应精心选择和使用消毒剂,使用中注意作效价比较。

(2)、使用前应充分了解消毒剂的特性,提前订好消毒计划,结合季节、天气,充分考虑适用对象、场合。

(3)、消毒药物一般稳定性比较差,药品从出厂至使用时,经过了很多中间环节,其有效成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丧失不少,所以,建议按药品说明配置浓度稍高的标比配置。

(4)、实践证明,消毒液温度每升高10℃,消毒效果可增加2~3倍。但碘福乐、次氯酸钠等的消毒力在20℃左右最高,超过则有效成份会逸失。

(5)、不混合使用不同消毒药。混合使用只会使消毒效果降低,若需要用数种,则单独使用数日再使用另一种消毒剂。

(6)、消毒不是万能。完整的防疫措施,必须配合卫生管理、免疫及药物防治,才能控制疾病发生。

(7)、工作人员要注意做好自我保护,以免消毒药液刺激手、皮肤、黏膜和眼等。同时也要注意消毒药液对猪群的伤害及对金属等物品的腐蚀作用。

(8)、规范日常管理

①在场区入口和生产区入口设置合理分布的紫外线灯,最好保持24h不间断亮灯,紫外线灯管一般要每45d更换1次。

②重点防疫期内,可适当增加带猪消毒时的消毒次数和药液用量。当猪群出现死亡增高或存栏密度较大时,有必要适当提高带猪消毒时的药液用量和药液浓度。

③对于无法空舍的妊娠舍和配种舍等,应至少每月彻底清理一次舍内整体的环境卫生,包括屋顶灰尘、门窗等平时不易清扫的地方。

④当空舍内安装有独立的加药饮水系统时,必须定期对此系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由于各舍条件不一,病原种类各异,所以在制定消毒计划和实施消毒措施时不应随意跟从或模仿,只有切实掌握了猪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施的消毒行为才是最理想的

6、影响消毒药作用的三大因素

6.1消毒药

6.1.1消毒药的特异性

消毒药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某类消毒药只对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另一些病原微生物效力较差或毫无作用。在选择消毒药时,一定要考虑其特异性即各种消毒药的作用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发挥其消毒作用。

6.1.2消毒药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通常消毒药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杀菌能力也就越强。消毒药浓度太大,一方面对机体或用具的损伤和破坏作用会相应增大;同时消毒药用量的增加,必然提高了经济成本。此外,消毒药作用的时间也不允许无限延长,有时浓度提高,消毒效果未必增加。如乙醇在70%~75%时的杀菌效果最好。

6.1.3消毒药的物理状态

只有溶液才能进入微生物体内,通过凝固菌体蛋白,改变细菌胞膜通透性或破坏细菌酶系统而发挥其应有的消毒作用。使用福尔马林和KMnO3进行熏蒸消毒时,若适当提高舍内的相对湿度(60%~80%),可以明显增加消毒效果。

6.1.4消毒药的相互作用

两种消毒药同时应用,有时会因理化性质的改变而使药效降低。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遇到肥皂或其他阳离子物质时,其杀菌力会大大降低甚至丧失;还有酸类与碱类合用时,会因中和作用而使药效减弱。

6.2病原体

6.2.1病原体的种类

一般而言,繁殖型细菌对消毒药的耐受力差,而细菌芽孢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强;生长期细菌比静止期细菌抵抗力强;病毒对酚类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抵抗力较细菌高,而对碱类敏感。所以,在生产中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情况,合理选择高效的消毒药。

6.2.2病原体的数量

对于暴发传染病、污染严重的畜禽场,病原微生物数量繁多无疑会影响消毒药的效果。为此,在消毒前最好先对猪舍或用具等进行充分的清扫和冲洗,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一般病原微生物数量较多时,要求适当增加消毒药的浓度。

6.3外界因素

6.3.1有机物

环境中存在多种有机物,对病原微生物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与多数消毒药结合成不溶性蛋白化合物,既消耗消毒药,又减少消毒药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从而大大降低消毒效果。因此,在进行消毒前要先用清水将地面、墙壁、器具、皮肤或创口等的有机物冲洗干净;对于粪便、猪舍的消毒要选用受有机物影响较小的消毒药。

6.3.2温度

通常消毒药的作用效力与温度的高低成正相关,因为随着温度升高,一般消毒药温度每升高l0℃,其药效可增加1~2倍,重金属盐类消毒药的杀菌力可增加2~5倍,有些消毒药可增加5~8倍。对于易挥发的消毒药如碱类、碘、漂白粉等则随温度升高其稳定性反而降低。同时温度过高,也会损伤机体、破坏用具、浪费能源。因此,一般选择在常温或体温状态下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消毒药。

7、结语

消毒是疫苗免疫与药物防治的有效补充,是猪场传染病控制的重要措施,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内容,贯穿于规模化养猪模式下的全部生产环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崔尚金,岳丰雄《消毒的种类及其应用》。来源:英特网2007/07/03

2.曹进,周栎《规范猪场消毒来源》。来源:英特网2007/05/20

3.《规范化猪场栏舍消毒技术》。来源:江苏农业信息网2007/09/20


相关热词搜索: 猪场 漫谈 消毒 工作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