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陶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时间:2022-06-16 18:10:03 阅读:

内容摘要:2013年10月,我们对阳城县陶瓷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阳城多家陶瓷企业座谈、实地了解、分析,形

2013年10月,我们对阳城县陶瓷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阳城多家陶瓷企业座谈、实地了解、分析,形成了关于阳城县陶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阳城陶瓷产业的历史沿革

阳城县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具有较长的制瓷历史和传统。据考证,唐宋时期阳城便已因盛产黑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至明清时期,阳城陶瓷产业达到极盛,成为朝贡用品,北京故宫古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瓦,有90%为阳城制造。

然而,阳城陶瓷产业以作坊形式经营、缺乏规划和管理、工艺提高缓慢、市场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至20世纪80年代,逐步走向衰落。

2002年,阳城县政府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文化优势发展陶瓷产业。经过仔细的考察与论证,县政府在2002年底出台了有关发展陶瓷工业园区的规定。2003年5月,经过一年的筹划,阳城县开始动工建设陶瓷工业园区,该县瞄准东南沿海陶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契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阳城产区。时至今日,阳城县已规划建设有安阳陶瓷园区、芦苇河工业走廊、东冶陶瓷基地、演礼日用陶瓷基地四个产业园区,拥有18家建筑陶瓷生产厂家,2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年产能力达1亿平方米,吸纳劳动力8000余人,拉动就业6000余人,实现年产值xx亿元;日用陶瓷生产厂家11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2亿件,从业人员5500余人。阳城已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北方瓷都的梦想承接地。

二、阳城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阳城陶瓷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可以说是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与县内资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优惠的政策是发展建筑陶瓷产业的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力度,确保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晋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更加优惠、更加开放的政策。这些政策客观上为阳城县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企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到投产之日止,免收市县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属省收取的费用,由市县对口部门协调,按收费最低限额收取。”同时,《晋城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办法》指出,“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市、县分成部分,在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保支出及法定支出后,全额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丰富的资源是发展陶瓷产业的坚强后盾

原料方面,阳城县目前已探明的陶瓷粘土达标储量约为22亿吨,其陶瓷原料在抗震强度和抗裂能耐度方面表现优异,生产出来的产品较为平直,且长时间放置后不易变形,在生产内墙砖、仿古砖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燃料方面,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晋城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层气资源也十分可观,全市煤层气地质储量为6141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年抽采能力达40亿立方米以上,能够为陶瓷企业提供大量优质的清洁燃料。此外,西气东输管道从阳城境内横穿而过,西部的天然气也能够为我所用。

交通资源方面,阳城县的交通运输环境良好。县内侯月铁路、晋阳、晋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阳济公路穿越南北,便利的交通辐射华北、中原、西北等重点三四级市场。阳城把陶瓷产业布局的重点放在了芦苇河流域和安阳园区,前者背靠西气东输管道,后者紧邻阳济公路与晋阳高速,确保企业的原料运输与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三)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发展陶瓷产业不可多得的机遇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陶瓷产业也不例外。而阳城县恰好具备承接陶瓷产业的产业转移所必须的一些有利条件,为外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首先,阳城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产业级差。东部沿海地区的陶瓷产业发展成熟,产品档次较高,而阳城的陶瓷企业仍处于成长期,档次普遍较低。这些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其次,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流通渠道畅通。近年来,阳城的交通、居住、投资环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因此,受到的产业转移阻力相对较小。再次,阳城和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东部地区的陶瓷产业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已逐步转向对外资本投资之路;而阳城的陶瓷企业仍处于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参与利益分配的初级阶段,这就为双方的长期有效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阳城县陶瓷领域接受东部企业投资仅安阳工业园区就有浙江温州、广东佛山、湖南岳阳、福建福州、湖北宜昌等地投资商进驻,发展成果较为喜人。

(四)悠久陶瓷文化与成熟的园区管理构成发展陶瓷产业的“软实力”

阳城县有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制瓷历史,拥有一支稳定的陶瓷从业队伍,包括工艺美术师以及长久从事陶瓷技艺的技工,他们对陶瓷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演礼日用陶瓷基地所在地演礼乡与和安阳陶瓷园区毗邻的后则腰村都是旧时阳城陶瓷的主产区,陶瓷文化最为浓郁。这就使得一方面阳城陶瓷企业占据着“人和”的优势,能够享受到陶瓷文化一脉相承带来的种种便利;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阳城陶瓷在周边市场积淀的认知度也为企业的销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此外,阳城县对陶瓷企业的管理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成功的模式,由工业园区管委会对招商项目实施落地前“全程代办”、建设期“全程保姆”、投产后“跟踪协调”的服务制度,保证了企业的建设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障碍。企业进驻后直接就能够建设投产,缩短了与管理方的磨合时间。

三、制约阳城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阳城县拥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就横向与纵向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基地而言,也受到了原材料、地形等方面的制约。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不够完善的产业配套与较低的产品档次使得阳城陶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全面施展拳脚。

(一)建筑陶瓷原料缺陷

阳城虽然坐拥大量的粘土资源,但就发展整个陶瓷产业而言,它所能够提供的原材料并不完整,特别是缺少生产高质量抛光砖所需的原料,这就使得阳城县建筑陶瓷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抛光砖市场只能“望洋兴叹”。

在建筑陶瓷产品体系中,抛光砖因耐磨、耐腐蚀,表面光亮如镜,渗花色彩丰富多样而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喜爱,占据了装饰材料的头号地位,在南方陶瓷主产区是主打产品。但阳城的陶瓷原料不能满足生产抛光砖的要求。阳城的陶瓷原料含铝量最低都达21.6%,并且含钙、镁也比较高,与含铝量低于15%的南方陶瓷原料相比,生产出来的抛光砖产品较脆,成型难度相对较高,成本较大,这就极大限度的限制了抛光砖产业的发展。

非但如此,由于抛光砖在整个建筑陶瓷产业链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导致阳城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建筑陶瓷产区,产品配套得不到完善,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阳城县建筑陶瓷的产业竞争力,也为之后建立强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埋下了隐患。

(二)地形限制

作为一个山城,阳城境内地形条件复杂多样,整体由西向东倾斜,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达一千五百多米,大小山丘此起彼伏。同样是一个项目落地,实现“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的成本要比其他地区高出一到两倍,大范围地布局、发展大型工业项目空间有限。以建筑陶瓷产业发展为例,要形成产能、产量优势,一般最佳规模为8—10条生产线,但阳城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一方面难以找到建设如此多的生产线的场地,另一方面也无法承载较大规模的生产线,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产业配套牵制

从2003年动工建设陶瓷工业园区至今,阳城县陶瓷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是产业配套的落后。

硬件方面,由于早期规划不是非常完善,在废料处理、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四大工业园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人员方面,目前陶瓷企业已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招工难。经济待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园区生活环境又差,这就导致企业难以吸收到优质的劳动力。专业人才的引进更是不易,由于目前缺乏对引进人才的激励政策,专业人士来不了、留不住,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融资环境方面,陶瓷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企业筹措资金仍主要依靠四大行的贷款,商业贷款缺失,民间资本流转更不成熟。

(四)产品档次制约

较低的产品档次与同质化严重所造成的恶性竞争,也是制约阳城县陶瓷企业发展的问题。

就阳城县陶瓷产业的发展而言,尽管经济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但大多数企业都依靠贴牌生产与代加工维持经营,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企业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争的最大桎梏,并进而影响到陶瓷产业发展的质量。阳城县现有陶瓷企业生产的大都是低档产品,成本、设备、技术差别甚小,又缺乏对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往往一家企业新研发出的一种花色产品,马上就会大同小异的出现在其他企业的展销厅内。这种恶性竞争使得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很弱,也缺乏进行创新的动力,如此一来产品升级的步伐就会减慢,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也就得不到增强。

四、对陶瓷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产业出现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提升园区功能、推动集群发展、健全创新机制、促进品牌自主是阳城县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园区规范化

要将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吸引资本、科技、人才向产业园区聚集,必须强化对产业园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规范化的园区服务。

一要对园区内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要加大园区内共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园区内废料处理设施,水、暖、电设施,员工住宿设施等;要逐步对园区内不合理的规划项目进行转移、再规划。

二要促进园区内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园区内金融服务体系,联合各金融机构搭建针对陶瓷企业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初期建设、后期转产与改建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引进注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机构,维护园区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促进行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快社会信息网络的形成。

三要改善园区用地环境。针对园区用地紧张的现状,一方面积极与周边村镇进行协商;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探索建立集约型用地方式,尝试研发与生产相分离的办厂方式,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率。

(二)产业集群化

集群发展是阳城陶瓷产业的共识,只有产业集群化,在原料采购、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陶瓷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阳城已初步形成了安阳陶瓷园区重点发展高档建筑陶瓷、芦苇河工业走廊重点发展陶瓷机械制造及特种陶瓷、东冶基地重点发展中档建筑陶瓷、演礼基地重点发展日用艺术陶瓷的产业布局。但这就构成产业集群而言还远远不够,要强化各个园区、各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才能使产业集群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的优势得到发挥。

首先要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以陶瓷行业的重点产品、名优品牌和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加速资源整合,在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文化艺术陶瓷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

其次要完善陶瓷产业链,健全陶瓷产业门类。在做强建筑陶瓷、做精日用陶瓷、做细工艺陶瓷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引进大型陶瓷企业,健全陶瓷产品结构;完善陶瓷产业链条,培育专业的技术机构与企业围绕陶瓷产业提供产品配套与服务配套,从材料源头、机械装备、物流运输、信息共享、销售网络和产业文化上,不断做大。

总之,要形成一个以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生产产业为核心,以陶瓷机械配件、陶土采掘业、包装业、物流业等配套产业为延伸链条的产业集群。

(三)创新常态化

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对各要素分配的导向作用,由市场决定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新技术从研发者到使用者的流转速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改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条件,并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

四要有目的的进行创新。支持企业依托本地原材料开展研究,突破传统技艺的约束,研发出能突出本地优势的新产品;重视新兴市场的开发,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特别是要分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红利。

(四)品牌自主化

一要营造适宜自主品牌创建与发展的宏观环境。制定实施自主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政策层层落实到位;提高公众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感,在全社会真正形成高度重视和支持自主品牌建设的适宜环境。

二要讲究与名优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鼓励本县陶瓷企业与东南沿海优秀企业合作,鼓励通过产权置换、债权融资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保护自主品牌,提高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

三要抓住机会宣传本地区品牌。宣传企业实施品牌建设的经验做法和企业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宣传推广本地品牌的积极作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树立本地品牌的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陶瓷 情况 建议 调查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